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122458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孟子见梁惠王1.掌 握 相 关 重 点 字 、 词 、 句 , 以 及 文 言 句 式 特 征 , 自 主 翻 译 文 章 。2.分 析 文 章 层 次 , 梳 理 文 章 脉 络 。3.了 解 孟 子 的 义 利 观 , 培 养 积 极 健 康 的 义 利 观 。亚圣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父名激,母邹氏。著有孟子一 书,属语录体散文集。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 “王道

2、” ,主张德治。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 321前 320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 ,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六十岁左右的孟子,率领门徒,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见到孟子劈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游说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

3、,仁政以“义”为思想基础,而梁惠王讲利,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因此,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从孟子的记载看,孟子以尖锐的言辞抨击了魏国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现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孟子对梁惠王的评论是:这是一位“糜烂其民”的“不仁者”(孟子尽心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具体内容如下:(1)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

4、翻政权。至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 -,并成为“十三经”之一, 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2)孟子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 “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3)孟子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

5、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 ,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 ,道德也是“利” ,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 ,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 ,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

6、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孟 子 见 梁 惠 王 , 王 曰 : “叟 ! 不 远 千 里 而 来 ,孟 子 拜 见 梁 惠 王 , 梁 惠 王 说 : “老 先 生 ! 您 不 远 千 里 而 来 ,亦 将 有 以 利 吾 国 乎 ? ”将 有 什 么 方 法 使 我 的 国 家 得 利 吗 ? ”有 以 : 有 的 方 法 。 以 : 连 词 , 表 目 的 。 利 : 使 动 用 法 , 使 得 利 。 孟 子 对 曰 : “王 何 必 曰 利 ? 亦 有 仁 义 而 已 矣 。孟 子 回 答 道 : “大 王 何 必 谈 利 呢 ? 只 有 仁 义 就 够 了 。王 曰 何

7、以 利 吾 国 ? 大 夫 曰 何 以 利 吾 家 ? 大 王 说 怎 样 使 我 的 国 家 得 利 ? 大 夫 说 怎 样 使 我 的 封 地 得 利 ? 士 、 庶 人 曰 何 以 利 吾 身 ? 上 下 交 征 利 ,士 、 庶 人 说 怎 样 使 我 自 身 得 利 ? 上 上 下 下 互 相 求 取 利 益 ,而 国 危 矣 。 万 乘 之 国 , 弑 其 君 者国 家 就 危 险 了 。 在 拥 有 一 万 辆 兵 车 的 大 国 , 杀 掉 它 的 国 君 的必 千 乘 之 家 ; 千 乘 之 国 ,一 定 是 拥 有 一 千 辆 兵 车 的 大 夫 之 家 ; 在 拥 有 一

8、 千 辆 兵 车 的 国 家 ,弑 其 君 者 必 百 乘 之 家 。杀 掉 它 的 国 君 的 一 定 是 拥 有 一 百 辆 兵 车 的 大 夫 之 家 。 这 些 大 夫 - 3 -万 取 千 焉 , 千 取在 一 万 辆 兵 车 的 国 家 中 就 拥 有 一 千 辆 , 在 一 千 辆 兵 车 的 国 家 中百 焉 , 不 为 不 多 矣 。 苟 为 后 义 而就 拥 有 一 百 辆 , 他 们 的 拥 有 不 算 不 多 。 可 是 , 如 果 轻 视 义 而先 利 , 不 夺 不 餍 。 未 有 仁重 视 利 益 , 那 么 他 们 不 夺 取 国 君 的 地 位 是 不 会 满

9、 足 的 。 没 有 讲 仁 的 人而 遗 其 亲 者 也 ; 未 有 义 而 后 其 君 者 也 。会 遗 弃 自 己 父 母 的 ; 没 有 行 义 的 人 会 不 顾 自 己 君 主 的 。王 亦 曰 仁 义 而 已 矣 , 何 必 曰 利 ? ”大 王 只 要 讲 仁 义 就 行 了 , 何 必 谈 利 ? ”何 以 : 即 “以 何 ”, 凭 什 么 。 交 : 交 相 , 互 相 。 征 : 求 取 , 追 逐 。 对应学生用书 P13一、识字注音1弑其君(sh ) 2.千乘之国(shng) 3.不餍(yn)二、一词多义1征Error!2危Error!3遗Error!4利Error

10、!5焉Error!三、古今异义1千乘之国国Error!2千乘之家家Error!四、词类活用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讲仁义之道)3不远千里而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4苟为后义而先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五、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式:判断句, “必”有判断意味。- 4 -译文: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2何以利吾国?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利吾国” 。译文: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六、名句积累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万乘之国,弑

11、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对应学生用书 P13语 句 研 读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解读 梁惠王一见孟子,就急不可耐地问孟子此来能否“有以利吾国” ,是十足的实用主义意识,也暴露了他企图行“霸道” ,荼毒生灵以逞个人之志的思想。这正是孟子所反对的,所以引起孟子的反感。这也是孟子一番游说最终失败的原因。2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 孟子对利欲熏心的梁惠王毫不客气,一句“王何必曰利 ”封住了梁惠王

12、的错误话题。 “亦有仁义而已矣”则将对话引到自己的轨道上来,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这是孟子强悍人格的体现。下面孟子用三个“何以利”指出梁惠王思想的危险之处:如此会危及你的国家的安全,何谈去征服其他国家呢?这样击中了梁惠王的软肋,使他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将思路转到孟子的思路上来。这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问 题 探 究 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明确 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

13、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 ,而舍弃“利” 。2孟子的“义利观” ,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明确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 5 -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 ,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

14、无疑是一味“清醒剂” 。孟子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3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试从文章的章法、语言等方面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明确 其一,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其二,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 ,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人、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