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3、4 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汉代加强中央集权 1宋朝地方政治制度 2元代加强中央集权 3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官僚政治体制的弊端 4唐代中枢权力机构 5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 6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选举应试情况 7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8明太祖严防外戚干政 9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代监察制度的不足 10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科举规定 11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增强司法审判公正性的措施 12综合 13、14一、选择题1.(2018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时期 政治家 主张汉文帝时期 贾谊欲天下
2、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 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 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叙述的分析和正确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主张“削之”,主父偃主张“推恩于子弟不削而稍弱矣”,三则材料都有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思,故 B 项正确。三则材料都是积极有为的治国主张,故 A
3、项错误;C、D 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应排除。2.(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地方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中央任命原担任中央官职的官员兼理地方县的长官,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知县的设立,不能2体现县取代州,故 A 项错误;中央任命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表明君主随意使用
4、权力,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故 D 项错误。3.(2018河南安阳一模)至元元年(1264 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世袭制度 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 D.控制官吏任免解析:C 根据材料“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可知,元世祖忽必烈的做法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并不代表对蒙古贵族世袭制度的废除,故 A 项错误
5、;材料反映的是对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度的废除,没有反映加强军事控制方面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控制官吏任免不是主要目的,抑制割据势力才是主要目的,故应排除 D 项。4.秦汉以后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即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的政治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体制的弊端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A 项错误;官僚政治体制下,国家官员任期制和回避制渐成定制,任期制要求一个官员不能在一个地方任
6、职时间太长,回避制则要求官员不得在自己家乡及邻近地区任职、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不能在同一部门或地方任职。因此产生必须依赖比官员熟悉情况的衙门胥吏处理公事的情形。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体系内部出现的问题,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比较胥吏和官僚的权力大小,D 项错误。【新知生成】 官、僚、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叫“品官”或“朝廷命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地位极低,
7、待遇也极低。5.(2018河北衡水调研)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解析:C 本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第一句“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唐太宗认为,最高统治者才是政治清明与否的关键,即顶层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建设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故 C 项符合题意。 “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是为了防止决策失误而不是限制皇权,故 A 项错误;B 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因为材
8、料重在强调对皇帝的决策审查;唐代门下省是三省之一,负责政令审查,与中书、尚书共同组成最高行政机构,故D 项错误。6.(2018山东德州一模)宋代对御史台和谏院官员候选人的资序和实历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对推举人也有明确规定。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同时取消了宰相和执政对台谏官员的推荐权。该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B.能够保证台谏官员的公正3C.避免了宰相专权D.利于发挥台谏的监察功能解析:D 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之外,代表皇权监察百官,A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对台谏官员能力和独立性的要求,但台谏官员在履职过程中是否能公正无法判断,B 项错误;剥夺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推荐等权
9、有利于限制相权,但“避免了”说法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监察体制的规范化,这有利于使御史台和谏院官员的监察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D 项正确。7.(2018广东汕头二模)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 408 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 春秋,还涉及战国策 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公元 408 年属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故 A、C 两项错误;当时西域地区为割据势力或少数
10、民族政权占据,故 D 项错误;材料“策试内容涉及诗经 春秋,还涉及战国策 史记等典籍”说明文化方面新疆与中原地区并没有割裂,文化上的认同是政治上统一的重要条件,故 B 项正确。8.(2018河北衡水二调)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 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解析: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秦朝,因此 A 项错误;科举制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因此 B
11、 项错误;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增加,在人才选拔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但 C 项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夸大了科举制度的影响,应排除;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增加,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上流动,故 D 项正确。9.(2018河北保定期中)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C 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正式明确“
12、皇后之尊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体现了明太祖对皇后及后族势力的防范,严令限制外戚干政,C 项正确。A、B 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D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新知生成】 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政权的现象。10.(2018辽宁抚顺一模)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4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解析:C 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
13、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 项正确。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服务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 项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 两项错误。1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三模)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时期 规定明朝初期 当谕诸首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守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明朝中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康熙时期 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
14、、县入学考试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并有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A 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不能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距,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司地区与科举制有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反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拔的客观性,C、D 两项错误。12.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 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
15、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解析:B 材料中的“三司推事” “九卿会审制”均体现的是监察机构的司法审判权的行使, A 项排除; “三司推事” “九卿会审制”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皇权的强化,C 项排除;对于重大案件实行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降低行政效能,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北衡水二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文官”一词在中国
16、古已有之。 后汉书礼仪制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贵束帛以赐文官。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是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臻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5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
17、,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起源早、不断发展;根据“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根据“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可知,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不仅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
18、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西汉时以“孝廉”选官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因儒家思想提倡“忠” “孝”,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成为古代选官的标准;二是科举制的影响;三是出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四是历史上多有通过武装割据推翻旧的统治,因此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的稳定,多推崇文治,如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发展。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影响深刻,范围广。(2)原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日益完备;地方武力割据的历史
19、教训。(答出三点即可)14.(2018河南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
20、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相权演变的趋势为越来越弱直至被废除,再结合材料从权力分割、地位变化以及与皇权关系等角度分析回答。相权削弱,意在加强
21、皇权。第(2)问,双向作用即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中“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从丞相制度对于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归纳积极作用。再根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从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导致政治动荡角度归纳消极影响。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被废除;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6(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任答两点即可)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