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226950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十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把握“主题主线”41 题考什么怎么考文明传承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热点解读为什么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节用” “扶弱” “公正” “仁爱”等主张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相通性。宋代理学中个人理想,明清之际的学以致用等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典例感悟怎样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

2、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 ,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依据所学,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

3、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解析:第(1)问,即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面一方面”来归纳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来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如可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突出“发展” “变化”的特征;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理学逐渐走向极端,结合黄宗羲、王夫之思想可知,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潮。答案:(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夯实了儒家的形而上学的基础)。(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事物是发展的观点)。2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

4、主,君为客” 、“君臣平等” 、 “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 “工商皆本”等;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潮。主线梳理归纳备考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历程 地位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秦朝儒学受到重创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宋明儒学转型、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二、突出“个性见解”42 题考什么怎么考立德树人由族规家训看理学的历史作用热

5、点解读为什么考族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文化、启裕后昆、秩序维护、社会教化的功能。族规家训的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以振兴家族,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族规家训教育作为品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抓手显得尤为重要。族规家训还是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法律具有同源性和互补性,因此无论是从“文化自信”角度还是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看,族规家训都是一个考查的热点。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

6、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3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材料中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强责任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张逐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应当采取去粗取精、批判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

7、答案:示例: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评论:族规中出现了“孝悌为人之本” 、表彰“贞女节妇” ,体现了理学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 “分润族人”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

8、真的态度。鉴史明智 族规家训作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族规家训高度发展并达到鼎盛,宣扬传统礼治思想,迎合儒家伦理道德,充斥了理学的教诲,理学借族规家训而世俗化、生活化,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社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青州模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9、物” 。由此可知( )A他们主张恢复原有统治秩序B孔子主张维护天子的权威C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D他们都探索世界本原为道解析:选 C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以“一”为本等字眼体现的是大一统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也就说明了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的确由来已久,C 项符合题意的,正确;A、B 两项仅仅适合孔子,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探索世界本原为道仅仅适合老子,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

10、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解析:选 D 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这种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当时的自然经济,即根源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D 项符合题意;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并不包括民本主义,A 项不符合题意;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B 项不符合题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C 项不符合题意。3 “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

11、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厉行赏罚 崇尚法治 B奖励耕战 与民休息C仁者爱人 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 厉行节俭解析:选 A 结合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一统,结合“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故 A 项正确。4 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 ”汉宣帝旨在( )A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 B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C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 D树立廉洁官

12、员的典范解析:选 A 从材料“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中可以分析出,汉宣帝通过道德来教化百姓,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权神授,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树立官员典范的目的是匡正民心,故 D 项错误。5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5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解析:选 C 根据材料“诸告祖父母父母

13、者,绞” “父为子天,有隐无犯” “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等信息可知,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的会受到极刑,主张应以孝治天下,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百姓的个性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到法律中,而不是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的会受到极刑,这不是法制具有理性精神的体现,故 D 项错误。6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材料反映了当时(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

14、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可知,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 项正确;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7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解析:选 C 材料信息“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

15、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 ,说明太极图说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但并不能认定它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毕竟它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东西,包含了更多的唯心主义元素,故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万物的发展变化,不能得出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故排除 B 项;太极图说中“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用语,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始终”“生死” “善恶”等用语则说明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故 C 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故 D 项排除。8(2019西宁模拟)有学者如此评论理学的某一观点:“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

16、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 ”与该观点相契合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D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6解析:选 C 由“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选项,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9(2019扬州模拟)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作者批评的

17、是( )A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 B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C阳明心学尽废天下之实 D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解析:选 A “而曰尽心知性而曰学道爱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说明作者讲究务实的学风,反对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道德低下风气,故 B 项错误;王阳明是明朝时期,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10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 ,主张“复封建” 。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 。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C

18、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解析:选 D 材料信息是,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给予地方自主权,对君主形成制约,这是当时反专制思想的反映,故 D 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 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11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A萌发民本思想 B主张经世致用C提倡轻徭薄赋 D倡导“工商皆本”解析:选 D 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

19、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 D 项正确。12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二者都( )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7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得出二者都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 C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社会

20、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以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摘编自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

21、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摘编自杨阳王权的图腾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6 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8 分)(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

22、认识。(11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以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中朱熹认为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就必须实现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与此观点相对应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标准,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第二小问,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内容可知,董仲舒侧重于国家范围内的大一统,而朱熹侧重于对乡村的统治,由此可以分析出二者不同的侧重点,一个在于国家的意识层面,一个在于乡村宗族伦理。第(3)8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内容

23、可知,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而农民被排斥在外,国家思想意识的传达需要通过乡绅来实现。第二小问,应该从这一现象的实质和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的位置以及对社会、国家的影响即可。答案:(1)核心内容:天人感应,独尊儒术。目标:实现“大一统” 。(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侧重: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3)观点: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认识: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4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

24、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

25、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如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精神。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