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docx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1226143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5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四传统文化(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群文通练四 传统文化主题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豆 腐阿 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做豆腐是先将黄

2、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残了不好办,

3、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人常说,画龙难点睛。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当天卖不了的,放在冷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最后关头赌博一样地参战。孙福当民工,到欧洲打仗去,挖战壕。不久,被德国兵俘虏了,还是挖战壕。一天,中国战俘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会做豆腐的站出来。

4、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会做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又命令会木匠活的站出来,结果是除了会这2两样的都赶回去接着挖战壕。孙福指挥着几个德国人做豆腐,给一个在青岛住过的军官吃。没有几天,德奥战败,孙福又被法国人俘虏了,也没怎么样,接着给在广州住过的一个军官做豆腐吃。做了一次,法国人不满意。孙福想起南方用石膏点豆腐,就换石膏做卤,法国人说这才是中国豆腐呀。孙福的曾孙后来怨祖爷爷,为什么不在外国留下来,要不然现在一家子不都是法国人了?孙福说,幸亏我回来了,要不然你小兔崽子还不是个杂种?孙福想说我是舍不得你那豆腐祖奶奶啊。孙福当年回来的时候,正赶上五四运动,孙福不懂,还是做豆腐。后来中学里的共青

5、团听说孙福是经过“五四”的老人,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革命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孙福长寿,活到改革开放,只是一吃豆腐就摇头点头,说机器做的豆腐不行,孙媳妇说机器还是由日本引进的哪!孙福用没牙的嘴说,豆腐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没有人听懂老头子在说什么,家里人是很久听不懂老头子有时候在说什么了。家里人最后一次听懂孙福说的话是,给我弄口豆腐渣。(有删改)1.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答: 2.简要分析画波浪线部分的表达特色。答: 3.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特点。(1)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会做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答: (2)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革命传

6、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答: 4.请结合“豆腐” “豆腐渣”这两个物象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答: 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美丽乡村芦芙荭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地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

7、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

8、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阻四地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

9、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4视的事。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早上起床,他一打开

10、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选自 2016 年第 23 期小小说选刊 ,有删改)5.小说第二段有什么作用?答: 6.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 7.小说后文三处写到“雪”(画波浪线处),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 8.这篇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请谈谈你的理解。答: 5答案精析1.(1)人物上:运用倒叙的方法,交代故事主人公,点出两代人观念上

11、的冲突。(2)情节上: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3)阅读效果上: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2.(1)运用视觉、味觉、嗅觉,多角度地描写出对豆渣的感受;(2)运用口语化语言,简洁、明快;(3)通过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豆腐渣的形成过程。3.(1)说明孙福愚昧可笑却又朴实有担当的一面。(2)突出了孙福的憨厚,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执着。4.(1)“豆腐” “豆腐渣”是传统手工业的产物,折射出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巨大冲击;(2)孙福想吃“豆腐渣” ,表现出老一辈人对传统生活的执着坚守;(3)“曾孙辈”对待“豆腐” “豆腐渣”的态度,体现出传统生活方式被后人漠视、淡忘的

12、现实,也讽刺了后代们崇洋媚外的生活态度。5.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6.大人围火谈天,孩子自由奔跑,一两声狗叫,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亲密、自由、充满生机,村民们按照各自本来的习惯生活,一切都很自然,无须人为地“导演” 。7.第一处:雪景以及雪中孩子嬉闹的场景,更能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美好。第二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惊喜和遗憾,推动了故事发展,突出人们离乡的迫切心情。第三处: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失落与迷茫的心情,暗示作品主题。8.虽然对于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有着美好记忆和诸多不舍,但大部分村民终究抵挡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搬离美丽乡村,乡村成了一个留不住的乡愁。小说引发大家深思:如何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留住人。(大意对,言之成理即可)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