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一一华民共和国电FL 0180 2003-12-15发布冈酸jSpecification for acid pickling and passivation for stainless steel SJ 20893 2003 2004-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批准前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工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胡江华、龚光福、张池、腾海云、杨靖辉.SJ 20893-2003 I 2 不锈钢酸洗与钝化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不锈钢零件殴洗与钝化的要求和
2、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不锈钢零件酸洗成钝化后的质量检验。引用文件SJ 20893-2003 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注明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提倡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不注明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运用于本标准。3 GBff 12611 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GJB 150.11-1986军用设各环境试验方法盐雾试验GJB480A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工艺质量控制要求要求3. 1 材料用作不锈钢零件破洗与钝化的化学药品和试剂应能满足本标准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中工艺
3、要求部分所涉及到的化学试剂均为工业纯或更高等级,检验所涉及到的化学试剂均为化学纯也或更高等级。3.2 基体金属r、需要进行酸洗与钝化处理的不锈钢零件的表面状态应满足GB12611的要求.3.3 工艺-.。3.3. 1 除油不锈钢零件在酸洗或钝化之前应彻底除去表面泊脂、污物及其它外来物.清洗方法可采取溶剂清洗,碱溶液化学消洗,必要时还可采取电化学清洗以达到干净的表面,所采取的方法应对材料性能无影响。拉干净的表团是指将水洒在基体表面上,表面会呈现均匀而连续的水膜,水股保持30,不破裂,且表面无任何其对零件质量有损害的异物或残留物.3.3.2酸洗不锈钢件酸洗通常采用化学方式,所采用的试剂包括稀硫股、
4、硝酸和氢氟酸,。,川山洗效果较好,但对奥氏体和浮火的马氏体不锈钢不宜采用。对有焊接和热处理残渣的零件,表面附有一层致密难溶的氧化皮,这层氧化皮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铭、氧化银并含有十分难溶的氧化铁铭CPeO.Cr203)所以通常处理时耍经过松动氧化皮、浸蚀及去除浸蚀残渣等几个步骤2a) 松动氧化皮:浓浓中含浓度为66%的硝酸80g!L120 g!L.溶液温度为室温,处理时间小于60min,也可采取阳极电解方法g济液中氢氧化纳6g!L819!L.溶液温度140.C150.C.阳极电流密度为5A1dm210Aldm2.时间至氧化皮松动为止。b) c) 浸蚀:溶液中含浓度为98%的硫股2E几250g!L.
5、浓度为36%的盐酸80g几120g!L.溶液温度为40C60C.时间至氧化皮除尽为止。除去浸蚀残渣z济液中含浓度为66%的硝酸30g!L50 g.浓度为30%的双氧水5g,几15 g!L.溶液温度为室温,处理时间为10s60 s,或采用阳极电解方法z溶液中含氢氧化纳1 一、,SJ 20893-2003 50g几-100g/L.温度70C-90C.阳极电流密度2Aldm2-5 Aldm2时间为5min-15 min。3.3.3钝化3.3.3.1 钝化处理溶液分类不锈钢零件应彻底除泊、酸洗,表面干净后才能进行钝化处理,不同牌号的零件钝化处理液、工艺参数均不相同,处理时零件应完全浸没在溶液中,以防止
6、液面以上的部分发生严重腐蚀。钝化处理溶液分为四类:I类一一中温硝酸室铭酸纳处理溶液;II类低温硝酸处理溶液:回类一一中泪硝酸处理溶液:W类一一中沮高浓度硝酸处理洛液。3.3.3.2 1类I类处理溶液规定:溶液中含浓度为66%的硝酸20%-25%(体积比和(2.5士0.5)%的重错酸纳(重量比).温度49C-54C.处理时间20m尬。适宜零件:高碳(含碳量等于或大于0.4%)I高铭(含铭量等于成大于17%)牌号的不锈钢零件,含12%-14%络的纯铭牌号以及含较多的(0.15%以上)S或Se的零件等均可采用I类,参见附录A。3. 3. 3. 3 II类II类处理溶液规定:溶液中含浓度为66%的硝酸
7、25%-45%(体积比).榕液温度21C-32C.处理时间30mino适宜零件2奥氏体镜铭钢(不含I类中的高碳/高铭牌号).均可采用II类,参见附录A。3.3.3.4皿类皿类处理洛液规定:溶液中含浓度为66%的耐酸20%-25%(体积比).溶液温度49C-60C.处理时间30mino 适宜零件z奥氏体保铭锅以及含络量等于或大于17%的络不锈钢(不含I类中的高碳/高铭牌号)均可采用III类,参见附录Ao3.3. 3. 5 IV类W类处理溶液规定2溶液中含浓度为理时间30mino45%-55% (体积比),溶液温度49C-54C.处适宜零件z高碳(含碳量等于或大于0.4%)I高铭(含铭量等于或大于
8、17%)牌号及含12%-14%络的纯恪牌号的不锈钢零件均可采用W类(1Cr18Ni9、lCr18Ni9Se等除外).参见附录Ao3. 3. 4 7:先零件从钝化挥军液中取出后应立即彻底清洗,如果需要可在第一道水洗后增加一道稀碱中和工序,以除去复杂腔体内的残留酸液,最后一道清洗应用去离子水,去离子水水质应符合GJB480A中的去离子水品质要求。3.3.5 络酸处理所有的铁素休和马氏体不锈钢零件最后-道水洗后的一个小时之内均应按规定进行铭酸处理,溶液中含4%-6%(重量比的重铭酸纳,泪度60C-70C.处理时间30mino此道主序后必须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彻底干燥。3.3.6 干燥零件钝化完毕应用
9、压缩空气吹干或热风吹干,也可采用烘干或凉干。3.3.7去氢处理高强度钢结构件应在钝化完毕后进行去氢处理,以免在酸洗过程中因氢的渗入而导致氢脆。去氢条件通常为190C-220C.时间至少2ho3.3.8记录2 操作者应对酸洗、钝化处理的主要过程参数进行记录,并保存好记录数据。3. 4 $1、观3.4. 1 3.4.1 色泽a) 经机械加工的零件酸洗后应保持不锈钢原有的色泽:b) 经热处理的零件殴洗后因材料成分不同表面应为无光的浅灰色至深灰色:c) 酸洗后化学钝化的零件表面为略带黄色的灰色,2Cr13零件钝化后为深灰色:d) 其它特殊成分的材料钝化后允许呈现其它颜色。3.4.2 允许缺陷a) 由于
10、材料状态不同,在同一零件上色浑稍有不同:b) 轻微的水流痕迹:。在焊接温度影响区内有氧化色彩;d) 不可避免的挂具夹痕。3.4.3 不允许缺陷a) 酸洗或钝化后零件表面有残余的氧化物、机械杂质、污物等:b) 有钝化要求的部位局部未钝化上:c) 零件受到过腐蚀:d) 零件干燥不彻底,有残余水份:的同一零件的主要表面上有严重的色泽差异。3.5 钝化膜附着力钝化膜应有良好的附着力,按4.2检验时膜层应无脱落。3.6 钝化膜完整性钝化膜应连续、均匀一致,钝化后的零件表面应无游离铁等阳极性夹杂物。3. 7 管件内腔残余水份及酸、碱管件内腔应无残余酸、碱及积水。4 检验方法4. 1 外观检验方法SJ 20
11、893-2003 采用日视法检查,应在天然散射光或无反射的自包透射光下进行,光照强度不应低于300山,苓(部)件应满足3.4的要求。4.2钝化膜附着力检验方法手持无砂橡皮以正常压力来回摩擦试样表面10次,膜层应无脱落。4.3 钝化膜完整性检验方法钝化膜完整性检验是检查钝化件表面是否有未钝化的区域或膜层上是否有铁等2黑色金属颗粒,检验方法可任选下列一种za) 中性盐雾试验2按GJB150.11一1986中规定的中性盐雾试验方法进行,时间2h,试验后目视检委是否有铁等黑色金属受腐蚀的迹象,无腐蚀则为合格:b) 高湿度试验z将试件置入湿热箱内至少24h,箱内保持相对湿度(97士3)%,温度保持在38
12、C+3C,实验完毕后取出日视检查,试件应无任何腐蚀迹象。当合同双方对检验方法出现分歧时,应以方法a)作为仲裁。4.4 管件内腔残余水分及酸、碱的检验方法管件应在最后清洗完毕后用pH试纸测管口处的水份的pH值(若管内己干燥,可灌入适量的水),呈中性为合格,否则应继续清洗直至旦中性,干燥后,应在管的头用压缩空气吹,在另一头用滤纸检测是否有水份流出,无水份为合格,否则应继续干燥直至无水份。3 , SJ 20893-2003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牌号的不锈钢零件所推荐的钝化处理溶液不同牌号的不锈钢零件所推荐的钝化处理溶液如表A.l所示。表人1溶液类型I类处理百年液Il类处理济液III类处理府液W类
13、处理部液Y1Cr18Ni9 Y1Cr1 1Cr12 OCr13 OCr13A1 1Cr13 2Cr13 3Cr13 1Cr17Ni2 7Cr17 钢9Cr18Mo llCr7 OOCr27Mo 1Cr17Mn6Ni5N l H 10 号11 OCr1 7Ni1 2 。Cr17Nil。Cr17Ni12Mo2N1Cr17 21 注1,不锈钢零件渗碳表面不能进行钝化处理,因为碳和恪会在表面生成破铭化合物.注2,垂氨不锈钢不能进行钝化处理,因为饨化处理会严重侵蚀渗氮苓件。4 noON-mo。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不锈钢酸洗与钝化规范SJ 20893-2003 * 版刷行出印发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电话(010) 84029065 传真,(010) 64007812 地址2北京市安定门东大街1号邮编,100007 网址:WWW.ceS 字数,14千字7 16 * 印张z1/16 开本,880 X 1230 2004年8月第一次印刷2004年日月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