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3683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 年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 1.元朝时期, “ 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 。中原之士 “ 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 。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解析: 从材料中 “ 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 说明元朝时期西域之人在中原做官,适应了中原的生活甚至不愿意回到西域。从中原人士 “ 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 可以看出中原汉

2、族到西域去赏玩,这就表现出元朝汉族与少数民族来往频繁,民族融合逐渐加强,所以 A 选项正确。 B 选项只体现了双方的交往,没有体现出双方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融合,故排除。 C 选项不是材料所要传达的主要含义。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故排除。 答案: A 2.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 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 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

3、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解析: 从材料 “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 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 中可以 看出,作者认为长期的战乱和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实力的强大;由此梁柏力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实力不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社会对商人的依赖较小,故 D 选项正确; A、 C项材料没有体现; B 项不符合题意,商人地位的提高不可能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 答案: D 3.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

4、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 A.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之前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就是“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因此可以看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有前代的影子,所以 A 选 项正确。 B 选项错在“主要”二字上,材料是说“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也就是说考卷依旧是主要的参考内容。 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D 选项说法错误,考试结果还受到考卷情况的影响,不是完全由名望决定。 答案: A 4.1914 年出版的单

5、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 “ 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 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 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 )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D.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解析: 从材料对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过程来看: “ 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 ” ,这与实际的历

6、史情况 不符,所以 A 选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袁世凯对革命的重要性,不是革命党人的贡献,所以排除 B 选项。从材料的时间以及对袁世凯的褒扬来看,主要是为他的专制统治提供支持,所以 C 选项正确。 D 选项错误,这样的描述没有让人民了解真实的史实,所以不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答案: C 5.1940 年 8 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 “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已成为进行抗战

7、的主要力量 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 1940 年 8 月 26 日, “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因此选 B 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远征军的问题,所以排除 A 选项。 C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D 选项错误,太原会战发生在 1937 年,本题给出的时间是 1940 年。 答案: B 6.中共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分别在 1977 年 11 月和 1978 年 2 月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和关

8、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鼓励实行生产责任制,减轻生产队和社员的负担;坚持按劳分配,保证社员分配兑现;开展多种经营;慎重对待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向大队过渡的问题;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C.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 解析: 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 : 1977 年和 1978 年,在这个时间段内,文革已经结束,在结合材料的内容,有关农村土地问题的改革,说明农村生产问题和土地问题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农村改革的开始,

9、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 A 选项说法错误,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没有涉及村民委员会,不选 B; D 选项错误,与材料的内容特点不符。 答案: C 7.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神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 “ 十人立法委员会 ” 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 ) A.否定宗教和神学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体现自然法精神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 材料信息 “ 十二铜表法是 十人立法委员会 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 ” 说明十二

10、铜表法中涉及了宗教的问题,并没有否定宗教,A 项错误;罗马法既注重调整社 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又注重法学理论的研究, B 项错误;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自然法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罗马法的制定不是根据神的旨意而是根据罗马社会当时的需要制定的,故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 项正确。故答案为 D 选项。 答案: D 8.“ 宗教改革 一词像 文艺复兴 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 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

11、 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解析: 从材料来看 “ 宗教改革 一词像 文艺复兴 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 文艺复兴运动表面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进行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 ( 改革教会某些弊病 ) 掩饰下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一词同文艺复兴一词都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的性质。因此选 B 选项。 A 选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含义; 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D 选项材料 没有体现,也不是材料的主要内涵。 答案: B 9.

12、下图是 19 世纪中期的德意志漫画货车过如此狭窄的邦都得将货卸上卸下,这表明当时德意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交通工具落后加剧国家贫困 B.四分五裂局面阻碍经济发展 C.道路宽度不一带来交通不便 D.各地之间经济交流日益加强 解析: 从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期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排除 D 项,选择 B 项; A 项没有抓住材料要表达的含义,材料论述的是阻碍德意志发展的因素,不是说交通工具的落后; C 项与设问要求 “ 主要问题 ” 不 符,故排除。 答案: B 10.下表是欧美 18 19 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最

13、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65 年 工业革命开始 1785 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9 世纪三四年代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 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 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 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年 巴黎公社革命 A.资本主义仍旧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不完全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 18 19 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

14、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内战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1861 年改革和明治维新,反映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 B 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基础已经形成,故排除 B 选项。 C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是主流,而是处于萌芽阶段。 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 答案: A 1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 A.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B.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C.

15、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 ” 、 “ 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 ” 、 “ 实质上反映了 ” 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对国家利益的片面重视,所以 D 选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对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无关项,故排除 B; A 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排除。 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故排除。 答案: D 12.1979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 “ 把我的钱还给我! ”2016 年 6 月,英国公投 382 个投票区计票最终

16、结果显示, 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 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 ( )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D.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过程的波折,撒切尔夫人以及英国民众的态度反映出的是一体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利益与集团 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

17、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 给资 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 “ 新经济 ” 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

18、的含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后来 ,随着 “ 网络股 ” 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 的所谓 “ 新科技产业 ” 或 “ 科技板块 ” 称为 “ 新经济 ” 。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500 年前后不同文明间的注视和对抗。 解析: 从材料来看,使 1500 年成为分水岭的重要事件是 “ 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 ,也就是地理大发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这是 “ 相互注视 ” 的体现;新航路开辟之后

19、,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伴随着殖民扩张,体现出血腥的一面,也就是 “ 相互对抗 ” 的体现。 答案: 注视和对抗: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由此发现了新大陆并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路,不同文 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随着西欧国家的扩张与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掠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凯恩斯学派和 “ 新经济 ” 的特点。 解析: 从材料来看,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 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 概括起来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刺激需求以

20、达到经济繁荣,强调抑制通过膨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 新经济 ” 的特点:从 “ 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 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后来 ,随着 “ 网络股 ” 的飙升 ”可以得出。 答案: 凯恩斯学派的特点:加强政府干预;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繁荣;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 新经济 ” 的特点:高科技、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世界市场的形成才会导致经济危机出现波及整个世界的特点。因为

21、经济危机的出现,才会有新的经济理论出现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是有限的,出现新的问题之后,又有新的理论出现,才导致 “ 新经济 ”的出现。 答案: 联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逐步发展。 正是因此,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各国逐步探索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长期的干 预又引起了经济的滞涨,主要国家又试图减少干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探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逐渐重视科技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4.一百多年来中日间战争共有三次,不仅影响了两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还

22、深刻地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指出是哪三次战争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三次战争是如何改变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 解析: 本题中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在近代起始于甲午战争,之后便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第一场战争以中国失败 为告终,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日本国际地位的提升。第二次战争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则跻身于列强之列。最后一场战役以中国胜利告终,这场战役是一场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战争的胜利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日本作为战败国收到了国际的制裁。 答案: (1)甲午战争、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3、(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日本获得了巨大利益,增强国力,成为远东强国,国际地位上升。 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跻身于帝国主义强国之列,中国则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独霸中国,激化了与列强矛盾。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国际声誉,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日本无条件投降,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国际地位下降。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 公元前 554 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

24、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变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 材料二 : 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 “ 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 ” 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 “ 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 ” 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 “ 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

25、一一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 循吏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解析: 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 554 年,判断此时为春秋时期。再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子产改革的背景。目的:从材料中 “ 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 ” 得出子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富国强兵,从材料中 “ 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 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 得出目的之一是缓和矛盾。 答案: 背景: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大量出现; 新兴地主阶层与贵族间的矛盾逐渐上升; 大国争霸,小国

26、生存艰难; 百家争鸣,治国主张多元化。目的: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解析: 态度变化:对比 “ 改革第一年 ”“ 三年 ” 和 “ 子产执政二十六年 ” 百姓对子产和子产改革的态度,得出从反对到支持再到褒扬。原因:依据所学,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包括:改革者的能力和毅力,改革措施得当,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民众的支持等等。 答案: 变化:对改革的反对和阻挠到大力支持和赞扬。 原因:子产坚定推行改革,成效显著,改革措施利国利民,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16.【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联合国大事

27、记(部分) 1946 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 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 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8 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 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 年, 17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 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 :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 1993 年维和费用达 36 亿美

28、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 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到 2005 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 2000 人。 2006 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 “ 一张破纸 ” ,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 2002 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包括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间相互制约的需要;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材料文字 “ 停战监督组织 ” 、 “ 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 、 “ 裁军 ” 、 “ 维和

29、部队 ” 、 “ 打击恐怖主义 ” 等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背景: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贡献: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 解析: 依据材料文字 “ 维和费用的支出常常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 ” 、 “ 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 2000 人 ” 、 “ 一张破纸 ” 、 “ 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 ” 可得出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 ; 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各国由于在意识形态、国家

30、利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也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困境的原因。 答案: 困境: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 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

31、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 “ 文化革命军 ” 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7 年 2 月 1 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材料二中,胡适 “ 手举义旗 ” 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解析:观点:需要“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可以得出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由“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

32、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可以得出好的语言需要有才识兼备的人;由“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可以概括为提倡使用俗语。“义旗”:由材料三中的“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是考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的所作所为的,所以应该是指胡适发表文学改 良刍议 一文,提倡白话文。相似:由材料一中的“往往把(用) 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和材料三中的“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可以比较得出其相似点是通俗性、平民化。 答案: 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需要有才识兼备的人;提倡使用俗语。手举义旗 提倡文学革命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相似主张:通俗性或平民化。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作用: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中的“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材料二中的“使原始基督 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和材料三中的“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等信息可以得出语言革新的作用有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成为思想运动的先导;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等等。 答案: 传播新思想,唤醒民众,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导;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