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pdf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126934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8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最广 义的文化 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 则常常是人们 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他规定所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 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

2、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 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 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的性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

3、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专业 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 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学科 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教学 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狭义的课程 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 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高等学校专业 教学计划 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

4、据。 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材 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教学评价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 制约 作用 。(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了受高等教育

5、的权利( 3)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 政治功能 。(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 决定作 用。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 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5、高等教育的 科技功能 。(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功能。 ( 2)高等教

6、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要 两 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7、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 能。 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2 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 3.研究队伍 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 5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8、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直接为社

7、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 1、评述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先述:解释概念;后评:产生 现状 发展轨迹)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有社会本为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机构,社会作为有机体,出游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述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 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个人本为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

8、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 存在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3、评述高校的 专才教育 。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4、评述高

9、校的 通才教育 。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四个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1、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 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

10、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如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1)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3)建立激励机制。 4、简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 3)大学生 的课余生活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 2)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加强理解和沟通

11、。(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 (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1、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 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这是由教 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教学是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只有教育活动与其他途

12、径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1)独立性的增强;( 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1、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 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具体措施: (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 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 2、简述高校教学计划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3、。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3、简述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 教学 1 梯队建设; 2 内容、体系的改革; 3 教学设施的建设; 4 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5 组织与管理 1、高校教师备课有哪些要求。 1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2 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 3 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删减有关内容; 4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 2、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 1 遵循教学原则; 2 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3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3 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 4 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6 善于调动和控制课

14、堂气氛。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 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 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 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4、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 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2 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 3 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4 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 5 为教学条件允许。 1、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15、 1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即 “两课”教学; 2 教职员工“三育人”活动; 3 党、团、学生会活动; 4 校园文化; 5 社会实践。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 内涵 :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简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内涵。 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两方面 1、试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发展速度要

16、适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学校 ,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史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

17、体系 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团、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 在公立大学中创建民办机制的学员,实行成本收费,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发展终身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高等 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2、如何看待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和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 看待社会本位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目的观应遵循一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

18、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在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二应针对 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点 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3、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现实选择。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

19、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 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 融合的意义:( 1)当代科学技 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 现有国情的选择。 评价: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二战后典型的 2 种模式:苏联与美国。 选择重要依据: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就业制度(自主择业 统一分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教育 英才教育)等。 1、如何理

20、解教师劳动特点中的创造性特点,以此特点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 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只有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他体现在备课、上课、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要展开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在哪里?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 1.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推陈出新; 2。内容的变化 3。方法的变化) 三、教师 劳动特点的

21、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脑力劳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在教学、科研中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协调配合,通过教师的个别劳动与教师的群体劳动密切结合才能完成。 1、试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系)。 ( 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 ( 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

22、因关系。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 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认识,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就人类总体来说是已知的已被时间证明了的。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知识本身含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当学生接受 所传授的知识时,也同时接受了种种思想观念,而教师的信念、态度、作风、行为等等无时不在起熏陶作用。另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 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

23、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 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 态度和动机。 2、试述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

24、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运用要求: 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地状态,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 在讲授中要充分挖 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知识,这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地评价他人的工作能力。 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

25、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 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地加以引导,进行有效地组织。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的才智能得到中分发挥。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1、论述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

26、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准则与目标: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手段等。 1、试述高校老师教学上课的基本要求。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 1)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启发性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2)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3)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4)使用准确、生动、清晰地教学语言。 5)合理、严密地组 织教学过程 .6)善于调动和控制

27、教学气氛。 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要 “ 4 看 ” 。 ( 1)看学生课堂的表现。( 2)看学生实际的收获。( 3)看课堂的智慧成分。( 4)看是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关于课堂教学艺术它体现教学的真善美。特征是:价值性;欣赏性;独特性;情景性。 一般的教学艺术是可以传授和推广的,但个性化特强的教学艺术是别人难以效法的。 2、论述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相应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 代替注入式。 二者根本区别:积极主动 消极被动;思考理解 死记硬背;全面发展 片面发展。首先要着

28、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其次,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与 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指提高学生 以 创造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 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因此研究证明,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 是提高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请解读其中的“贵在得法”。(是否

29、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即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选择依据: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等。(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 。 判断是否 “ 贵在得法 ” 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1) 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本质上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结果,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规律。 2) 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目的是 培养 高级专门人才,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

30、) 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或手段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进去。 4) 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并 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力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和原则的精神实质。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原则体系与各原则的精神实质: 1)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2)疏导性原则(内涵 :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

31、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又 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 );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2、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和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方法体系与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 1)调查研究法(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后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 2)说理启迪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 3)情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4)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 5)参观访问法(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思想 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22 001-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Principles of circuit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pdf ETSI TS 122 001-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Principles of circuit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pdf
  • ETSI TS 122 001-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Principles of circuit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MN.pdf ETSI TS 122 001-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Principles of circuit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MN.pdf
  • ETSI TS 122 002-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ircuit Bearer Services (B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nd.pdf ETSI TS 122 002-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ircuit Bearer Services (B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nd.pdf
  • ETSI TS 122 002-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ircuit Bearer Services (BS) supported by a Publi.pdf ETSI TS 122 002-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ircuit Bearer Services (BS) supported by a Publi.pdf
  • ETSI TS 122 00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ircuit Bearer Services (BS) supported by a Publi .pdf ETSI TS 122 00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ircuit Bearer Services (BS) supported by a Publi .pdf
  • ETSI TS 122 003-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Circuit Teleservice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nd Mob.pdf ETSI TS 122 003-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Circuit Teleservice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nd Mob.pdf
  • ETSI TS 122 003-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Circuit Teleservice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pdf ETSI TS 122 003-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Circuit Teleservice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pdf
  • ETSI TS 122 003-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Circuit Teleservice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pdf ETSI TS 122 003-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Circuit Teleservices supported by a Public La.pdf
  • ETSI TS 122 004-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General 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V13 0 0 3GPP TS .pdf ETSI TS 122 004-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General 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V13 0 0 3GPP TS .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