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公卫执业医师-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 lilist-style-ty(总题数:40,分数:80.00)1.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A.累积发病率 B.期间患病率 C.发病密度 D.发病专率 E.死亡专率(分数:2.00)A.B.C.D.E.2.按照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程序,新生儿应接种的疫苗是 A.麻疹疫苗 B.脊髓灰质炎疫苗 C.乙型肝炎疫苗 D.百白破混合疫苗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分数:2.00)A.B.C.D.E.3.对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应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 B.在新药临床试验时,
2、应将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除外 C.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时,不应选择流动性强的人群 D.要评价甲肝疫苗的效果,可以选择新近有甲肝流的地区 E.要评价食用盐中加碘是否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以选择缺碘的内陆地区(分数:2.00)A.B.C.D.E.4.评价筛检收益的主要指标是 A.灵敏度 B.特异度 C.正确指数 D.预测值 E.阳性预测值(分数:2.00)A.B.C.D.E.5.病因判定标准中应该放弃的是 A.关联的时间顺序 B.关联的强度 C.关联的特异性 D.关联的合理性 E.关联的可重复性(分数:2.00)A.B.C.D.E.6.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下列哪项是最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A.
3、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C.在有该病患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D.任选有、无暴露的两个组 E.有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分数:2.00)A.B.C.D.E.7.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病原携带者 B.传染病患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性感染者 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分数:2.00)A.B.C.D.E.8.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病原侵入期 B.前驱期 C.潜伏期 D.传染期 E.无症状期(分
4、数:2.00)A.B.C.D.E.9.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 A.病程短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B.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C.病程短的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D.暴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E.流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分数:2.00)A.B.C.D.E.10.普查的优点是 A.适合患病率较低疾病的调查 B.调查的精确性高,不容易出现漏查 C.可以很快获得疾病的发病率资料 D.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E.统一的调查技术可以有效保证调查质量(分数:2.00)A.B.C.D.E.11.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
5、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一过性感染(分数:2.00)A.B.C.D.E.12.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时不正确的方法为 A.同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病例 B.没有暴露于所研究因素的健康者 C.与病例居住在同一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例 D.社区团体人群中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E.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分数:2.00)A.B.C.D.E.13.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是 A.发病率 B.潜在减寿年数 C.患病率 D.生存率 E.病死率(分数:2.00)A.B.C.D.E.14.以下哪项不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 A.疾病的流行特征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防
6、制措施 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E.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数:2.00)A.B.C.D.E.15.因果推断中的必要条件是 A.因先于果 B.关联强度大 C.关联可重复出现 D.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E.病因和疾病分布一致(分数:2.00)A.B.C.D.E.16.队列研究属于 A.实验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分析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相关性研究(分数:2.00)A.B.C.D.E.17.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 A.病原体、易感机体 B.寄生虫、中间宿主及终末宿主 C.病人、污染物、易感者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微生物、媒介及宿主(分数:2.00)A.B.C.D.E.1
7、8.评价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常用效果指数,其计算方法是 A.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B.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C.(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D.(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E.(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分数:2.00)A.B.C.D.E.19.进行某种疾病的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是 A.具有该病病因因素的人 B.不具有该病病因因素的人 C.患该病的病人 D.未患该病的人 E.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分数:2.00)A.B.C.D.E.20.在现场调查时,当问及某人敏感问题时,很多被调查对象倾向于夸大或掩盖真实情况,此时可能引起的偏倚是
8、 A.暴露怀疑偏倚 B.报告偏倚 C.无应答的偏倚 D.诊断怀疑偏倚 E.测量偏倚(分数:2.00)A.B.C.D.E.21.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预防的疾病 A.百日咳、白喉 B.麻疹、结核病 C.脊髓灰质炎 D.甲型肝炎 E.乙型肝炎、破伤风(分数:2.00)A.B.C.D.E.22.关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是将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B.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楚 C.病例组与对照组可比性好 D.不能提高统计检验效率 E.可以避免回忆偏倚(分数:2.00)A.B.C.D.E.23.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 A.病毒性肝炎、痢疾 B.
9、艾滋病、狂犬病 C.风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D.鼠疫、天花 E.天花、霍乱(分数:2.00)A.B.C.D.E.24.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是 A.提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B.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C.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D.传染病、非传染病、伤害 E.设计、测量、评价(分数:2.00)A.B.C.D.E.25.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范畴的传染病是 A.乙肝 B.风疹 C.麻疹 D.脊髓灰质炎 E.结核病(分数:2.00)A.B.C.D.E.26.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性升高现象 B.在未经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
10、经免疫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即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时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数:2.00)A.B.C.D.E.27.1986 年以来,我国已有百余所医院定期上报、反馈医院内感染与病原菌耐药的信息,这属于流行病学研究中的 A.生态学研究 B.疾病监测 C.描述性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实验流行病学(分数:2.00)A.B.C.D.E.28.下列哪项不是前瞻性研究的特点 A.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多数情况下要计算人年发病(死亡)率 C.多用于罕见疾病 D.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 E.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便于分析剂量-反应关系
11、(分数:2.00)A.B.C.D.E.29.提出病因假设的目的是为了 A.肯定病因 B.代替病因 C.否定病因 D.验证病因 E.探索病因的关联强度(分数:2.00)A.B.C.D.E.30.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指 A.存在时必定引起疾病的因素 B.对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疾病发生机制中的生物因素 D.使得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E.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多因素(分数:2.00)A.B.C.D.E.31.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B.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季节分布 C.季节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D.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E.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区分布(分数:
12、2.00)A.B.C.D.E.32.为了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合于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 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E.检查方法、操作技术复杂的病种(分数:2.00)A.B.C.D.E.33.下面关于病因三角模型的论述,正确的是 A.它是目前最科学的病因观 B.它强调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C.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D.它强调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E.它强调病原物在发病中的作用(分数:2.00)A.B.C.D.E.34.关于疾病监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 B.疾病监测观察疾病动态变化 C.疾病
13、监测不仅涉及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还收集其他相关资料 D.疾病监测可用于评价干预效果 E.疾病监测资料只要求上报,但反馈不属于疾病监测范畴(分数:2.00)A.B.C.D.E.35.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 A.每十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C.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某人群所有死亡者中死于某病的比例 D.某特殊原因引起某病的死亡率 E.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分数:2.00)A.B.C.D.E.36.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 A.接种疫苗 B.健康促进 C.遗传咨询 D.早期诊断 E.病后恢复(分数:2.00)A
14、.B.C.D.E.37.反映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某病可能的比例所用的指标是 A.阴性预测值 B.阳性预测值 C.误诊率 D.漏诊率 E.特异度(分数:2.00)A.B.C.D.E.38.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缺点是 A.诊断标准不统一 B.对象不易募集 C.对象不易配合 D.实验困难 E.易造成选择偏倚(分数:2.00)A.B.C.D.E.39.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 A.疾病、伤害、健康 B.病人、非病人、一般人群 C.传染病、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D.死亡、患病、健康 E.疾病、健康、突发事件(分数:2.00)A.B.C.D.E.40.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流行病学研究中的
15、偏倚 A.在调查过去的暴露史时由于记忆不清导致研究结果出现错误 B.在测量结局时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研究结果出现错误 C.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抽样引起的误差 D.由于人选的研究对象与未人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E.随访对象流失(分数:2.00)A.B.C.D.E.二、A2 型题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案例出现的,(总题数:10,分数:20.00)41.碘缺乏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损害,不仅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而且对人体多系统多器官造成危害,特点是从胚胎期到出生后两年,严重缺碘可使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出生后继续缺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等而造成严重后果。造成这些损害主要通过 A.影响营
16、养物质的正常生物利用率 B.影响体内代谢酶活性,能量供应不足 C.影响甲状腺素的正常利用 D.影响甲状腺素的正常合成 E.直接影响神经细胞发育分化(分数:2.00)A.B.C.D.E.42.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已知性别与吸烟有关,不同性别发生肺癌的频率不同,在研究中对照组中女性占 80%,男性占 20%,而病例组女性占 20%,男性占 80%,这可能会造成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错分偏倚 E.观察偏倚(分数:2.00)A.B.C.D.E.43.一项胰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 17%的病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根据年龄、性别配对的对照组 4%有糖尿病,由此推断
17、糖尿病在胰腺癌发生中起了病因作用,该推论 A.正确 B.不对,因为没有可比人群 C.不对,因为该研究不能提供糖尿病和胰腺癌发生之间明确的时间顺序 D.不对,因为没有作假设检验 E.不对,因为 17%和 4%不代表人群的发病率(分数:2.00)A.B.C.D.E.44.一项饮用咖啡与膀胱癌关系的 1:1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共 200 对。病例与对照均饮咖啡的 65对,病例与对照均不饮咖啡的 65 对,病例饮咖啡而对照不饮咖啡的 50 对,其余为对照饮咖啡而病例不饮咖啡的对子。请问饮用咖啡对于膀胱癌的 OR 为 A.0.40 B.1.00 C.1.30 D.2.50 E.4.25(分数:2
18、.00)A.B.C.D.E.45.观察发现:饮水中氟含量越高的地区人群龋齿的患病率越低,饮水中氟含量越低的地区人群龋齿的患病率越高,在寻找病因过程中可以利用下列哪种逻辑思维方法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排除法 E.类推法(分数:2.00)A.B.C.D.E.46.某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当地各乡镇儿童计划免疫完成情况,其中需要调查的指标包括建卡率、接种率等,根据 WHO 推荐的群组抽样法,建卡率应为 98%以上,其调查对象的年龄应为 A.06 月龄 B.012 月龄 C.612 月龄 D.1218 月龄 E.018 月龄(分数:2.00)A.B.C.D.E.47.某项队列研究得
19、出常吃酸菜比不吃酸菜的人发生胃癌的相对危险度是 1.5,95%CI 为 1.12.8,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常吃酸菜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B.常吃酸菜的人发生胃癌的危险是不吃酸菜的人的 1.5 倍 C.如果不吃酸菜,发生胃癌的可能性会降低 D.常吃酸菜的归因危险度为 50% E.常吃酸菜与胃癌的关联为“正”关联(分数:2.00)A.B.C.D.E.48.为了评估高血压在 2 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了按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相匹配的两组 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一组为非蛋白尿组(尿蛋白300mg/24h,n=106),另一组为蛋白尿组(尿蛋白500mg/24h,n=106)。回顾性分
20、析了出现蛋白尿之前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分析显示:高血压与蛋白尿的比值比(OR)及其 95%的可信区间为 2.00(1.173.43)。正确的结论是 A.高血压可增加蛋白尿发生的危险,高血压是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 B.高血压可减少蛋白尿发生的危险,高血压是蛋白尿发生的保护因素 C.高血压与蛋白尿的发生无统计学联系 D.蛋白尿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非蛋白尿组 E.非蛋白尿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蛋白尿组(分数:2.00)A.B.C.D.E.49.1951 年,为了评估长期吸烟的危害,Doll 与 Hill 选择 34439 名男医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始时填写了信访调查表。根据吸烟情况将该人群分为不同暴露
21、组。通过定期通信随访来获取吸烟资料及相关疾病的信息。上述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 A.历史性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前瞻性队列研究 D.描述性研究 E.现场试验(分数:2.00)A.B.C.D.E.50.某项队列研究得出的相对危险度为 2.6,95%的可信区间为 1.73.4,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率差为 1.7 B.暴露与疾病的关联为正关联 C.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比对照组高 D.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对照组的 2.6 倍 E.该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数:2.00)A.B.C.D.E.(A)公卫执业医师-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 l
22、ilist-style-ty(总题数:40,分数:80.00)1.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A.累积发病率 B.期间患病率 C.发病密度 D.发病专率 E.死亡专率(分数:2.00)A.B.C. D.E.解析:2.按照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程序,新生儿应接种的疫苗是 A.麻疹疫苗 B.脊髓灰质炎疫苗 C.乙型肝炎疫苗 D.百白破混合疫苗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分数:2.00)A.B.C. D.E.解析:3.对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应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 B.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应将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除外 C.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时,不应选择流动性强的人群 D
23、.要评价甲肝疫苗的效果,可以选择新近有甲肝流的地区 E.要评价食用盐中加碘是否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以选择缺碘的内陆地区(分数:2.00)A.B.C.D. E.解析:4.评价筛检收益的主要指标是 A.灵敏度 B.特异度 C.正确指数 D.预测值 E.阳性预测值(分数:2.00)A.B.C.D.E. 解析:5.病因判定标准中应该放弃的是 A.关联的时间顺序 B.关联的强度 C.关联的特异性 D.关联的合理性 E.关联的可重复性(分数:2.00)A.B.C. D.E.解析:6.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下列哪项是最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A.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无该
24、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C.在有该病患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D.任选有、无暴露的两个组 E.有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分数:2.00)A.B.C.D.E. 解析:7.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病原携带者 B.传染病患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性感染者 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分数:2.00)A.B.C.D.E. 解析:8.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病原侵入期 B.前驱期 C.潜伏期 D.传染期 E.无症状期(分数:2.00)A.B.C. D.E.解析
25、:9.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 A.病程短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B.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C.病程短的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D.暴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E.流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分数:2.00)A.B. C.D.E.解析:10.普查的优点是 A.适合患病率较低疾病的调查 B.调查的精确性高,不容易出现漏查 C.可以很快获得疾病的发病率资料 D.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E.统一的调查技术可以有效保证调查质量(分数:2.00)A.B.C.D. E.解析:11.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26、 D.病原携带状态 E.一过性感染(分数:2.00)A.B.C. D.E.解析:12.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时不正确的方法为 A.同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病例 B.没有暴露于所研究因素的健康者 C.与病例居住在同一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例 D.社区团体人群中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E.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分数:2.00)A.B. C.D.E.解析:13.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是 A.发病率 B.潜在减寿年数 C.患病率 D.生存率 E.病死率(分数:2.00)A.B. C.D.E.解析:14.以下哪项不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 A.疾病的流行特征 B.疾病的原因 C.
27、疾病的防制措施 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E.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数:2.00)A.B.C.D.E. 解析:15.因果推断中的必要条件是 A.因先于果 B.关联强度大 C.关联可重复出现 D.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E.病因和疾病分布一致(分数:2.00)A. B.C.D.E.解析:16.队列研究属于 A.实验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分析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相关性研究(分数:2.00)A.B.C. D.E.解析:17.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 A.病原体、易感机体 B.寄生虫、中间宿主及终末宿主 C.病人、污染物、易感者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微生物、媒介及宿主(分数:
28、2.00)A. B.C.D.E.解析:18.评价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常用效果指数,其计算方法是 A.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B.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C.(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D.(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E.(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分数:2.00)A. B.C.D.E.解析:19.进行某种疾病的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是 A.具有该病病因因素的人 B.不具有该病病因因素的人 C.患该病的病人 D.未患该病的人 E.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分数:2.00)A.B.C.D. E.解析:20.在现场调查时,当问及某人敏感问题时,很多
29、被调查对象倾向于夸大或掩盖真实情况,此时可能引起的偏倚是 A.暴露怀疑偏倚 B.报告偏倚 C.无应答的偏倚 D.诊断怀疑偏倚 E.测量偏倚(分数:2.00)A.B. C.D.E.解析:21.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预防的疾病 A.百日咳、白喉 B.麻疹、结核病 C.脊髓灰质炎 D.甲型肝炎 E.乙型肝炎、破伤风(分数:2.00)A.B.C.D. E.解析:22.关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是将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B.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楚 C.病例组与对照组可比性好 D.不能提高统计检验效率 E.可以避免回忆偏倚(分数:2.00)A.B.C.D. E
30、.解析:23.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 A.病毒性肝炎、痢疾 B.艾滋病、狂犬病 C.风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D.鼠疫、天花 E.天花、霍乱(分数:2.00)A.B.C. D.E.解析:24.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是 A.提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B.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C.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D.传染病、非传染病、伤害 E.设计、测量、评价(分数:2.00)A.B. C.D.E.解析:25.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范畴的传染病是 A.乙肝 B.风疹 C.麻疹 D.脊髓灰质炎 E.结核病(分数:2.00)A.B. C.D.E.解析:26.下列哪条
31、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性升高现象 B.在未经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经免疫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即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时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数:2.00)A.B.C.D. E.解析:27.1986 年以来,我国已有百余所医院定期上报、反馈医院内感染与病原菌耐药的信息,这属于流行病学研究中的 A.生态学研究 B.疾病监测 C.描述性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实验流行病学(分数:2.00)A.B. C.D.E.解析:28.下列哪项不是前瞻性研究的特点 A.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多数情况下要计
32、算人年发病(死亡)率 C.多用于罕见疾病 D.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 E.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便于分析剂量-反应关系(分数:2.00)A.B.C. D.E.解析:29.提出病因假设的目的是为了 A.肯定病因 B.代替病因 C.否定病因 D.验证病因 E.探索病因的关联强度(分数:2.00)A.B.C.D. E.解析:30.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指 A.存在时必定引起疾病的因素 B.对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疾病发生机制中的生物因素 D.使得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E.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多因素(分数:2.00)A.B.C.D. E.解析:31.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
33、 B.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季节分布 C.季节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D.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E.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区分布(分数:2.00)A.B.C.D. E.解析:32.为了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合于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 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E.检查方法、操作技术复杂的病种(分数:2.00)A. B.C.D.E.解析:33.下面关于病因三角模型的论述,正确的是 A.它是目前最科学的病因观 B.它强调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C.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D.它强调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E.它强调病原物在发病
34、中的作用(分数:2.00)A.B.C. D.E.解析:34.关于疾病监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 B.疾病监测观察疾病动态变化 C.疾病监测不仅涉及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还收集其他相关资料 D.疾病监测可用于评价干预效果 E.疾病监测资料只要求上报,但反馈不属于疾病监测范畴(分数:2.00)A.B.C.D.E. 解析:35.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 A.每十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C.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某人群所有死亡者中死于某病的比例 D.某特殊原因引起某病的死亡率 E.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
35、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分数:2.00)A.B. C.D.E.解析:36.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 A.接种疫苗 B.健康促进 C.遗传咨询 D.早期诊断 E.病后恢复(分数:2.00)A.B.C.D. E.解析:37.反映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某病可能的比例所用的指标是 A.阴性预测值 B.阳性预测值 C.误诊率 D.漏诊率 E.特异度(分数:2.00)A. B.C.D.E.解析:38.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缺点是 A.诊断标准不统一 B.对象不易募集 C.对象不易配合 D.实验困难 E.易造成选择偏倚(分数:2.00)A.B.C.D.E. 解析:39.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 A.
36、疾病、伤害、健康 B.病人、非病人、一般人群 C.传染病、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D.死亡、患病、健康 E.疾病、健康、突发事件(分数:2.00)A. B.C.D.E.解析:40.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 A.在调查过去的暴露史时由于记忆不清导致研究结果出现错误 B.在测量结局时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研究结果出现错误 C.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抽样引起的误差 D.由于人选的研究对象与未人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E.随访对象流失(分数:2.00)A.B.C. D.E.解析:二、A2 型题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案例出现的,(总题数:10,分数:20.00)41.碘缺乏对机
37、体可产生多种损害,不仅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而且对人体多系统多器官造成危害,特点是从胚胎期到出生后两年,严重缺碘可使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出生后继续缺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等而造成严重后果。造成这些损害主要通过 A.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生物利用率 B.影响体内代谢酶活性,能量供应不足 C.影响甲状腺素的正常利用 D.影响甲状腺素的正常合成 E.直接影响神经细胞发育分化(分数:2.00)A.B.C.D. E.解析:42.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已知性别与吸烟有关,不同性别发生肺癌的频率不同,在研究中对照组中女性占 80%,男性占 20%,而病例组女性占 20%,男性占 80%,这可能会
38、造成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错分偏倚 E.观察偏倚(分数:2.00)A.B.C. D.E.解析:43.一项胰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 17%的病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根据年龄、性别配对的对照组 4%有糖尿病,由此推断糖尿病在胰腺癌发生中起了病因作用,该推论 A.正确 B.不对,因为没有可比人群 C.不对,因为该研究不能提供糖尿病和胰腺癌发生之间明确的时间顺序 D.不对,因为没有作假设检验 E.不对,因为 17%和 4%不代表人群的发病率(分数:2.00)A.B.C. D.E.解析:44.一项饮用咖啡与膀胱癌关系的 1:1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共 200 对。病例与
39、对照均饮咖啡的 65对,病例与对照均不饮咖啡的 65 对,病例饮咖啡而对照不饮咖啡的 50 对,其余为对照饮咖啡而病例不饮咖啡的对子。请问饮用咖啡对于膀胱癌的 OR 为 A.0.40 B.1.00 C.1.30 D.2.50 E.4.25(分数:2.00)A.B.C.D. E.解析:45.观察发现:饮水中氟含量越高的地区人群龋齿的患病率越低,饮水中氟含量越低的地区人群龋齿的患病率越高,在寻找病因过程中可以利用下列哪种逻辑思维方法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排除法 E.类推法(分数:2.00)A.B.C. D.E.解析:46.某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当地各乡镇儿童计划免疫完成情况,
40、其中需要调查的指标包括建卡率、接种率等,根据 WHO 推荐的群组抽样法,建卡率应为 98%以上,其调查对象的年龄应为 A.06 月龄 B.012 月龄 C.612 月龄 D.1218 月龄 E.018 月龄(分数:2.00)A.B.C.D. E.解析:47.某项队列研究得出常吃酸菜比不吃酸菜的人发生胃癌的相对危险度是 1.5,95%CI 为 1.12.8,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常吃酸菜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B.常吃酸菜的人发生胃癌的危险是不吃酸菜的人的 1.5 倍 C.如果不吃酸菜,发生胃癌的可能性会降低 D.常吃酸菜的归因危险度为 50% E.常吃酸菜与胃癌的关联为“正”关联(分数:2.00)
41、A.B.C.D. E.解析:48.为了评估高血压在 2 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了按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相匹配的两组 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一组为非蛋白尿组(尿蛋白300mg/24h,n=106),另一组为蛋白尿组(尿蛋白500mg/24h,n=106)。回顾性分析了出现蛋白尿之前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分析显示:高血压与蛋白尿的比值比(OR)及其 95%的可信区间为 2.00(1.173.43)。正确的结论是 A.高血压可增加蛋白尿发生的危险,高血压是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 B.高血压可减少蛋白尿发生的危险,高血压是蛋白尿发生的保护因素 C.高血压与蛋白尿的发生无统计学联系 D.蛋白尿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非蛋白尿组 E.非蛋白尿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蛋白尿组(分数:2.00)A. 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