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3年 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 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 1】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各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各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各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D各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小题 2】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
2、,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线,明确区域的归属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 【小题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区域表现出现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题 2】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特征及区域划分目的。 读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该植被是( ) A沼泽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 D草原 【小题 2】该植被分布区最
3、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沙尘暴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 【小题 1】读图可知,图中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该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植被类型主要为草原,故该植被应该为草原。 【小题 2】由于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该地区距海洋较远,水汽难以道道,气候干旱,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草原破坏,而引起荒漠化扩张。 考点:该题考查荒漠化问题。 下图示意 2008 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
4、最高的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 【小题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 A单位 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 【小题 1】按照中国人口约 13亿、美国约 3亿、印度约 12亿、日本人口约 1亿,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出人均煤炭的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小题 2】图中仅显示出了煤炭的消费量,所以无法推知单位 GDP能耗,选项A 错;由于各国能源利用率不同,所以煤炭排放量也无法计算,所以选项 B 错;能源除了煤炭以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等,所以无法推算出能源出口量,所以选项 C错;根据图中给
5、出的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量的比较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的煤炭自给率,因此选项 D对。 考点:该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 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 D高端装备制造业 【小题 2】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 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6、】 B 试题分析 : 【小题 1】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再具有优势,根据材料对衰退性产业转移和扩张性产业转移的解释,可知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服装鞋帽生产、纺织业、电子装配业等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石油化工等属于扩张性产业转移,故选 C。 【小题 2】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不高,发展衰退性产业有比较优势。所以产生的正效应是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是高新技术产业, C错;随着接受产业转移,就会加快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 A错;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是
7、正效应。选 B。 考点:该题考查产业转移。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三个省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下列小题。 省区 省区面积(万km2 生物质能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万kg) 浙江 10.18 可满足两个月 380.6 江苏 10.26 可满足一个月 14.2 新疆 166 严重缺乏区 79.9 【小题 1】下列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燃料 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 大面积种植薪炭林,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 提倡燃烧秸秆,以防止蔬菜遭受冻害 A B C D 【小题 2】浙江和
8、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 A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 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 D省区面积差异较大 【小题 3】新疆的生物质能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交通落后,运输不便 D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 【小题 1】薪柴总量相差:浙江大于江苏,说明浙江植被覆盖率大于江苏,而植被的量和地形有关,浙江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加大,植被覆盖率大,而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植被覆盖率小;而浙江经济发展对薪柴的
9、需求 量大,故满足差异小,选 B。 【小题 2】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为荒漠景观,故生物质能不能满足需求,选 D。 【小题 3】沼气为生物质能的生化转换技术,具有环境保护效益,现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把生物质能转化成乙醇,使生物质变为清洁燃料,提高效率,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而燃烧秸秆,效率低,同时易造成大气污染,在我国生态建设中,要薪柴林和经济林等的结合,育采结合,排除 、 。 考点:该题考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下列小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 Km2) 平
10、均坡度( ) 流域落差( m) 植被覆盖率( %) 5.3 24.3 537.2 15.7 2.7 30.1 670.3 19.6 20.0 40.8 1353.7 13.2 4.5 26.1 384.7 20.5 【小题 1】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 B C D 【小题 2】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小题 3】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并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况。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现代技术是( ) RS GPS GIS A B C D 答案:【小题 1
1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 【小题 1】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一般植被覆盖率较低、流域落差较大、集水面积较大。结合表中参数可推测出 C项符合题意。 【小题 2】泥石流主要与降水量有关,因此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 【小题 3】 GPS为全球定位系统,可确定灾害位置; RS为遥感技术,可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便于及时评估受灾情况; 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是地图的延伸。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是 A项。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和泥石流。 读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
12、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小题 2】西气东输管道经过 山西和陕西,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该地区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多 C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 【小题 1】西气东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东部沿海地区及沿线城市输送起源,所以城市分布只影响其走向的主要经济因素。地形类型是自然因素,人口分布及交通线路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小题 2】陕晋地区有丰富的煤气,西气东输线路经过这里可以为西气东输线路补充气源。该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供应充足;经过该地是为了补充
13、起源,并非是产 业结构调整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考点:该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 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 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 1】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宿州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 【小题 2】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最佳定位是( ) 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珠三角制造业的承接地 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安徽旅游示范区 A B C D 答案:【小题 1】
14、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 【小题 1】从题干上已知,沿淮城市群,面积占全省的 1/3,而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说明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A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 B错。淮南市外圆圈不是最大,说明经济总量不是最大, C错。淮北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最高, D错。 【小题 2】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 、 对。距长三角近,是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 错。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旅游业示范区,淮北地区不是安徽旅游示范
15、区, 错。所以 C对。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下图是 “沿 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10 的积温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图中数码 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其中,日平均气温 10积温量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是( ) A B C D 【小题 2】图中 所示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适宜发展的农作物是( ) A热带 可可豆、水稻 B亚热带 水稻、油菜 C暖温带 谷子、棉花 D中温带 小麦、甜菜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 【小题 1】图中横坐标代表纬度,纵坐标代表积温, 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读图可以看出:日平均气温 10 积温 处最高, 处
16、最低, 的曲线陡度最大,所以积温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是 。 【小题 2】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方地区,其所在纬线大致为 34oN,图中 处所属地区积温约为 5000,属于亚带地区,应位于秦岭以南地区,是汉水谷地,适宜种植水稻,油菜。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气候和农作物。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 “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 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促进产业转移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 B C D 【小题 2】该地生产结构变化
17、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生产规模扩大,势必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D减轻了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 【小题 1】读图可知,图中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单单只是在采煤方面,而是通过对煤炭深加工,减少了煤炭外运,减轻煤炭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延长了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小题 2】读图可知,图中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但不可能实现零排放;煤炭深加工使该 地煤炭燃烧量增加,温室气体增加,加剧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同时也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产品深加工,产业类
18、型增多,工业发展蓄水量增加,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考点:该题考查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 下图示意我国 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 【小题 1】读图可知,图中有冰川,说明该地区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图中有时令河,说明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
19、,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小题 2】根据上题可知,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补给,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 漠化。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定位和流域开发。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 0.05 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 1】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小题 2】 C处的湿润系数可能
20、为( ) A大于 0.05 B小于 0.05 C等于 0.05 D难以确定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 【小题 1】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湿润系数是指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为降水与蒸发比,是综合性气候指标之一,用以表示某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小题 2】根据等值线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原则可知, C处最外围等值线为0.05,低于周围地区等值线,故该湿润系数,应该小于 0.05. 考点:该题考查等值线判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以下材料是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
21、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 1560 2100 2460 【小题 1】表中显示的环境问题,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小题 2】为了缓解表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大力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22、试题分析 : 【小题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地区强沙尘暴的次数不断增多,土地沙化速度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小题 2】由上题可知,该地主要问题是荒漠化问题;开采地下水灌溉,会导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过大,不合理灌溉还会引起土壤盐碱化;扩大牧场、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荒漠化进一步加剧;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开展,不符合实际;应采取适当的办法调整产业结构,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考点:该题考查荒漠化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 1】图中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要及时获取该湖泊面积变化的情况 ,最快捷的途径是( ) A利用 RS技术 B利用 GPS技
23、术 C利用 GIS技术 D实地考察 【小题 2】图中乙、丙、丁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风暴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 【小题 1】遥感技术主要用于信息的收集和实时监测,所以可以监测湖泊面积的变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对数据的处理。 【小题 2】根据黄河和流域界线可知,乙位于西北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荒漠化;丙位于黄土高原,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丁地位于渤海,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信息
24、系统和环境问题。 综合题 ( 16分)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城市。 “十二五 ”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 500亿元,由 “百亿粮仓 ”向 “江淮厨房 ”转型。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材料一:安徽省区域图。 材料二: 2010年安徽全省和两市经济数据统计图。 ( 1)根据材料描述马鞍山和阜阳的经济数据的不同点。 ( 4分) ( 2)随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很多 “资源枯竭型 ”城市,资源型城市马鞍山面临很大的压力,请给马鞍山的健康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6分) ( 3)阜阳由 “百亿
25、粮仓 ”向 “江淮厨房 ”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将产生哪些影响?( 6分) 答案:( 1) (每点 1分,共 4分 )第一产业比重马鞍山较阜阳 低,第二产业比重马鞍山较阜阳高,第三产业阜阳较马鞍山略高。人均 GDP马鞍山远高于阜阳。 ( 2) (每点 2分,共 6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加快产业机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上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 ( 3)(共 6分。其它答案:合理酌情给分,得分不超过小题总分)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每点 2分,共 4分) 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
26、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分)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试题分析 : ( 1)根据材料二的图可知,阜阳市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马鞍山市,第二产业比重阜阳市低于马鞍山市;第三产业比重阜阳市略高于马鞍山市。人均 GDP马鞍山市远高于阜阳市。 ( 2)马鞍山市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第二产业比重高,环境污染严重,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 3)对人口迁移:阜阳市经济
27、转型之后,经 济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当地人口迁出减少并吸引人口迁入。随着工业发展,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 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阜阳市经济转型以后,工业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8分)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4分) ( 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4分) 答案:( 1)(每点 1分,共 4分) 自然因素: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土壤比较肥沃;水热条件优
28、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社会经济因素: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任答 4项即可得满分) ( 2)(每点 2分,共 4分) 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资源和能源紧张。 试题分析 : ( 1)二者都属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网密布,土壤比较肥沃,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地理位置优越,两区同处在河口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两区都有较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发达。 (
29、 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工业发展,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资源和能源紧张。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差异。 1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聂 伯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河流发源于海拔 200 350米的分水岭上。流域北面有白俄罗斯山脊,流域南部是亚速海低地,长 2 200千米,流域面积 50.4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第聂伯河流域图。 材料三 第聂伯河下游相关资料:下第聂伯河已建成卡霍夫卡水库、克列缅丘格水库和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水库等 6座梯级水库,总水面面积
30、近 69万平方米,其中水深 2 米的浅水区水面面积约 13 6 万平方米。水库总库容 437 亿立方米,有效库容 185 7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 383 6万 kW,年发电量 143.9亿kW h。使该河段水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建坝前河水季节分配 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 比例 61% 24% 15% 建坝后河水季节分配 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 比例 38% 32% 30% ( 1)据图判断第聂伯河流向为 ,第聂伯河的航运价值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10分) ( 2)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第聂伯河进行了干流的梯级开发,请简要列举梯级开发带来的效益,并简要说明第
31、聂伯河梯级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6分) 答案:( 1)河流流向:自北向南。( 2分) 航运:地势平坦,水流平缓;降水分配较均匀、有湖泊凋节,径流较稳定;植被覆盖好,含沙量低,不易淤积;结冰期较短,通航时间长;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运输量大;连通黑海,可河海联运。 (每点 2分,共 8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 2)(每点 2分,共 6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组建流域开发机构,统一管理开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注意综合开发;根据流域环境特征,灵活选择开发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逐渐实现全河开发,梯级施工;提高流域的开放度,注重招商引资,加强对外交流与联系;强调环
32、境保护,重 视水源涵养。 试题分析 : ( 1)从图示河流的形状分析,该河流流向是自北向南。根据题中材料和图可知,第聂伯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适合发展航运;根据材料中表格可知,河流径流比较稳定,且有湖泊调节作用;受海洋影响,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与黑海相连,可以河海联运;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不易淤积,利用通航等。 ( 2)因该河流域为一整体,所以要组建流域开发机构,统一管理开发;从开发方式分析,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并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逐渐实现全河开发,梯级施工;从开发技术和资金分析 ,提高流域的开放度,注重招商引资,加强对外交流与联系;从对环境影响分析,应强调环境保护,重视水源涵养。 考点:该题考查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