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二第二板块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1222104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二第二板块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二第二板块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二第二板块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二第二板块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二第二板块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字音识记1黄金缕(l) 2.蓦然(m)3阑珊(ln) 4.强说愁(qin) 二、词语释义1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车马 2笑语盈盈暗香去:仪态美好的样子3众里寻他千百度:千百遍4蓦然回首:突然5灯火阑珊处:零落稀少6爱上层楼:高楼三、名句背诵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对应学生用书 P100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

2、他矢志不移,仍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大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词中所谓的“灯火阑珊处” ,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2二、内容提要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词中通过元夕节对“她”的追寻,寄托了词人虽然仕途失意,却是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情操,表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改其志的美好品德。三、写法借鉴1反衬手法的运用词中

3、以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用一群笑语盈盈的观灯者,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词人不随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2比喻、借代手法的运用比喻:“花千树”将元宵节的焰火比作千万棵花团锦簇的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东风吹落的满天星雨;“玉壶”比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3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作者使用想像和夸张手法,使词作具有浪漫色彩,词藻华丽,笔调委婉,意境优美。重点揣摩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前一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

4、“花千树” ,后一句把漫天的烟花比作如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词人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他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作者写对“那人”的追求,表现作者置身热闹之外,自身追求于乐趣所在的品格。3 “宝马雕车香满路” “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参考答案: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 “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

5、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常闲游于博山3道中,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块石壁上题了这首词。二、内容提要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在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表达了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忠愤和愁怨。感情真率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三、写法借鉴1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却无愁“强说愁” 。下片转入“而今”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有愁难说,故作轻松。整首词通过少年时的不知愁苦,衬托“而今”的愁深难言,写出了两

6、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叠句的使用两次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 ,达到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前一个“爱上层楼”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把上下两句巧妙地联系起来。 “欲说还休”不但与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总结了“识尽愁滋味” ,更渲染了一种“有苦无处诉”的气氛。3构思巧妙,生动真切词的下片,虽然没有明说怎样愁,但是用“识尽”二字,可以让读者品味出其愁之多,其愁之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且即便“识尽”却说不尽,何况说出来又有什么益处呢?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 ”了。真可谓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重点揣摩1前人在评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

7、滋味)时曾说, “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的感情。2 “爱上层楼” “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境。参考答案:此处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因此, “爱上层楼”的反复,有表达年轻人故作姿态的意味。下片说,人到中年,便真正懂得“愁”是什么了,即便真“愁”也因为具有某种承受力而不愁了。因此,

8、 “欲说还休”的反复,有表达默默承受、从容坚忍的意味。4对应学生用书 P128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里寻他千百度(千百遍、千百次)B笑语盈盈暗香去(仪态美好的样子)C蓦然回首(很惊愕的样子)D灯火阑珊处(零落稀少)解析:选 C 蓦然:突然。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画菊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_,何曾吹落北风中。A空余残蕊抱枝干 B宁可抱香枝上老C簇簇新妆阵阵香 D宁可枝头抱香死解析:选 D 根据诗歌的意境,前两句是写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

9、菊花,表现了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据此可以排除 A、C 两项。而“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礡,更符合诗境。故排除 B,选 D。3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A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冬至B重阳节/元宵节/春节/冬至/端午C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端午D元宵节/春节/端午/重阳节/七夕解析:选 C 根据语言标志与提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故为重阳

10、节;为元宵节;有“一岁除”词,故为春节;“鹊桥”可知为“七夕” ;“楚江” “直臣”则知为端午。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更吹落,星如雨。5(2)_,蓦然回首,_,_。(3)_,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4)爱上层楼,_。答案:(1)东风夜放花千树(2)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3)而今识尽愁滋味 却道“天凉好个秋”(4)为赋新词强说愁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 注 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

11、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注 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 。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B “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C “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

12、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E “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解析:选 BD B 项, “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 项, “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

13、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6_答案: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像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 作

14、此词时词人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仅 42 岁。外家:出嫁女子称娘家。(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B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C “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D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E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解析:选 BE B 项, “一片凄凉景象”错,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E 项,

15、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7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三、语言表达7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

16、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答:_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8在诗歌

17、朗诵会上,朗诵辛弃疾的词破阵子将是其中的一个节目。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个节目设计一段主持词。(字数 150 字左右)破 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答:_答案:(示例)一曲破阵子 ,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8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

18、的苍白呐喊。(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101) 素材一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建立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词现存 600 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这些词篇,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为主题,抒发他个人的报国之心声,倾诉他驰骋疆场的渴望,表达他“马革裹尸当自誓”的决心,发泄他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写尽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空怀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操。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爱国情怀” “理想与现实”

19、 “文学才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相关的写作中。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 ,可以概括他在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素材二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做开封府知府。每当吃过饭,就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打算找机会起兵。还曾经让辛弃疾两次跟谋臣到达燕山。辛弃疾自小心中就种下了消除君父不共戴天之恨的志向。后来他曾拜田园诗人刘瞻为师,与党怀

20、英同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二人志向,党怀英说:“读书为了做官。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做不了官,就回家归隐。”刘瞻听了,连声称好,认为他志向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笔写尽天下的词,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认为他很荒唐。此后,辛弃疾走上了抗金之路,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集团,成为帮凶。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志存高远” “家庭教育与人生定位” “信念点燃激情”“剑胆文心” “心灵的选择” “悲剧英雄”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相关作文中。辛弃疾年9少有志,尽管一生坎坷,但杀敌报国的信念与理想永存心中,他战场杀敌,赋闲作词,践行着他

21、年少的追求,不为他人的评价左右,孤独而不休地执著于自己的选择。 素材三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地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应用角度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此材料可以用于与“忧国忧民” “责任” “爱国”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江边独自凭栏,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声声叹息,他就是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22、,锦襜突骑渡江初” ,那时候,他挥戈跃马,驰骋沙场,时刻准备把满腔的热血挥洒在无情的战场上,马革裹尸,只为还我河山。滔滔白水,半壁江山,昏君佞臣,不让将军破楼兰!美芹十论这等英雄方略竟被扔在了角落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看到朝廷对自己的谏言毫无反应,这颗赤心或许会就此消沉。可是没有,对国家他依然有颗比天大、比火热的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国家有难,我辛弃疾只需庙堂一诏,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可是报国无门,一颗火热的心也只能“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回想李将军,他慨然一叹:“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在那开疆扩土功名万代的汉朝,健者也曾闲!我辛弃疾报国

23、无门赋闲在家又能如何?唉!“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清寒”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应用到与“爱国” “意志” “执著” “态度” “出世与入世” “得与失”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五辛弃疾是南宋极负盛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豪放激昂,慷慨深沉,风格多样。一次,在宴会上,一位歌女咏唱了辛弃疾的两首新作,众人一齐喝彩,赞扬辛弃疾的词写得好。辛弃疾得意之余,请在座的提意见。在一片颂扬声中,年少气盛的岳珂(岳飞的孙子)猛然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批评辛弃疾的词用典太多,辛弃疾很有雅量,高兴地说:“你真是一语破的。 ”应用角度 辛弃疾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与他的虚心学习是分不开的。此材料可以用于“谦虚” “度量”

24、“虚心” “听取意见”等相关作文中。郁孤台之魂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10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 。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附近。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

25、,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 15 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

26、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可怜无数山”的襟怀, “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有删改)点评 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贯串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作者通过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表明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