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预测:本单元一直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突出考查历史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2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
2、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答案】(1)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
3、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秦朝形成 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回顾1.(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
4、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3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唐代中后期
5、的财政问题。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分析表 2 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综观 4 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 D 项。 预测押题1、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 )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
6、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 【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 A 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 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 C 项错误;外戚专 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 D 项正确。 答案:D2、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 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
7、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 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4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 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
8、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头衔,观察他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提高了唐朝中央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A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9、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全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 ,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 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5【解析】本题结合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可知,科举制从唐代到宋代再到明代在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到方面都有明显变化,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即可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10、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示例 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示例 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 6 (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
11、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7(2018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 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6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
12、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 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
13、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
14、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预测押题1、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7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
15、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 )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 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答案】A2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 ,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 ,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 B 项。材料还涉及商朝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 A项;C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D 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