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122459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人境庐诗草自序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2.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尝试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感知并了解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视野。对应学生用书 P94诗界革命巨子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是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晚清“诗界革命”的领袖。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 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

2、98);乡居阶段(18991905)。1877 年十月(光绪三年)黄遵宪应邀任参赞,随何如璋出使日本。光绪帝八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光绪帝十三年,黄遵宪成书日本国志 。光绪帝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帝二十四年八月,光绪帝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派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 。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黄遵宪的著作生平自定的有日

3、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诗论主张“我手写吾口” ,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长于古体诗。如果说王国维主要是从理论上、学术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剧烈动荡时代的转型,作为戊戌变法前后诗歌改良运动的先驱,黄遵宪则更多地在观念上、创作上反映了这一文化的转型。- 2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 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序)。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 ,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他潜心诗歌创作,结成人境庐诗草日

4、本杂事诗等诗集。 人境庐诗草自序则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详尽的说明。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8651902)写的诗 600 余首,内容提要分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 。人境庐诗草是其扛鼎之作。诗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举凡咏政颂史、家国情况、朝野新闻、时事述评、四海名胜、五洲风情、田园情趣、民俗乡音、追古念旧、怀乡忧民、治学兴教、题赠酬答,乃至道场佛事、年景预测等无不涉猎,其取材之广博堪称历代之最。其诗长于古体,形式较多变化,语言也较通俗,内容多记时事。前期作品多暴露帝国主义的侵

5、略和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腐朽,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晚年对义和团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持反对态度。他的部分反映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和包含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人境庐诗草自序是诗人自己为自己的诗集作的序。在序言中谈到了自己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主张“我手写吾口” ,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要多变化,熔铸新鲜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事件,熔炼出自己的风格。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序中也透露出他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

6、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 。 人境庐诗草自序还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余 年 十 五 六 , 即 学 为 诗 。 后 以 奔 走 四 方 , 东 西我 十 五 六 岁 , 就 学 习 写 诗 。 后 来 因 为 奔 走 四 方 , 东 西南 北 , 驰 驱 少 暇 , 几 几 束 之 高 阁 。 然 以 笃 好南 北 到 处 奔 忙 少 空 暇 , 几 乎 放 在 一 边 不 管 不 顾 。 然 而 因 为 深 深深 嗜 之 故 , 亦 每 以 余 事 及 之 。 虽 一 行 作 吏 ,喜 好 的 缘 故 , 也 每 每 在 业 余 做 诗 。

7、虽 然 一 旦 做 了 官 ,未 遽 废 也 。 士 生 古 人 之 后 , 古 人 之 诗 ,也 并 没 有 就 荒 废 它 。 读 书 人 生 于 古 人 之 后 , 古 人 的 诗 ,- 3 -号 专 门 名 家 者 , 无 虑 百 数 十 家 。 欲 弃 去 古 人 之 糟 粕 , 而 不 为称 得 上 专 门 名 家 的 , 大 约 有 数 百 家 。 想 抛 弃 古 人 的 糟 粕 , 而 不 被古 人 所 束 缚 , 诚 戛 戛 乎 其 难 。 虽 然 , 仆 尝 以 为 诗 之 外 有 事 ,古 人 所 束 缚 , 的 确 很 困 难 啊 。 虽 然 这 样 , 我 曾 经 认

8、 为 诗 之 外 有 事 ,诗 之 中 有 人 , 今 之 世 异 于 古 , 今 之 人 亦 何 必 与 古 人诗 之 中 有 人 , 今 天 的 世 界 与 古 代 不 同 , 今 天 的 人 又 何 必 与 古 人同 ? 尝 于 胸 中 设 一 诗 境 : 一 曰 复 古 人 比 兴 之相 同 呢 ? 我 曾 经 在 胸 中 构 设 一 种 诗 境 : 一 是 复 兴 古 人 比 兴 的体 ; 一 曰 以 单 行 之 神 , 运 排 偶 之 体 ;体 式 ; 一 是 以 散 文 自 由 变 化 的 句 式 融 入 诗 歌 创 作 的 排 偶 句 式 中 ;一 曰 取 离 骚 乐 府 之

9、神 理 而 不 袭 其 貌 ; 一 曰 用 古 文 家一 是 取 离 骚 和 乐 府 诗 的 神 理 而 不 沿 循 它 的 旧 貌 ; 一 是 用 古 文 家伸 缩 离 合 之 法 以 入 诗 。 其 取 材 也 : 自 群 经 、变 通 与 变 化 离 合 的 句 法 来 融 入 诗 歌 写 作 。 至 于 取 材 : 从 众 多 经 典 ,三 史 , 逮 于 周 秦 诸 子 之 书 , 许 、 史 记 汉 书 后 汉 书 三 史 , 一 直 到 周 秦 诸 子 的 书 , 许 慎 、郑 诸 家 之 注 , 凡 事 名 、 物 名 切 于 今 者 , 皆 采 取 而 假郑 玄 众 位 名

10、家 的 注 , 凡 事 名 、 物 名 与 当 今 相 贴 近 的 , 都 择 取 并 借借 之 。 其 述 事 也 : 举 今 日 之 官 书 、用 它 。 至 于 叙 事 : 所 有 今 天 官 方 收 藏 、 编 撰 或 刊 行 的 书 ,会 典 、 方 言 俗 谚 , 以 及 古 人 未 有 之 物 、 未记 载 一 朝 典 章 制 度 的 书 , 方 言 俗 谚 , 以 及 古 人 没 有 的 器 物 、 未辟 之 境 , 耳 目 所 历 , 皆 笔 而 书 之 。 其开 辟 的 境 界 , 耳 之 所 闻 、 眼 之 所 见 , 都 记 录 并 写 成 文 章 。 至 于炼 格 也

11、 : 自 曹 、 鲍 、 陶 、 谢 、 李熔 炼 出 的 艺 术 风 格 : 从 曹 植 、 鲍 照 、 陶 渊 明 、 谢 灵 运 、 李 白 、杜 、 韩 、 苏 讫 于 晚 近 小 家 , 不 名 一 格 , 不 专 一杜 甫 、 韩 愈 、 苏 轼 到 晚 近 小 家 , 不 固 定 于 一 种 格 式 , 不 专 于 一体 。 要 不 失 乎 为 我 之 诗 。 诚 如 是 ,种 体 式 。 总 之 以 不 失 为 是 我 写 的 诗 为 宜 。 果 真 像 这 样 ,未 必 遽 跻 古 人 , 其 亦 足 以 自 立 矣 。 然未 必 就 能 达 到 古 人 的 境 界 , 但

12、那 也 足 以 自 立 于 世 了 。 然 而余 固 有 志 焉 , 而 未 能 逮 也 。 诗 有 之 曰 :我 本 有 志 向 , 但 未 必 能 达 到 这 种 境 界 啊 。 诗 经 中 有 言 :“虽 不 能 至 , 心 向 往 之 。 ”聊 书 于 此 , 以 俟 他 日 。“虽 不 能 至 , 心 向 往 之 。 ”姑 且 写 到 这 里 , 以 等 待 他 日 实 践 。Error!Error!Error!Error!Error!Error!- 4 -光 绪 十 七 年 六 月 在 伦 敦 使 署 , 公 度 自 序 。光 绪 十 七 年 六 月 在 伦 敦 公 使 署 , 公

13、 度 自 己 作 序 。对应学生用书 P95一、一词多义1假Error!2举Error!3兴Error!4书Error!5要Error!6为Error!二、古今异义1虽一行作吏一行Error!2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虽然Error!3无虑百数十家无虑Error!4以单行之神单行Error!三、词类活用1东西南北(方位名词作动词,东西南北行走)2皆笔而书之(名词作动词,记录)3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四、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句式: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译文:而不被古人所束缚。2今之世异于古。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今之世于古异

14、” 。译文:今天的世界与古代不同。3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 5 -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凡事名、物名于今切者” 。译文:凡事名、物名与当今相贴近的。4几几束之高阁。句式:省略句, “束之”后省介词“于” 。译文:几乎放在一边不管不顾。5士生古人之后。句式:省略句, “生”后省介词“于” 。译文:读书人生在古人之后。五、名句积累1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2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对应学生用书 P96语 句 研 读 1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解读 作者首先交代了自己的经历

15、,表明了自己对诗歌的“笃好深嗜” ,介绍了成书之由。随后,在承认诗歌创作难有新意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认为时代变迁,作者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诗歌创作也不必与古人相同,而应有全新的内容,从而表现了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力求革新的主张。2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解读 作者具体介绍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诗境” 、选材、风格,从不同角度表明了创作有新内容的诗歌应该注意的表达要求。其理想“诗境”包括四点:一是恢复“古人比兴之体” ,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三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

16、貌” ,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其实是从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表现形式,句式特点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的主张。 “比兴”是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但“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却表现出重视“神理”而不拘于形式的创新精神;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的主张,则强调用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来融入诗歌创作,字句不避长短,可自由伸缩,有利于更好地反映新的内容。3其取材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解读 对于诗歌的材料,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取于经史古籍且贴近现实生活,至于语言,应该不避流俗,以现代社会的官书、会典、方言、俗语来入诗,应该记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17、境” 。这就在选材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是同时代旧派诗人所不及- 6 -的。对于诗歌的风格,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借鉴曹植、鲍照以下至晚近小家,但又应“不名一格” “不专一体” ,摆脱旧的束缚而创造出“为我之诗” ,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总体而言,黄遵宪在诗歌理论上强调创新,强调开辟古人未有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随后,作者引用名言,表达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决心。问 题 探 究 1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明确 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提出:(1)理想“诗境”:一是恢复“古人比兴之体” ,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三是“取离骚 、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2)在取材上,主张广泛吸收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3)在述事上,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不排斥“流俗语” 。(4)在体式上,提倡不拘一格,不专一体。总之,是不失“为我之诗” 。2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说:“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明确 现代人应有自己的文化趋向,应该以开放而健康的文化视野来发展现代文明。时代变迁,现代人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作品也应该有新的内容;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有现代气息;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丢掉美好的传统美德、优秀的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