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 XXX 5-1998 900MHz TDMA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23966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71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 XXX 5-1998 900MHz TDMA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YD XXX 5-1998 900MHz TDMA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YD XXX 5-1998 900MHz TDMA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YD XXX 5-1998 900MHz TDMA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YD XXX 5-1998 900MHz TDMA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00MHz TDMA数字移动通信王程设计暂行规定Interim Provisions 00 Engineering Desi伊for货)()如flIZTDMA Digital CeUular Mobile Conununicatioo System (部内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8北京关于发布(900MHzTDMA 工程设计暂行规)邮部1998J202号动通信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局,邮电部设计院,邮电部北京设计院,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现将900MHz四MA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H邮电内部标准)发布,自1998年5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由部计划建设司负责解

2、释、修订、监督执行,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负责组织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七日目汉1总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网路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1 一般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2 交换网网路组织及路由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3、. (3 ) 2.3信令网.(7)2.4 无线覆盖区设计. . . . . . . . . . . . . . . .( 10) 3 频道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4 局、站址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4.1 局址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4、) 4.2 站址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5 移动电话网的服务质量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6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接口要求. . . . . . . (18) 6.1 中继线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6.2 局间信令方式. . . . . . . . . . . . . . . (19) 6.3 接口要求. . . . . . . . . .

5、 . . . . . . (20) 7 编号、拨号与计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7.1 编号方式.(21) 7.2拨号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7.3计费(24)8 同步要求. . . . . . . . . . . . . . . . . (26) 9设备选型. . . . . . . . .

6、 . . . . . . . . . . . . . (27) 10 接地与防雷.(28)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 . . . . . . . . . . . . . . . (30) 附加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条文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3) .1. 总1 .0.1 牛二设计暂行规定适用于邮电通信网9OOMHzmM也数字公用陆地移动通信工程的安装设计,其他移动通信网的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其网路组织、使用频段、编号等按相关规定执行。1 .0.2数字公用移动通信工程设计必须贯彻中国技术政策中的通信技术政策要点和邮电部的相关技术政策:9MHzm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水体制h以下简称数字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以及有夭标准、规范的规定。1 .0.3设计必须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1.0.4设计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用户需求及运营维护需要的基础上,做好网路设计,解决

8、数字移动通信设计中的新问题,适应用户不断增长和自动漫游通信的需要。1. O. 5在设计中,宜利用现有的市政、邮电设施,努力降低E程造价;同时,对于系统配套设备应尽量采用国内可生产的并已经过鉴定合格的产品(如天线、馈线系统及其安装件等)。1 .0.6设计中选用的主要设备,其性能必须符合邮电部电信总局。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技术规范书及相关的信令、接口规程。1 .0.7设计应有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精心设计,提高经济效益。1 .0.8本设计暂行规定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办理。1 .0.9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设计暂行规定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设计中应

9、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呈主管部门审批。2 网路设计2.1 一般要求2.1 .1 货lOMHz1DMA数字移动通信网(以下简称数字移动网)采用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组网,由移动交换子系统(NSS)、王在站子系统(BSS)、操作维护中心(OMC)、移动用户设备、中继线路及其传输设备组成,它是一个独立的公用陆地移动边信网。数字移动通信网应与本地电话网、长途电话网、ISDN、PSPDN及模拟PLMN等网相连接,实现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长途用户、国际用户及移动用户相互之间的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移动交换子系统(NSS)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

10、置寄存器(皿1)、用户鉴权中心(AUC)和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等组成。基站子系统(BSS)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组成。通常一个BSC可控制数个BTS,具体数量依BSC的处理能力及回3中的载频数决定。2.1.2数字移动本地网的设计应以全省范围内的网路及频道配置规划作为依据。2.1.3 网路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要适应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户密度不等的特点:2.既要考虑局部地区的容量要求,又要尽可能地扩大无线覆盖范围;3.应便于完成越局频道切换和自动漫游通信; 2 4.对现有公用电话网不应产生重大改变:5.建网要经济合理。2.1 .4 数字移动网应具有下列

11、功能:1.提供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及补充业务;2 越区频道转换功能;3.自动漫游通信和越局频道转换功能;4.跳频(基带或射频)及自动功率控制功能(上、下行); 5.对话务负荷进行监测与控制及话务统计功能;6.计费功能;7.管理与维护功能。2.1.5 网路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1.网路组织(含信令网); 2.移动交换局设计;3.基站及覆盖区设计;4.中继线路、信令及接口;5 频道配置方案;6.编号计划。2.2 交换网网路组织及路由计划2.2.1 交换网路组织1.数字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的交换网路组织应按移动业务本地网、省内网及全国网三级网路结构进行设计。2 移动业务本地网的交换网路组织设计应符合

12、下列要求。1)本地网的范围原则上与扩大后的马以上固定本地电话网的范围一致。2)长途区号为二、三位的地区都可建本地网,长途区号为四位的地区应归入长途区号为二、三位地区的本地网内。3)在一个本地网内,视用户发展情况可设一个或若干个3 . MSC,也可以几个本地网合设一个实体MSC。4)每个MSC必须设一个VlR,若干个MSC可共用一个阻且,由皿R的容量及MSC-HlR之间连接线路的设置是否经济决定。5)每个MSC应与其所在地的市话汇接局相连。当固定本地电话网内有二个以上市话汇接局时,MSC宜与二个或多个市话汇接局相连。当固定本地电话网内没有市话汇接局或与某个市话端局间话务量足够大时,MSC可与市话

13、端局相连。6)每个MSC与其所在地的长途局相连。在长途局为多局制地区,MSC应至少与该地区的高级长途局相连。在有国际电话出入口局的地区(如京、沪、穗),M日C及一级移动汇接中心(TMSC,) 还应与国际出人口局相连。7)尚未设实体MSC的本地网应将本地网内的市话汇接局(或端局)与它所利用的实体MSC相连。未设实体MSC的四位长途区号的城市,应将本市的市话汇接局(或端局)与它所归属或利用的实体MSC相连,或根据情况经长途局与实体MSC相连。经长途局相连时,长途局必须能给MSC送出带长途区号的主叫用户号码。8)每个MSC原则上通过市话汇接局与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网的MSC相连。3 省内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14、网的交换网路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省内移动通信网由省内各移动业务本地网组成。在全省内通常设若干个二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其中应有4个设于省会城市。二级汇接中心应根据业务量大小决定设置不带用户只作汇接的专用汇按中心或既作端局又作汇接的交换中心。2)二级汇接中心之间以网状网相连。每个移动端局至少应与省内两个二级汇接中心相连。3)在建网初期,省内可先设一个二级汇接中心,每个端局4 . 以单星型结构与二级汇接中心相连。4)省内任意两个移动端局间只有当话务量;.20Erl时才有必要设置话音专线。4.全国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交换网路组织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1)建网初期,全国设立8个大区汇接中心,称为一

15、级汇接中心。8个大区汇接中心及其汇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网如表2.2.1所示。表2.2.1一级汇接中心及其汇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网级汇接中心汇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网北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上海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南Ji. 江苏、山东、安徽武J. 湖北、湖南、河南广州广东、广西、海南成都四川、贵州、E南、西藏、重庆西安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沈阳辽宁、吉林、黑龙江2)一级汇接中心之间以网状网相连。各省二级汇接中心应与其相应的-级汇接中心相连。3)级汇接中心宜按单独设置的移动业务汇接中心(即不带用户只作汇接)设计。5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非分组型数据终端与PSPDN网互通

16、,采用由MSC端局经市话汇接局接入PSPDN网的PAD方式。2.2.2路由计划l 低呼损电路群的设置原则:1)一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运1%0 5 . 2)同一省内网中的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运10/0。3)各省的二级汇接中心与其相应的一级汇接中心之间原则上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10/0。4)本地网MSC端局与省内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豆10/0。5) MSC端局及与端局综合设置的二级汇按中心与当地市话汇接局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10/0。6) MSC端局及与端局综合设置的二级汇接中心与它所管辖的其他未设移动

17、局实体的移动业务本地网及四位长途区号城市的市话汇接局之间应设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运10/0。7) MSC端局及与端局综合设置的二级汇接中心与当地长途局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髦。.50/0。8)一级汇接中心与当地国际出人口局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运0.50/00 9) MSC端局与路C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10/0。10)低呼损电路群的电路数按本路由上的终端话务量、转话话务量及由高效电路群溢出至本路由的话务量之总和及呼损指标计算,按双向电路数字模块向上取整。2.高效直达电路群的设置原则1)当需要在跨省的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建立直达路由时,宜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2

18、)非省会城市的二级汇接中心与其相应的一级汇接中心之间,在建网初期可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3)当需要在任意二个MSC端局之间建立直达路由时,应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的任意二个MSC端面之间的高效电路只考虑疏通落地话务量,任意二个汇接中心之间的高效电路应考虑疏通终端话务量及6 . 转话话务量。5)高效直达电路的呼损指标为主主7%。3.路由选择原则1)移动网中设置的各种路由,应按照自近而远的顺序选择,即首先选择最靠近终端移动局的路由:先选高效直达路由,后选低呼损路白。2)同一移动业务汇接区内的话务应在本汇接区内疏通。3)路由选择中遇低呼损路由时,话务不再溢出到其他路由。4)当同一省内只有省会城市的二级汇

19、接中心与其所属的斗级汇援中心之间设置低呼损电路群时,另一二级汇接中心与一级汇接中心间的呼叫,允许经省会城市的二级汇接中心同级迂回一次。5)数字移动网至公众电话网(凹fN)和模拟移动网的呼叫,应就近接入当地的PSTN网(市话汇接局或长话局),按PSTN网的选路规则接续。6)公众电话网(PSTN)和模拟移动网至数字移动网的呼叫,可经市话汇接局或长话局选择至发话端局最近的MSC的路由进入数字移动网,由MSC查询路由信息,进行接续。7)数字移动网与公众电话网(胃fN)及模拟移动网的呼叫,仅可一次进出两个网。2.3 信令网2.3.1 数字移动网的信令网数字移动网的信令网按三级结构组成:第一级:高级信令转

20、接点(HSTP)一一设于一级汇接中心;第二级: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一设于二级汇接中心;第三级:信令点(SP)一一设于MSC端局、BSC及各种数据库。建网初期按建设数字移动网专用信令网设计,待公用信令网7 . 的HSTP建成并稳定后可割接到公用网HSTP。2.3.2 信令网的网路组织及路由选择1.建网初期,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网中信令节点间应采用以下连接方式:HSTP间网状相连;成对的LSTP间必须相连;LSTP应连至相应的HSTP;每个SP连至本省的一对(建有两个以上的LSTP的省)或一个(只有一个四TP的省)四,TP;设置HSTP的城市的SP可直接连至HS币。2公用网的H白?间采用A,

21、B平面连接方式,A, B平面内部各个H剑?网状相连,A, B平面间成对的HSTP设置直联信令链路。每个四TP与一对HSTP问设置直联信令链路,每个SP应连至一对臼TP。3. MSC与附IN间发生关系时,MSC作为公网的SP与公网的其他SP采用直联方式或采用经公网四,TP转接的准直联方式连接。4两个信令点(SP)之间的信令业务量足够大且经济合理时,可设置直联信令链路。5.为保证信令网的安全性,信令链路组中至少设置两条信令链路,每条信令链路应尽可能采用分开的物理通路。6.信令路由的选择规则:1)首先选择正常路由,当正常路由因故障不能使用时,再选择替换路由。2)信令路由中具有多个替换路由时,则根据优

22、先级别顺序选择。3)在正常或替换路由中,若有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的同一优先等级的多个路由(N)时,则每个路由承担整个信令负荷的11N。若负荷分担的同优先等级中,有一个信令链路组发生故障,则应将业务倒换到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的其它信令链胳组。若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的一个路由故障,应将信令业务倒换到其他路由。 8 2.3.3信令点编码计划1.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网中的每个信令节点应有一个信令点编码。下列信令节点应分配信令点编码:1)移动交换中心(MSc/VlR); 2)归属位置寄存器(HIRIAUC);3)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4)短消息中心(SC);5)基站控制器(部C)。其中,除基站控制器采用14位

23、信令点编码、MSC/VlR采用14位和24位信令点编码(14位信令点编码见相关规定)外,其他信令点均采用24位信令点编码。2.每个信令点的24位编码由三部分组成,如图2.3.3所示。主信令区8比特分信令区8比特图2.3.3信令点编码的格式信令点8比特3.主信令区8位编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编排,其分配原则与公用七号信令网的主信令区编码分配原则相同。4.分信令区8位编码启用公用七号信令网分信令区编码中的FF(255)、四(万4),其中255为主用,254为备用。5.信令点编码方案见表2.3.3-1和表2.3.3-2。褒2.3.3-1倍令点编码商五比特位使用规则高五比特位使用规定XXXJ 一

24、级汇接局(四阻马)JOO1,JOlO 二级汇接局(1m乌)四J011- 11111 直辖市的汇接区、省、自治区的地、市9 . 褒2.3.3-2倍令点编码低三比特位使用规则低三比特位使用规定由目阻且/AUC(血且)1-110 M织:/Vl且.SCIII 日R(或AllC/EIR)6.对现有公用电话网内采用14位编码的城市,为了使MSC/VIll.能与公网配合,应有14位124位兼容的功能。MSCIVIll.与BSC间采用14位七号信令,MSClVIll.与MSC/VIll.,因1!IAUC(或HIll.), EIR (或AUC/EIR), SC间采用24位七号信令。MSC/VIll.与PS刷间应

25、逐步过渡到采用24位七号信令。2.4 无线覆盖区设计2.4.1 无线覆盖区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覆盖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2.满足5.0.3条话音质量指标和3.0.4条同频道干扰指标;3.提高频谱利用率;4.当用户不断增长时,可实现蜂窝分裂;5.本期工程和扩容时所需总投资最少。2.4.2数字移动网的无线网应按蜂窝结构规则设计。2.4.3 每个MSC区可划分成若干个蜂窝式小区。根据频率复用方式和选用的天线为全向天线或定向天线决定将若干个基站区组成一个无线区簇。由无线区簇两两相连,覆盖整个服务区。2.4.4对于因覆盖而需要增设基站,但又不经济的局部地区或基站区内的盲区,可采用同频中继器或微蜂窝设备

26、来满足覆盖要求。在设计同频中继器时,应满足同频道干扰指标。2.4.5在设计中应对每个基站的覆盖区作出理论预测,并通过典型小区的场强测试对理论预测进行必要的修正来确定覆盖范围10 和小区设计参数。2.4.6为了适应用户密度增长的需要,可采用下列方法来扩充网路容量:1.为用户密度增长的基站增加新的频道:2.进行蜂窝分裂;3.采用微蜂窝。在设计中应对以上方法作出方案比较。2.4.7蜂窝分裂有下列两种方法,可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1.采用定向天线,将全向基站区分裂成扇形小区;2.增设新基站,将扇形小区再分裂成若干小区。11 3 道配3.0.1 工作频段、频道间隔、只工收发间隔、频率容限及发

27、射带宽应符合表3.0.1的规定。表3.0.1工作频段频道间隔双工收发间隔频率容限发射带宽(MIIz) (kHz) (阳也)(kHz) 锁E阳91510-7 (移动发)(移动台)2 45 271 9皿-9曲10-8 (基站发)(基站)3.0.2频道配置采用等问隔配置方法。频道序号和频道标称中心频率的关系为:!L( n) = 890.2MHz+ (n -1) xO.2MHz /b (n) =!L(n) +45跚MHzN=76町124移动台发基站发3.0.3频率复用方式有N=7,4x3, 3x3及2x6四种,在设计中应按下列原则选用。1.在建网初期以及用户密度不高地区(如郊区、乡村),宜选用N=7复

28、用方式,并采用全向天线。2.在用户密度较高的市区,宜选用4x3复用方式,并采用。定向天线组成三叶草形小区或采用1200定向天线组成菱形小区。3.在用户密度高的市区,当采用空间分集、跳频和不连续发射等措施能满足3.0.4条干扰保护比指标时,可选用3x3或12 . 2x6或混合复用方式。3.0.4频道分配应考虑向频道干扰、邻频道干扰和互调干扰等因素,并使干扰保护比满足如下要求。同频道干扰保护比:干(载波/干扰);,12 dB 邻频道干扰保护比f(载波/干扰);- 6 dB 偏离载波4kHz时的干扰保护比:?(载波/干扰);.-38dB3.0.5频道分配应充分考虑到已有模拟网的频道使用现状,考虑必要

29、的保护频带(一般应大于400kHz,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核算),以满足干扰保护比的要求。3.0.6频道分配应考虑本期工程的合理性和将来网路发展时,增加新基站的频道配置合理。对省内网,应对整个区域进行统一的频道分配和协调。在省界和国界地区,当双方采用同一频段工作时,双方应进行频道分配的协调。3.0.7无线频道是十分宝贵的和有限的资源,在设计中应提高频道利用率。对市区基站频道利用率宜大于70%。3.0.8蜂窝式结构中,应根据地形条件、频道配置及基站设计参数核算载干比,并根据核算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满足同频道干扰保护比的要求。3.0.9蜂窝分裂后的频率配置也应满足3.0.4条干扰保护比的要求。1

30、3 . 4 、站址选择4.1 局址选择4. 1 . 1 移动电话局-般不单独设立局所,不建移动电话局专用局房。4.1.2移动电话局宜与综合电信大楼、市话局或长途局设在同一建筑物内。在选择合设的综合电信大楼、市话局或长途局时,宜满足下列条件:1.局址位于市中心附近;2 有安装设备的机房和电源可资利用;3.便于移动电话局与市话汇接局和长途局连接;4.当与市区基站合设时,建筑物高度(或有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能满足天线高度要求。4.1.3 当移动电话局不能与综合电信大楼、市话局或长途局合设时,局址宜选在市中心附近且与需要连接的市话汇接局和长途局靠近的建筑内。4.1.4在特大城市,考虑到网路安全及服务区划

31、分,局址不易过分集中。4.1.5新建移动电话局,应执行YD5)3-94(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4.2 站址选择4.2.1 基站站址宜选择在规则蜂窝结构的基站位置附近,对于14 . 大蜂窝区基站其偏离的范围宜小于114基站区半径:对F小蜂窝区和微蜂窝区基站,其偏离范围以不影响同频道干扰指标为原则,由具体工程条件决定。4.2.2蜂窝结构的市区基站宜有一个与移动电话局合设在一个建筑物内,其他基站宜选择在偏离人为噪声集中的地区。郊区基站宜设在郊区邮电局或微波站内。4.2.3 站址选在非电信专用房屋时,应根据基站设备重量、尺寸及设备排列方式等对楼面荷载进行核算,以便决定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4.2.4选择

32、站址时宜避免几个基站覆盖的交叠区位于移动用户集巾的地仄。4.2.5站址宜选在有适当高度的高层建筑、高塔和可靠电源口J资利用的地点。如果建筑物的高度不能满足基站夭线高度要求时,应有屋顶设塔或院内立塔的条件,并征得城市规划部门的同意。4.2.6不宜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和具有电焊设备、X光设备或生产强脉冲干扰的热合机、高频炉的企业附近设站。4.2.7基站四周应视野开阔,附近没有高于基站天线高度的高大建筑物阻挡。4.2.8应选择在比较安全的环境内设站。不应选择在易燃、易爆的仓库和材料堆积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工业、企业附近设站。4.2.9 郊区基站

33、应避免选在雷击区。15 5 移动电话网的服务质量指5.0.1 数字移动电话网的无线可通率应满足覆盖区内的移动台在90%的位置和999毛的时间可以接入网路。5.0.2不包括区内无线可通率的影响,无线频道的呼损率应不大于5%,在话务密度高的地区宜不大于2%。当考虑可通率时,实际呼损率可用下式计算:实际呼损率=1- (1-5%)Fu 式中:Fu一无线可通率。5.0.3 接收机输入端射频信号电平的最低容限值Prmin宜采用表5.0.3中规定的值。表5.0.3RF信号测试点电平测试条件适用条件最低容限(扭扭)收端发端-70 大城市市区、高ft:建筑物4层室内,于持机接收天线在有一定小卧车内、市区般建筑建

34、筑物室高度的建筑物-曲外,道路或铁塔上,天物层室内,于持机接收中间、车线和发射机具_ 921) 市区有车顶天线之车载台,外,标吊高一定的精度车载台收,市区室外接收机和稳定度井经军外屋顶或塔上之基地台过枝正921)2) 基地台收,市区1)对于农村叮放宽到94 dBmc 引发射端为于持机井位于室内4小卧车内时,于持机的监射功率也减去相应的建筑物、小卧车的穿入损耗恼。16 5.0.4设计数字移动电话网时,移动用户忙时话务量可按当地移动电话统计话务量取值。当无可用话务量参数时,移动电话用户忙时话务量可按o-0.03 Erl计取。17 6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接口要求6.1 中继线路6. 1 . 1 数

35、字移动业务交换巾心与市话汇接局和长途局之间、数字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之间、数字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与其基站控制器之间、基站控制器至基站之间的中继电路必须采用标称比特率为2048kbitls的数字型传输电路。6.1.2 中继线路宜首先采用公用电话网中的光缆、数字微波中继电路,以节省工程投资。6.1.3数字移动交换中心全基站之间的中继电路如没有光缆和数字微波电路时利用时,口J采用HDSL设备在两对市话电缆线上传输数字信号。6.1.4数字移动系统中继传输所使用的数字型传输电路的指标必须符合:YD5494数字微波(PDH部分)接力通信工程设计规范、YD5019-%同步数字系列(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工程设计

36、暂行规定及YDJI2- 91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以YD5021- 96 同步数字系列(SDH)长途光缆传输工稳设计暂行规定的要求。6.1.5数字移动交换中心(码变换器)与异地基站控制器之间、基站控制器与基站之间传输电路宜采用子复用方式。6.1.6在条件许可时,基站控制器与基站宜采用环型结构,以提高线路利用率和传输可靠性。18 . 6.2 局间信令方式6.2.1 数字移动电话局与市i后程控il二接局、长途局之间的局问信令宜优先采用No.7信令。规程应符合G阳)-91中国国内电话网No.7信号方式技术规范(暂行规定)反其补充规定和YDNOl6斗996.&m币55.4-

37、1996唰MHz四MA数字蜂窝19 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技术规范的要求。6.2.7操作维护中心(OMC)与各网路单元之间以及数字移动交换中心(MSC/VlR)与短信息服务中心(SMSC)之间的信令规定待定。6.3 接口要求6.3.1 数字移动交换中心(MSC/VlR)之间,数字移动交换中心与市话汇接局、长途局之间,数字移动交换中心与基站控制器之间,基站控制器与基站之间须采用标称比特率为2.048Mbitls的数字接口,参数应符合GB7611咱们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20 . 7 号、拨号与计7.1 编号方式7.1.1 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国家号

38、码+国内有效移动用户电话号码。国家号码为86,国内有效电话号码为一个十位数字的等长号码,其结构为:NJ N2N3 + HJ H2H3 + ABCD 其中,NJN2N3为数字蜂窝移动业务接入号,采用139,对于用户容量较大的地区可启用1380HJH2H3是阻R识别码,HJH2 全国统一分配:NJN2问为139时的HJ比见表7.1.1,H3由各省自行分配:NJN2N3为138时的HJ陀的分配待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布。ABCD为每个HLR中移动用户的号码。表7.1.1 采用139时H,f屯的分配飞H于1同 。2 3 4 5 6 7 8 9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江苏江苏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 天津天津广东广东广

39、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司、3 广东河北河北河北山西山西山西河南河南河南4 辽宁辽宁辽宁吉林吉林黑龙江内蒙黑龙白辽宁5 福建江苏江苏山革山东安徽安徽浙江浙江福建6 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浙江浙江浙江浙江福建7 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海南海南广西广西江西21 续表i吃E也。2 3 4 5 6 7 8 9 HE 8 Vg I 阿川四川四川湖南贵删湖北二二南云南西藏9 四川陕西陕西甘肃甘肃宁夏安辙t青海辽IZ新疆注:1 H)由各省自行分配.个皿且可包吉个戎若干个儿数倪。2 在中空格处的H,I起身备用。7.1.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由移动用户国家号码MCC、移动用户所归属PIMN的网号MNC、移动

40、用户识别号码MSIN三部分组成,总长度为15位。我国的移动用户国家号码为460;货JOMNzTDMA数字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号为;移动用户识别号码是一个十位数字的等长号码,采用139时规定为H,H,H39x x x x x x 采用138时规定为H,H,H38x x x x x x 其中H,H,Hl与移动用户ISDN号码中的H,H,H3相同。7.1.3 移动用户设游号码(MSRN)结构为13佣M,M,M3ABC或1380M,M,盹ABC,其中M,M,矶的数值与H,H,H3相同;ABC为各移动局中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漫游号码。7.1 .4 MSClVLR识别码规定为1390M,M,盹!lx13M,

41、M,M3.其中M,M,她的数值与H,H2H3相同。HI且的识别码规定为139H,H2H3仪剧或138日,H,比叹剧。7.1.5 移动局的障碍申告台号码规定为:l3现肌J01l2。7.1.6 位置区识别码(LAI)由三部分组成:MCC + MNC + LAC 其中.MCC、MNC与第7.1.2条网.LAC为2字节16进制的BCD码,表示为L,-2L,L,o其中L,马全国统一分配,见表7.1.6,L,I;!L,L,全为0的编号不用。L,L,由各省分配。. 22 . 表7.1.6LAC (L,L,)的分配问1(。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E 。1 t对上蚓2 |天南东扩利3

42、 阳i叫山西|河l4 际叫|吉州民革怔5 际刻|山刻安徽阳剥6 7 阳j阳叫海南扩时际时8 |四1ft贵州|云叫9 惊叫|甘利宁夏时A B E D E F 7.1.7 全球小区识别码(GCJ)按下列要求编号:MCC + MNC + LAC + CI 其中,MCC + MNC + LAC为位置区识别码,采用7.1.6条规定的号码:CI为2字节BCD码,由各MSC自定。7.1.8 基站识别码(BSIC)结构为网路色码NCC(3bi恒)+基站色码BCC(3bi恒)其中,NCC表示为XY1Y2,并按如下要求编号:X:运营者(邮电=1)Y1Y2的分配见表7.1.823 . CC码由运营者设定。亵7.1.

43、8Y,Y,的分配。吉林、甘肃、西藏、广西、福建、黑龙江、辽宁、宁夏、四川、。海南、江西、王津、山西、山东湖北、北京、江苏新疆、广东、河北、安徽、上海、内蒙古、青海、云南、河南、贵州、陕西浙江、湖南7.2 拨号方式7.2.1 数字移动用户呼叫本地或外地固定用户时须拨全号,为0+长途区号+市话局或模拟移动电话局号+用户号。7.2.2移动业务本地网异地固定用户呼叫本地网内数字移动用户时,须拨0139(或0138)+ H,H2H3 + ABCD。7.2.3数字移动用户呼叫119,110 , 120 , 122时,直接拨119,110, 120, 122。呼叫其他特版业务时须加拨0和长途区号。7.2.4

44、移动业务本地网内固定用户呼叫本地网内数字移动用户时,须拨139(或138)+ HjH2H, + ABCD。7.2.5 数字移动用户呼叫数字移动用户时,须拨139(或138)+ H,H2H3 + ABCD。7.2.6数字移动用户呼叫国际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的拨号程序同固定用户进行国际呼叫。7.3计费7.3.1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内采用详细记录话单方式计费。7.3.2移动通信网内始发MSC、终端MSC和人口GMSC均要计费。当发生越局频道自动转换时,由主控MSC计费。24 . 7.3.3数字移动系统应具有部分用户的计费信息随机打印功能。7.3.4 MSC应配置数据链路端口,并具有向计费中心传送计费信息

45、的能力。25 8 同步要求8.0.1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例采用主从同步方式,其数字同步基准应利用公用数字同步网的基准.IlP从公用数字同步网设在各级交换中心相应等级的电信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H1TS)巾提取。8.0.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1MSCll走回凹的输入同步基准应从二级A类BITS中提取.HLRIAUC及MSC/VLR的输入同步。基准成从二级B类BITS中提取。8.0.3 MSC/VLR至BSS间的数字链路可兼作同步链路使用。8.0.4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各种网路单元的时钟应具有相应的等级,其中1MSCI,1M叹:2的时钟等级为二级A类.HLRI AUC及MSC/VLR的时钟等级为二级

46、B类.BSS的时钟等级分为三级,各级时钟的要求见表8.0.40表8.0.4各级时钟的要求时钟等级最大频率偏移最低准确度牵引范罔初始最大颇偏l二级A类5xl0-10/:天士4X 10-7 能够同步到准确度为主4xlO-7的时钟5x lO-1O 二级B类 1 x 10-9/-天土4X 10-7 能够同步到准确度直主4X 10-7的时钟5x lO-1O 级2x 10-自/天士4.6X 10-6 能够同步到准确度为土4.6X 10-6的时钟lx lO-8 8.0.5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应考虑备用同步链路。26 . 9 设备选型9.0.1 叹泊MHzI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应符合数字移动

47、通信网技术体制tl中规定的进网要求及。刷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体技术规范书的相关要求。9.0.2 移动交换子系统(NSS)及基站子系统(凶S)应能分别与不同厂商的基站子系统和移动交换子系统相配合。9.0.3移动交换子系统的标称容量应按满足3-5年业务需要选取,并且应能随着用户的增长而不中断业务进行扩容。9.0.4 无线基站子系统的容量应按满足2-3年业务发展需要配置。9.0.5基站设备(囚5)应具有无人值守性能,应能向操作维护中心(OMC)传送如下信号:1.市电中断告警信号;2.烟雾告警信号;3.火情告警信号:4 温度过高告警信号:5 门开关告警信号;6.空调机故障告警信号;7.塔灯故障告警信号:8.机架风扇故障告警信号。27 . 10 接地与防10.0.1 移动交换中心、无线基站的防雷、抗干扰、安全用电保护及防静电破坏等地线系统,应采用统一设计的接地装置。10.0.2移动交换中心、无线基站与其他通信等设施共用同一建筑物时,应与建筑物内其他地线系统共用统一设计的接地装置。10.0.3采用统一设计接地装置时各地线分系统的要求如下,设计时应相互协调。1 防雷地线系统应能有效地防止直击雷、雷电感应及通过室外管线引人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YD通信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