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219094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五单元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冷战 中国的内政外交1.1952 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解析:选 C 依据所学知识 1952 年新中国仍然在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在新中国初期,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而应该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摆脱意识形

2、态的束缚,开展灵活的外交,没有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B 项错误,C 项正确;依据所学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外交的成就,故 D 项错误。2近段时间,央视新闻持续报道“三线建设” ,再次引发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关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 1964 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 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 1 100 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此判断“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

3、局势日趋紧张 B城市粮食供应不足C “八字方针”的实施 D研制原子弹的需要解析:选 A 据材料“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和“三线建设”可知主要涉及国防和基本交通建设,结合 1964 年中国面临美苏的威胁可得出国际局势紧张,促进了中国进行三线建设,故 A 项正确;据材料“建起了 1 100 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不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故 B 项错误;1960 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 ,与材料时间“1964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故 D 项错误。深化提能冷战对中国的影响(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

4、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2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 年 2 月 14 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关系恶化,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3)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

5、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元旦,中美建交。(4)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外交政策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3.1946 年 2 月 22 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 ”这一文件( )A标志着美苏

6、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解析:选 C 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表述绝对,且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史实,美国采取的是除战争外的一切对抗手段,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年”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 “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可知,这一电文为“冷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1955 年华约建立,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故 D 项错误。4岳建勇在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

7、义的全球体系。 ”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C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D加强与加拿大合作解析:选 A 根据史实不难得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精心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故 A 项正确;发动朝鲜战争属于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遏制而非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故 B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 年,故 C 项错误;美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史实,并非是战后初期,3故 D 项错误。深化提能美国外交政策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杜鲁门时期的“遏制共产主义”战略。这

8、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美苏走向对抗,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包围圈。(2)尼克松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在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的背景下,为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提出的外交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 ,要求盟国协调一致对付苏联;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改善中美关系,联合中国制衡苏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3)里根政府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战略优势,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这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跨越了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主动进攻的新阶段。(4)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巩固“领导地位” ,重点遏制中俄等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

9、的国家。冷战的起源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美国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 ,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挑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史学界的观点: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典

10、题印证5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 ”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解析:选 D 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 A 项错误;4B、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以

11、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 ,故 D 项正确。6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 ”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B “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C “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D “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解析:选 A 材料“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深化提能“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

12、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的到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也是二战后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主要原因。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和平治理与共享安全”为何考时政热点,如冷战思维和新霸权主义、中东问题、英国脱欧和反全球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史学研究新成果:比如冷战的起源及其影响、新时期的国际关系等。考什么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大国兴衰;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逆全球化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贸易自由化问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所体现的政治多元化、民主化的理念和影响等。必备知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3、、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及英、美、法、日等大国的兴衰史;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区域集团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典例 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的霸权与冷战紧密相关。历史上成功的霸权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目标组5织起经济空间,以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霸主所组织起来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空间。同时,这种霸权对于维护冷战期间西方集团的政治稳定有直接的作用。美国通过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美日安保条约等多边和双边军事同盟条约而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西方安全机制。在全球化环境中美国的霸权有减有增。在全

14、球化的推动下,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在其西方盟国中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了。但从全球层面看,美国能对世界体系中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产生比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大得多的影响,比如制定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因此美国的霸权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反而相对地增强了。摘编自叶江冷战、美国霸权与全球化材料二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使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同时, “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

15、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此外,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制度霸权是指通过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只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摘编自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冷战中推行霸权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意图及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霸权“有减有增”的含义?(15 分)(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并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目的。(

16、10 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如美国冷战相关政策)和经济体系的变化(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及军事上的变化(北约的建立)概括;第二小问,结合美国在全球政治干涉、贸易保护等方面并结合材料一最后两句话综合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 “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此外,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得出更加肆无忌惮,新干涉主义,制度性霸权;第二小问,直接从材料二最后一句话中概括即可。答题要规范(1)意图及表现:维护自由经济体系,如推行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

17、总协定等;(4 分)维护西方政治稳定,如杜鲁门主义;(4 分)建立西方安全机制,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 分)6含义:减:受到日本、西欧、不结盟运动的冲击,霸权受到挑战。增:对世界生产结构、金融结构影响增强。(5 分)(2)新特点:更加肆无忌;新干涉主义;制度性霸权。(6 分)目的: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社会价值。(4 分)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为何考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人类相互依存的日益加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同,它既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题,也成为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

18、机制变革”和“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作为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与任务提出,表明了对全球治理的高度重视。考什么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与时俱进的新中国外交。必备知识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结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建国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典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 ”“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

19、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 。因此, “苏维埃共产主义被看作是一种应当加以隔离的瘟疫” 。当然,在以上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带有决定的意义。美国自认为是私有制立国的“天定命运”与“天然优越”的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优越的制度并自一战以后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材料二 由于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与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身体力行,中国从未用军事力量干预别国内政,几十年来恪守“革命不能输出”的原理,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明确论证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划线,而以是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区别亲疏好恶。这些都赢得国际上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在客观上使

20、别国认识到,只要它们按和平共处思想办事,中国就是一个最易于捉摸,也最易于打交道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三 当然,由于历史经验的累积,其策略手段也比过去更为圆滑。可以举个例子,如何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如果不了解近几十年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也就难以认识这种政策的形成过程,难以理解其可贵。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执7行的是屈辱卖国的外交政策,跪着办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联苏反美方针。当时“一边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是因为估计到美国可能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干涉,美国逼迫我们“一边倒” 。但当时毛主席就强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对苏联有团结有批评。以上材料均选自现

21、代国际关系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美国“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12 分)(2)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史分析,是什么使别国认识到“只要它们按和平共处思想办事,中国就是一个最易于捉摸,也最易于打交道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原则,并说明其合理性。(13 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壮大等内容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其原因。第二小问,根据“苏维埃共产主义被看作是一种应当加以隔离的瘟疫”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

22、国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参加会议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中国和平共处的思想,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二小问,外交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主要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等方面来说明其合理性。答题要规范(1)原因:一战后,美国的总体实力不断上升,尤其是二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的衰落,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称霸世界;苏联在二战后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东欧与苏联团结一起,虽然没有直接交火的“热战”爆发,但这些变化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形成了巨

23、大的威胁。(8 分)影响: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4 分)(2)分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 分)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2 分)合理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我们不能再把意识形态作为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由于意识形态利益只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在国家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利益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8 分)考法(三) 开放探究视角考“多极化下的世界格局”热点聚焦 近年来,国外对世界多极化和世界格局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新特点,肯定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和主张多极世界格局的观点

24、渐趋增多,很多研究者指出和论述了美国8霸权的衰落和世界的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如何界定当前的世界格局和预测未来的多极世界格局时,观点纷繁杂陈。各国综合实力的变化造成国家之间权力此消彼长是国际关系研究长盛不衰的话题。在主导国和崛起国权力转移之际,国际秩序为何发生变迁以及变迁机制始终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权力转移的不同阶段,主导国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国家意志与崛起国重建国际秩序的国家意志的互动决定了国际秩序变迁的机制。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 “权力转移”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第 40 任(第 49 届、第 50 届)美国

25、总统(19811989 年),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下面是他的部分演说内容: (一)1981 年首任总统就职演说: 美国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经济危机,我们遭受着我国历史上历时最久、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一停滞的工业使工人失业、蒙受痛苦并失去了个人尊严。几十年来,我们的赤字不断上涨,为了图一时便利,我们抵押了我们自己和我们孩子的未来在我国,是人民控制政府,而不是相反。今天,我们的政府超出需要而过度膨胀,导致了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现在适时制止、遏制政府的扩张至于自由的敌人、那些潜在的对手,我们提醒他们我们愿意为和平而谈判但不要误解我们的忍耐。我们不愿发生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意志。当国家安全需要

26、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不会犹豫。 (二)1987 年在柏林墙前的演说: 在我后面有一个包围着本市自由的墙,它是一个将全欧洲分割的巨大邪恶系统的一部分确切地讲 40 年前的这个月,乔治马歇尔说:“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者任何学说,而是反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 ”今天,我深深地被德国人民的重建景象打动了我们可以把这一景象简单地理解为:美国在这里帮助和加强了自由世界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实际上每个在西欧的国家都看见了政治和经济的再生,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演说辞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或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

27、: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或事件,对其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12 分)析 题 从 哪 些 角 度 入 题 本题是信息提取类试题,答题时应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情节,分析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材料中有两段演讲词,第一段涉及的是经济“滞胀” ,与教材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关联密切;第二段涉及的是“柏林墙” ,与教材知识“两极格局”关联9密切。这些内容均是基础知识,抓住这两点从求稳的角度可分别立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美苏争霸导

28、致欧洲分裂。二、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第二段演说辞中提到了“马歇尔计划” ,虽然内容不多,但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思维延伸,如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欧洲走向联合中的作用等,然后“以小见大” ,从全新的视角立意: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答 题 如 何 组 织 史 实 论 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示例一 信息:美国正遭受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与工业发展停滞的经济危机。(2 分) 历史现象:这反映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2 分) 概述及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

29、经济的宏观调控,因而出现了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但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逐渐导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促使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力发展“混合经济”等。(8 分) 示例二 信息:柏林墙是一个将全欧洲分割的巨大邪恶系统的一部分。(2 分) 历史现象:这反映的是“冷战”导致了世界局部地区的分裂和动荡。(2 分) 概述及评价: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展开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两极”格局。在“冷战”过程中,尽管美苏

30、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 年,德国在美苏主导下被一分为二,这也加剧了欧洲的分裂。(8 分) 点评 “滞胀” “柏林墙”与教材关联度强,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从这一方面入手立论易于发挥,更易于寻找论据组织答案,这是求稳得高分的关键。二、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示例 信息: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帮助和加强了自由世界。(2 分) 历史现象:这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产生的影响。(2 分) 概述及评价:在“冷战”过程中,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施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作为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31、的“冷战”政策之一,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在经济上增加了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美国运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增强了美国的抗苏力量,为北约建立奠定了基础,加剧了欧洲的分裂,致使此后的欧洲长期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集团。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为以后建立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8 分) 10点评 读完这两段演说,绝大部分考生都会想到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而忽视马歇尔计划,抓住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阶段质量检测 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

32、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选 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 A 项正确。2近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

33、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解析:选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集中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故 B 项正确。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 1954 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 1954 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 1954 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 C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 1954 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 B 项错误;题

34、干提及的是 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广泛,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 D 项错误。41954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11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解析:选 A 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故 A 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

35、,故 B 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C 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 D 项错误。51990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 “一国两制” B “港人治港”C高度自治 D实现“三通”解析:选 D 实现“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愿望或两岸交往的状态,与香港问题无关,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6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 年 9 月 18 日,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 8 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 ,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 ,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36、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B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 “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D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解析:选 D 材料中“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 8 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 ,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 “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说明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故 D 项正确。71949 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这体现了中国( )A自力更生地建设方针 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 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 C 材料说的是中国与经互会的关系,经互会是

37、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目的是要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故 C 项正确。81952 年 4 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 “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12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解析:选 C 由材料内容“就外交工作来说, 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可知当时新中国在坚持“一边倒”的

38、前提下,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故 C 项正确。91955 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 。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解析:选 C 万隆会议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抵制帝国主义的殖民霸权主义,故 C 项正确。10在 19611962 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

39、,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解析:选 D “维持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是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故 A 项错误;B、C 两项与史实不符;题干表明中国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说明中国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故 D 项正确。111978 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 ”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40、)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共同维护世界和平C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解析:选 B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两国,对全世界都有影响,这有助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故 B 项正确。12从 1990 年 3 月至 1991 年 8 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 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这表明( )A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13C中国积极开展各种多边外交活动D我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解析:选 A 依据材料

41、可知,在 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前,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与苏联的关系属于苏联内政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互不干涉内政”是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前中国政府并未表态,直到苏联承认三国独立后,中国政府才宣布承认三国独立,因此 A 项正确。132018 年 6 月 9 日至 10 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迄今为止,已有 6 个成员国B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等精神C成员国之间

42、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解析:选 B 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合作组织现有 8 个成员国,故 A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B 项正确;C 项“已经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表述错误,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非参与联合国事务,故 D 项错误。141948 年 4 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 年对外援助法 ,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 4 年的总金额,拨款 53 亿美元作为头 15 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

43、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B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C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解析:选 B 援助是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故 A 项错误;金额控制和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故 B 项正确;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故 C 项错误;美国国会只是立法而不是具体实施,故 D 项错误。15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 “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44、)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解析:选 B 通过在美苏争霸中, “意识形态从属于利益”及“是传统大国的行为”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故 B 项正确。141619561961 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 8.3 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解析:选 D 据材料“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 8.3 亿美元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可知苏联

45、极力拉拢印度,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故 D 项正确。17关于冷战起源,20 世纪 40、50 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 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 70 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 90 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解析:选 D 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在材料中存在争议,而不是无法探求,故 A 项

46、错误;材料中苏联是否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故 B 项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在冷战之前,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 D 项正确。18(2019滨州期末)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 25 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 13 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解析:选 A 材料中提到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领导人有 25 封书信来往,最终苏联做出妥协撤出导弹,

47、美国也解除封锁,这体现了美苏在对抗中伴随着妥协,故 A 项正确。19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 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 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 ,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15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解析:选 A 从 60 年代提出“发展”概念到 70 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80 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 ,可见发展成为国际共识,这是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紧密相连的,多极化趋势下各

48、国开始注重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故 A 项正确。201959 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这反映出美苏( )A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B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C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D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解析:选 D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影响世界和平,故 C 项错误;1959 年,美攻苏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裁军问题,1972 年,苏攻美守,尼克松访问苏联,达成限制核武器的协议,可知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影响双边

49、关系,故 D 项正确。21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但其间却发生了 60 年代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却仍联手支持越南抗美战争;70 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直至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入侵盟友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这反映了( )A “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B中国大国地位提升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C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D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既有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还有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斗争,还有中法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等,反映了“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