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390905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 1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1.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最终决定自(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科举考试制度终于被废除了。(分数:2.00)A.1904年B.1905年C.1906年D.1907年3.1901年 6月,发表立宪法议,首先提出君主立宪要求的是( )。(分数:2.00)A.张謇B.汤寿潜C.康有为D.梁启超4.清朝驻法公使孙宝琦率先上书提出立宪时建议

2、的时间是( )。(分数:2.00)A.1903年B.1904年C.1905年D.1906年5.1907年 10月,梁启超和蒋智由、徐佛苏等在日本发起成立的立宪团体是( )。(分数:2.00)A.国民宪政会B.宪政筹备会C.爱国社D.政闻社6.由汤化龙在湖北成立的立宪团体是( )。(分数:2.00)A.宪政筹备会B.宪政公会C.帝国宪政会D.国民宪政会7.1908年 8月,清政府颁布( ),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分数:2.00)A.资政院院章B.钦定宪法大纲C.议院法要领D.明定国是诏书8.在预备立宪运动中,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 )。(分数:2.00)A.资政院B.宪政公会C.咨议

3、局D.国会二、名词解释(总题数:13,分数:26.00)9.名词解释 21-28小题。(分数:2.00)_10.新建陆军(分数:2.00)_11.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分数:2.00)_12.清末新政(分数:2.00)_13.大清现行刑律(分数:2.00)_14.大清新刑律(分数:2.00)_15.立宪派(分数:2.00)_16.预备立宪公会(分数:2.00)_17.宪政公会(分数:2.00)_18.钦定宪法大纲(分数:2.00)_19.咨议局(分数:2.00)_20.资政院(分数:2.00)_21.国会请愿运动(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2.评析清末新政。(分数

4、:2.00)_23.评析清末地方自治。(分数:2.00)_24.论废除科举对中国近代变迁的影响。(分数:2.00)_25.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分数:2.00)_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试卷 1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1.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最终决定自(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科举考试制度终于被废除了。(分数:2.00)A.1904年B.1905年C.1906年 D

5、.1907年解析:3.1901年 6月,发表立宪法议,首先提出君主立宪要求的是( )。(分数:2.00)A.张謇B.汤寿潜C.康有为D.梁启超 解析:4.清朝驻法公使孙宝琦率先上书提出立宪时建议的时间是( )。(分数:2.00)A.1903年B.1904年 C.1905年D.1906年解析:5.1907年 10月,梁启超和蒋智由、徐佛苏等在日本发起成立的立宪团体是( )。(分数:2.00)A.国民宪政会B.宪政筹备会C.爱国社D.政闻社 解析:6.由汤化龙在湖北成立的立宪团体是( )。(分数:2.00)A.宪政筹备会 B.宪政公会C.帝国宪政会D.国民宪政会解析:7.1908年 8月,清政府颁

6、布( ),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分数:2.00)A.资政院院章B.钦定宪法大纲 C.议院法要领D.明定国是诏书解析:8.在预备立宪运动中,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 )。(分数:2.00)A.资政院 B.宪政公会C.咨议局D.国会解析:二、名词解释(总题数:13,分数:26.00)9.名词解释 21-28小题。(分数:2.00)_解析:10.新建陆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新建陆军为晚清的军事集团,在晚清军制改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1895 年 12月,由袁世凯在定武军基础上改编、扩充而成,是清末新军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1901 年,袁

7、世凯认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成为袁世凯手中的资本。)解析:11.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01 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第一折强调人才培养,建议设立各类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等;第二折提议停止捐纳实官,取消书吏,改进刑狱,裁撤屯卫、绿营等;第三折主张广派官员出洋考察,编练新军,提倡工艺制造,制订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和货币制度,多泽外国书籍等。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江楚三折”。)解析:12.清末新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新政是由清政府主持和领导的一场带有近代

8、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始于1901年 1月,到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为止,这十余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其主要内容有: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纵观整个“新政”,尽管清朝统治集团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实际效果却背离了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新政”不仅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加快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还直接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解析:13.大清现行刑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大清现行刑

9、律是颁行于 1909年的一部刑法法典,由沈家本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共 30门,389 条,附例文 1327条。其主要内容沿袭大清律例,但有重要变更:一是分别民、刑,取消了旧律按吏、户、礼、兵、刑,工部名称区分六律总目,把旧律中民事内容的条款分离出来,改变了旧律中民、刑部分的缺陷。二是确定刑法为死刑(绞、斩)、遣刑、流刑、徒刑、罚金 5种。三是删去了一些过时的条款,增加了一些新的罪名,如规定了毁坏铁路、电讯和私铸银元罪等。)解析:14.大清新刑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于 1911年 1月颁行的一部刑法法典。由沈家木和日本法学家罔田太郎等拟定,总则 17章,分则 36章,共

10、 411条,附暂行章程5 条。它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分则”两篇。刑名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种,主刑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包括褫夺公权和没收。大清新刑律虽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内容上却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解析:15.立宪派(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以梁启超、张謇、汤寿潜等为代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各地成立各种立宪团体,并领导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曾成立全国性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并发动三次请愿活动,要求速开国会。辛亥革命时,立宪派的成员大都宣布赞成共和。)解析:16.预备立宪公会(分数:2.00

11、)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 年 12月 16日成立于上海,会长是郑孝胥,会员主要为江苏、浙江、福建的官绅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每年开常会一次。1908 年,两次电请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1909 年 11月,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解析:17.宪政公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即宪政讲习会,是立宪派于革命派论战期间成立的立宪团体之一。由杨度与熊范舆等人于 1907年在日本东京成立。1908 年,杨度在北京设立宪政工会总部,并发表宣言,表示其政治目的在于“团合运

12、动,以翼开国会,布宪法,建设责任政府,消专制之威,免暴动之祸,实行君主立宪”。宪政公会在北京、河南、安徽、山东以及上海、天津等地建有支部。宪政公会在两湖和长江一带很有势力。)解析:18.钦定宪法大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钦定宪法大纲是 1908年 8月 27日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 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其中 14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余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钦定宪法大纲表立宪,实则是加强帝制专政。)解析:19.咨议局(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咨议局是一

13、个言论、咨询机构。1907 年,各省设立咨议局,它所决议的方案没有完的法律效力,不能强制地方政府执行,但它有权议决监督财政,有权议决地方兴革大政,有权对行政进行监督。咨议局的议长、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1910 年 10月,除新疆缓办外,全国 21个行省成立咨议局。资产阶级立宪派在绝大多数省份的咨议局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咨议局的成立,给资产阶级立宪派提供了合法地发表政见的言论场所。)解析:20.资政院(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1910 年正式设立。议员由清政府指派和各省咨议局推选,多为皇亲贵族和官绅。议决事项须经皇帝批准始有效,皇帝还

14、有权谕令资政院停会或解散及指定钦选议员。貌似资产阶级议会,实为清政府御用机关,与近现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根本性的不同。清帝退位后解散。)解析:21.国会请愿运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发起的政治运动。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后,毫无立宪诚意见预备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于 1908年 8月发起了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1910 年 1月至 10月,又举行了三次请愿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国会请愿运动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立宪派企图通过和平请愿的形式,迫使清政府开放政权,迅速转入民主的轨道。对立宪派来说,国会请愿运动是用来抵制革命并达到参与

15、政权的手段,清政府的做法却把立宪派推向了革命的一边。)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2.评析清末新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清末新政的背景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外力的压迫和外患的加深。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的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

16、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义和团的惨败,标志着以传统方式御侮的终结。义和团运动后,清朝统治集团中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了上风。1901 年 4月,清政府成立了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新政的主要内容 改革官制: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设商部、民政部、陆军部,学部等;裁撤冗衙,整顿吏治。 改革兵制:1901 年,停止武科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制兵练勇,编练新军。1904 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军”三十六镇。除袁世凯在 1905年编成“北洋陆军”六镇外,各省因财力、人力所限没

17、有完成练兵计划。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1903 年,成立商部,陆续公布商律、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等,并先后对著名工商界人士给以名位、荣誉。 改革学制:包括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1901 年,令将各省书院中属省城者改为大学堂,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命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准许自费留学,并陆续颁布有关游学及奖励章程。1902 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 年,又颁布了重订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1905 年,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结束了中国延续一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中央政府成立学部。 (3)新政的性质及实

18、施的结果 从表面上看,“新政”内容和戊戌变法差不多,但它并不是戊戌变法的重现。其性质大体上是洋务新政的翻版。编练新军、设立巡警、废除科举、鼓励留学、设商部等是“新政”中比较有成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西学的传播,出现了一批同封建士大夫不同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也有了一些扩散的园地。“新政”没有达到清政府的目的,相反,它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清政府的崩溃。“新政”有些措施激起了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解析:23.评析清末地方自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19、答案:地方自治是西欧市民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加城市政权的产物,是西欧民主政治的表现。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伴随着西学所渐,地方自治思潮传入中国,在清末最后几年,地方自治思潮走向实践,在中国宪政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末地方自治兴起和发展的原因:(1)清末皇权弱化和政府统治被削弱为地方自治提供了可能。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外交困,皇权遭弱化,统治被削弱。与此相反,地方督抚实力大增。清末皇权的削弱和地方努力的勃兴,为地方自治提了基础。(2)清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绅商阶层的壮大,他们为推动地方自治的重要力量。(3)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为地方自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甲午战后,以康

20、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地方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思潮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统治阶级部分开明人士也认识到了实行地方自治的必要性。地方自治思想逐渐渗透到清廷的政治生活之中。 在全国上下要求实行地方自治的呼声中,1908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地方自治可分为两个阶段:1908 年以前,为绅商自发倡办或由官府督导试办的阶段;1909 年以后,是在清政府的统筹规划之下,全面推行的阶段。清末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嗣后再推至乡镇。为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 1909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

21、,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这就为地方自治做好了组织和思想基础。1910 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定,使地方自治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风潮。 清末地方自治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革新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是,由于存在舞弊、刮民、铺张等现象,以及民众对地方自治的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财政困难,特别是清政府维护自身独裁统治的目的没有改变,从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成效。尽管如此,在一些地方,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总之,无论是从观念

22、、行为还是政治结构方面,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对于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而言均是一种初步和有益的尝试,其影响一直波及民国年间。)解析:24.论废除科举对中国近代变迁的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汉代,于隋唐时期形成制度。19 世纪 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人们发现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和废除科举考试的呼声越来越高。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改八股为策论。1905 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设立新式学校。清廷诏准自 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考试。至此,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取

23、士与学校教育彻底分离。 废除科举对中国近代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1)废除科举使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除科举加速了儒学解体,儒学的地位日益降低。人们的思想因挣脱制度文本的约束而获得了极大解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西方思潮纷纷涌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2)废除科举推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废除科举使经学衰微,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变为现实,为科技文化在 20世纪初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使新学科和新知识在中国传播开来,造就和壮大了现代科技知识分子队伍,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普

24、及与推广。(3)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兴办,现代教育体系逐渐确立。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4)废除科举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和新学堂大量创办,近代新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接受了西方文明,逐渐放弃通过考试求取功名步人仕途的观念,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5)废除科举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25、,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对政治与王朝的人身依附,摆脱了长期以来“读书做官”思想的束缚,开始关注学术的独立品格。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大量旧式知识分子突然丧失了读书做官的机会,他们由清政府的支持者变为清政府的对立面。 当然,仓促废除科举制,而大量新式学堂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教育和传统文化无形断裂的局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总之,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个重大决策,也影响到了 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变革演进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解析:25.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2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实行“预备立宪”是为了抵制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慈禧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赴外国考察,1906 年 8月,五大臣回国,认为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清政府并未真正打算“预备立宪”,企图以预备之名行拖延之实。后来在立宪派的强烈要求下,1908 年,预备期定为九年,并训令立宪派以后不得再搞请愿,露出了它假立宪、真专制的凶相。 (3)名为立宪,实则加强以满洲贵族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预备立宪的第一条措施是改革官制,在中央的重要职位均由满洲贵族充任;在地方把各督抚军、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4)1908 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共 23条,其中维护君主大权的有 14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余 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5)在全国高涨的舆论压力下,1911 年 5月,公布了责任内阁。这个内阁几乎都是由皇族成员组成,皇族总揽大权。“皇族内阁”的公布,使全国舆论哗然,立宪骗局至此破产。)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