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晨背板块一 专题纵向串珠成链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4)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5)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的统治,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2.特点:周王
2、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3.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2)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3)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4)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控制。(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
3、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3.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2(1)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从汉到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
4、化素质。(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6)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7)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1.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 。2.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代节度使;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5、3.两个趋向: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3)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1.举措: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2.结果: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31.雅典民主政治(1)古希
6、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2)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 ,各邦独立自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3)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4)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用成年男性公民。(5)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1.形成和发展:梭伦改革引上民主的轨道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度伯利克里时期
7、发展到顶峰。2.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流执政。人民主权指主权属于人民,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民众法庭)等机构。“轮流执政”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为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3.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2.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3)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1.核心内容:维护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
8、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3.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41.英国君主立宪制(1)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3)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1.确立标志: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2.含义: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议会掌
9、握国家实权。3.发展:内阁制度形成、两党制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2.美国总统共和制(1)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2)美国 1787 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度和共和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前者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后者则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划分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及相互制约关系。1.确立标志:1787 年宪法。2.理论依据:启蒙思想。3.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4.三大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5.意义:在一个大国创立了共和制度,对世界产生了
10、重大影响。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德意志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思想意识浓厚,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2)英、美、法、德代议制政体的确立,都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及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其历程充满了长期性、曲折性,但是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1.确立标志: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内容: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3.权力中心:皇帝和宰相。4.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518401900 年间的列强侵略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鸦片战争是英国拓展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
11、原料的必然结果,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列强攫取了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寻找资本投资场所。(4)八国联军发动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12、。1.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五大条约: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3.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以 1895 年马关条约为界)。4.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太平天国运动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
13、争实践的产物。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3)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1.背景: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2.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是其失败的又一主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是其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3.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6辛亥革命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
14、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2)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五个第一: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
15、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共产党宣言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2.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
16、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俄国十月革命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7(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了从和平夺权设想到暴力夺权实践的转变。(3)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一个人物:列宁。2.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7、3.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4.四个事件:二月革命、 “七月事件”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年)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2)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特点:彻底性和广泛的群众性。3.五四精神:爱国
18、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4.意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国民革命(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1.时间:19241927 年。2.性质: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联合、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4.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5.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
19、8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时间:19271937 年。2.事件:“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3.结果: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4.国共关系与解放战争(1)抗日战
20、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2)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时间:19451949 年。2.两种命运: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3.两个回合: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4.主要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5.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抗日战争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
21、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1.时间:19311945 年。2.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3.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4.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9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
22、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3)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
23、、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3)“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 年宪法。4.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外交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0(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
24、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20 世纪 70 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
25、性作用。1.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2.“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
26、的框架。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3)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2.三个对峙: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27、。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4.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11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2)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28、“政治大国”目标。(3)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4)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于 1961 年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1.一大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2.两极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3.三大力量:西方(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壮大。122.两极格局瓦解(1)苏联解体: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根本的是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2
29、)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实力的增减,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3)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1.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可与美国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
30、界的和平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
31、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5)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1.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5.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13手工业的发展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
32、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2)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3)代表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3.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商业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来看,古
33、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1.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2.发展历程: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3.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
34、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142.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抑制富商大贾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相对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海禁”和“闭关锁国” ,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也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1.时间: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基础。3.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新航路的
35、开辟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2)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形成资本,而是流入荷兰等西欧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站在世界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哥伦布和麦哲伦对世界的探索和开拓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殖民扩张的属性决定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香料的强烈渴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商业危机;传播宗教;人文精神的鼓舞。2.条件: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增加。3.影响:引发早期欧洲殖民扩
36、张活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2.主要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15(2)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3)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
37、重要条件,迎来了工业革命,同时它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性贸易和贩卖黑奴。3.影响:对西欧: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对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经济停滞,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工业革命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18 世纪,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并逐步向其他国家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38、系进行的局部调整。(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1.18 世纪中期的英国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腾飞的三个基本条件:自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的开拓、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2.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是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6(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39、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同时又获得了内
40、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特权,急剧增加了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特点(1)背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根本原因);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的诱导。(2)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2)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推行工
41、业国有化;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实质:用军事管理办法实现社会主义,以全面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1.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2.内容变化: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3.结果:使俄国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72.新经济政策(1)内容: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
42、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2)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斯大林模式”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主要表现: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1.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2.特
43、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评价: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长远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8(1)1929 年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2)它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由于各国转嫁危机,它还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
44、矛盾。1.原因: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罗斯福新政 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3.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
45、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4.意义: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9(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2)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1.表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2.实质:对资
46、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黄金时代” ,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70 年代出现“滞胀”局面。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1.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改革内容: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经济上,加大对农业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3)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1)前期主要进行经济改革,后期进行政治改革,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党地位。(2)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旧体制,进
47、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2.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政治领域根本性改革,导致苏联解体。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201.过渡时期(1)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2)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
48、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3.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曲折发展(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 ,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
49、特点是“大”与“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 。3.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背术语 系统归纳21(1)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中国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2)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腾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