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126913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植物营养 学 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2营养元素: 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3肥料: 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4有益元素: 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 “ 有益元素 ” ,也称 “ 农学必需元素 ” 。 5重金属: 原子密度大于 5.0g cm-3约 45种元素;现在, “ 重金属 ” 一般 泛指 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金属元素,如 Al,原子密度只有 1.5g cm

2、-3。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 重金属 :主要是生物毒性显著的 Hg、 Cd、 Pb、 Cr以及类金属 As(五毒),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 Zn、Cu、 Co、 Ni、 V等污染物 。 6根际: 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7根际效应: 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一个 “ 根际效应 ” 。 “ 根际效应 ” 反过来又强烈地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8截获 :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9质流: 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10

3、 扩散: 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11质外体: 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12共质体: 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13胞间连丝: 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14被动吸收: 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15 主动吸收: 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

4、内的过程。 载体解说 载体: 指生物膜上存在的能携带离子通过膜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形成载体时需要能量( ATP)。 载体对一定的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能有选择性地携带某种离子通过膜。 离子泵解说 离子泵: 是位于植物细胞原生质膜上的 ATP 酶,它能逆电化学势将某种离子 “ 泵入 ” 细胞内,同时将另一种离子 “ 泵 出 ” 细胞外。 可见 :阳离子的吸收实质上是H的反向运输;阴离子的吸收实质上是 OH的反向运输。由于细胞内常常带负电荷为主,所以 :阳离子( K除外)多属被动吸收;阴离子(包括 K)多属主动吸收。 16 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

5、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Y=A(1-e-cx) 17 植物营养临界期: 由于营养元素的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不良影响的时期,且这种影响后天无法弥补。(或在作物生长阶段中,对养分的 丰缺特别敏感的时期。) 18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营养物质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那段时期。(或者说单位重量的养分所产生的干物质最多的时期。) 19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20离子间的相助作用: 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21复混肥料: 同时含有氮、磷

6、、钾三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 22有机肥料: 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取材,就地积制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23 混合肥料: 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化肥或在一种复合肥料的基础上再加入一种或两种单质化肥,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制取含不同养分比例的各种肥料。 简答 题 1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植物营养的积极作用 )? (1)提高农作物产量 (2)改善农产品品质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 “ 必需氨基酸 ”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 “ 品质元素 ”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土壤反应、土壤生化特性等) (4)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增加

7、地面覆盖率来降低雨水、风等对土壤的侵蚀。) 2植 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调查座谈会、现场观察 (二 )试验研究 1.生物田间试验法 2.生物模拟法:盆栽试验:土培法、砂培法和水培法培养试验:分根培养、流动培养和灭菌培养 3.化学分析法 4.数理统计法 5.核素技术法 6.酶学诊断法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田间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不适合进行单因素试验。此法应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3李比希的学说 :驳斥腐殖质营养学说,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植

8、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 ( 1840 年) 要点 :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 :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 “ 腐殖质学说 ” ,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养分归还学说 植物以不同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

9、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要点 :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 :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养分归还方式 :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尚未认识到养分 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5在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养分归还的主要方式是 “ 合理施用化肥 ” ,而不是 “ 只需施用有

10、机肥料 ” 。 因为,施用化肥是提高作物单产和扩大物质循环的保证,目前,农作物所需氮素的 70是靠化肥提供的,因而合理施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有机农业,其特征是作物单产低,因此不符合人口增长的需求。考虑到有机肥料所含养分全面兼有培肥改土的独特功效,充分利用当地一切有机肥源,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 6最小养分律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最小养分律 ( 1843 年) 要点 :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

11、相对含量最少的养 分。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 :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7如何确定必需营养元素 ? (1)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必要性 (2)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专一性 (3)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直接性 8、 必需营养元素包括 哪些? 营养元素有 17 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

12、、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必需营养元素种类 根据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将其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 1)大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以上的营养元素,它们有 C、 H、 O、N、 P、 K; ( 2)中量营养元素:含量在 0.1% 5%之间的元素,包括 Ca、 Mg、 S; ( 3)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低于 0.1%的元素,包括 Fe、 Mn、 Zn、 Cu、 Mo、 B、 Cl。 9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 矿质养分根为主,叶也可根部吸收 气态养分叶为主,根也可叶部吸收 植物吸收的养分形式:离子或无机分子为主;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

13、10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叶部营养的特点? 叶部营养 (或根外营养 )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1)叶部营养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用于及时防治某些缺素症或补救因不良气候条件或根部受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2)叶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如直接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用于调节某些生理过程,如一些植物开花时喷施硼 肥,可以防止 “ 花而不实 ” 。 3)叶部喷施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对于微量元素,是常用的一种施用手段;对于大量元素,只能作为根际营养的补充。 11叶部营养的应用条件(影响因素)? 1.叶片结构(作物种类) (1)叶片类型双子叶:叶

14、面积大,角质膜薄,易吸收。 (2)叶的年龄:幼叶比老叶吸收能力强。 (3)叶的正反面:叶背面比叶表面吸收效果好 2.溶液的组成如氮肥:尿素 硝酸盐 铵盐钾肥:氯化钾 硝酸钾 磷酸二氢钾 3.湿润时间( 0.5 1 小时)可加入 “ 润湿剂 ” : 0.1 0.2洗涤剂或中性皂;喷施时间:清晨、傍晚或阴天 4.溶液反应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中性微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 5.溶液浓度: 0.1 2 1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是指植物本身的因素,包括有植物种类与遗传类型、生长发育、激素等。外部因素是指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部条件,主要有光

15、照、温度、水分、 pH、陪伴离子、离子浓度等。 内在因素: ( 1)遗传因素( 2)激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1)生长素( IAA) 2)脱落酸( ABA) 3)细胞分裂素( CTK)和青霉素( GA) 外在因素: 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主要包括介质中的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状况、通气状况、土壤反应 PH 值、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根的代谢活性、苗龄、生育时期植物体内养分状况等 13什么是离子间的 “ 拮抗作用 ” ?表现在哪些离子之间? 所谓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水合半径相近的一价阳离子如: K+( 0.532nm)和 NH4+( 0.53

16、7nm)在载体上占有同一结合位点,在被植物吸收时彼此间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在阴离子中, SO42-与 Se42-之间, H2PO4-与 SO42-之间, H2PO4-与 NO3-之间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NO3-和 H2PO4-也存在拮抗,因此施用硝态氮肥时,应重视增施磷肥。在酸性土壤上氮肥的施用量不宜过大,否则 NH4+浓度较高时抑制作物对 Ca2+的吸收,在含钾较少的沙性土壤上 NH4+ N 施用量较大时,要考虑增加钾肥,但钾又不能一次用量过大,因钾浓度过高,会抑制 Ca2+和 Mg2+的吸收。 14什么是离子间的 “ 协助作用 ” ?表现在哪些离子之间? 离子间的相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

17、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主 要表现在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以及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 Ca2+存在能促进许多离子的吸收, Ca2+不仅能促进阳离子的吸收,也能促进阴离子的吸收。 15提高氮肥利用率途径(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2)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3)根据氮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4)深施覆土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5)元素间平衡,有机无机平衡施用能显著提高肥效。 16植物缺氮或氮素过多的症状 ? 植物缺氮症状: 1)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变淡,呈浅绿或黄绿色,色泽均一,分蘖少,叶片直 立,茎杆

18、细瘦,根量少。缺氮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黄化,逐渐扩展到上部叶片。 2)缺氮使作物提早成熟,籽粒不饱满,产量、品质下降。 氮素过多的症状: 1)细胞增长过大,细胞壁薄,细胞多汁,易受机械损伤和病害侵染。 2)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影响作物品质。 3)易造成作物贪青晚熟 17氮的营养作用有哪些? 1)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分蛋白质中含 16% 18%的氮;核酸中含 15% 16%的氮,没有核酸就不能合成蛋白质。 2)叶绿素的成分叶绿素 aC55H72O5N4Mg,叶绿素 bC55H70O6N4Mg 的组成中均含有氮,缺氮时抑制叶绿素的形成。 3)多种酶、维生素、激素和生物碱的组分。 4)维生素、激素和生物

19、碱,既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又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18在缺磷土壤上,植物可通过以下途径高效吸收磷 ( 1)增加侧根数,根系构型发生改变。( 2)增加根毛密度和长度( 3)向根际释放有机酸和 H+,以利用被铝、铁等固定的无机磷( 4)产生排根以增加根系吸收面积( 5)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通过菌根真菌很强的吸磷能力,扩大吸收面积,以利用非根际的磷。 19影响磷吸收的因素 ( 1)作物特性作物种类、根系状况与根 CEC、 CaO/P2O5。 ( 2)土壤供磷状况形态、强度、容量、扩散系数。 ( 3)其它养分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光照、其它离子等。 20磷的营养功能(生理功能)? ( 一)磷是植物

20、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1)核酸与核蛋白核酸是作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变异中极为重要的物质。 2)磷脂磷脂提高作物对环境变化的抗逆能力 3)植素是磷的特殊贮藏形态。 4)含磷的生物活性物质。 (二)构成大分子物质的结构组分磷酸是许多大分子结构物质的桥键物,它把各种结构单元连接到更复杂的或大分子的结构上。 (三)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 (四)磷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 1)促进氮素代谢( 2)磷能促进脂肪代谢。 (五)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磷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等能力。 21作物磷素营养失调的症状 缺磷时,各种代谢过程受到抑制,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根系不

21、发达,成熟延迟、籽实细小、植株叶小、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主要是细胞发育不良致使叶绿素密度相对提高,同时, Fe 的吸收间接地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暗,严重缺磷时,在不少作物茎叶上明显地呈现紫红色的条纹或斑点(花青苷)甚至叶片枯死脱落,症状一般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 苗期时植株矮小,因为碳水化合物代谢受阻,植物体内易形成花青素,如玉米的茎常出现紫红色症状。 缺磷条件下,短期内植物表现为地上部受抑制,而根系生长增强,结果根冠比增加。但如果缺磷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则随全株营养体变小,根系也变小。 22 土壤的固磷作用:土壤中可溶性或速效性磷化合物转变为不溶性或缓效性状态,称之土壤的固

22、磷作用。 磷肥的利用多数或利用率 仅 10 30,土壤固磷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化学固定作用 :Ca、 Mg控制, Fe、 Al 控制。 2)吸附作用 :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一半交换吸附)。 3)闭蓄作用 :与氧化还原性关系直接。 4)生物固定作用 :有机残体的 C/p 比率大于 200 300 时,则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初期,能源充足而磷的供应不多,就吸收土壤速效磷,以组成其有机体,固定是暂时的。 23有效磷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固定 有效磷化合物在土壤中很容易被固定,它们固定的方式主要有: ( 1)化学性固定碱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盐和弱酸性磷酸盐与土壤中水溶性钙镁盐、吸 附性钙镁及碳酸钙镁作用

23、产生化学固定。在酸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盐和弱酸性磷酸盐与土壤溶液中活性铁、铝或代换性铁铝作用生成难溶性磷酸铁、铝沉淀。 ( 2)阴离子代换固定在酸性土壤中黏土矿物晶格表层有 OH 群,在酸性反应时部分OH 群使黏粒带正电荷,磷酸根( 3)生物固定当土壤中有效磷不足时就会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夺磷营养,因而发生磷的生物固定。使作物更感到磷素营养不足。 24钾的营养作用? 1)调节植物细胞水势有重要作用。 2)调节气孔运动,有利于经济用水。 4)促进光合作用,提高 CO2的同化率,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 5)提高作物品质。 6)增强植物抗逆性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盐碱。 25缺钾症状 ?早期

24、表现为生长迟缓,植株矮小,叶片暗绿色。缺钾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老叶;由叶尖开始沿叶缘出现黄、褐色以至灼烧状,一般叶脉仍保持绿色。植株易倒伏,病虫害加重,品质降低。籽实不饱满,瘪粒多,玉米穗秃尖,产量下降。 26土壤中钾的固定 1)晶格固定云母 蛭石 伊利石 蒙脱石; NH4+对钾的吸附有竞争作用; H+、 Ca2+、 AI3+等也影响钾的固定。 2)钾的吸附伊利石 蛭石、分化云母 蒙皂石 高岭石 钾的淋失 富含高岭石的土壤和砂土地钾的淋失比较严重。 27影响钾固定的因素 1)粘土矿物种类: 2:1 型的蛭石 伊利石 蒙脱石, 1:1 型的高岭石几乎不固定钾。 2)土壤水分:干湿交替会促进钾的固定

25、,干旱则固定的钾增多。 3)pH 值: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比酸性土壤固定的钾要多。 4) NH4+的多少: NH4+与 K+离子竞争结合位置。 28提高钾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土壤性质施肥 1、土壤钾的有效性钾肥应首先施用在含速效钾和非交换性钾低的土壤上。 2、土壤质地质地影响含钾量和供钾能力。一般质地较粘的土壤含钾量高,粘粒的含钾量和供钾能 力也较高。 3、土壤水分土壤中含水量高,有利于扩散作用和作物对钾的吸收。 二、根据作物特性施肥 1、作物种类不同植物的需钾量和吸钾能力不同,因此对钾肥的反应也各异。 2、作物品种同种作物不同品种间对钾的要求也有差异,如矮秆水稻品种比高秆品种需钾量多。

26、三、施肥量的确定钾肥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作物产量随着钾肥的增加而增加,但单位K2O的增产值则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少,尤其是作物对钾素有奢侈吸收的特点,施用量大,虽未产生危害,但经济效益低。钾肥用量,受到作物、土壤、产量水平、氮磷施用量的左右。 四、施肥方法的确定 1、 与氮、磷肥配合施用植物对氮、磷、钾的需要有一定比例, 2、水分条件对保水保肥差的土壤,钾肥应分次施用。基肥追肥兼施,比集中一次为好,但原则上仍然要强调早施。 3、施肥方法钾肥要深施、集中施钾肥应当集中施在植物根系多,吸收能力最强的土层中。 五、合理选择施肥时期一般认为,钾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所以钾肥可做种肥施用,满足作物苗期对钾

27、的需要。 29有机肥料的特性(特点)? 有机肥料是一种完全肥料,它不仅含有农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还含有对农作物报际营养起到特殊作用的微生物群落和大量有机物及其降解产物如维生素、生物物质等。所以有机肥料的特性和功能是多方面的。( 1)养分完全肥效长。( 2)含有微生物,可以促进根际营养。( 3)有缓冲作用和保肥作用。( 4)减少土壤中养分的固定,提高化肥的肥效。( 5)调将土壤理化性状,有改土作用。 30氮肥在土壤中的损失途径 (一)化肥氮的生物学固定 1、作物对化肥氮的吸收。植物对氮肥的吸收率一般为 30-50%!土壤残留 5-30%,各种途径的氮肥损失高达 15-70%!

28、2、微生物对化肥氮的吸收。微生物吸收化肥中的氮,构成自身有机体的一部分,微生物分解后,又将这这些氮素释放到土壤中。微生物体含氮总称为微生物氮。 (二)化肥氮在土壤中的转化 1、土壤对铵的吸附与固定阳离子吸附交换,粘土矿物固定,有机成分吸附。 土壤对铵的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氮的损失。其中的交换态铵较易释放,可以在作物生长季节中不断提供氮素。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 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 NO3-;硫铵和氯化铵中 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

29、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 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 CO2和 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2、铵的硝化作用 影响因素: 1 通气状况 2.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 3.pH 值: 5.6-10.0, 8.5 左右最佳。酸性土壤上受到抑制。 4.温度 : 30-35时硝化作用最快。 3、反硝化作用 -硝态氮的还原作用 在嫌气条件下,经反硝化细菌从 NO3-或 NO2-中取得氧气,并

30、使之还原成气态氮( N2O 和N2)的过程。 影响因素: 1通气性:当 土壤含水量 高时,氧气不足,增加反硝化作用。 2pH值 :以 7.5-8.2(偏碱性土壤)最快。酸性土壤上受抑制。 3 温度:在 2-60oC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反硝化作用增加。 4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 (碳源 )含高,反硝化作用强。 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钙)的淋失 硝酸铵:含 N34%,纯品白色结晶,吸湿性大,现为淡黄色颗粒,包膜后不易吸湿,稳定。硝、铵态氮各半,对土壤酸度影响不大。硝酸钙:含 N12.6 15%,纯品白色结晶,水溶液显碱性,吸湿性大。适宜酸性土壤上施用,可增加土壤的钙含量。 4、氨挥发 随土

31、壤 pH值、碳酸钙含量、温度、铵态氮肥用量的增加,氨挥发损失增大。 植物可以吸收土壤释施的氨,但同时,植物体内的氮素也可能通过氨挥发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尤其是成熟期和衰老期。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 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 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 10时尿素转化需 7-10 天, 20时需 4-5 天, 30时只需

32、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论述 题 我国在 N肥施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研究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 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 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 35%-60%,旱田为 45%-47%,平均为 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

33、 1)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和肥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 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是进行肥料区划和分 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确定氮肥品种及其施用技术的依据。首选必须将氮肥重点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区。碱性土壤可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 早发田 ” 要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作物后期脱肥, “ 晚发田 ” 既要注意前期提早发苗,又要防止后期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倒伏。质地粘重的土壤上氮肥可一次多施,砂质土壤上宜少量多次。 营养特点: 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是决定氮肥合理分配的内在因素,首

34、选要考虑作物的种类,应将氮肥重点分配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其次要考虑不同作物对氮素形态的要求,水稻宜施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和氨水效果较好,马铃薯最好施用硫铵,大麻喜硝态氮,甜菜以硝酸钠最好,西红柿幼苗期喜铵态氮,结果期则以硝态氮为好,一般禾谷类作物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可,叶菜类多喜硝态氮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保证苗期营养的基础上,一般玉米要重施穗肥,早稻则要蘖肥重、穗肥稳、粒肥补,果树重施腊肥,这样都是经济有效施用氮肥的措施。 肥料特 性: 肥料本身的特性也和氮肥的合理分配密切相关,铵态氮肥表施易挥发,宜做基肥深施覆土。硝态氮肥移动性强,不宜做基肥,更不宜施在水田。碳铵

35、、氨水、尿素、硝铵一般不宜用做种肥,氯化铵不宜施在盐碱土和低洼地,也不宜施在棉花、烟草、甘蔗、马铃薯、葡萄、甜菜等忌氯作物上。干旱地区宜分配硝态氮肥,多雨地区或多雨的季节宜分配铵态氮肥 ( 2)氮肥的有效施用氮肥深施: 氮肥深施不仅能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和反硝化损失,还可以减少杂草和稻田藻类对氮素的消耗,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据测定,与表面撒施相比,利用率可提高 20%-30%,且 延长肥料的作用时间。 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作物的高产、稳产,需要多种养分的均衡供应,单施氮肥,特别是在缺磷少钾的地块上,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氮肥与其他肥料特别是磷、钾肥的有效配合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产作

36、用均很显著。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相促进,既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氮素的需要,同时有机肥还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 氮肥增效剂包括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合脲酶活动,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和尿素的 分解,使施入土壤中的氮肥能较长时间地以铵根离子的形式被胶体吸附或以尿素分子形态存在,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减少氮素非生产性损失。目前,国内的硝化抑制剂效果较好的有 2-氯 -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 CP; 2-氨基 -4-氯 -6-甲基嘧啶,代号 AM;硫脲,代号 TU;脒基硫脲,代号 ASU等。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口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