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3688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 ,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

2、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 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

3、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 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

4、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 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

5、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 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

6、,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 “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解析: D 项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可知,“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 自己的善良天性”错误。 答案: D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

7、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解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可知,“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无中生有。 答案: C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

8、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 B 项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可知,以偏概全

9、。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 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 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喝了口冷茶,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打麻将的父亲,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以前的暑假,他也来城里找过父亲,随

10、父亲一起去市场,甚至在远途跋涉的清晨,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单独的市场。 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 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市场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 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把钱装进母亲缝的贴身小布袋里,再牢牢地系在腰带上。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夏

11、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 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

12、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 泪。 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 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 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上午从市

13、场回来,苏小童就着买回的菜随便挑出一点儿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问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 ? 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的总金额算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 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14、,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选自 2016 年 111 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意在表现父亲懂得教育之道,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 B.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作者除形象化的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 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C.苏小童的活动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条线索组织曲折复杂、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渐趋丰满。 D.小说结尾“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

15、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表明父亲被儿子的行为感动,也有几分内疚。 解析: A 项“父亲懂得教育之道,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错误; B 项“ 对话描写 ” 错误; C项“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错误。 答案: D 5.“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5 分) 解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 答案:“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对比、映衬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晓彤诚信。“父亲” 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

16、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 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也描绘了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引人思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苏小童的故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小说内容与探究。 ( 6 分)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启示,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诚实守信,自强自

17、立,明辨是非(善恶)等。 答案:我们要诚实守信。苏小童拒绝卖坏鸡蛋给顾客,体现出为人守信用、不欺诈的品格。自强自立。苏小童利用假期卖菜、卖冰棒挣学费,体现出较强的自立精神。明辨是非(善恶)。苏小童认识到父亲有打麻、将欺骗顾客的恶习,他便拒绝向父亲交代的那样去做。积极向上,不放弃学习,苏小童坚守求学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高中求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 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

18、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 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19、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 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 17 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 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

20、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 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 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

21、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 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

22、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 分) A.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

23、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了。 C.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 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书业等国学大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解析: D 项结合文本内容“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分析,“导师的引领最关键”错误。 答案: D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3 分) A. 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

24、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冯先生酷爱读书, 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等,这位胖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 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据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E.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等。

25、 A 项结合文本内容“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遍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可知,“劳动是主要任务”错误; C项是在辍学期间阅读的书; E 项“都是实地调查结果”错误。 答案: BD 9.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 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6 分) 解析:本题主要探究文本结尾的内涵,理解“苦难”“感恩”的内涵,结合文本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等。

26、 答案: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承受生活叠加的苦难,经受劳累、辛苦,以为着亡国奴的滋味,苦难的经历也促使他苦读,为学术上的造诣提供的基础。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阅读成了心灵慰藉 ,成为精神享受,苦读给他搭起精神瞭望台。冯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感念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抃读书属文,中 进士甲科 ,以大理评事通判绛州。皇祐中,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制下,谏官韩绛论奏抃非纠绳才。抃即手疏曰:“臣观方今士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

27、人为风采;捷给若啬夫者谓之有议论,刻深若酷吏者谓之有政事。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 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 抃辞以任言责不当兼事局,乃止。 在台,数言事,不为矫激。帝欲除入内都知王守忠领武宁军节度使,抃奏罢之。温成皇后葬,以刘沆为监护使,抃奏沆为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时又议为后建陵立 庙 ,抃率官属言非礼。因相与请对,固争不能得,伏地不起,帝为改容遣之。 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宰相陈执中婢为嬖妾张氏榜杀, 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抃复与官属请对论列,疏

28、十上,适、执中卒皆罢。改翰林学士承旨,帝 读史记 龟策 传,问:“古人动作必由此乎?”对曰:“古有大疑,既决于己,又询于众,犹谓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龟以断吉凶。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既而枢密副使程戡罢,帝欲用旧人,即以命抃。岁中,参知政事。抃性笃厚寡言,质略无威仪。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御史韩缜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英宗即位,进 户部 侍郎 。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卒。 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节选自宋史 孙抃传) 1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29、 A.盖圣人贵诚 /不专人谋 /默与神契 /然后为得也 /帝善其对 /再迁礼部侍郎 /抃久居侍从 /泊如也 /人以为长者 / B.盖圣人贵诚 /不专人 /谋默与神契 /然后为得也 /帝善其对 /再迁礼部侍郎 /抃久居侍从 /泊如也 /人以为长者 / C.盖圣人贵诚 /不专人 /谋默与神契 /然后为得也 /帝善其对 /再迁礼部侍郎 /抃久居 /侍从泊如也 /人以为长者 / D.盖圣人贵诚 /不专人谋 /默与神契 /然后为得也 /帝善其对 /再迁礼部侍郎 /抃久居 /侍从泊如也 /人以为长者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 。注意虚词“也”,“然后”“再迁”是对前面内容的转折,前面应该停顿。理解句

30、意断句,句意:因为圣人看重诚实,不认为仅有人谋就够了,还要与神灵暗相符合,然后才可以。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好。再升任礼部侍郎。孙抃久任侍从官,却很淡泊,人们认为他是一位长者。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进士甲科,在宋代科举制度中,甲科、乙科都是指进士而言的,甲科是优于乙科的。 B.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之地,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龟策,是 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D.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财政等,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解析: 本题考

31、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D 项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孙抃性格笃厚,言辞温和公正。他不认同找别人的事、攻击别人、嘴巴快捷、行事刻毒是谏官有才能的表现,亦是议事不发表偏执的言论。 B.孙抃在职尽责,维护朝廷礼仪。有人建议为皇后建陵立庙,以孙抃为首的官员都说这样做违背礼仪,他伏地进谏,皇帝因为他脸色都变了。 C.

32、孙抃不惧权贵,能够仗义执言。他请求罢免宰相梁适,皇帝不听,他就上奏章告诫皇帝说不罢免梁适不能平息众人的议论,那最终他的请求得到落实。 D.孙抃通晓典籍,解说周详深刻,面对皇帝的质问,他从古人有疑难之事时的的做法来解释,即自己的决定加上众人的意见见解,也要用 卜筮来询问上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可知,请求罢免宰相的不是孙抃。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 ( 2)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趣”,通“趋”

33、,催促,“视事”译为上任,“知”译为掌管。( 2)“证左”译为搜取佐证,“遣”译为遣送,“推”译为追究。 答案:( 1)宋仁宗考察他的话,催促他上任,并且任命他掌管审官院。 ( 2)法官要将张氏关入监狱搜取佐证,陈执中不肯放人,皇帝令人不必追究。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 孟浩然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 【注】新丰,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的新丰镇。温泉,今临潼县东南骊山下,唐玄宗时于此置温泉宫。华嵩,分别指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均为佛教圣地。 14.下面对这首诗

34、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在诗人离开京城之际,几位挚友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挽留之意而置酒,无奈中要离别,故言“留别”。 B.“吾道昧所适”,指在京城长安实现不了自己追求的“道”揭示了“驱车还向东”原因。 C.“驱车还向东”化用汉魏咏怀诗常见的诗人驾车独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高独立的形象。 D.“树绕温泉绿”两句写夕阳将下时温泉宫的景色,一“绕”一“遮”用词巧妙,相映成趣。 E.这首首诗的主旨在于借长安风光旖旎、宾客繁盛的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依恋之情。 解析: A 项“无奈中要离别”错误; E 项“依恋”之情错误。诗人掸落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 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

35、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 答案: AE 15.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思想感情及手法。 ( 6 分) 答案:借助细节描写抒情,“拂衣”的细节,诗人掸落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借助借贷(借物喻志)手法抒情。“华山”“嵩山”喻指高绝超凡的人格精神,表现诗人超越红尘羁束、追求高洁人格的磊落情怀。(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 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

36、待状态的三句是“ _, _, _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有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 _”。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辩”“正”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答案 :(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 2)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第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用用( 20 分) 17.下列各句中, 划线 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 3 分) A.中国代表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 似 躲过了 风吹雨打 ,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B.为

37、什么要买房,是自己内心的召唤,是旁人目光的胁迫,还是丈母娘的要求?在高房价上骑虎难下 ,成了如今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C.四川大学研究生曹礼勇赴凉山支教,一年发起建成三座助学桥,彝族老乡 津津乐道 他的故事,甚至还给他取了个彝文名字 “的日木牛”。 D.校园暴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会使受欺凌学生 雪上加霜 ,造成二度伤害。 E.章江水日 夜川流不息 ,润泽万物;成片的稻田静卧在天地间,恩惠万家;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胜景,天下独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答案 : CE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 分

38、) A.美韩不顾包括中国在内有关国家的反对,商定 将于年内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并称此举旨在于反制朝鲜为目的,其他国家不必忧虑。 B.蕨菜,茎细杆高,棕色细毛,叶为绿色,长大成茅草,幼叶幼茎可食,根含淀粉,能食用药用。性寒、味甜,有凉血止痛、降血压等功效。 C.中俄共同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建设,重点省州产能与投资合作,共同确定一批能提升区域整体合作水平的渠道。 D.某校组织的这次医学会议影响较大,邀请到了医学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也邀请了多所其他应学院校的年轻学科带头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分析。 A 项句式杂糅,“旨在于”“为目的”杂糅; C 项成分残缺,在“合作”后面加上

39、“进程”; D 项表意不明。 答案 : B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 分) 我们没有泯灭对雅的欣赏和渴望, 我们处在财富英雄时代, 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财富,社会承认并激励对财富的正当获取和拥有, 我们多是俗人。 在内心深处,这个民族特有的“雅”基因时刻在提醒着我们: 拥有财富,我们 应该有文章书画弹琴围棋相伴的生活,我们向往彬 彬有礼的世风,我们要做谦谦君子。 A.A B.B C.C D.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及关联词。“处在英雄时代”是承认的事实;“俗人”“对雅的追求”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拥有财富”“文章书画弹琴围棋相伴”之间是并列关系,

40、应该用“除了”。综合看来 C 项合适。 答案 :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不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 5 分) 生活质量,物质是要摆在第一位 的,但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_,一个腰缠亿万的富翁,一个工薪阶 层的成员,谁晚上睡觉更香甜呢?,说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毕竟,后者没有那么多值得焦虑的事情,拿钱能买到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旦失去之后,那空虚和苦涩,更不是味。 _天天鱼翅、顿顿海参,终有吃腻的一天,只有去寻找那种基本与人无争无碍的享受,去体味那既物质、更精神的享受,去创造那种能够品尝得出来的、从心灵

41、到感官的享受, _。 解析: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如本题主要谈论“财富”“精神”的关系。 答案 : ( 1) 财富多少与生活质量高低不成正比 ( 2) 物质享受是有止境的 ( 3) 才能使生活高品位、高质量 2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概括其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 6 分) ( 1)内容: 答案:内容:画面的中间是一位 被搀扶着的乐呵呵的老人,他左手拄着拐杖,右手伸出大拇指;老人右侧,年轻爸爸两手搀扶着老人,说“我的父母也需要帮助”;左侧,孩子也高兴地扶着老人,说“爸爸,我也帮助老爷爷”。 ( 2)寓意

42、: 答案: 寓意:言传身教,尊老敬老代代相传。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就是读懂漫画,结合漫画的内容提示概括。阐述漫画的寓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如本题从爸爸和孩子的话语中可知,尊老敬老是言传身教的。 四、写作(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艺姝获得了“古典才女”的美誉。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 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的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更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应该理解材料内容,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热,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羡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一些评论者、学者的观点也合理。但是我们要明白,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 的背景下,这是需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 答案 :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