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复习笔记.pdf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268809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7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学复习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兽医学复习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兽医学复习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兽医学复习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兽医学复习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 兽医 学复 习笔记 绪论 1 、中兽 医学 的基本 特点 : 整体观念 :中兽医学认为 ,动物体本身各组成 部分 之间,在结 构上不可 分割 ,在生理功能上互相 协调 ,在病理 变化上 互相 影响 ,是 一个 有机的 整体 。 辨证论治:辨证 :通过四 诊将所获取的病情 资料进 行分析综合,以判 断为某 种性质证的过程, 即认识 疾病的证 候类型 ,是 决定 治疗 的前 提和依 据。 论治 : 根据 证的 性质 ,制 定相应 治法 和拟 定具 体方 药的过 程, 是解 决疾 病的 手段和 方法 。 黄帝 内经 我 国现 存 最早, 最珍 贵的 一部 医学 典籍, 中兽 医学 最早 基本 理

2、论 原 则导 源书 。 神农 本草经 汉 代出 现 的我国 最早 的一 部人 畜通 用的药 物 学 专著 。 司牧 安骥集 我 国现 存 最早的 较 完 整的 一部 中兽 医学古 籍 。 元亨 疗马集 国 内外 流 传最广 的 中 兽医 学 典 籍。 第 一章 1 、 阴 阳学说 : 阴 阳学 说是 以阴和 阳的 相对 属性 及消 长变化 来认 识自 然 、 解 释 自然 、 探 求自 然规 律的 一 种世界 观 和方法 论。 2 、阴阳 的基 本内容 1. 阴 阳 交感 的相错 : 阴阳 双方在 一定 条件 下的 交合 感应、 互错 相融 的关 系。 2. 阴阳 的对 立制 约 : 阴 阳

3、双方相 互排 斥、 斗争 和制 约的关 系。 3. 阴阳 的互 根互 用 : 阴阳 双方相 互依 存、 互为 根本 的关系 。 4. 阴阳的消长平 : 衡 对立 双方在对立统一、互 根互 用的情况下,不是静 止不 变的,而是处于此消 彼长 的变化过 程中, 即阴 消阳 长或 阳消 阴长 5. 阴阳 的相 互转 化 : 在一 定条 件 下, 阴阳 双方 可向 其相反 方向 转化 ,即 阴转 化为阳 ,或 阳转 化为 阴。 五行学说: 是以木、火、 土、金、水五种物质 的特 性及其“相生”和“ 相克 ”的规律来认识世界 、解 释世界、 和探求 宇宙 规律 的一 种世 界观和 方法 论。 五行的 相

4、互关 系 : 1 、五行 的相 生、相 克和 制 化 a.五行 相生 木 生 火 生土 生 金 生 水 生 木 b.五行 相克 木 克 土 克水 克 火 克 金 克 木 c.五行 制化 是 指五 行之 间相互 生化 相互 制约 以维 持平衡 协调 关系 2 、五行 的 相 乘相侮 和母 子 相及 a.五行 相乘 木 乘 土 乘 水 乘 火 乘 金 乘 木 b.五行 相侮 木 侮 金 侮 火 侮 水 侮 土 侮 木 c.母子 相及 母病 及子 母行异 常影 响子 行, 导致 母 子均异 常。 子病犯 母 子行 异常 影响 母行, 导致 母子 均异 常。 第 二章 脏腑 脏腑学 说: 研 究 动物

5、各 脏 腑器官 的生 理活 动、 病理 变化及 其相 互关 系的 学说 。 心的生 理功能 : 主 血脉;心 藏神 心与窍 液的关 系 : 开窍 于 舌,在 液为 汗;心 包络 肺的生 理功能 : 主 气司 呼 吸;主 宣发 和肃 降;通 调水 道;主 一身 之表 ,外 合皮 毛 肺与窍 液的关 系 : 开窍 于 鼻,在 液为 涕 脾的生 理功能 : 主 运化;主 统血; 主肌 肉四 肢 脾与窍 液的关 系 : 开窍 于 口,外 应于 唇;在 液为 涎 肝的生 理功能 :藏血; 主疏 泄;主筋 肝与窍 液的关 系: 开窍 于 目,在 液为 泪 肾的生 理功能:藏精; 主命 门之火;主水;主 纳

6、气;主 骨 、生髓 、 通 于脑 肾与窍 液的关 系 : 开窍 于 耳,司 二阴;在 液为 唾 第 三章 气 血津液 气的分 类 元气 、宗 气、 营气、 卫气 元气- 原气 或真 气, 源于肾, 是生 命活 动的 原动 力 宗气- 由脾 胃所 运化 的水谷 精微之 气和 肺所 吸入 的自 然界清 气在 肺中 相结 合的 产物 营气- 是水 谷精 微所 化生的 运行于 脉中 的精 气, 是宗 气贯入 血脉 的营 养之 气。 卫气- 由水 谷之 气所 化生( 宗气) 而运 行于 脉外 ,具 有保卫 肌表 ,抗 御外 邪的 作用。 气和血 的关系 : 气 能生 血 、气能 行血 、气 能摄 血、

7、血以载 气 第 四章 经络 经络 是动 物体内经脉和 络 脉的总称,是联络脏 腑、 沟通内外、运行气血 和调 节各部分功能的通路 ,是 动物机体 组织结 构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经络 主 要由 四部 分组 成: 经脉 、络 脉、 内属 脏腑 部 分、外 连体 表部 分 经脉 主 要由 十二 经脉 、十 二经别 和 奇 经八 脉构 成 十二经 脉- 即前 肢三 阳经 和 三阴经 ,后 肢三 阳经 和三 阴经 奇经八 脉- 包括 任脉 、督 脉 、冲脉 、带 脉、 阴维 脉、 阳维脉 、阴 跷脉 、阳 跷脉 。 十二经 脉的循 行路 线: 前 肢三阴 经, 从胸 部开 始, 循行于 前肢 内侧

8、 ,止 于前 肢末端 。 前肢三 阳经 ,从 前肢 末端 开始, 循行 于前 肢外 侧, 抵达头 部。 后肢三 阳经 ,由 头部 开始 ,经背 腰部 ,循 行于 后肢 外侧, 止于 后肢 末端 。 后肢三 阴经 ,由 后肢 末端 开始, 循行 于后 肢内 侧, 经腹达 胸。 头:诸 阳之 会, 胸: 诸阴 之会 十二经 脉的流 注次 序: 1. 气血 由中 焦水 谷精 气化 生,十 二经 脉是 气血 运行 的主要 通道 。 2. 经脉在中焦受气后 ,上 注于肺,自前肢太阴 肺经 开始,逐经依次相传 ,至 后肢厥阴肝经,再复 注于 肺,首尾 相贯, 如环 无端 ,构 成十 二经脉 循环 。 3.

9、 营气 在脉 中运 行的 一条 分支, 由前 肢太 阴肺 经开 始,传 注于 任脉 ,上 行通 连督脉 。 经络在 病理 方面 的作 用: 传导病 邪、 反映 病变 经络在 生理 方面 的作 用: 运行气 血, 温养 全身 、协 调脏腑 ,联 系周 身、 保卫 体表, 抗御 外邪 第 五章 病 因病机 病因, 即 引 起动 物疾 病发 生的原 因, 中兽 医学 称之 为“病 源” 或“ 邪气 ” 外感致 病因素 是 指 来源 与 自然界 ,多 从皮 毛、 口鼻 侵入机 体而 引发 疾病 的致 病因素 ,包 括六 淫和 疫疠 。 六淫致 病, 具 有 下列共 同 特点 外感 性、 季节 性、 兼

10、挟性 、转 化性 风邪的 性质与 致病 特征 : 风为 阳邪 ,其 性开 泄 风性 善行 数变 风性 主动 寒邪的 性质与 致病 特征 : 寒性 阴冷 ,易 伤阳 气 寒性 凝滞 ,易 致疼 痛 寒性 收引(收 缩牵 引) 暑邪的 性质与 致病 特征 : 暑性 炎热 ,易 致发 热 暑性 升散 ,易 耗气 伤津 暑多 挟湿 ,易 伤脾 胃 湿邪的 性质与 致病 特征 : 湿为 阴邪 ,阻 遏气 机, 易损阳 气 湿性 重浊 ,其 性趋 下 湿性 黏滞 ,缠 绵难 退 燥邪的 性质与 致病 特征 : 燥 性干 燥, 易伤 津液 燥易 伤肺 火邪的 性质与 致 病 特征 : 火为 热极 ,其 性炎

11、 上 火邪 易生 风动 血 火邪 易伤 津液 火邪 易致 疮痈 内伤致 病因素 : 饥 、饱 、 劳役、 逸 瘀血: 指 全 身血 液运 行不 畅,或 局部 血液 停滞 ,或 体内存 在离 经之 血。 七情 : 中医 学中 人的 主要 内伤致 病因 素, 人的 喜、 怒、忧 、思 、悲 、恐 、惊 七种情 志的 变化 病机 : 即疾 病发 生、 发展 与变化 的机 理。 邪正 消长 、 升 降失 常 、 阴阳 失调 第 六章 诊法 口色 : 正色 :各 种家 畜正 常的口 色 病色: 在疾 病发 展过 程中 口色的 变化 绝色: 疾病 垂危 时的 口色 表现 正色:舌 质鲜 明光 润, 淡红

12、色 舌 体不 肥不 瘦, 灵活 自如 微有 薄白 苔, 稀疏 均匀 干湿 得中 , 不 滑不 燥 口温 适中 舌如莲 色鲜 明润 ,唇 似桃 花色更 辉 病色:白色 主 虚证 ,为 气血不 足之 兆 赤色 主热 证, 为气 血趋 向于外 的反 映 黑色 主寒 极和 热极 青色 主寒 、痛 、风 证, 多为感 受寒 邪和 疼痛 黄色 主 湿 证, 为肝 、胆 、脾的 湿热 或寒 湿引 起 舌苔 由 胃气 熏蒸 而成. 白苔 主表 证、 寒证 ,是 卫分病 的主 要特 征 黄苔 主里 证、 热证 ,为 气分病 的象 征 灰苔 主热 证、 湿证 的重 症,多 由黄 苔转 化而 来 黑苔 病情 较重

13、的表 现 舌苔的 有无 ,表 示病 情的 进退和 胃气 的复 衰; 舌苔的 厚薄 可知 邪气 的深 浅和病 情的 进退; 舌苔的 润燥 可知 津液 的存 亡; 舌苔的 腐腻 可知 脾胃 的湿 浊。 浮脉主 表证 ,沉 脉主 里证 ,迟脉 主寒 证, 数脉 主热 证,虚 脉主 虚证 ,实 脉主 实证。 第 七章 辩证 八纲辨证: 将四诊所获得 的症状和体征,分析 归纳 为表、里、寒、热、 虚、 实、阴、阳八种具有 普遍 性的证候 类型, 用于 说明 病位 、病 性、邪 正力 量对 比及 疾病 类型的 辨证 方法 。 表里是 辨别 疾病 的病 位和 病位深 浅的 两个 纲领 。 寒热是 辨别 疾病

14、 性质 的两 个纲领 。 虚实是 概括 和辨 别畜 体正 气强弱 和病 邪盛 衰的 两个 纲领。 表里证: 是 辨别 疾病 部位 、病情 轻重 和病 势趋 向的 两个纲 领。 表证: 是指 外感 病的 初期 阶 段,病 位较 浅, 病情 较轻 ,病期 较早 的病 理过 程。 里证: 是指 发病 部 位 较深 ,病情 较重 ,病 期较 晚的 病理过 程。 表证与 里证的 关系 : ( 一) 表 里转 化 (1) 表 邪入 里 (2) 里 邪出 表:病 邪由 里外 透肌表 , 里 证转 化为 表证 抵抗力 增强 ,邪 气衰 退, 病情好 转 ( 二) 表 里同 病: 表证 和里 证同时 在同 一个

15、 畜体 上出 现 脏腑辩证 :是根据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对 疾病征候进行分析归 纳, 借以推究病因病机, 判断 病位、病 性和正 邪盛 衰等 状况 的一 种辨证 方法 。 肺与大肠的辩证: 肺气虚 、肺阴虚、痰饮阻 肺、风 寒束肺、风热犯肺 、燥热 伤肺、肺热咳喘、 大肠液 亏、食积 大肠、 大肠 湿热 、大 肠冷 泻 肺与大 肠的辨 证施 治要点 : 1. 肺的 病证 ,从 病因 上讲 分为外 感与 内伤 两种 ,临 床辨证 上不 外虚 实两 类。 2. 肺主 肃降,治 肺病 以清 肃 肺气为 主, 虽有 宣肺 、 肃 肺 、 温肺 、 清 肺、 润 肺 之别, 但务使 肺气 肃降

16、,邪 不干 犯,其病 乃愈。 3. 大肠 主传 导糟 粕, 其病 变主要 反映 在粪 便方 面。 4. 肺与 大肠 互为 表里 ,故 肺经实 证、 热证 可泻 大肠 ,使肺 热从 大肠 下泻 而气 得肃降 。 第 八章 防 治法则 未病先 防 即病 防变 治则 :就 是 治疗 动物 疾病 的法则 。包 括扶 正与 祛邪 、治病 求本 、同 治与 异治 、三因 治宜 、治 疗与 护养 正治 : 又称 逆治 ,是 逆着 疾病症 像而 治的 一种 治疗 法则。 逆, 是指 所采 用方 药性质 与疾 病症 象的 性质 相反。 反治: 又 称 从治 ,是 顺着 疾病症 象而 治的 一种 治疗 法则。 从

17、, 是指 所采 用方 药的性 质与 疾病 症象 的性 质相同 。 内治法 : 八 法: 汗、 吐、 下、和 、温 、清 、补 、消 外治法 : 贴 敷法 、掺 药法 、点眼 法、 吹鼻 法、 熏法 、洗法 、口 噙法 、针 灸疗 法 第 九章 中 药及方 剂 中药炮 制的目 的:1. 清 除 杂质及 非用 药部 分, 保证 药物的 纯净 清洁 2. 减少 或消 除药 物的 毒性 、烈性 、或 副作 用 3. 增强 药物 的疗 效或 转变 药物的 性能 和作 用 4. 便于 制剂 、服 用和 贮藏 5. 改变 药物 作用 趋向 ,引 药入经 6. 矫位 、矫 臭 炮制方 法 : 修治 、水 制、

18、 火制、 水火 共制 、其 他制 法 中药的 性能 : 性 味、升 降 浮沉、 归经 、毒 性 性味 : 四气 :寒 、凉 、温 、热 无味 :辛 、甘 、酸 、苦、 咸 归经: 指 中药对机体的 某 部分的选择作用,即 主要 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 明显 的作用,而对其他经 作用 较小,或 没有作 用。 药物七 情: 单行 、相 须、 相使、 相畏 、相 杀、 相恶 、相反 相须、 相使 当用 相恶 、相反 勿用 相畏 、相 杀 有 毒制 宜 十八反 : 甘 草反 甘遂 、大 戟、海 藻、 芫花 乌头 反贝母 、瓜 蒌、 半夏 、白 蔹、白 及 藜芦反 人参 、沙 参、 丹参 、玄参 、细 辛、

19、 芍药 十九畏: 硫 磺畏朴硝,水 银畏砒霜,狼毒畏密 陀僧 ,巴豆畏牵牛子,丁 香畏 郁金,川乌、草乌畏 犀角 ,牙硝畏 荆三棱 ,官 桂畏 赤石 脂, 人参畏 五灵 脂 麻黄汤 : 组 成: 麻黄45g, 桂枝 45g , 杏仁60g ,炙 甘 草20g 。 功效: 发汗 解表 ,宣 肺平 喘 主治: 外感 风寒 表实 证, 证见恶 寒发 热, 无汗 咳喘 ,苔薄 白, 脉浮 紧。 白虎汤 : 组 成: 石膏250g ,知 母 45g ,甘 草25g,粳米 45g 。 功效: 清热 生津 。 主治: 阳明 经证 或气 分热 盛。证 见高 热大 汗, 口干 舌燥, 大渴 贪饮 ,脉 洪大 有

20、力。 清营汤 : 组 成: 犀角10g, 生地 60g, 玄参45g, 竹心 叶15g,银花 45g,连翘 30g,黄连25g, 丹参30g, 麦冬45g 功效: 清营 解毒, 透 热养 阴 主治: 热邪 出入 营分 。证 见高热,口 渴或 不渴, 烦躁 或有时 神昏,舌 红口 干,或 见斑疹 隐现,脉 细数 。 清瘟败 毒饮 : 组 成: 石膏120g 知母 30g 犀角 6g 生地30g 丹皮 20g 玄参 25g 赤芍25g 黄连 20g 栀子 30g 黄芩 25g 连翘 30g 桔梗 25g 竹叶 25g 甘草15g 功效: 清气 凉血 ,泻 下解 毒。 主治; 热毒 炽盛 ,气 血两

21、 燔 。证见 大热 躁动 ,渴 饮, 昏狂, 发斑 ,舌 绛, 脉数 。 性味 归经 功效 辛温解 表药 麻黄 辛,微 苦 温 入肺、 膀胱 经 发汗散 寒, 宣肺 平喘 桂枝 辛,甘 ,温 入心, 肺, 膀胱 经 发汗解 肌, 温通 经脉 ,助 阳化气 荆芥 辛,温 入肺, 肝经 祛风解 表, 止血 辛凉解 表药 柴胡 苦,微 寒 入肝、 胆、 心包 、三 焦经 和解退 热, 疏肝 理气 ,升 举阳气 升麻 甘,辛 ,微 寒 入肺、 脾、 胃、 大肠 经 发表透 疹, 清热 解毒 ,升 阳举陷 葛根 甘,咸 ,寒 入肺, 肝经 散风热 ,退 目翳 ,定 惊痫 清热泻 火药 石膏 辛,甘 ,大

22、 寒 入肺、 胃经 清热泻 火, 外用 收敛 生肌 知母 苦,寒 入肺、 胃、 肾经 清热, 滋阴 ,润 肺, 生津 清热燥 湿药 黄连 苦,寒 入心、 肝、 胃、 大肠 经 清热燥 湿, 泻火 解毒 黄芩 苦,寒 入肺、 胆 、 大肠 经 清热燥 湿, 泻火 解毒 ,安 胎 黄柏 苦,寒 入肺, 膀胱 、大 肠经 。 清湿热 ,泻 火毒 ,退 虚热 清热解 毒药 金银花 甘、寒 入肺、 胃、 心, 大肠 经 清热解 毒, 疏散 风热 连翘 苦,微 寒 入心、 肺、 小肠 经 清热解 毒, 消肿 散结 板蓝根 苦、寒 入心、 肺经 清热解 毒, 凉血 利咽 攻下药 大黄 苦,寒 入脾, 胃,大

23、肠, 肝,心 包经 攻积导 滞, 泻火 凉血 ,活 血祛瘀 芒硝 苦,咸 ,大 寒 入胃, 大肠 经 软坚泻 下, 清热 泻火 番泻叶 甘,苦 ,寒 入大肠 经 泻热导 滞 消导药 神曲 甘、辛 、温 入脾、 胃经 消食化 积, 健胃 和中 山楂 酸,甘 ,微 温 入脾、 胃、 肝经 消食健 胃, 活血 化瘀 麦芽 甘,平 入脾, 胃经 消食和 中, 回 乳 温化寒 痰药 半夏 辛,温 ,有 毒 入脾、 胃经 降逆止 呕, 燥湿 祛痰, 宽中 消痞, 下气 散结 温理药 附子 大辛 , 大 热, 有毒 入辛、 脾、 肾经 温中散 寒, 回阳 救逆 ,除 湿止痛 干姜 辛,温 入心、 脾,胃,

24、肾, 肺,大肠经 温中散 寒, 回阳 通脉 利湿药 茯苓 甘,淡 ,平 入脾, 胃, 心, 肺, 肾经 渗湿利 水, 健脾 补中 ,宁 心安神 猪苓 甘,淡 ,平 入肾, 膀胱 经 利水通 淋, 除湿 退肿 化湿要 苍术 辛,苦 ,温 入脾, 胃经 燥湿健 脾, 发汗 解表 ,祛 风湿 理气药 陈皮 辛,温 ,苦 入脾, 肺经 理气健 脾, 燥湿 化痰 青皮 苦,辛 ,温 入肝, 胆经 疏肝止 痛, 破气 消积 香附 辛,微 苦, 平 入肝, 胆, 脾经 理气解 郁, 散结 止痛 厚朴 苦,辛 ,温 入脾, 胃, 大肠 经 行气燥 湿, 降逆 平喘 砂仁 辛,温 入脾、 胃, 肾经 行气和 中

25、, 温脾 止泻 ,安 胎 枳实 苦,微 寒 入脾, 胃经 破气消 积, 通便 利膈 活血祛 瘀药 川芎 辛,温 入肝, 胆, 心包 经 活血行 气, 祛风 止痛 赤芍 苦,凉 入肝经 凉血活 血, 消肿 止痛 补气药 人参 甘,微 苦 入脾, 肺, 心经 大补元 气, 补益 脾肺 ,生 津安神 党参 甘,平 入脾, 肺经 补中益 气, 健脾 生津 黄芪 甘,微 温 入脾, 肺经 补气升 阳, 固表 止汗, 托毒 生肌, 利水 腿肿 补血药 当归 甘,辛 ,苦 ,温 入肝, 脾, 心经 补血和 血, 活血 止痛 ,润 肠通便 白芍 苦,酸 ,微 寒 入肝经 平抑肝 阳, 柔肝 止痛 ,敛 阴养血 阿胶 甘,平 入肺, 肾, 肝经 补血止 血, 滋阴 润肺 ,安 胎 助阳药 杜仲 甘,微 辛, 温 入肝, 肾经 补肝肾 ,强 筋骨 ,安 胎 淫羊藿 辛,温 入肾经 补肾壮 阳, 强筋 骨, 祛风 除湿 锁阳 甘,温 入肾, 肝, 大肠 经 补肾壮 阳, 滋燥 养津 ,滑 肠 滋阴药 沙参 甘,凉 入肺, 胃经 润肺止 咳, 养胃 生津 天冬 甘,微 苦, 寒 入肺, 肾经 养阴清 热, 润肺 滋肾 麦冬 甘,微 苦, 凉 入肺, 胃, 心经 清心润 肺, 养胃 生津 百合 甘,微 苦, 微寒 入心, 肺经 润肺止 咳, 静心 安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