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4044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I 卷)历史 第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 分 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 分 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 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 分 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 分 封制度 解析 :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 :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

2、显等级差别 ,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 分 封体制,故选 C 项。 A 项和 B 项知识错误,D 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 分 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答案 : C 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 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 C。 A 项不是原因, B 项“深入人心”太绝对

3、, D 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 答案 : C 3.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 :在古雅典 ,公民大会最主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雄辩的演说是政治家赢得公民支持得主要方式 .所以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产物,故选 A。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 A 4.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

4、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 : 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但并无意发动激进的变革,如改朝换代或建立共和国。而从法理上,在否定了詹姆斯二世晚年所生的儿子的继承权(因为信仰天主教)之后,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就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因此拥戴二人为王有助于加强所建立的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 故选 D。其它选项决不是目的。 答案 : D 5.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 ) A.哥白尼的“ 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

5、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教条的束缚,使天文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 17 世纪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故选 A 项。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答案 : A 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 D.太平洋运动 中法战争 辛亥革命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现代化”“趋向”“最能”等信

6、息。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甲午战争在戊戌变法之前可排除 C 和 D 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要求建立君主立宪的运动,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的近代化程度不如戊戌变法 ,故排除 A 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运动, 比戊戌变法的近代化程度高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7.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7、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 :此题注意把握时间 :1928 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 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 B 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 答案 : B 8.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

8、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 :此题 考查 基础知识,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胡佛“对经济的有限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A 项措施不是对经济的干预。 B 项提高关税没有被罗斯福借鉴。 C 项不是干预措施。 D 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且被罗斯福所借鉴,过选 D 项。 答案 : D 9.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

9、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 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把握住“直接原因 ” 。历史上六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其联合的直接目的,尤其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情况下,国家安全更成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故 A 项比较符合题意。其它选项是六国得以联合的重要条件,不是直接原因。 答案 : A 10.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 的问题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10、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首先抓住时间信息: 1952 年。 1952 年时的苏联农业发展滞后,马林科夫的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 A 项。苏联在 1937 年完成了工业化,故 B 项可排除。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 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后, C 项也可排除。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来发展优先重工业,故马林科夫的报告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 答案 : D 11.下 图中 分 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 A. B. C. D. 解析 :此题是识图题,历史科目中地 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据

11、图来确定时间 。抓住奥匈帝国,可知这是一战前的地图;注意波兰的疆域,可知这是二战后;注意地图中已没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知这是慕尼黑阴谋后,二战前的地图;注意地图中波兰的疆域和东普鲁士,可知这是一战后的地图。故选 C 项。 答案 : C 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此题是比较类型的题。新经济政策出台是在 1921 年,中国的改革开始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国内

12、外经济环境并不相似。中国的农村改革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的是个体小农业,故 C 项不对。中国的改革促经了中国工业化,苏联在 1925年提出了工业化方针,故 D 项排除。中国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如何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答案 : B 第卷 二、非选择题 13.( 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

13、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 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

14、8421846 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 18461856 年,茶出口又增长 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 1861年的 490 余万两增加到 1902 年的 3000 余万两。 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 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 分 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 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 世纪 60 年代后

15、,清政府与英法 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 500 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 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 分 )。 解析 :第 (1)问的特点,首先要提取材料一的有效信息 ,其次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要概括,不要照搬材料。“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海洋意识不足。”等可由材料中提取概括,“以民间交流为主”可由所学知识补充。 第 (2)问的

16、主要变化的解答要注意材料二中的新现象,由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第 (2)问的启示, “ 启示 ” 指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启迪 ,结合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和西方崛起的史实,不难得出。 答案 : (1)特点: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 识不足。 (10 分 )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12

17、 分 )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3 分 ) 14.( 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9、图 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 此题是地图类的开放性比较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的州的数目和唐的道的数目几乎一致,其不同之处,一是 分 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 分 上 。最后,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 分 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 分 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

18、,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 分 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 分 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 “唐代的划 分 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5.(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1901 年 1 月 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

19、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 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0、 6 分 )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 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 分 ) 解析 :此题是比较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此题只给出了清末新政的材料,所以首先要概括材料中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戊 戌变法的相关信息。第 (1)问的共同之处,由“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可得出向西方学习;由“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可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由“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可得出侧重制度改革。 第 (2)问原因,“慈禧太后发布变法诏谕”,说明新政的主导者是最高统治者,而

21、戊戌变法主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以 奕劻 、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共同负责主持”,说明清末新政得到了实力派的认同和支持,而戊戌变法时实力派是敷衍甚至反对;由材料可知,清 末新政先是让中央和地方各部大臣“各举所知,各抒所见”,然后让中央和地方大臣共同负责,随后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行,而戊戌变法采取的是猛进政策,严旨训诫,急于求成,所以在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可由所学知识得出。 第 (2)问的实质,可从清末新政的目的得出,维持统治,抵制革命。 答案 :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6 分 )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

22、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 ,6 分 )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3 分 ) 16.( 15 分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科一 :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 年) 材料二 : 19 世纪 70

23、 年代后 ,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 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4、9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 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 分 ) 解析 :第 (1)问的不同比较容易解答,设问已经给出比较项,只要提取两则材料的信息即可,要注意概括。第 (2)问的作用,由材料一“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可知报纸有开拓国人视野、救国图存的作用;由材料二可得出报纸有启蒙宣传、开启民智的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 : (1) 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

25、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9 分 )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 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6 分 ) 17.( 15 分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 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 1990 年 1

26、2 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 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 ,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 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9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 分 ) 解析 :第 (1)问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可得出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原则;其他可从战争双方、战争发动者、战争形式等角度调动已有知识解答。第 (2)问的影响可从所学知识得出 答案 。 答案 : (1)原因: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

27、的原则 (2 分 ) ;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 (3 分 );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 (2 分 ) ;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 分 )。 (2)影响: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3 分 )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3 分 ) 18.( 15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28、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 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9、。( 8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7 分 ) 解析 :第 (1)问背景, 分 析概括材料不难解答 。由“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可提取出唐朝由盛转衰;由“皇帝崇信佛教,韩愈力加谏阻”可提取佛教盛行,传统受到冲击;由“当时士大夫 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可提取出骈体文流行。第 (2)问的作用,由材料中“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等信息不难得出。 答案 : (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8 分 )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7 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