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检测(三十六)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1中国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 “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才能富国强兵,有效地抵御侵略。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是( )A魏源 B康有为C严复 D陈独秀解析:选 A “长技”学到手, “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有效地抵御侵略” ,这些信息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 A 项。来源: 学科网 ZXXK2近代某思想家说:“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
2、”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洋务运动的代表 B维新变法的代表C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D辛亥革命的代表解析:选 B 从“振工商” “立宪法” “改良政治”可知该思想家为维新派代表,故选B 项。3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讲道:“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康有为认为要全面实行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下列对于原因的 解释,不合理的是( )A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D有识之士对国家强大的渴望解析:选 B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
3、义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41901 年 6 月,有人在清议报上发表立宪法议一文,认为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他认为“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这篇文章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李鸿章 B梁启超C孙中山 D李大钊解析:选 B “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这是典型的君主立宪派的观点。A 项是洋务 派的代表;B 项是资产阶级改 良派的代表;C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D 项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因此本题选择 B 项。25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重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
4、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析:选 A 由材料可知, “寻求经世之道” “着重边疆地理研究”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并结合“18211850 年”可 知,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和外国的侵略,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 A 项。6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 。这说明梁启超(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来源:学科网 ZXXK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
5、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选 C 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 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 A 项错误;B 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 B 项错误;维新派创办 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 C 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是洋务派,故 D 项错误。7 “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6、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故 D 项正确。来源:学_科_网3二、非选择题(共 10 分)8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材料一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 年来源:学科网 ZXXK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 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 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1867 年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
7、演讲1874 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 ,评论时政1879 年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1886 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1894 年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 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摘编自王韬纪英国政治(1)根据材料一,
8、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4 分)(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3 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 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3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 18491894 年的史实回答,即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第二小问,其贡献应依据王韬的主要活动总结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体现了王韬的洋务思想“由本以治末 ”,即“中体西用” ;第二小问,对该观点的评价可以转化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王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与王韬的英国之行有关,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一点。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开展;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 。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