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哲学 (一 )及答案解析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lilist-style-t(总题数: 20,分数: 40.00)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_。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分数: 2.00) A. B. C. D.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_。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 的物质器官 (分数: 2.00) A. B. C. D. 3.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
2、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_。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分数: 2.00) A. B. C. D. 4._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A.运动 B.联系 C.实践 D.矛盾 ( 分数: 2.00) A. B. C. D.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_。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分数: 2.00) A. B. C. D. 6.社
3、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_。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分数: 2.00) A. B. C. D. 7.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 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_。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分数: 2.00) A. B. C. D. 8.黑格尔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了 _。 A.系统的整体性 B.系统的结构性 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
4、开放性 (分数: 2.00) A. B. C. D. 9.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_。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分数: 2.00) A. B. C. D. 10.“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 _。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分数: 2.00) A. B
5、. C. D. 1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_。 A.政治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分数: 2.00) A. B. C. D. 1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_。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 (分数: 2.00) A. B. C. D. 13.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_。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 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分数: 2.00) A. B. C. D. 14.“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_。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
6、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分数: 2.00) A. B. C. D. 1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_。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 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分数: 2.00) A. B. C. D. 1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_。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分数: 2.00
7、) A. B. C. D. 17.最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_。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分数: 2.00) A. B. C. D. 18.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_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式 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分数: 2.00) A. B. C. D. 19.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_。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
8、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分数: 2.00) A. B. C. D. 20.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_。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分数: 2.00)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20,分数: 60.00)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_。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数: 3.00) A. B. C. D. 22.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9、 _。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 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分数: 3.00) A. B. C. D. 23.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_。 A.理念生万物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 D.物是观念的集合 (分数: 3.00) A. B. C. D. 24.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_。 A.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数: 3.00) A. B
10、. C. D. 25.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_。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 (合力 )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 (合力 )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 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分数: 3.00) A. B. C. D. 26.以下属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有 _。 A.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 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 C.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 D.社会发展结果往往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 (分数: 3.00) A. B. C. D. 27.社会发展规
11、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要求人们 _。 A.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B.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C.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发现和利用社会规律 D.在改造社会中驾驭社会规律 (分数: 3.00) A. B. C. D. 28.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_。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分数: 3.00) A. B. C. D. 29.社会意识是 _。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分数: 3.00) A. B. C. D.
12、 3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_。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思想 (分数: 3.00) A. B. C. D. 31.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_。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分数: 3.00) A. B. C. D. 3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_。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数: 3.0
13、0) A. B. C. D. 33.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_。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C.运动员训练 D.农民育种 (分数: 3.00) A. B. C. D. 3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_。 A.个别 一般 个别 B.实践 认识 实践 C.群众 领导 群众 D.团结 批评 团结 (分数: 3.00) A. B. C. D. 3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 _。 A.具有复杂的结构 B.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C.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D.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14、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 (分数: 3.00) A. B. C. D. 36.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_。 A.人生观是世 界观和历史观的组成部分 B.世界观、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 C.世界观和历史观可以代替人生观 D.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分数: 3.00) A. B. C. D. 37.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_。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分数: 3.00) A. B. C. D. 38.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包
15、括 _。 A.一切事物都是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过程 C.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D.一切事物都是前进性的发展过程 (分数: 3.00) A. B. C. D. 39.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_。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分数: 3.00) A. B. C. D. 40.从社会发展的主 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_。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
16、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分数: 3.00) A. B. C. D.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哲学 (一 )答案解析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lilist-style-t(总题数: 20,分数: 40.00)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在本质上是 _。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世界的统一性,
17、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 一性。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_。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A、 C 是唯心主义的说法, B 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说法,故
18、排除。 3.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_。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思 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生活过程只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的被动的、消极的派生物;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应该反映、说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
19、实生活,应该通过人们的行动去能动地作用于现实生活。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项。 4._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A.运动 B.联系 C.实践 D.矛盾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_。 A.联系的观点和发 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
20、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诸范畴,就是从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_。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因素,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正确答案是选项 D。 7
2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_。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坚持就是胜利,体现的是事物的因果联 系,即两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和范畴,正确答案是选项 D。 8.黑格尔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了 _。 A.系统的整体性 B.系统的结构性 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开放性 (分数: 2.00) A. B. C.
22、D. 解析: 解析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存在于组成其系统的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只有各要素能够有机结合时,系统的有机整体的 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机械之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9.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_。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划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
23、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 反映经济基础”。 10.“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 _。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柜互制约。辩证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11.社
24、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_。 A.政治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法律制 度、国家政权及其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1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_。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方法、
25、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探讨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方法,必须限定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领域,一般不能用“客观事物”、“社会实践”、“感性认识”来讨论问题。 从这一个前提出发对该题进行选择, A、 B、 C 三个干扰项应当排除, D 项是符合题意的。 13.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_。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应用。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26、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14.“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_。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外因能够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 1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 性,是指 _。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
27、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 (绝对的 )又是不确定的 (相对的 )。题中是要求考生理解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或条件性的含义。 A、 B、 D 项明显错误,所以只有 C 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是正确的选项。 16.社会意识相 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_。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8、(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突出表现。可以说,其他选项从根本上都是 B 选项的一些衍生。 17.最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_。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18.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_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式 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9、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把握。意识形态只是社会意识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部分。 19.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 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_。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理解,正确答案应该是 C。但是,一些考生却选了A 或 B,其选错的原因是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与内容相混淆, A、 B 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而
30、不是形式。 20.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_。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20,分数: 60.00)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_。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旧唯物主义主要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第一 是机械性,即总是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物质运动的全部形式,用
31、纯粹机械的原因去说明植物和动物机体,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机器;第二是形而上学性,即总是用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第三是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2.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_。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 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即都是可知论。而只要承认思维能认识存在,也就必须承认思维能正确认
32、识存在,这是一致的。所以在回答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唯物主义都是肯定的回答,而有些唯心主义做出肯定回答,有些则不是。由于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当然也就否认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23.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_。 A.理念生万物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 D.物是观念的集合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本题 A、 B、 C 都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而 D 项主张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4.社会发展的
33、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_。 A.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本题符合题意的选项为 BC。 25.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_。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 (合力 )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 (合力 )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
34、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人的活动是受自己意志支配的,但意志的产生及其结果又受到社会规律和其他人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历史的合力过程”,所以本题选 BC。 26.以下属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有 _。 A.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 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 C.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 D.社会发展结果往往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社会发展规律的形成和作用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但是人的自觉活动不 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人们的目的
35、或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往往与单个人的目的相违背。 27.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要求人们 _。 A.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B.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C.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现和利用社会规律 D.在改造社会中驾驭社会规律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28.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_。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
36、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是全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同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存在形式。 B 项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 范畴。 29.社会意识是 _。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说社会意识是人的头脑中自生的,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说社会意识是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这是客观
37、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 AD。 3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_。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思想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观念结构 )和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政治结构 ),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是由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国家政权、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警察、法庭、监狱、政府等设施组成,依据上层建筑的分类,本题 A、 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 C、D 项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故选 AB。 31.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_。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
38、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重点说明意识产生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会的,题中四项都表达了这一思想,所以都符合题意。 3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_。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 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A 项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题,想到的东西
39、是意识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 B 项没有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不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清楚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故选 CD 项。 33.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_。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C.运动员训练 D.农民育种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四个选项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但题目问的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只要懂得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就不难判定。 A 是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是生产实践,属于基本形式; B、 C 不属于基本形式。所以,应选 AD。 3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40、,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_。 A.个别 一般 个别 B.实践 认识 实践 C.群众 领导 群众 D.团结 批评 团结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A 项“个别 一般 个别”,属于辩证法的内容。 B 项“实践 认识 实践”,属于认识论的内容。 C 项“群众 领导 群众”,属于 历史观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因此,
4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三个公式体现了这种一致性。 D 项说的是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不符合题意。 3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 _。 A.具有复杂的结构 B.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C.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D.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不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如风俗习惯等就不具有阶级属性。C 项错误。 36.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_。 A.人生观是世界
42、观和历史观的组成部分 B.世界观、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 C.世界观和历史观可以代 替人生观 D.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观点,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总观点,而人生观则是对人的总观点。世界包含着对人的看法,历史则是人的历史,所以历史观中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观点,但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不能代替对人生的具体的观点,反过来,对人生的具体的看法也不能替代对世界和历史的看法。所以本题选 ABD。 37.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_。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
43、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哲学上就是坚持题中所给的 A、 B、 C、 D 的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 38.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_。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过程 C.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D.一切事物都是前
44、进性的发展过程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理论主要是指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而绝非是直线前进的发展过程。所以 A、 B、 C 三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基本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此三项。 D 项明显是错误选项。该知识点非常重要,必须全面掌握。 39.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_。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是以“知难行易”而不是以“行难知易”的面目出现的,是主张“先行后知”而不是“ 知行合一”,正确选项是 AC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