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223363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时间:45 分钟 分值:9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68 分)下图中虚线表示某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分界线,读图回答 13 题。1地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草原 B雨林C荒漠 D热带荒漠草原2地的降水来源于( )A东南信风 B西风C赤道低压 D西北季风3两地植被类型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C洋流 D海陆位置解析:第 1 题,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形成热带荒漠;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大分水岭东侧,受东南信风、沿岸暖流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

2、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为雨林;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其植被为热带草原;地介于地与地之间,植被为热带荒漠草原。选 D。第 2 题,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其从海洋带来的水汽给该地带来降水。选 D。第 3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植被类型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纬度位置、洋流、海陆位置只是造成植被类型差异的辅助因素。选 B。答案:1.D 2.D 3.B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 45 题。4该山地南坡属于( )A阳坡和背风坡2B阴坡和背风坡C阳坡和迎风坡

3、D阴坡和迎风坡5图中之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及其成因最可能为( )A灌木林冰雪融水量大B针阔混交林冰雪融水量大C高寒荒漠气温太低D高山针叶林冰雪融水量大,但气温低解析:第 4 题,从图中可以读出,北坡 4 800 m 处的温度为 3 ,而南坡温度为 3 处的海拔比 4 800 m 高,相对于北坡来说,南坡同海拔地区的气温较高,为阳坡;一般情况下,迎风坡水汽较充足,雪线分布比背风坡低,从图中可以读出,南坡雪线高度为 5 500 m,而北坡雪线高度高于 5 500 m,故南坡为迎风坡。选 C。第 5 题,雪线以上为终年冰川。靠近雪线处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最可能形成高寒荒漠。选

4、 C。答案:4.C 5.C(2019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 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示意研究区范围,图示意研究区 20012010 年间年 NPP 的变化。据此完成 68 题。6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 NPP 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720012010 年间,研究区年 NPP 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3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8研究结果表明,20012

5、010 年间洞庭湖平原年 NPP 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解析:第 6 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 NPP 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 7 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 NPP 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

6、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 8 题,洞庭湖平原年 NPP 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 2001 至 2010 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 NPP 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 NPP。答案:6.B 7.D 8.A(2019太原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 911 题。植被类型积雪开始时间(日)积雪结束时

7、间(日)积雪日数(天)年最大雪深(cm)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草地 135 266 129 29.6农田 136 264 128 33.5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注:积雪年指每年的 7 月 1 日开始至次年的 6 月 30 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 5 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 5 cm 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 5 天日积雪深度小于 5 cm 确定。9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A稀疏灌木 B草地C农田 D建设用地410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

8、,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11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第 9 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 10 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 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 A 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 日)较早,故 B 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 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 C 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 D 错

9、误。第 11 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 A 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 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 D 错误。答案:9.C 10.B 11.A(2019西安质检)三江并流地区雪峰横亘,山高谷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每年 2 至4 月是云南的旱季,但下图中甲处却总会出现小雨季,导致怒江水位上涨,因正值沿岸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汛” 。下图是沿 27N 所作的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 1213题。12甲地出现“桃花汛”的主要原因是( )A春季气温回升,对流旺盛B春季气温回升,冰川消融C西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D东

10、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13金沙江部分河谷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垂直植被带逆向分布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5A热量 B水分C光照 D坡度解析:第 12 题,怒江河谷是南部湿润气流北上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 月份以后青藏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不断加强,甲地正好处于沿横断山脉爬升的西南气流和沿青藏高原南下的气流的交汇之处,故春季多雨,引发了“桃花汛” 。第 13 题,金沙江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存活。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岩地。植被自下而上出现荒漠灌丛森林的演替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

11、因素是水分。答案:12.C 13.B(2019东北三省四校联考)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最具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和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下图为赣南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 1415 题。14据图判断,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在第四纪红土 020 cm 深度,林下裸地灌草地B在林草地,红砂岩花岗岩第四纪红土C在花岗岩成土母质条件下,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D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 020 cm 深度,花岗岩红砂岩15在红砂岩广布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最宜选择种植( )A林草 B灌草丛C乔木林 D牧草解析:第

12、 1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四纪红土 020 cm 深度,林下裸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 6 g/kg 左右,而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 8 g/kg 左右,故 A 项错误;在林草地中 020 cm 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花岗岩红砂岩第四纪红土,故 B 项错误;在花岗岩成土母质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林草地含量最高,林下裸地含量最低,故 C 项正确;只有在林草地植被条件下的 020 cm 深度,花岗岩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红砂岩土壤有机碳含量。第 15 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在红砂岩广布地区,在灌草地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说明其保持水土能力最强,故 B 项正确。答案:14.C 15.B6读我国某

13、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 1617 题。16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南部是我国最大黄土分布区B夏季风为该区域带来丰富降水C该区域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D该区域地势南北较低,中间较高17关于 3 和 7 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3 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阳坡,光照充足B3 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山谷,气候干热C7 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迎风坡,降水量大D7 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山坡,水分不足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天山及其南北,1 为积雪冰川带,向南、北演变为草甸、草原和荒漠,地势中间较高,南北较低。7 为云杉林带,地处天山北坡,该地受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

14、汽影响,降水较多,因而分布有森林。答案:16.D 17.C二、综合题(共 22 分)18(2019滁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绵延 400 余公里,大部分海拔在 1 200 m 以上,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 。下图为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分布图。7(1)说出图中山地东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形特征差异。(6 分)(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图中山地对其东侧地形区的影响。(8 分)(3)说明植树造林改善山地西侧地形区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理由。(8 分)解析:(1)读等高线图可知,图中区域东侧

15、等高线稀疏,等高线数值小于 200, 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图中区域西侧等高线数值大于 1 000,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中间区域等高线密集,等高线数值从 200 m 升到 1 000 m,为太行山区。(2)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图中山地为太行山,太行山冬季阻挡了西北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时,太行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3)山地西侧是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可以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减轻风、旱、涝等灾害。答案:(1)东侧: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西侧: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2)山地阻挡了冬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增加夏季降水;夏季水土流失,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并积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或植物根系和枯枝落叶减缓地表径流,泥沙沉积,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减轻风、旱、涝等灾害;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