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讲义.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1214370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学语文在课下 记练结合串记 6 类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识记方法 示 例一线串珠法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人物

2、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 ,称号“青莲居士” ,称籍贯“青莲” ,称排行“李十二” ,称官名“李翰林” ,称爵名“李侯” ,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归类联想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一、历法地理 一 历 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

3、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2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

4、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 “仲” “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 月)” “孟冬(10 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朔 农

5、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3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6、。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寒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 ,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初七、下九 “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 。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 “下九” ,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 ,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

7、、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 “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 ,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1

8、)天色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4具体如下:夜半(231 点)、鸡鸣(13 点)、平旦(35 点)、日出(57 点)、食时(79 点)、隅中(911 点)、日中(1113 点)、日昃(1315 点)、晡时(1517 点)、日入(1719 点)、黄昏(1921 点)、人定(2123 点)。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

9、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

10、辰了。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5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 点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 点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 点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 点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 点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5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7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 ,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

12、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 地 理山川关隘名1江 指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河 指黄河。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崤 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崤之战)4函 指函谷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5岱 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9大泽 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

13、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五湖 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11玉门关 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之四)12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汉代置关,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地 区 名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2江东 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江左 指长江下

14、游南岸地区。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4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5三秦 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山东 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7河北、河南 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8中国 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9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襟

15、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10岭南 “大庾” “骑田” “都庞” “萌渚” “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11阴阳 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 , “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 “江阴”在长江的南面, “衡阳”在衡山的南面。7针 对 训 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古代的纪时

16、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 “人定”在“黄昏”之前。()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3 “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

17、个月左右。5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 ,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称为“河” ,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 ,且人们把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称为“江” ,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 。6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解析:河上是指黄河边。7 “山东” ,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解析:“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8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 “江阴”在长江之南。()9 霸陵,汉孝文

18、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 。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之地。()解析: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10 “晦” ,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二、科举制度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8(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察举制 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

19、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

20、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 “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 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 贡士 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

21、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9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第二名 榜眼第三名 探花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 ,亦称“小考” “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

22、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诸生 明清时

23、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6)八股文 也称“时文” “制艺” “制义” “八比文” ,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古代学校有“庠(xing)” “序” “太学” 。 “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

24、六艺。(张衡传)(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10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针 对 训 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 “公车” ,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2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解析:起源于隋朝。3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4 “童试” ,即

25、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5 “乡试” ,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6 “进士” ,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7 “进士及第” ,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8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9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

26、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 。10 “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解析:“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三、职官沿革 一 官 职 设 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11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27、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

28、仍称为“省” 。 二 官 名 释 义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4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5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

29、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 ,后也逐渐成为虚衔。6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7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9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30、。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1210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11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12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13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14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

31、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15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16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17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18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19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20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

32、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曾做过太史令。21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22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23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24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25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

33、成为地方官员。1326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令。27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28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29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30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31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32经略使

34、: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3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34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35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3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

35、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 “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抚吴” ,即担任吴地的巡抚。37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又称作“抚臣” ,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38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39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40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41从

36、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 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42知府:即“太守” ,又称“知州” 。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4由南麓登。 ”43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44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45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46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37、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 古 代 官 职 任 免 升 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2)授:授官,任命。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3)

38、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陈情表)(4)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任用予以官职。15不如

39、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秦策二)(10)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2提升

40、职务(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汉书赵充国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3)超擢、超迁:越级破格提升。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孝)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3调动职务(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数年,迁朔方刺史。(

41、汉书翟方进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3)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16(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4兼职(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服丧结束)(宋书范晔传)(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左传昭公十三年)(3)权:临时代职。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上孝宗皇帝第一书)(4)假:暂时代理。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

42、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5)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6)署:代理,暂任。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7)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史记陈丞相世家)5降级免职(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2)放:驱逐,流放。齐放其大臣孟尝君

43、于诸侯。(战国策)(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4)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17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上搜才表)(5)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6)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7)致仕:退休。针 对 训 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 “六部” ,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事。()解析: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

44、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2 “教授” ,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等。()解析: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3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 ,最好的称“课最” ,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4 “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乡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解析: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会掌管国子监或太学的重要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至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善天下

45、”的表现。()解析: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6 “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既规劝天子改正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诫的官。 “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 。()解析: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7 “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 “右迁”的说法,左迁为升官,右迁为降职。()解析: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8 “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 ,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 ;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 “转任” “转补” 。()解析: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9 “除吏部尚书兼侍讲” “擢进士第” “寻改使浙西

46、”中, “除”是任命, “擢” “改”是升职的意思。()解析:“改”是调动官职。1810 “授” “迁” “补” “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 “转” “徙”“升”等。 “授” “拜” “转” “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 “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解析:“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四、行政区划 一 政 区 名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八州、八荒:泛指中国。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47、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2六合 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3四海 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 ,泛指全国各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州 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5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 36 郡。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6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7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8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0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19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二 城 市 名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名称 例句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