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pdf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222036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PDF 页数:70 大小:69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变电站(换流站) (试行) 国网基建部 二一七年九月 目 次 前言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总的要求 . 3 5 一般规定 . 4 6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模型 . 4 7 电气部分 . 1 8 土建部分 . 3 9 水工暖通部分 . 6 10 协同设计 7 11 数字化移交要求 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变电站三维设计图纸目录清单 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本规定用词说明 . 52 编 制 说 明 53 I 前 言 为规范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范围、内容及深度,编制本标准。本

2、标准用于指导 设计单位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应遵守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并不得违反相关强制性条文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第1 部分: 变电站 (换流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站(换流站)工程三维设计中对三维设计模型、各专业三维设计范 围和深度、各专业三维协同设计和数字化移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变电站(换流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 竣工图设计阶段的三维设计,以及设计成果的交付

3、。改扩建等工程、可研设计阶段的三维 设计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中相关内容不作为各设计单位专业分工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 4728.113 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 GB/T 7408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17278 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 GB/T 18784 CAD/CAM数据质量 GB/T 18784.2 CAD/CAM数据质量保证方法 GB/T 25108三维CAD软件功能规范 GB/T

4、 51061 电网工程标识系统编码规范 DL/T5028 电力工程制图标准 CHT9015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 CHT9016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 CHT9017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库规范 Q/GDW 166.2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变 电站 Q/GDW 166.8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8部分:220kV变电站 Q/GDW 166.9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9部分: 330kV750kV 变电站 Q/GDW 11216 国家电网公司100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Q/GDW

5、 166.13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13部分:高压直流 换流站 Q/GDW 381.1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1 部分: 110(66)kV 变电站 Q/GDW 381.5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5 部分:220kV变 电站 2 Q/GDW 381.6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6 部分:330 750kV变电站 Q/GDW 11217 国家电网公司1000kV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Q/GDW 381.9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9部分:高压直流 换流站 Q/GDW

6、1936 国家电网公司物料主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Q/GDW 11600.1输变电工程数字化设计编码应用导则 第1部分:变电工程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规范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建模规范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成果数字化移交技术导则 第1部分:变电部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维设计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基于工程信息、 地理信息数据, 通过三维建模技术、 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集成应用, 完成输变电工程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和信息一体化。 3.2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

7、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 3.3 逻辑模型 logical model 描述工程中主要设备之间关联关系、功能关系、层级关系的图形符号集合。 3.4 物理模型 physical model 描述工程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等物理对象的三维模型,由几何模型 及其属性构成。 3.5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模型 substation and converter station three-dimensional model 以变电站(换流站)工程各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三维立体等数字化表达形式为主 建立的工程信息集合,具备完备性、关联性、一致性、唯一性、扩展性,满足可视化、可 分析、可编辑

8、、可出图等工程全寿命周期应用需求。三维设计模型包括数字高程模型、逻 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3.6 3 通用模型 universal model 包含输变电工程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主要外形尺寸和主要技术参数 的三维模型。 3.7 产品模型 product model 基于实施工程的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外形,在通用模型建模深度基 础上,体现安装、接口等信息,包含主要技术参数及附属信息的三维模型。 3.8 制造模型 manufacturing model 由设备、材料制造厂家提供的三维模型,能真实反映所提供产品的各类细节。 3.9 软碰撞 soft collision 软碰

9、撞是指两模型实体间距离不满足相关规程规定的安全防护要求,发生的非接触性 碰撞,如电气安全净距、运行操作空间、检修试验空间、搬运通道、防火间距等。 3.10 硬碰撞(hard collision) 硬碰撞是指实体模型之间发生的接触性碰撞。 3.11 协同设计 collaborative design 各专业在同一管理机制下,按照规范要求,基于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度量单位,开展专 业内、专业间、跨地域的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工程设计工作。 3.12 三维设计平台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platform 满足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要求,整合数据、硬件和软件等资源的平台。 4 总的要求

10、 4.1 变电站(换流站)电气一次、二次系统、土建、水工消防、暖通专业均应采用三维 设计。 4.2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应满足国家、行业及国家电网公司现有规程、规范和强 制性规定要求。 4.3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应遵循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等原则。 4.4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应保证设计数据的唯一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安全性, 实现数据一次输入,多专业、多阶段信息共享。 4.5 三维设计成果的保存和使用应遵守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 4 5 一般规定 5.1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应满足模块化建设相关文件中关于标准化、装配式、智 能化、工业化、通用互换、造价合理等方面的总体要求。

11、5.2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应统一建模标准,统一输入输出格式。采用统一坐标原 点、度量单位、建模要求、层级划分、配色原则和属性定义。 5.3 三维设计成果应采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数据格式,地理坐标系统采 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程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数据格式应满足 CHT 9015、CHT 9016、CHT 9017 的相关要求。 5.4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采用三维设计,主要图纸应从变电站(换流站)三 维设计模型中直接提取,图纸应满足 DL/T 5028 要求,竣工图设计阶段应按照现场施工的 最终结果更新三维设计成果,保证三维设计

12、成果和实际工程一致。从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 型中提取的各设计阶段图纸范围基本要求参见附录 A,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轴测图等相 关图纸。 5.5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从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中提取工程量,并通过辅助 工具录入未建模的设备、设施及材料的工程量,完成自动统计。 5.6 三维设计应包含基于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各类分析计算。 5.7 按照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规范和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成果移交技术 导则要求,完成工程设计成果的数字化移交,满足国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 的需要。 5.8 变电站(换流站)编码应包括标识系统编码、物料编码等,分别按照 GB/T 51061 和 Q/

13、GDW 1936进行编码,标识系统编码与物料编码的对应规则参照输变电工程数字化设计 编码应用导则 第1 部分:变电工程。 5.9 设备、材料制造厂家提供的产品模型和制造模型应满足工程三维设计需要。 5.10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可基于不同三维设计软件完成,软件的输入输出应符合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规范要求。 6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模型 6.1 三维设计应建立变电站(换流站)数字高程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6.2 数字高程模型基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立,并且应满足各设计阶段相应精度要 求。 6.3 逻辑模型包含全站电气主接线、站用电系统接线、二次系统图等,逻辑模型中的各 设

14、备、设施图形符号按照 GB/T 4728.113 中的规定建立。 6.4 物理模型包含全站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的几何模型和属性,几何 模型应反映外形、尺寸、位置、结构等几何信息,属性应包含基本属性和扩展属性,具体 参见变电站(换流站)工程三维设计建模规范。 6.5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模型架构见图 6.1。 1 图6.1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模型架构 1 6.6 设备、设施及材料模型应采用基本图元和参数化建模,模型满足不同应用软件之间 数据共享的要求。 6.7 初步设计阶段宜采用通用模型,施工图、竣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产品模型完成工程 的三维设计。 6.8 各专业三维模型统

15、一采用毫米为单位,基于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坐标原点,相对坐标 系采用直角坐标系,坐标原点应有明显标识。 7 电气部分 7.1 电气一次设计 7.1.1 设计范围 7.1.1.1 初步设计 全站主要电气一次设备、设施及材料的电气接线设计和三维布置设计,包括电气主接 线设计、站用电系统接线设计、配电装置布置设计、防雷保护设计、接地设计等,并建立 全站电气主接线、站用电系统接线等逻辑模型和电气设备、材料等物理模型。 7.1.1.2 施工图设计 全站电气一次设备、设施及材料的电气接线设计和三维布置设计,包括电气主接线设 计、站用电系统接线/配置接线设计、配电装置布置设计、防雷保护设计、接地设计、照明 /动

16、力设计、电缆敷设设计等,并建立全站电气主接线、站用电系统接线等逻辑模型和电气 设备、材料等物理模型。 7.1.1.3 竣工图编制 基于施工图及工程变更的三维设计成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 7.1.2 设计深度 7.1.2.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一次设计深度为: a) 电气逻辑模型应包含建设规模、 各电压等级接线方式、 设备配置情况、 设备名称、 主要电气参数、导体型号等主要信息; b) 电气物理模型应包含设备、导体、防雷保护设施、主接地网的三维布置; c) 应完成三维电气安全净距校验、三维防雷保护校验等工作; d) 应实现电气逻辑模型和电气物理模型的关联。 7.1.2.2 施工图设计 施

17、工图设计阶段电气一次设计深度为: a) 电气逻辑模型应包含建设规模、 各电压等级接线方式、 设备配置情况, 设备型号、 主要电气参数、导体型号; 2 b) 电气物理模型应包含设备、导体、绝缘子、防雷保护设施、接地设施、电缆桥架 /支架的三维布置; c) 所有金具应纳入工程量统计,均压屏蔽装置、母线金具模型可以基本图元构建, 其它金具可以标签形式示意; d) 照明、动力物理模型应包含各类照明灯具、动力箱、检修箱的三维布置; e) 应完成三维电气安全净距校验、三维防雷保护校验等工作; f) 光缆/电缆敷设设计应实现光缆/电缆的路径自动规划和分层,并完成光缆/电缆长 度的自动统计,宜建立所有动力电缆

18、、控制电缆及光缆的物理模型; g) 应实现电气逻辑模型和电气物理模型的关联。 7.1.2.3 竣工图编制 结合设计变更和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图三维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竣工阶段的三维模 型和图纸的编制。 7.2 二次系统设计 7.2.1 设计范围 7.2.1.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二次系统设计范围为: a) 完成系统继电保护配置、自动化系统方案、过程层网络配置、各电压等级互感器 二次绕组配置、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接线等的数字化设计, 并完成直流计算; b) 完成二次设备室、继电保护小室及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的三维布置设计。 7.2.1.2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二次系

19、统设计范围为: a) 完成电气原理图及端子排接线、光缆联系图及虚回路、网络结构示意图等的数字 化设计; b) 完成二次及通信装置、屏柜、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预制式智能控制柜模型设 计及三维布置; c) 建立智能辅助控制系统主要设备模型,并完成三维布置设计。 7.2.1.3 竣工图编制 基于施工图及工程变更的三维设计成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 7.2.2 设计深度 7.2.2.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二次系统设计深度为: a) 开展二次设备室及继电保护小室内屏柜及柜内装置的三维布置设计,完成软、硬 3 碰撞检查; b) 开展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内屏柜及柜内装置的三维布置设计;还应包括舱内主

20、 要辅助设施、舱对外走线通道等的三维协同设计;完成主要空间的软、硬碰撞检 查; 7.2.2.2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电气二次系统设计深度为: a) 完成电气原理图逻辑接线、光缆接线的数字化设计,宜自动生成端子排图、光缆 联系图、虚回路、网络结构示意图、光电缆清册及设备材料清册等; b) 电气原理图应有回路功能信息,设备信息,屏柜信息,端子信息,电缆信息; c) 端子排图应具有回路信息、电缆信息及对侧设备信息; d) 电缆清册应具有电缆名称、 电缆型号、 电缆规格、 备用芯、 电缆起止位置等信息; e) 光缆接线表应具有光缆名称、光缆型号、光缆规格、芯线号、备用芯、光缆起止 位置等信息;

21、f) 开展二次设备室及继电保护小室内屏柜(包括不间断电源、蓄电池等)三维布置 设计,完成主要空间软、硬碰撞检查; g) 开展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内屏柜布置、舱内主要辅助设施及舱内外走线通道等 的三维布置设计;完成软、硬碰撞检查; h) 开展智能辅助系统,包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子系 统及环境监测子系统的三维实施方案设计,包括主要设备三维建模及布局,实现 主要空间软、硬碰撞检查; i) 开展预制式智能控制柜及柜内装置三维布置设计。 7.2.2.3 竣工图编制 结合设计变更和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图三维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竣工阶段的三维模 型和图纸的编制。 8 土建部分 8.1

22、 总图设计 8.1.1 设计范围 8.1.1.1 初步设计 基于初步设计阶段要求的数字高程模型等,开展站区总布置设计,综合布置本设计阶 段各专业物理模型,完成软硬碰撞检查。 8.1.1.2 施工图设计 基于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的数字高程模型等,开展站区总布置设计,综合布置本设计 阶段各专业物理模型,完成软硬碰撞检查。 4 8.1.1.3 竣工图编制 基于施工图及工程变更的三维设计成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 8.1.2 设计深度 8.1.2.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总图设计深度为: a) 确定地理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信息; b) 开展道路(含进站道路) 、场地、围墙、支挡结构、主要地下管沟、隔声屏障

23、等 布置设计; c) 进行场地及边坡分析,完成土石方平衡计算等竖向布置设计; d) 根据全站布置方案,确定站区征地范围。 8.1.2.2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总图设计深度为: a) 确定地理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信息; b) 开展道路(含进站道路) 、场地、围墙、支挡结构、地下管沟、隔声屏障等布置 设计; c) 进行场地及边坡分析,完成土石方平衡计算等竖向布置设计。 8.1.2.3 竣工图编制 结合设计变更和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图三维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竣工阶段的三维模 型和图纸的编制。 8.2 建筑物设计 8.2.1 设计范围 8.2.1.1 初步设计 包括阀厅、主辅控楼、主控通信楼、配电装

24、置室、继电器室等主要生产建筑,综合楼、 备品库等辅助生产建筑,以及警传室等附属建筑的三维设计。 8.2.1.2 施工图设计 与初步设计范围一致,见 8.2.1.1 条。 8.2.1.3 竣工图编制 基于施工图及工程变更的三维设计成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 8.2.2 设计深度 8.2.2.1 初步设计 5 a) 建筑 初步设计阶段建筑设计深度为: 1) 所有建筑物应包含外立面、主要建筑构配件及其室外附属设施; 2) 主要生产和辅助建筑物应包含室内各层主要平面及空间布局; 3) 建筑物应包含全站建筑物的名称、设计使用年限、火灾危险性分类和耐火等 级、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房间功能划分等属性

25、信息。 b) 结构 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深度为: 1) 建筑物应采用专业软件完成结构选型和计算分析; 2) 建筑物应建立主体结构模型,应包含结构梁、板、柱、结构墙等。 8.2.2.2 施工图设计 a) 建筑 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设计深度为: 1) 建筑物应包含各层空间布置细节、建筑做法、建筑物构配件,以及各接口构 造; 2) 建筑物应包含名称、设计使用年限、火灾危险性分类和耐火等级、屋面防水 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主要建筑材料等 属性信息。 b) 结构 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深度为: 1) 建筑物应采用专业软件进行结构分析,完成细部设计,满足施工详图和工程 量统计要

26、求。对模型进行轻量简化,形成轻量化模型,用于协同设计和数字 化移交; 2) 轻量化模型应包含结构梁、板、柱、结构墙、开孔、设备埋件(含地锚)、 基础等。 8.2.2.3 竣工图编制 结合设计变更和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图三维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竣工阶段的三维模 型和图纸的编制。 8.3 构支架及设备基础设计 8.3.1 设计范围 8.3.1.1 初步设计 包括构架、设备支架、避雷线塔、独立避雷针和主要设备基础的三维设计。 8.3.1.2 施工图设计 包括构架、设备支架、避雷线塔、独立避雷针、爬梯、搬运轨道、围栏和所有设备基6 础的三维设计。 8.3.1.3 竣工图编制 基于施工图及工程变更的三维设

27、计成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 8.3.2 设计深度 8.3.2.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构支架及设备基础设计深度为: a) 建立构支架及主要设备基础模型,采用专业软件进行结构分析; b) 构架包含梁、柱、基础、支撑部件、地线柱、构架避雷针、挂点位置等; c) 独立避雷针、避雷线塔、支架包含上部主体结构和基础; d) 主要设备基础包含基础、油坑和防火墙。 8.3.2.2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构支架及设备基础设计深度为: a) 构支架及设备基础宜采用专业软件进行结构分析,完成细部设计,满足施工详图 和工程量统计要求。对模型进行轻量简化,形成轻量化模型,用于协同设计和数 字化移交; b) 构架

28、轻量化模型应包含梁、柱、基础、地线柱、构架避雷针、连接件、挂点、爬 梯、接地件等; c) 支架轻量化模型应包含主材、辅材、顶板、接地件等上部结构和基础; d) 独立避雷针、避雷线塔等轻量化模型应包含主材、辅材、挂点、爬梯、接地件等 上部结构和基础; e) 设备基础包含基础、支墩、埋件、埋管、油坑和防火墙; f) 搬运轨道应包含基础、轨道、吊钩和地锚等; g) 围栏包含主材及基础。 8.3.2.3 竣工图编制 结合设计变更和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图三维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竣工阶段的三维模 型和图纸的编制。 9 水工暖通部分 9.1 设计范围 9.1.1 初步设计 包括给排水(含消防) 、暖通主要设备

29、、设施和管道的三维设计。 9.1.2 施工图设计 7 包括站区和主要建筑物室内上下水管道,生活消防泵房、深井泵房、雨水泵井等设备 管道,冷却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站区建筑物暖通,站外防洪排水设施的三维设计。 9.1.3 竣工图编制 基于施工图及工程变更的三维设计成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 9.2 设计深度 9.2.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构水工暖通部分设计深度为: a) 管道应包含管径、材质、标高和坡度等信息; b) 阀门井、消火栓井、检查井等主要构筑物应包含材质和标高等信息; c) 暖通主要设备、风管、水管应包含管径、材质和标高等信息。 9.2.2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构水工暖通部

30、分设计深度为: a) 站区和主要建筑物室内上下水管道、排水系统应包含管径、材质、标高、坡度等 信息; b) 生活消防泵房、深井泵房、雨水泵井等应包含设备设施、管道及其他附件; c) 站区建筑物暖通应包含空调、风机等设备设施、管道及其他附件; d) 站外防洪排水设施应包含标高、坡度、材质等信息; e) 冷却系统、消防系统应包含冷却塔、泵等设备设施、管道及其他附件。 9.2.3 竣工图编制 结合设计变更和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图三维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竣工阶段的三维模 型和图纸的编制。 10 协同设计 10.1 基于三维设计平台, 实现各专业内、 专业间的协同设计, 包括原理接线设计的协同、 三维布置

31、设计的协同,并可实现异地协同和跨设计单位的协同。 10.2 各专业设计数据和文件宜统一存放、统一管理,并引入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 唯一性和安全性。 10.3 各专业间宜采用发布的形式开展协同设计,按阶段发布经校审的设计数据,供相关 专业参考使用。 10.4 原理接线设计的协同宜实现电气一次、电气二次、供水、暖通等专业内、专业间设 计数据及计算数据的交互。 10.5 三维布置设计的协同应实现所有专业间空间占位信息及计算数据的交互。 10.6 各专业设计时,应按阶段参考相关专业的模型和数据。 10.7 各专业提取图纸之前,应完成软、硬碰撞检查,解决碰撞问题。 8 10.8 结构模型与外专业开展

32、协同设计时,宜降低模型的颗粒度,过滤掉不影响软、硬碰 撞检查等相关部分。 10.9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过程中,宜与输电线路设计专业(单位)开展协同设计。 11 数字化移交要求 11.1 数字化移交成果应具有合法性、规范性、完整性、正确性、唯一性、一致性、现势 性。 11.2 成果提交单位应向验收单位提交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变电站三维设计模型、电 气一次设备制造模型、钢结构制造模型或相关加工图纸、设计图纸、文档资料及自检报告 等。 11.3 验收单位对提交的设计成果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成果验收单位将出具 质量报告通知成果提交单位进行修改完善。 11.4 成果提供单位提供的移交成

33、果全部审查通过后,由成果管理单位进行数字化成果验 收,验收通过后将形成验收审查意见,最终进行数字化成果归档。 11.5 以上相关细则按照输变电工程数字化成果移交导则执行。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变电站三维设计图纸目录清单 本附录图纸目录参照QGDW 1166.9-2013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9 部分: 330750kV智能变电站 QGDW 1381.6-2013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9 部分:330750kV智能变电站中各专业图纸梳理, 规定了三维设计图纸提取原则及部分说明,其它各电压等级变电工程按照图纸类型参照执行。 基本要求

34、:变电站三维设计中必须完成的图纸提取要求。 推荐出图:根据各设计单位实际情况,推荐完成三维出图。 现阶段暂不实现:根据现阶段技术手段调研,暂时不能从三维设计中完成二维设计图。 A.1 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三维设计图纸提取要求见表A.1A.4。 表A.1 电气一次部分 序号 图纸名称 比例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1 电气主接线图 2 电气总平布置面 1:5001:2000 3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1:1001:500 4 主变压器平断面图 1:1001:200 10 5 高压并联电抗器平面布置图 1:1001:200 6 无功补偿装置电气接线

35、图 与电气主接线图合 并 7 无功补偿装置平断面图 1:1001:200 8 站用电接线图 9 站外电源进线侧设备平断面图 1:1001:200 10 站用电室平面布置图 1:1001:200 11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1:5001:2000 12 工程量清单 不一定以图纸形式 表现, 从软件中提取 表A.2 二次系统部分 序 号 图纸名称 比例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 2 变电站投产年调度数据网网络拓扑图 可在初步设计报 告中插图 3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 4 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 5 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 如需要建

36、设载波 电路时在初步设 计报告中插图 11 序 号 图纸名称 比例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6 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图 1:100 7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图 8 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 根据需要可与 7 合并出图 9 各电压等级互感器二次绕组配置图 可以与电气主接 线合并出图 10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图 11 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配置图 12 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保护配置图 13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接线图 14 二次设备室布置图 1:100 15 状态监测系统配置图 根据需要 16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配置图 根据需要 17 时钟同步系统结构示意图 根据

37、需要 18 工程量清单 不一定以图纸形 式表现, 从软件中 提取 注:图纸宜采用A3图幅表示。 12 表A.3 土建部分 序 号 图纸名称 比例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1 站区总体规划图 1:10000 2 总平面布置图 1:5001:1000 包括主要技术经 济指标表 3 竖向布置图 1:5001:1000 可与总平面布置 图合并 4 进站道路平面布置图和纵断面图 根据需要 5 土方平衡图 1:5001:1000 加入地形模型利 用软件计算, 附土 石方工程量指标 6 主控通信楼平、立、剖面图 包括不同方案 7 站用电室平、立、剖面图 1:l001:200

38、 8 各级电压继电器小室平、剖面图 1:l001:200 9 屋内配电装置建筑平、立、剖面图 1:l001:200 需要时 10 辅助建筑物平、立、剖面图 1:l001:200 11 各级电压构架透视图 1:l001:200 12 工程量清单 不一定以图纸形 式表现, 从软件中 提取 表A.4 水工及暖通部分 13 序 号 图纸名称 比例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1 给水排水总平面图 户内站考虑 2 供水系统图 3 排洪设施方案图 可与总平面布置 合并 4 锅炉房布置图和站区热网布置图 根据需要 5 工程量清单 不一定以图纸形 式表现, 从软件中 提取 A.2

39、 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三维设计图纸提取要求见表A.5A.9。 表A.5 电气一次部分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1 电气一次施工图说 明及主要设备材料 清册 电气一次施工图说明 14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2 电气一次设备材料清册 从软件中提取 3 电气主接线图及电 气总平面布置图 电气主接线图 4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根据需要屋内站 增加各层平面图 或综合断面图 5 35kV750kV屋外 配电装置 卷册说明 6 屋外配电装置电气接线图 7

40、 屋外配电装置平面布置图 8 屋外配电装置间隔断面图 9 母线平、断面图 10 设备安装图 11 SF6 气体分隔图 当采用组合电器 时 12 管母线金具组装图、连接加工安装图 13 绝缘子串组装图 14 避雷线安装图 当采用避雷线保 护时出此图 15 智能控制柜、动力箱、检修箱、端子箱 箱柜安装图 16 设备材料汇总表 从项目数据库中 15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提取 17 支持式管母线力学计算 18 悬吊式管母线力学计算 19 软导线力学计算 20 10kV500kV屋内 配电装置 卷册说明 21 屋内配电装置电气接线

41、图 22 屋内配电装置平面布置图 23 屋内配电装置间隔断面图 24 SF6 气室分隔图 25 设备安装图 26 绝缘子串组装图 根据需要出图 27 设备材料汇总表 28 330kV750kV高压 并联电抗器安装 卷册说明 29 高压并联电抗器回路电气接线图 30 高压并联电抗器回路平面布置图 31 高压并联电抗器回路断面图 32 高压并联电抗器安装图 33 中性点电抗器安装图 34 设备安装图 16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35 检修箱、端子箱、汇控箱柜安装图 36 管母线金具组装图、连接加工安装图 根据需要出图 37 设

42、备材料汇总表 38 66kV(35kV)配电 装置 卷册说明 39 配电装置电气接线图 如果采用户外配 电装置, 为推荐出 图; 如果采用户内 开关柜, 为现阶段 暂不实现。 40 配电装置平面布置图 41 配电装置间隔断面图 42 母线平、断面图 43 并联电容器组安装图 包括接线图 44 并联电抗器组安装图 45 设备安装图 包括穿墙套管 46 管母线金具组装图、连接加工安装图 47 绝缘子串组装图 48 动力箱、检修箱、端子箱、智能控制柜 箱柜安装图 17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49 设备材料汇总表 50 主变压器安

43、装 卷册说明 51 主变压器电气接线图 52 主变压器平面布置图 53 主变压器断面图 54 主变压器安装图 55 中性点设备布置断面图 根据需要出图 56 设备安装图 57 绝缘子串组装图 58 检修箱、端子箱、智能控制柜、消防箱 柜安装图 59 管母线金具组装图、连接加工安装图 根据需要出图 60 设备材料汇总表 61 软导线力学计算 62 管母线力学计算 63 硬母线力学计算 64 交流站用电系统及 设备安装 卷册说明 65 站用电系统接线图 站用电接线采用 数字化设计, 与三 维模型关联, 深度18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44、不实现 到屏柜级 66 380/220V站用电配置接线图 67 交流动力箱(屏) 、检修电源箱接线图 根据需要确定图 纸张数 68 380/220V站用电布置平、断面图 69 站用变压器安装图 70 站用外接电源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根据需要出图 71 设备安装图 72 设备材料汇总表 动力电缆列入 电 缆清册 73 设备、导体选择 74 回路电压降、热稳定校验 根据需要 75 全站防雷、接地 卷册说明 76 全站防直击雷保护布置图 77 全站屋外接地装置布置图 主接地网的三维 布置 78 屋内接地装置布置图 79 建筑防雷布置图 根据需要出图 80 等电位地网布置图 81 特殊接地装置布置图

45、根据需要出图 82 接地体连接加工图 19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83 临时接地端子加工制作图 84 设备材料汇总表 85 避雷针(线)防直击雷保护范围计算 86 避雷线选择及力学计算 87 主接地网及接地体材料选择计算 88 主接地网接地电阻、 接触电势及跨步电 压计算 89 全站动力及照明 卷册说明 90 屋外照明系统图 91 屋外照明布置图 三维设计只包含 灯具、 箱体的布置 92 灯具安装图 根据需要出图 93 照明配电箱配置接线及安装图 根据需要出图 94 设备材料汇总表 95 照度计算 96 照明配电计算 97

46、 照明导体选择计算 98 屋内照明、动力 卷册说明 99 照明、动力系统图 100 照明配电箱配置接线及安装图 三维设计只包含 照明箱安装 20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101 主控通信楼等建筑物各层照明、 动力平 面图 三维设计只包含 灯具、 箱体的布置 102 安全滑触线安装图 根据需要出图 103 设备材料汇总表 104 照度计算 105 照明、动力配电计算 106 照明、动力导体选择计算 107 光缆、电缆设施及 防火封堵 卷册说明 108 光缆、和电缆设施及防火布置图 三维设计只包含 电缆设施布置 109 光缆、电

47、缆桥(支)架图 110 光缆、电缆防火封堵图 111 材料汇总表 112 光缆、电缆敷设 卷册说明 113 光缆、尾缆、电缆敷设路径图 三维设计只包含 电缆敷设路径节 点,10kV以上动 力电缆用实体模 型展现, 其余动力 电缆、控制电缆、 通信电缆、 光缆等 21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暂 不实现 示意路径路即可。 114 光缆、电缆埋管布置图 115 缆线清册 三维设计中自动 统计电缆长度 116 材料汇总表 117 注:三维推荐出图当中的设备安装详图,当采用链接方式实现时,应具有设备安装(电气接口,二次接口,土建接口)相关细节的三维模型。电缆敷设 原则:10kV以上动力电缆实体,其它动力及控制电缆、通信电缆、光缆路径示意。 表A.6 二次系统部分 序 号 施工图 三维出图要求 备注 卷册名称 图纸名称 基本要求 推荐出图 现阶段 暂不实现 1 二次施工图设计说 明及设备材料清册 电气二次施工说明 电气二次设备材料清册 2 公用设备二次线 卷册说明 二次设备室平面布置图 含二次设备室、 计 算机室、 继电器小 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