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坛经两则禅宗南宗始祖慧能慧能(638713),亦作“惠能” 。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州),生在南海(今广州市)新兴。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 672 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
2、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 37 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 。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 “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 。 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以其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贡献。 坛经有五大特点:简明化。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中国化。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普及化。 坛经是唐代白话语
3、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深奥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革命化。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2实践化。 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 ,可谓方便至极。1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2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 “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4、。慧能受法五 祖 夜 至 三 更 , 唤 慧 能 堂 内 , 说 金 刚 经 。到 了 夜 里 三 更 时 分 , 五 祖 叫 慧 能 到 佛 堂 里 , 讲 解 金 刚 经 Error! 给 他 听 。 说 : 讲 解 。 慧 能 一 闻 , 言 下 便 悟 。慧 能 一 听 , 顿 时 就 能 领 会 。Error!其 夜 受 法 , 人 尽 不 知 。 便 传 顿那 天 夜 里 传 授 佛 法 , 外 人 都 不 知 道 。 就 传 授 顿 悟法 及 衣 : “汝 为 六 代 祖 , 衣 将 为 信 禀 , 代之 法 并 把 袈 裟 传 给 他 : “你 做 六 代 祖 , 袈 裟 可
5、以 做 信 物 , 一 代代 相 传 ;一 代 传 下 去 ; 其 : 指 示 代 词 , 那 。 传 : 前 一 个 “传 ”为 “传 授 ”。 后 一 个 “传 ”为 “留 传 ”意 。 信 禀 : 信 物 。 法 以 心 传 心 , 当 令 自 悟 。 ” 五 祖 言 : “慧 能 !佛 法 讲 究 以 心 传 心 , 应 当 让 学 习 者 自 我 领 悟 。 ”五 祖 说 : “慧 能 !Error!自 古 传 法 , 气 如 悬 丝 !自 古 以 来 , 传 授 佛 法 相 当 危 险 !Error!若 住 此 间 , 有 人 害 汝 , 汝 即 须 速 去 。 ”如 果 你 停
6、留 在 这 里 , 有 人 害 你 , 你 立 即 从 速 离 开 。 ”住 : 停 留 。 即 : 即 刻 。 去 : 离 开 。 南能北秀世 人 尽 传 南 能 北 秀 , 未 知 根 本世 上 的 人 们 都 流 传 “南 宗 能 北 宗 秀 ”的 说 法 , 却 不 知 道 事 情 的 根 本事 由 。原 因 。 事 由 : 原 因 。 且 秀 禅 师 , 于 南 荆 府 当 阳 县 玉 泉 寺 住再 说 神 秀 禅 师 , 在 湖 北 当 阳 玉 泉 寺 担 任 住 持持 修 行 ; 慧 能 大 师 , 于 韶 州 城 东 三 十 五 里 曹 溪 山 住 。并 修 行 ; 慧 能 大
7、 师 则 住 在 广 东 韶 州 城 东 三 十 五 里 的 曹 溪 山 。法 即 一 宗 , 人 有 南 北 , 禅 宗 南 北 二 派 的 佛 法 虽 然 都 是 同 一 个 宗 派 , 传 人 却 有 南 北 的 分 别 ,3因 此 便 立 南 北 。所 以 就 有 了 “南 能 北 秀 ”二 宗 的 分 别 。 法 : 佛 法 。 即 : 虽 然 。 何 以为 什 么 会渐 顿 ? 法 即 一 种 , 见 有 迟 疾 ,有 渐 悟 和 顿 悟 的 区 别 呢 ? 佛 法 本 来 也 只 有 一 种 , 人 的 见 性 有 迟 有 疾 ,见 迟 即 渐 , 见 疾 即 顿 。见 性 迟
8、就 是 “渐 ”, 见 性 疾 就 是 “顿 ”。 何 以 : 即 “以 何 ”, 为 什 么 。 见 : 指 见 性 。 法 无 顿 渐 , 人 有 利 钝 ,佛 法 本 身 虽 然 没 有 顿 、 渐 之 分 , 但 是 人 的 根 器 却 有 敏 捷 与 迟 钝 的 区 别 ,故 名 渐 顿 。所 以 才 有 渐 、 顿 之 别 。 利 : 敏 捷 。 钝 : 迟 钝 。 对应学生用书 P40诵读慧能受法 ,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说金刚经(讲解)(2)慧能一闻 ,言下 便悟(听) (顿时)(3)便传顿法及衣(顿悟法门)(4)衣将为信禀(信物,凭信)(5
9、)以心传心(凭借、靠)(6)汝即须速去(离开)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句式: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应为“唤慧能于堂内” 。(2)汝为六代祖。译文:你就是六代祖师了。句式:判断句, “为”表判断。要 义 探 究 3怎样理解“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明确 要让禅法学习者对禅法内心自悟:把握禅理不拘于文字,修习禅性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 ,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 。这是弘忍教给慧能的传授禅法的方法。它强调了修心自悟的重要性,当然最重要的是专心。44请结合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
10、的形象特点。明确 (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一句,传神地写出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2)语重心长,寄寓厚望。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诵读南能北秀 ,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未知根本事由(原因、根源)(2)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名词
11、作动词,担任住持)(3)法即一宗(宗派)(4)法无顿渐(顿悟和渐悟)(5)人有利钝(敏捷与迟钝)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何以渐顿?译文: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被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渐顿” 。(2)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译文:悟性慢的就是渐悟,悟性快的就是顿悟。句式:判断句,以“即”作判断标志。要 义 探 究 7请结合学习,谈谈对“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的理解。明确 法是一样的法,学法者却是不一样的人。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老师,但会有不一样的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有快慢之别。但不管“渐”还是“顿” ,都需要日常的积累,持久
12、的专心。8 南能北秀一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理由是什么?明确 文章首先指出这是“未知根本事由”的表现。在作者看来,实际上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其理由是:(1)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5(2)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3)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
13、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对应学生用书 P107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讲解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居住C法即一宗 宗:宗派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即悟性解析:住:停留。答案:B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解析:D 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宗”和“北宗”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D 项,连词
14、,况且。A 项,介词,因为;副词,趁机。B 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 “又” “并且”等。C 项,名词,见性;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见录,记得我。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6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 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5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其夜受法,人尽不知。译文:_(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译文:_(3)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译文:_答案:(1)那天夜里传授佛法,别人都不知道。(2)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15、。(3)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别。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67 题。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
16、人有利钝,故名渐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B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7C第二段文字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南能和北秀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D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 ,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解析:“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错。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答案:C7第一段
17、文字是怎样表现慧能对佛理的精深领悟和天资聪颖的?答:_参考答案:(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说明慧能天资聪颖,对佛理能精深领悟。(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说明慧能受弘忍青睐,从侧面表现慧能天资聪颖。(3)“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一句说明慧能超群绝伦,易受人嫉妒,衬托慧能精通佛法,天资聪颖。(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慧能拜师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 ,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
18、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节选自坛经卷二)88对下列句子中
19、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向门前 却:回头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持:拿来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准备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安排解析:C 项, “宿”的意思是“过去的” “平素的” 。答案:C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A 项, “于”都是介词,在。B 项, “即” ,副词,就;连词,却。另注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 。C 项, “便” ,都是副词,都是“就”的意思。D 项, “故” ,都是副词,都是“特意”的意思。答案:B10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
20、,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 ,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 BC D解析:是描述弘忍大师的。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所以必须排除两项。答案:A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慧能为禅宗第六代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 ,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
21、卷金刚经 ,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9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解析:D 项, “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译文:_(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译文:_解析:(1)句中“乃” “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
22、问语气。(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 “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杵舂米的活儿。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
23、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 ,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 ,就能够见性成佛 ,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10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
24、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杵舂米的活儿。三、语言表达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他给予了子女们细致周到的指导,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他们
25、亲密的朋友。B截至 19 日的数据显示,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近 40 多万,其中没有政治面貌等限制的岗位最吸引考生报考。C网络文学由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认可,再到获得文学界的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解析:B 项,不合逻辑。去掉“已近 40 多万”中的“多” 。C 项,成分残缺。 “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后加“过程” 。D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将“尽管”提至句首。答案:A14阅读下面一则禅语故事,写出感悟。(100 字以内)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居住在山脚下一间
26、简陋的茅棚里,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庐,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良宽和悦地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感悟:_11参考答案:“美丽的月亮” ,象征着我们的本性,每一个人本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慧能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当
27、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是佛教史还是思想史,都不能跳过去讲,教科书里面也是这么列的。 慧能确实对佛教有一个变革,使佛教的基本思想能够适应中国本土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大家能够接受。另外就是将佛教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使得大乘佛教的那种自立的思想、自性自渡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最充分的地步。也就是将佛教中所包含的人文的精神加以发挥,比如对神的信仰看得比较低,注重人自身,重视自身人格的提升,这在禅宗里面可以说是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因此六祖对于佛教的民间化、大众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其思想之中充满了一种辩证的思维。 坛经后面的三十六对,那就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就是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三十六对实际上是将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概括成三十六个方面,分几大类;不管什么,他认为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在中国思想史上,比如强调智慧,同样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慧能的地位无疑是很重要的。佛教在中国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所造成的。到了隋唐五代这个时期,我们许多第一流的思想家,都跑到佛门里面了。梁启超、胡适之都讲过,隋唐五代时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家都在佛门,其中包括慧能。胡适之明确地讲,当时其他的思想家都是二流的。一直到了宋明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因此,慧能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来看,可能更合适一些,不至于埋没他之前和他之后的其他学派的一流思想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