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一、历史教育目标: 1、实质: 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标准。具体包括:时限、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期望。 2、 三维目标 及 基本内涵: ( 1)、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进
2、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 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3、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 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4、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 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 二 章 编写教科书的原则: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政治思想、法律规范、社会观念等以及历史学科的体系结构、学术观点,更要考虑到教学实际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的特点等相关因素 ( 1) 科学性原则 历史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应该是学术界已经有定论的或倾向趋于一致的认识,是基本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的知识;书中所表述的重要的、基本的历史概念要正确、准确、明确 ,论述不能含混不清 ;历史
5、教科书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开放性 的模式中,要能够及时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保持教科书的科学性 . ( 2) 思想性原则 任何历史知识的选择和组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体现出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3) 基础性原则 要求教科书要体现出本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框架,是与高深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对而言的。 (4)系统性原则 要尽可能地以学科的逻辑系统来组合教科书的知识,同时也要力求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要编排得当,既要有横向的联系,又要有纵向的联系。还要考虑到教学的系统,课文内容的分布,书中的导言、课文、辅助阅读材料、作业等方面的编排,都要具有系统性。 ( 5)精
6、选性原则 历史知识是包罗万象的,这就必须要挑选最基础的和最有价值的知识,选编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以使得历史学习的重点突出。 ( 6)可读性原则 教科书的文字要简明、通俗、生动,内容要形象感人,形式要活泼多样,特别是图文并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 7)适用性原则 要适于教学实际的需要,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条件,从而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科书的内容是要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但其深度和难度的确定,应以师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和掌握为标准。历史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3 章节的分布和分量要匀称,适于课时安排。教科书中的辅助材料要恰当组织,习题的设计要有实效性。 ( 8
7、)稳定性原则 任何学科课程的教科书,在编写时都要考虑到使用上的稳定性,以后的改动或重编尽可能不要过于频繁。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改进,使得历史教科书内容上的调整往往是经常性的,其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第 三 章 一、历史学习 的主体 : 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这一过程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指导的过程, 而是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最终决定 的学习的效果。 二、历史学习的方法: 1、听课的方法:“听”
8、、“思”、“记” 2、阅读教材的方法 3、观察的方法 4、搜集材料的方法 5、运用证据的方法 6、探究问题的方法 7、评价历史的方法8、记忆的方法 9、练习的方法 10、复习的方法 三、历史学习的过程: 1、前认知阶段 2、信息接受阶段 3、思维阶段 4、结构重建阶段5、迁移阶段 四、历史学习的基本策略 :1、认识历史学科功能的策略 2、了解历史知识特点的策略 3、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策略 4、提高历史认识水平的策略 5、沟通相关社会知识的策略 五、学习效率 1、影响学习效率的内部因素:心理特征学习倾向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2、影响学习效率的外部因素 :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班级因素教师因素教材
9、因素 六、学法指导: 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获取、掌握、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主要方式是 : 传授 、 示范 、 讲评 、 辅导 与 交流 。 (一)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 1、听课 指导: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如何发现疑难问题 ;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 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阅读指导 :指导 阅读教科书 ; 指导阅读史料 ;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 ; 指导学生使用历史工具书 ; 指导学生阅读网络资源 (二)掌握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 1、 指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 2、 指导学生掌
10、握学习内容的重点 3、 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 4 (三)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 整理笔记 ;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辨析 ; 如何完成历史练习 ; 各种类型的历史试题的解答方法 ; 探讨历史、探究历史的方法 。 第 四 章 历史教学过程概述: 1、历史教学过程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双向性的共同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教师借助历史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 2、历史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构成。 3、所谓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
11、 4、所谓展开阶段,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 一、 备课的种类 及内容 : (一)学期备课 : 这是指历史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前的备课活动,它对保证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 ( 1) 认真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 ( 2) 明确本学期历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 3) 调查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 ( 4) 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制订学期历史教学计划时,一是要切实可行,二是要留有余地。 (二)单元备课 : 这是指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教学单元而展开的备课活动。它不同于有若干单元组成的学期备课,也不同于某一课时的备课,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 (
12、 1) 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 ( 2) 明确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重点和难点。 ( 3) 确定单元教学目的,具体划分课时数。 ( 4) 确定各课时的主要内容及其所需要的教具 ( 5) 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备课一是比学期备课详细一些,深入一些;二是各课时之间有分工又有配合;三是单元历史教学完成之后,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小结。 5 (三) 课时备课 : 是指历史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对其一个 课时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时备课是历史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深入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是保证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课时备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
13、 1) 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 ( 2) 阅读必要的历史教学参考书。 ( 3) 弄清历史基础知识和教材内容的内部联系。 ( 4)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 5)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补、删除。 ( 6)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 ( 7) 编写课时教案,并熟悉教案,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指中学 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其次,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再次,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三、备课的基本要求 ( 1)要充分全面地备课。教师备课不光要备教材内容和
14、教学方法,还要注意教具的制作、演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的安排布置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在课前全面周密计划每个教学环节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 2)要有计划性。历史教学的任务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就能完成和实现,而要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因此我们 在备课时必须加强计划性。 ( 3)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风格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4)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备课的方式 备课的方式主要有个人备课和
15、集体备课两种。 6 个人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精神生产。备课工作首先应个人钻研,独立思考。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备课不充分 ,就会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不能起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 集体备课一般是指教研组展开的一种集体活动。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学习。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进行个人备课,吸收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五、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史论结合的原则 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 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
16、础,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 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史论结合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论结合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二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观点。 2、突出重点的原则 所谓“重点”,是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构成历史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教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但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否则,就割裂了历史知识 体系的
17、完整性与系统性。 突出重点,首先要确定重点。一般而言,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构成了历史发展基本内容的史实,对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均应确定为教学重点。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1)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2)点面结合,互为联系。( 3)围绕重点,补充材料。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如:调整结构、板书提纲、归纳小结、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单元复习等 3、直观性原则 7 这是中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和具体
18、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主要是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语言直观就是运用语言艺术“再现”过去的历史。教具直观是通过使用教具来实现的。二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贯彻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四点: ( 1) 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具体讲述历史。 ( 2)要注意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 3)重视复习,加强联系。 ( 4)语言要有条不紊和前后连贯。 第 五 章 一、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
19、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
20、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8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 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 : 1、评价的目的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2、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转向“重自评”。 3、评价的要求从仅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转向同时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4、评价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转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档案袋评定法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
21、笔试和口试 三、教师历史教学质量评价: (一) 、教学质量评价的类型: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评价 (二)、教师 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教师教学涉及的对象包括学生、同行、领导及社会相关人士,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教学评价将其视为唯一标准,这是不合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评价。 1、教师行为 ( 1)教学态度:按时上下课,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教学准备(教具、教案、设计)充分,板书合理工整,教学有激情,对学生课堂作业进行指导。 ( 2)教学目标明确,层次
22、清晰,适合学生认知发展 ,学习目标明确 ,体现史学以史为鉴、借史启智、学以致用的功能。 ( 3)教学内容 讲授知识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体验历史教学内容,突破教科书束缚,注意历史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体现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与塑造人格的和谐统一。 ( 4)教学过程 9 整体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层次清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符合内容要求,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好双边活动安排合理,体现教学艺术,气氛活跃。 启发式探究性教学:善于提出问题,科学、合理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分 析问题角度灵活,从多种方向引导,效果好。 教学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体态语恰当,普通话好,科学性
23、、准确性高,口误少。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操作熟练、规范、效果好,紧密配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 5)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因材施教,指导得法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己解惑,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和谐。 2、学生行为 ( 1)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彼此交流。 ( 2) 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问题。 (3)能 善于合作、合作有实效。 ( 4)敢于质疑、灵活解决问题。( 5)彼此间能够倾听、接受不同见解,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 6)师生、生生之间配合默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 六 章 一、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
24、 1、政治思想素质: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念、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心 2、学科专业素质: 建立知识库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3、教育教学素质: 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教育心理的理论;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管理调控教学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4、心理素质 : 情感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专业意志性格方面:开朗、毅力、耐心、自控力兴趣 爱好方面: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健康的心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宽宏大度、知足常乐、心中有他人 二、历史教师的专长 : 1、教学语言: 内部特征:语义(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外部特征:语音(语气、语调、语节、语速、语量、感情色彩) 2、教育机智 3、审美情趣 10
25、 4、人格魅力 : 以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鼓舞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 1、语言表达的能力; 2、板书设计与书写的能力; 3、选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四 、 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途径 : ( 一 ) 、继续教育 1、适应,为刚踏上历史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提供培训,使教师都能承担教学任务。 2、更新,为在岗历史教师的知识更新服务,提供有关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新发展的培训,使多数教师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3、提高,就历史学科的某些专题和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的讲授或研讨,在较高层次上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的能力。 ( 二 ) 、终生学习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习中,要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有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 外,还应具有一些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文史哲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并善于捕捉到各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