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五 生态第课时 提能增分检测卷一、选择题1某田鼠种群在年初有 220 只个体,一年中因被鼬捕食和自然死亡共 50 只,自然繁殖出生 30 只,年底此田鼠种群有 200 只个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此田鼠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估计值C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基因库减小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食物条件和鼬的数量均会影响此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 C 在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此田鼠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估计值;这一年内此田鼠种群数量减少表明其基因库减小,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2、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库减小不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食物的多少和天敌的数量均会影响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2018成都检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 (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1和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 t2和 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 t2 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选 D 分析图示可知,在 t1 t4时间内,乙种群的 大于 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 t1和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A 错误; 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 值相等,均为 1.5,但由于不清
3、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 错误;在 t2 t3时间内,乙种群的 大于 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t3时刻乙种群数量多于 t2时刻,因此 t2和 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 错误;t2 t4时间内,甲种群的 值由大于 1 逐渐降至为小于 1,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后减,因此 t2 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 正确。3(2019 届高三保定模拟)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 A 点农田弃耕,C 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
4、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 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2CBC 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选 B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 正确;D 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 错误;BC 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 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正确。4(2018济南模拟)当沙丁鱼水产业
5、生态系统崩塌后,前期海蜇的种类不变、数量增加,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后期虾虎鱼种群数量增加(虾虎鱼以海蜇为食),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从崩溃到部分恢复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强,使物质循环加快能量利用率提高C沙丁鱼水产业的崩溃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在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虾虎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选 B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从崩溃到部分恢复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A 正确;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强,使物质循环加快,能量利用率并没有提高,B 错误;沙丁鱼水产业崩溃,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6、下降,C 正确;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虾虎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正确。5(2019 届高三泉州模拟)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 6 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解析:选 A 由图可知,该食物网有 6 条食物链,但是朱鹮位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A错误;食物网中,朱鹮以鱼类为食,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朱鹮与鱼类都以贝类为食,则两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 正确;鱼类和贝类同化的能量大于朱鹮同化的总能量,因为鱼类和贝类同化
7、的能量中绝大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少部分流向分解者,C 正确;大量捕捞鱼类,导致鱼类数量减少,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 正确。6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3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解析:选 C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
8、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并不能判断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 错误;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 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 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是甲增加得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 错误,C 正确;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 错误。7.(2018张家界高三三模)如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
9、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 a 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的变化趋势,源于在 b 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 b 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 K1上下波动解析:选 C 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J”型增长,增长率一直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 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 a 点被严重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将出现曲线的下降趋势,B 正确;曲线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最后 K 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而人为捕杀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C 错误;若在 b 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的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 K
10、1上下波动,D 正确。8如图是我国某城市建立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处理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人工湿地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有明显的垂直结构B生活污水的净化仅依赖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流经该湿地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湿地的调节能力较强,故对污水排放量可以不加控制4解析:选 A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该人工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由其组成可知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 正确。流入该人工湿地的生活污水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其净化既可以依赖于微生物降解,又可以依赖于物理沉降和化学分解,以及芦苇、黑藻、绿藻等植物的吸
11、收和利用,B 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流入的生活污水中的能量,C 错误。湿地的净化能力较强,但不是无限的,若排入的污水过多,超过了其承受范围,该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所以应对污水排放量加以控制,D 错误。9图 1 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 4 种生物的食物网,图 2 为不同体长 d 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 和 d 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B若体长为 6.5 cm 的 d 种群增重 1 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 10 kgC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 2.8 cm 的 d 种群,一定时间内 a、b 数量会增加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
12、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 D d 捕食 c,为捕食关系,c 和 d 都捕食 a 和 b,为竞争关系,故 c 和 d 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若体长为 6.5 cm 的 d 种群增重 1 kg,肉食性占 25%,植食性占 75%,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为 125%20%20%175%20%10(kg);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 2.8 cm 的 d 种群,它们为 100%的肉食性动物,而 a、b 为植物,不被 d 种群捕食,故一定时间内 a、b 数量会增加;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10某同学画出了 3 个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
13、误的是( )A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因此,3 个图中生产者都是甲B图 1 中丙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 2 中甲、乙、丁、戊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 1、图 2、图 3 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CO2解析:选 A 图 3 中戊是生产者,甲是无机环境,A 错误;图 1 中丙是消费者,能促进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正确;图 2 中甲是生产者,乙和丁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 正确;图中大气中CO2的来源只有生
14、产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D 正确。二、非选择题11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 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 O b 时间段内野兔的出生率_(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_。(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至_。(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野兔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 1,该比例_
15、(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形成森林,整个过程属于_。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类型对_的竞争能力不同。解析:(1)根据图示 O b 时间段内,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说明野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此时间段内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2)从 c 时间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最可能是在 c 时间点迁入,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 K2 K3附近波动,整体呈“S”型增长,说明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至 K2 K3。(3)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捕获的野
16、兔中标记个体的数目减少,根据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调查结果将会偏高。雌、雄比例稍大于 1,雌性个体多,有利于繁殖产生后代。(4)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慢慢长出小灌木丛,进一步发展到森林的演替方式属于次生演替,新的植被类型对阳光的竞争能力较强,原有植被的优势地位被取代。答案:(1)大于 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 c K2 K3 (3)偏高 有利 (4)次生演替 阳光12图 1 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食物网,图 2 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6(1)图 1 中蜘蛛和蛙的关系是_。(2)图 2 中甲到乙的箭头表示的生理过程主
17、要是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与图 2 比较,图 1 中没有的是_(用图 2 中文字回答)。(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蛙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会导致最后的估算结果_(填“偏大”或“偏小”)。此生态系统中生物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4)对图 1 中兔的能量流动进行分析如表所示(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为kJcm2 a1 ),则兔的同化量为_。所摄入食物中能量粪便中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能量98.9 30.0 10.3 58.6解析:(1)蜘蛛和蛙都能以食草昆虫为食,蛙又以蜘蛛为食,因此二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2)图 2 中甲是大气中的 CO2库,乙
18、是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所以甲到乙的箭头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与图 2 比较,图 1 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甲、丁。(3)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蛙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从而导致最后的估算结果偏大。生物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4)兔的同化量等于其所摄入食物中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或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呼吸作用散失能量之和,即为98.930.068.9(kJcm 2 a1 )或 10.358.668.9(kJcm 2 a1 )。答案:(1)竞争和捕食 (2)光合作用 甲、丁(3)偏大 垂直 (4)68.
19、9 kJcm 2 a113(2018北京高考)因含 N、P 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 ,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 thm2 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7(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 N、P 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
20、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如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解析:(1)引起水库生态系统中“水华”的藻类,可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欲确定鲢、鳙的投放量,需考虑投放区鲢、鳙的捕食对象的生物积累量,
21、然后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出鲢、鳙的投放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水库中鲢、鳙的捕食者(天敌)。(3)分析柱状图,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鲢、鳙和银鱼都以浮游动物为食,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4)通过在水库中人为投放鲢、鳙这一方法,调整水库中相关物种(如浮游动物、藻类)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要注意控制鲢、鳙的数量,如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等;还要注意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答案:(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 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