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地理.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669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 11 小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 。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 据此完成 下列各 题 。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 淮河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岭 淮河

2、线的地理意义 。 1194 年黄河夺淮入海,其泛滥带来的巨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两岸的许多河道,淮河从此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读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没有自然的入海河道,故没有明显的自然标志;秦岭 淮河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但大多自然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明显,两侧地理差异并显著 。 答案: C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 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解析: 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 。 答案: D 3.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

3、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条件对区域 经济发展的影响 。 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答案: D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 。 据此完成 下列各 题 。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解析: 图中伊瓦洛位于东经度,纬度高,寒带地区 。 根据材料中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

4、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是每年 11 月到次年 4 月,可知该段时间里气温也较低,所以路面多为冰雪路面 。 答案: A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 12 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知识点 。 根据材料可知,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月,该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后向北移动, 3 月 21 日前位于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3 月 21 日后位于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A 错;根据图可以看出该地纬度较高, 68N ,在此期间会出现极夜现象

5、,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B 正确;经常遭受西方寒潮侵袭, C 错;因为在此期间会出现极夜,昼长为 0 小时,昼最长大于 12 小时,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 12 时, D 错 。 答案: B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 尼罗河在每年 6 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 据此完成 下列各 题 。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解析: 本

6、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从上游带来了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这道题就是说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因为那时候还 没有刀耕火种的方式,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植被的缺失 。 答案: D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解析: 本题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殊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在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

7、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大,分干季和雨季;雨季时洪水泛滥,将泥沙带至尼罗河下游沉积 。 答案: A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 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 6 10 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 11 月到第二年 5 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 。 答案: B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

8、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 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下列各 题 。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洪积扇分布多的原因 。 结合图可以看出洪积扇集中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东侧河流,沟谷众多,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众多,在山麓处地势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 。 答案: C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

9、石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的河流相对较长, 正确;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小, 正确;都位于贺兰山东麓,降水相差不大, 错;主要是河流携带的泥沙,风化物粒径较小, 错 。 答案: B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所以土层薄,耕地在洪积扇的边缘,耕地较少 。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 56 分 。 第 13 14 题

10、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试都必须作答 。 第 15 16 题为选考题,考试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46 分 12.( 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 据调查,1998 年山西省有 1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 。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 2014 年已形成 4 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 如图示意 1994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 (1)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

11、、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 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因为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富,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公路交通较畅通,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等方面分析即可 。 答案: 市场需求大;冶炼所需技术水平低;煤矿 资源丰富,质量高;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公路交通比较畅通等 。 (2)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 解析: 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当地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当地政府对环境要求不高等 。 答案 :小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不注重环境保护等 。 (3)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

12、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 解析: 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 。 答案 :公路运输中散落焦炭;煤炭运输中产生扬尘等大气污染;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废气加剧空气污染等 。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 解析: 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集中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废气、废渣回收利用,废弃物达标排放;改变交通运输方式,采用电气化机车,减少内燃机车对环境的污染等 。 答案 :集中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废气、废渣回收利用,废弃物达标排放;改变交通运输方式,采用电气化机车

13、,减少内燃机车对环境的污染;选择使用高标准(低硫、低灰分)煤炭资源等 。 13.( 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白令海峡(如图)宽 35 86 千米,平均水深 42 米,最大水深 52 米,海峡两侧为山地 。 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 。 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 解析: 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距离长短以及食物和水源的供给条件

14、等方面进行分析 。 人们徒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峡变宽,需要跨越的距离较长;气候变暖,冰层变薄,而且沿途冰层不连续,会出现冰缝,危险度较高;冬季温度低,气候寒冷,且常伴有暴风雪;沿途没有陆地,没有食物和水源的补给 。 答案: 目前,海平面上升,海峡变宽,需要跨越的距离较长;气候变暖,冰层变薄,而且沿途冰层不连续,会出现冰缝,危险度较高;冬季温度低,气候寒冷,且常伴有暴风雪;沿途没有陆地,没有食物和水源的补给 。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印第安人从亚洲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首先要从印第安人

15、到达美洲的目的来进行分析 。 应从食物来源、气温、水源补给等方面分析 。 在冰川全盛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面较大,食物来源较少,动物为了寻找食物,沿着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移动,美洲大陆没有冰川覆盖,夏季时,气候温和,食物丰富,动物和植物较多,适合人类生存 。 答案 :夏季 。 夏季气候温和,出行方便;夏季沿途动植物较多,人们食物来源丰富 。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 。 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 解析: 本 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 。 主要从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方面来进行分析 。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

16、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进行考虑,海峡两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因此建设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 。 答案 :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结冰期长,夏季浮冰较多,对桥段建设的影响大;风大浪急,影响施工;海峡两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建设成本高;该地人烟稀少,水源和食物补给量少,基础设施缺乏 ,人力成本、物资成本较高等 。 14.( 10 分) 地理 选修 3:旅游地理 茶花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 。 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

17、。 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开展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茶马古道主要在我国云南,四川,西藏等西南地区,而且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等自然不利条件,所以首先应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次了解马帮文化的特点,尊重当地习俗;由于途经青藏高原地区,海 拔高,气温低,需要备好防寒衣物;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需要备好防晒霜和氧气袋 。 答案 :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兴衰;了解茶马古道的贸易产品;查阅茶马古道线路及途中的重要聚落、民族风土人情;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茶马古道中的茶文化、马帮文化等 。 15.地理 选修 6:环境保护

18、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 “ 红色荒漠 ” (如图) 。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 解析: 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 。 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 答案 :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疏,生长期短,因此植物的根系较短,扎入土层较浅且植株间杂草较少,水土保持的功能较弱;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植被种类较多,植株更加密集,间距较小,且植物根系较长,能够扎 入更深的土层,再加上植株间分布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的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