1、12019 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正在逐步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人封建社会3、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
2、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下。下表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古国始封 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
3、阜。曲阜市 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2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5、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C.国家统一是历史在发展主流 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6、徐天麟在
4、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的措施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8、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
5、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9、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代的行省是( )A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为了监察地方C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民族国家 D为了加强对汉人的控制10、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
6、官员的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1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3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12、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
7、密折制度的实行(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13、阅读以下材料: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
8、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
9、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4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材料一 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
10、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2)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答案
11、1.A2.C3.C 4.B5.B6.B7.A8.B9.A10.A11.A12.A13.(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因素:相权的牵制;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14.(1)问题: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权力大大削弱;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5明朝:废丞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3)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受到限制和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