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docx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3638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历史 一、单选题:共 12 题 每题 4 分 共 48 分 24.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解析: 曹刿与冯谖不是儒家学派的人物,所以 A 项不全面。冯谖寄食于孟尝君,不能说明他不受贵族重视,所以 C 项错误。 D 项是无关项,故 选择 B 项。 答案: B 考

2、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时期的政制 25.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传统文化核 心理念尚未形成 解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 “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 “ 春秋无义战 ” 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 D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代的核心价

3、值观,故 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6.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 “ 民水君舟 ” 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 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解析: 材料“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

4、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故 A 是错误的;C 项与材料不符; D 项 说法 错误。 答案: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27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同岂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该政策都没有改变过, A 项的意 思是中国

5、古代不再重农,而实行重商,与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相违背,故 A 项错误;古代中国实行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纺织业、饲养业、种植业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纺织业,还有饲养业和种植业,而 D 项只提到纺织业,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 28.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 有四聚:江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材料叙述的是 A.南北朝时期经济

6、重心南移 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资转输 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 解析: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开发,经济中心依旧在北方,故 A 项错误 ; 唐代定都长安,在汉口之西,与材料 “ 北则京师 西则汉口 ” 不符,故 B 项错误 ; 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但是都城亦在江南,与材料 “ 北则京师 ” 不符,故 C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 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 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 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区域分工明显,且明清与 “ 北则京师 ” 相符,故 D项正确。 答案: D 29汉初,王

7、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解析: 由“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可以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30.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 “ 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

8、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 由“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 “ 臣兼功于君, 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可以分析出体系出辩证法死刑,所以本题答案选 C项。 答案: C 31.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C.元朝沿用唐朝 “ 羁縻 ” 政策 D.元

9、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解析: “唐所谓羁縻之州 (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 )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因此 本题 选 D。 答案: D 32.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 “ 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 “ 自然生成 ” 说 B.荀子的 “ 止争息乱 ” 说 C.墨子的

10、 “ 除乱尚同 ” 说 D.孟子的 “ 与民教化 ” 说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答案: C 3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 “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

11、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 A 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 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34.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 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明清改朝

12、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对清朝效忠与否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解析: 由“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可以分析出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所以本题答案选 C 项。 答案: C 35.2015 年 10 月,内蒙文物与植物考古专家学者表示,经长期研究,发现植物研究界保留着以契丹表示中国的拉丁文命名规则,如英文版中华植物志大词典中收录 18 个带有 “ 契丹 ”(Cathay) 署名词根的植物名。有人因此得出 “ 古代中国是契丹 ” 的结论。对此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 A.论据充分,足以用来

13、证明 “ 古代中国是契丹 ” 这一结论 B.论据错误,因为植物的命名规则用做考古论证不可采信 C.孤证不立,但植物命名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具较高可信度 D孤证不立,但能表明契丹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解析: 由“ 如英文版中华 植物志大词典中收录 18 个带有 “ 契丹 ”(Cathay) 署名词根的植物名。有人因此得出 “ 古代中国是契丹 ” 的结论。 说明不能单独证明史料的真实性,所以本题答案选 D 项。 答案: D 二 、 非选择题 ( 52 分 ) 40.( 25 分)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明清时期,士

14、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 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缡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 :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

15、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 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13 分 ) 解析: 表现:根据材料“ 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 这类 绅商 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 ”归纳回

16、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 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社会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表现:很多士人从商;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命名的书籍;很多商人跻身于士群体。 影响: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地方自治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

17、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2分 ) 解析: 特点依据材料一中“调以 义理 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 的信息回答;原因结合所学 从“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 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 ”思考回答;因素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外力侵袭、外国侵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内部已发生着历史转型,是内外合力所致”的角度回答。 答案: 特点:强调“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重视经世致用。 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

18、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 因素: 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外力侵袭、外国侵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内部已发生着历史转型,是内外合力所致。 41.( 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明朝洪武三十年 (公元 1397 年 )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 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

19、 关于 “ 科场舞弊 ” 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 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 “ 调查小组 ” 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 “ 反贼 ” ,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 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 “ 南北榜 ” ,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 别录取出贡

20、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 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解析: 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其 次是如何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 【答案示例 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

21、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 “ 稳定 ” 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 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 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示例 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

22、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 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 (相对 )减少,都会对教育 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度 45.(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北宋建立,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起精兵,则天下自安”的建议。集中军权,收回禁军统帅权;禁军配置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设枢密院

23、,掌调军之权,与统兵的三衙相互牵制;奉行凶年饥岁,征募青壮年当兵的政策。集中政权,收地方之权于中央,集中央之权于皇帝。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之权,设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审刑院,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四权,直属皇帝,宰相仅管行政事 务;削弱地方长官事权,以文官知州事,三年一换并不得在本地任职,设通判以牵制监督;地方财权、兵权收归中亚;官制方面采取官、职、差遣分离的办法,官为俸禄等级、品秩的依据,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均为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艾国光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 ,北宋初年 政治改革 的特点 。 (5 分 ) 解析: 根

24、据材料“中央削弱分割宰相之权,设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审刑院,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四权,直属皇帝,宰相仅管行政事务;削弱地方长官事权,以文官知州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 、 分散地方事权,集权于中央 、 分散中央事权,集权于皇帝事权分散 (一事多官 ),众多机构或官职,相互掣肘 ”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 ; 分散地方事权,集权于中央 ; 分散中央事权,集权于皇帝事权分散 (一事多官 ),众多机构或官职,相互掣肘 。 (2)根据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北宋政府能推行 改革 的原因 及改革 的历史影响 。 (10 分 ) 解析: 原因 结合北宋时

25、期历史历史从“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教训庶族上升,以科举仕进,成为拥护中央集权力量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反割据,拥护君主集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充分发展 ”等角度思考回答;影响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原因: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教训庶族上升 ; 以科举仕进,成为拥护中央集权力量 ;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反割据,拥护君主集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充分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 影响:铲除了士族门阀地主与藩镇割据势力,保持了国家、社会稳定两宋时 期社会经的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军队激增,官员队伍庞大,三冗,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社会危机

26、严重 。 46.(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 1912 年 12 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 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 1/10 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 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遭枪击, 22 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 年

27、至 1916 年 6 月,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 7 分) 解析: 根据材料“ 1912 年 12 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 4300 万人 ”的信息并结合民国时期历史特征从“辛亥 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颁布了临时约法 、 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 以及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的角度思考回答 。 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统治时期民主政治难以真正实现的原因。( 8 分) 解析: 结合袁世凯实行独裁的历史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 以及 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派别斗争激烈,内阁更换频繁 元朝时期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袁世凯 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派别斗争激烈,内阁更换频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