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29675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1 写作题(总题数:4,分数:8.00)1.【背景材料】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3 年,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横空出世,节目所倡导的“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的眼球。而“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成人汉字书写能力低”的话题,更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人们的讨论和吐槽,恰恰说明了国人已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了“汉字危机”。

2、【习题】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决不愿当“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请以“拯救汉字危机,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语言流畅;3总字数 800 一 1000 字。(分数:2.00)_2.【背景材料】 2014 年 4 月 23 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节日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回信,称其近日创建的 24 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很有创意。他在信中写道:“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读书日的

3、当口,总理专门复信强调读书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力,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读书不仅是个人之事,还是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事,须臾不可松懈。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 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阅读工程的高度重视。【习题】请结合对背景材料的理解与思考,围绕“文化强国,阅读圆梦”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分数:2.00)_3.【背景材料】20

4、14 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围绕“青年好声音”主题,广泛开展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各平台上的网络主题活动,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注入了强劲的青春正能量。 网络文化行动启动后,共青团中央微博率先推出“早安青春”专栏,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重要论述、“名言警句”编创为精美图片,每天早上为青年推送 1 条,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反响。 清明期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网发起“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络活动,为青少年缅怀先烈、追思历史搭建网上平台,活动吸引560 余万青少年网友参与。各级团组织围绕“理性思考.青春更睿智”“投身改革.青春更火热”等主题板块积极探索将理想信念、理论热点、形势政策等内容融汇在

5、青年易于接受的文章、图片、微博里有效把党的声音和解读传递给青少年。【习题】 有人说:“互联网和网络文化正在考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真实程度。也在虚拟的空间中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提供了文明进步的可行方向。”请结合背景材料以“建设和谐网络文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分数:2.00)_4.【背景材料】2013 年 9 月 2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

6、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习题】请围绕“道德建设”这一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2层次清晰,论述深刻;3语言流畅,有说服力;4字数 10001200 字。(分数:2.00)_公选专业科目(文化类)模拟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1 写作题(总题数:4,分数:8.00)1.【背景材料】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

7、无可比拟的。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3 年,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横空出世,节目所倡导的“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的眼球。而“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成人汉字书写能力低”的话题,更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人们的讨论和吐槽,恰恰说明了国人已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了“汉字危机”。【习题】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决不愿当“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请以“拯救汉字危机,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语言流畅

8、;3总字数 800 一 1000 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避免文化之殇传承汉字之美 从蔡邕到钟繇,从卫夫人到王羲之,从虞世南到欧阳询,从张旭到颜真卿,数千年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代代相传。同时,汉字书写水平被视为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和“堂堂正正做真人”相提并论,而汉字书写更与“礼、乐、射、御、数”并称“六艺”。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曾经,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值得骄傲自豪。而今,时代变迁,技术革新,无纸化流行,人们书写错误越来越多,网络用语对汉字的歪曲更是不可胜数。传统汉字的尊严随着各种冲击而不断消解。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炮而红,人们惊觉,集千年的美丽

9、和智慧于一身的汉字,竟被渐渐抛弃。面对文化之殇,政府相关部门不可坐而论道,而应果断行动,传承汉字千年之美。 传承汉字之美,政府要加强宣传。伴随时代的发展,电脑取代了钢笔,打字替换了书写,工作中人们为提高效率而有所牺牲,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适当弥补。文化宣传部门要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借助多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和推广汉字文化,举办类似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营造追求汉字书写之美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由此激发国民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与兴趣。 传承汉字之美,学校要落实教育。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开设书法课,保证汉字书写教育一以贯之。当前,我国学生课业压力日渐加大,书法课往往形同虚设。

10、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教育体制改革的东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充分利用学生减负后的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兴趣课程,既可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兴趣,更能激发国学热情,培养素质人才。 传承汉字之美,个人要积极参与。当面临汉字危机时,大家第一反应的“罪魁祸首”即是电子信息技术。其实,这无异于“酒醉伤肝归罪杜康,走路失足诿过道路”。汉字危机并非源于今日,人们浮躁的内心早已装不下欣赏汉字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应唤醒书写的自觉,在体会书写文化的魅力之时,自觉放下手中的高科技,拾起遗忘多时的笔,努力将传统艺术推向现代社区。 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我们想要回归传统文化,就必须正视汉字

11、危机,对汉字报以敬畏之心,传承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多一份对汉字书写应有的珍视,多一份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重。只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定能确保汉字之美继往开来,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解析:2.【背景材料】 2014 年 4 月 23 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节日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回信,称其近日创建的 24 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很有创意。他在信中写道:“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读书日的当口,总理专门复信强调读书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力,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

12、力。读书不仅是个人之事,还是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事,须臾不可松懈。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 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阅读工程的高度重视。【习题】请结合对背景材料的理解与思考,围绕“文化强国,阅读圆梦”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品味悠远书香传递阅读力量 古代韦编三绝、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读书人,在恶劣环境中仍始终坚持阅读;近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

13、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仍不忘读书,而处在物质富足和平盛世的现代人,却与阅读渐行渐远。毋庸讳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陷入了全民阅读的危机。 我国阅读现状堪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阅读意识薄弱,甚至有一小部分入公然宣扬“读书无用论”;有人即使阅读也充满功利和浮躁,把阅读作为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而非个人的精神享受;文化资源分配不均,城乡阅读差距拉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民阅读的实现目标。无数事实证明,阅读是一个国家繁荣进步的基础,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衰都离不开阅读,提倡全民阅读势在必行。 增强阅读意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戎马倥偬,毛泽东手不释卷;插队陕北,习近平酷爱读书。日复

14、一日的积累,他们最终成为撑起一个时代的脊梁。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多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阅读。个人要努力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通过阅读来夯实知识根基,提升自身素质;作为政府应以身示范,通过宣传引领为普通民众作出榜样。建设文化强国,每个人都有责任,树立阅读意识,养成阅读习惯,以此形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树立阅读风尚,构建学习型社会。漫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商业街街头,看到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店、服装店比肩而立的,常常是一些特色书店,犹太人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以色列入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水和粮

15、食同样重要。反观我国,阅读逐渐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变得功利而浮躁。树立阅读风尚,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软硬结合。政府既要适时出台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阅读进行硬性约束;又要通过媒体宣传、阅读节庆活动进行必要的软性引领。 均衡文化资源,缩小城乡阅读差距。只有广大农民富起来了,中国才算真正富起来,也只有广大农民阅读水平提高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阅读。缩小城乡阅读差距,应该从均衡文化资源开始。国家应该对广大农村阅读进行一定的财政倾斜,增加公共图书馆,而基层宣传部门则应深入农村宣传,提高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号召图书出版要重视农村市场,增加满足农民需要的农科类书籍。 中国梦描绘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16、和人民幸福的瑰丽前景,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新世纪的筑梦工程。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力量,伟大的力量包含着文化,而文化力量的来源恰恰是阅读。实现全民阅读,个人应该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社会应该塑造爱读书的浓厚氛围。而国家则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和硬件设施。让我们共同品味悠远的书香,共同传递阅读的力量,共同拥抱中国梦梦想成真的美好明天!)解析:3.【背景材料】2014 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围绕“青年好声音”主题,广泛开展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各平台上的网络主题活动,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注入了强劲的青春正能量。 网络文化行动启动后,共青团中央微博率先推出“早安青春”专栏,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重

17、要论述、“名言警句”编创为精美图片,每天早上为青年推送 1 条,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反响。 清明期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网发起“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络活动,为青少年缅怀先烈、追思历史搭建网上平台,活动吸引560 余万青少年网友参与。各级团组织围绕“理性思考.青春更睿智”“投身改革.青春更火热”等主题板块积极探索将理想信念、理论热点、形势政策等内容融汇在青年易于接受的文章、图片、微博里有效把党的声音和解读传递给青少年。【习题】 有人说:“互联网和网络文化正在考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真实程度。也在虚拟的空间中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提供了文明进步的可行方向。”请结合背景材料以“建设和谐网络

18、文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培育和谐网络文化 如果说阳光、空气、土壤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那么网络作为当今人类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传播的新平台、人们生活的新空间,更成为意识形态的新阵地、社会管理的新领域。但与此同时,沉迷游戏、渲染暴力、传播谣言、恶意炒作等网络伦理问题随之衍生,网络文化饱受污染。 从“抢盐风潮”到“地震谣言”,从“雷锋奢侈”到“动车赔款”,种种事件经过网络传播

19、得以无限扩大,不但造成恶劣影响,更产生难以挽回的恶果。令人不解的是,对待有些事件,部分网民已经模糊了道德底线。近期,某演员嫖娼被拘,部分网民为其叫屈甚至为其嫖娼叫好,理由是比起婚外情、“潜规则”等“大恶”行为,嫖娼只是“次恶”。这种“叫好”,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其结果只会拉低社会道德门槛,模糊社会底线。适时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培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主流网络文化已势在必行。 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培育和谐网络文化是民之所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3 年12 月,中国网民数量超过 6 亿,手机网民规模则达 5 亿。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带动了工作生活、娱乐

20、教育的不断更新,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大力弘扬正能量,才能激发网民自觉地对网络不良言论、不雅行为进行价值谴责,才能使网络平台真正成为民众实现个人发展、传达民意、进行监督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无论从民众核心价值观重塑、抑或从互联网生态纠偏来看,清朗的网络空间,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大势所趋。 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培育和谐网络文化是社会所需。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良好氛围的支撑,需要进步力量的推动。而网络文化建设对于调适人心、稳定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现如今有些人利用网络空间的开放自由,大肆抹黑、攻击党和政府。网上充斥各种负面新闻和虚假谣言,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让网

21、络空间清朗起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品质,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主导型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就是要培育和发展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网络主流文化,而这也需要政府和网民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建设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网络传播平台、网络文化产品,而民众则需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心,告别盲从和跟风。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网络空间一定会风清气正。)解析:4.【背景材料】2013 年 9 月 26 日中

22、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习题】请围绕“道德建设”这一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2层次清晰,论述深刻;3语言流畅,有说服力;4字数 10001200 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

23、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然而,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造成一定影响。可见,要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领导干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一方面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德育建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形成的

24、重要时期。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使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我国拥有题材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时代呼唤。杭州市通过宣传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经验,开展“最美现象”思想

25、道德建设的成功做法,可以此为鉴,以典型示范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近期,在国内外频现的中国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到此一游”的行为,以及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公民公德与企业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恶劣的性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的积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践行;借鉴上海诚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公民道德亦然。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成文化强国的根本落脚点。在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只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素质必将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