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226951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讲 从 “百 家 争 鸣 ”到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百家争鸣”的 4 个关键点(1)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两大历史趋势:国家:分裂统一、社会:奴隶制度封建制度。(3)三种治国思想:人治、法治、 “无为而治” 。(4)四个主要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2有关董仲舒新儒学的 4 个关键点(1)一个实质:文化专制。(2)一个核心:天人感应。(3)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4)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 课题(一) “百家争鸣”与儒家

2、思想的形成回扣教材知识一、 “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1)经济: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发生重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环境宽松,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24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 “百家争鸣”各流派的主张及成就1儒家思想的特征与成就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主要是一些治国原则与道德准则。提

3、倡德治,强调道德感化,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其中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孟子、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其思想主张分别如下:孔子(春秋) 孟子(战国) 荀子(战国)思想核心是“仁”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政治: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主张“性本善”政治:“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伦理:提出“人之性恶”2道家代表 老子(春秋) 庄子(战国)思想主张哲学:“道”是万物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4、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特征与成就崇尚自然,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思想)3.法家(1)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2)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3)阶级立场:新兴地主阶级。(4)特征与成就: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成为变革图强的理论武器。4墨家(1)代表人物:墨子(战国)。(2)思想主张:“兼爱” 、非政、尚贤、节俭、非乐、节用、节葬、尚同。(3)阶级立场:平民阶层。(4)特征与成就:讲求实际、功利,一度成为显学。进补课程知识一、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1核

5、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3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 “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 “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是中庸:只有“礼” ,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 ,会模糊上下尊卑。恰当地协调“礼” “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既贵贱

6、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二、认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心。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在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张“仁义” “王道” ,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思想,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在于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

8、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 “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 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从孔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4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再如,从孔子的重“礼”到荀子的礼法并用,反映了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探究重难知识一、儒家思想

9、的内涵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问题 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儒家

10、思想的价值内涵。信息获取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思想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特点。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首先要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其政治理想是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史论形成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 ,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 ;注重

11、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 , “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5二、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材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 “废先王之

12、教” ,而实行变革, “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摘编自韩非子解读 材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该治国主张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法治观和集权观,该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史论形成 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13、”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4)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 。法家提倡“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

14、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 。(5)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6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6浙江 10 月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选 B 孟子的“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和荀子的“君人者,

15、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反映的都是要求统治者要得民心和爱民,体现施政为民的思想,B 项正确。2(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

16、为目标,D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即它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

17、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解析:选 C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7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 ,可见孟子强调“德”的作用,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 C 项正确。甲骨文中“王”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认为的“王”是“以德行仁者王” ,两者不一致,故 A 项错误。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在商周时已经产生,时间上不符合,故 D 项错误。4(2015海南高考)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

18、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选 B 儒家注重等级和名分,倡导“为政以德” ,强调“仁” “礼” ,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B 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 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 项错误;D 项只符合儒家。 题 后 启 智 商鞅初见秦孝公,曾经分别以帝道、王道和霸道说孝公。所谓帝道,就是“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 ,大抵有无为而治的味道,道家最为推崇。所谓王

19、道,就是“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 ,儒家最为推崇的就是王道。以仁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道从根本上来说,是有为而治的。所谓霸道,就是“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 ,霸道是法家最为推崇的。帝道主张无为,王道和霸道都主张有为,强调制度和秩序。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浙江 4 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选 B

20、 依据材料可得出该思想家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的观点,这符合墨家追求实际功利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民本思想,故 A 项错误;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追求精神自由是道家的特点,故 D 项错误。6(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 ,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8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 D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

21、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故 A、B 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 C 项错误。题后启智 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

22、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 ,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 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 B项正确

23、。2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9解析:选 D 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由早期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德治,以礼教化百姓,发展到战国末期的“治之经,礼与刑” ,主张礼法并用,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故 D 项正确。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 )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 B治国

24、者要崇尚贤能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 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到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 项正确;统治者应推行德政是儒家思想,排除 A 项;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 B 项;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 D 项。4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国解析:选 C 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

25、世袭制度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 A 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 B 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 D 项错误。5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A维护分封宗法秩序的需要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选 B 题干中纵横家的主张服务于诸侯兼并战争,故 A 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故B 项

26、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 C 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D 项错误。10课题(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回扣教材知识一、西汉初年:黄老之学1背景(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内容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黄”指黄帝的学说, “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 “因时制宜” ,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3评

27、价(1)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政治上:诸侯王势力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经济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大量侵吞国家资产,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社会生活上: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

28、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2)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112汉武帝独尊儒术(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2)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

29、断。中央: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员,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地方: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进补课程知识一、 董仲舒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 “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 ,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 ,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

30、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二、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

31、”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12三、外儒内法1外儒内法是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治,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杂糅,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2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在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探究重难知识一

32、、董仲舒新儒学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摘编自春秋繁露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解读 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基本主张,材料以第二个省略号分层,第一层信息体现了“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主张;第二层信息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材料二虽然简短,但是充分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

33、点,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反映了董仲舒强调“大一统”的特点;材料信息“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中的“道” 、 “教化” 、 “法”等词充分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是糅合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史论形成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2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

34、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13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 “仁” “仁政” “民本

35、”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观点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摘编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观点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 观点一主要强

36、调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作用,它认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观点二主要强调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消极影响,它认为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史论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14文化 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

37、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儒学对法律的影响材料 所谓“春秋决狱” ,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 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 “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之风的盛

38、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了。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的演变。信息获取 材料整体体现了“以礼入法”的原则,即法律的儒家化。分析时注意结合汉代儒学独尊的相关内容概括。概括时注意分别将第一、二、四句话整合,三、五句话整合,从而得出法律儒家化。 春秋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儒家道德成为立法的原则;春秋之外的儒家经典也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并开启引经注律的风气。史论形成 法律儒家化的影响(1)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

39、基本原则。(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 “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 “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15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

40、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选 B 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即以“天”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在此背景下,官员、百姓也通过各种方式祭拜自己的祖先,以此维护社会秩序,故 B 项正确。2(2014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 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

41、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C 项错误。故选 D 项。题 后 启 智 西汉时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深刻的影响。以上两题分别从封建等级秩序确立、儒家法律化的角度考查了儒学统治地位在社会上的反映。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3(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 B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

42、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 B 项;A 项错在“全部” ;C 项中的“仁爱”与 D 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4(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选 A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通16过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大富” “大

43、贫”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要“调均” ,以实现“上下相安” ,故选 A 项。题后启智常规角度 侧重“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 “三纲五常” 、对“仁政”思想的发展创新角度 礼法关系、讲求公平的治国理念、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技法点拨明确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理解其思想主张及维护皇权和封建统治的本质意图,并认清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5(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44、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五经”指诗 书 礼 易春秋 ,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故排除 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 C 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 D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五经指周易 、 尚书 、 诗 、 礼 、 春秋 ,汉武帝建元五年 公元前 136 年 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这五部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大学

45、、 中庸 、 论语 、 孟子合称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17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解析:选 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

46、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 B 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 C 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 D 项错误。2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观点 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 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解析:选 A 老子强调万事

47、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 A 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排除 C 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 D 项。3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48、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体现、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选 C 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 C 项正确;18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强调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 ,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排除 D 项。4(2019青岛调研)下表表明(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官学 太常太学 学 校 庠 序私学 精舍书馆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学的统治思想是否就是儒学,故 B 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 C 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 D 项错误。5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