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28916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绍兴杨汛桥中学七年级 12月份反馈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词语填空。( 5分) 头晕目 梦 以求 玲珑 透 闲情逸 瘦骨嶙 蜂围 阵 可望不可 弦急管 多姿多 然长逝 答案:略 试题分析:头晕目眩、梦寐以求、玲珑剔透、闲情逸致、瘦骨嶙峋、蜂围蝶阵、可望不可即、繁弦急管 (哀弦急管、紧弦急管 )、 多姿多彩、溘然长逝。有些空缺处可以填多个词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提示补全词语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重在平时的积累,做题时书写认真,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下列词语中有 3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分) 崛强 报酬 鬓发 风韵 慷概 禀告 撤消 贪焚 、

2、、 答案:略 试题分析: “崛强 ”应为 “倔强 ”; “慷概 ”应为 “慷慨 ”; “贪焚 ”应为 “贪婪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 点评:修改错别字,必须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比如: “倔 ”是顽强,固执的意思 ,而 “崛 ”是 “:突起;兴起 ”的意思, “倔强 ”指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或按照自己的脾气,不听别人的指导来做事,根据语境,应该为 “倔强 ”。另外,还要注意同音字和形似字。 根据语境,下面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排 列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 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回篱墙上,目不转

3、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 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 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饥饿的小嘴巴里。 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段文字写我带着孩子 们悄悄观望一只大麻雀给小麻雀喂小白虫的过程,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中的 “只见 ”紧承 “观望 ”,余下的三个备选项写大麻雀四顾无人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喂小麻雀,然后又飞回篱墙上,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所以应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学

4、生乱句重组的能力。 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俗语,取其谐音换新意,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3分) 例:空调机 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 随心所浴() B咳嗽药 咳不容缓() C洗衣机 爱不湿手() D围巾 颈上添花() E、酒 一抿惊人( ) F、灯具 灯峰造极( ) 答案:略 试题分析:

5、根据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恢复原貌即可。 A、淋浴器 随心所浴(欲); B、咳嗽药 咳不容缓(刻); C、洗衣机 爱不湿手(释); D、围巾 颈上添花(锦); E、酒 一抿惊人(鸣); F、灯具 灯峰造极(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认知能力。 点评:汉语成语历史悠久,结构整齐,表意凝练,是民族语言生活中的精华,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这些特征恰好适应了广告语的创作要求。就成为商家追逐的目标,可是对于广告语中成语的利用,是有利有弊的,这要引起注意。学生在平时的学校过程中要注意成语的积累,并掌握成语的辨析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 6分) 下面是实验中学某班同学开展 “感受自然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

6、过程。 【小题 1】第一天,语文老师利用一节课 回顾了语文课本中有关写四季和自然的文章,并设计了一个问题:根据课本中出现的文章用一组排比句概括这些文章写出的四季特点: 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景,梁衡的夏感描绘了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旋律,何其芳的秋天描绘了 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绘了 的冬天。( 2分) 【小题 2】第二天,语文老师将大家带到郊外感受自然。在前往郊外的途中,一些同学看到的景色让他们想起了学习和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心中感到十分郁闷和惆怅;而另一些同学看到的景色却让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希望,精神振奋。语文老师告诉他 们:由于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

7、别。前者可以称为 “令人怅惆的秋景 ”,后者可以称为 “令人振奋的秋景 ”。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种,用文字描写这种秋景。( 4分) 我会选 ,我的描写是:( 50字左右) 答案: 【小题 1】示例:硕果累累、温暖(能抓住课文主旨均可) 【小题 2】略 【小题 1】试题分析:能抓住作者笔下 “秋天 ”“冬天 ”的特征,说法合理即可;何其芳的秋天写了绚丽多彩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渔家晚归图、少女思恋图。整首诗写了丰收、快乐、幸福、充满诗意的秋天;老舍的济 南的冬天这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济南 “温晴 ”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本

8、题考查学生根据提示语补写语句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要注意题干要求:根据课本中出现的文章用一组排比句概括这些文章写出的四季特点,然后抓住作者笔下 “秋天 ”“冬天 ”的特征来补写语句。学生补写的语句只要符合题干要求,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只要能抓住季节特征,语言生动优美即可。如前者:暮秋时分,寒风习习,伴着片片落叶,听着声声雁叫,漫步郊野,看到无奈的枯树摇 摆于狰狞的秋风中,愈加觉得灰暗的天空又被萧瑟的秋景涂上一层黯淡的色彩。(秋天的景色描写应突出萧瑟、黯淡的特点);如后者:橘红滚圆的柿子 ,挂在树上 ;金黄硕大的梨果 ,结满枝头。雪白的棉花像云海

9、 ,黄色的玉米堆满院 ,鲜红的辣椒挂窗前 ,青脆的红枣缀满树。和煦的阳光 ,凉爽的清风 ,满山层林尽染 ,大地一派秋景。感觉 “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秋天的景色描写应突出热闹、喜悦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做题时要注意抓 住季节特征,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理解。( 11分) 一床小花被 六岁时,她被母亲过继到伯父伯母家。伯父当年闯关东,与伯母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而她的生身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拉扯着 4个孩子不容易,思来想去,就把体质最弱的她,送出

10、去了。 在伯父伯母家,她过上了好日子,饭能吃饱,有新衣穿,长大后,她的伯母,也就是养母,坚持供她读到中专毕业。他们视她为己出。她也尽量做了一个好女儿:乖巧、听话,家务活抢着做。 即使这样,她还是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的轻言细语,母亲在深夜里为她掖好被子,母 亲粗糙的手轻轻抚过她的头 十二岁那年,她随养父母回山东过年。在老家温暖的大炕上,养母微笑着给她介绍,这是大姑,二姑,这是三婶,二婶 她随着养母的指点,懂事地叫着她们,每个人都看着她,愉快地回应。 最后,养母指向一个女人,问,认识她吗? 她想都没想,答,不认识。掉头跑开,到院子里,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疯玩起来。 她永远记得,那个女人的笑在瞬

11、间僵硬,眼里涌出湿湿的东西,却努力压抑着,不让它掉下来。 那个女人是她的母亲,怀里抱着一床小花被。后来得知,那床小花被,是母亲省吃俭用积攒了数月的钱,买来棉花棉布,一针一线为她缝制的。而她在踏进屋里的第一步,就在众多面孔中,一眼认出母亲。小小的她,说不清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回答,许是怨恨,许是怕养母不高兴吧。 老家之行,她的表现让养母很满意,母亲做的小花被,养母慷慨地送给了她。夜晚,盖着松软的小花被,她把头蒙进被里,拼命嗅着,仿佛能闻到一种味道,那是母亲的手,轻轻抚过被子的味道。 养母爱她,但脾气不怎么好,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拿她出气,打骂也是常有的事。受了委屈,她不像别 的孩子那样顶嘴,或者大哭大闹

12、,只默默地自己担着。晚上,钻进被窝,小花被的温暖覆盖着她,她的眼泪,一滴一滴渗进被子里。 小花被一直陪伴着她。上了中专,要住校,养母为她准备了一床更新的被子,她表示还要带着小花被。然后她看到养母的脸上有了不悦。那天她去同学家玩,回来后发现小花被不见了,问养母,养母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她便不再问了。小花被从此失踪,她的心里,很是失落了一阵子。 她的大半生在东北度过。为养父母养老送终后,她已经 60多岁。而后又随着儿女,回到山东老家。 此时,她的生母已经 80多岁,身体还不错,眼不花耳 不聋。母女俩再度相聚,手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此时,历经磨难的她早已谅解了母亲。她给母亲讲自己的成长,讲种种见闻与

13、经历,也讲到了那床小花被。 老母亲用干枯的手抹着眼泪,说,闺女,娘还能为你再做一床小花被。第二天,母女俩手牵手,去了市场,买来新棉花和小花布。把花布洗净后,在阳光下晾干,然后娘俩坐在洁净的地板上,一针一线缝起小花被。 如今,她夜夜盖着小花被,闻着,嗅着,不时用手摩挲一下,幸福得就像一个孩子。 她是我的母亲。有时候我问,要不要换床被子。因为单位里发了很多太空被,又轻又软,柜子里有些放不下了。她摇头 ,急忙声明,我就喜欢这床小花被。 我笑了,任由她拥着她的小花被。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母亲。夜晚,她的房间里传来均匀的呼吸,我想,花被之下,一定会有一个安稳的梦吧。 【小题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4、故事的内容。( 2分) 【小题 2】阅读画线句,思考:为什么她的回答会引起那个女人的笑在瞬间僵硬?试揣摩 “那女人 ”当时的心理活动。( 3分) 【小题 3】标题 “一床小花被 ”中的小花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文中的她一直盖着母亲做的小花被,不愿换其他被子,这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 【小题 1】一 位母亲两次为女儿缝制小花被的故事 【小题 2】因为她回答 “不认识 ”的话深深刺痛了那个女人的心,使她十分痛苦,所以她的笑变得僵硬;她当时的心理活动:围绕着痛苦、伤心又能体谅女儿的复杂心情即可 【小题 3】起到线索作用,同时也包含了主要内容 【小题 4】表达了她

15、对亲生母亲的理解和深深的依恋思念与爱 【小题 1】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文题一床小花被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其主要内容是:一位母亲两次为女儿缝制小花被的故事,抒发了浓浓的母女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类把握故事情节的题目 ,是读懂叙事记叙文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小题 2】试题分析:文中划线句属于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 “瞬间僵硬 ”“ 涌 ”“ 努力压抑着 ”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 “那女人 ”听到

16、自己的亲身女儿说 “不认识 ”自己时的的痛苦而又释然的复杂心情。 “那女人 ”心理活动可叙述为:先是伤心悲恸,因为自己的亲生女儿居然说不认识自己,后来就释然了,只要女儿生活的很好他就开心了。 考 点: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要根据人物的处境,抓住关键字词去揣摩、分析。 【小题 3】试题分析:本文就内容而言主要写一位母亲两次为女儿缝制小花被的故事,表达了浓浓的母女之情, “一床小花被 ”包含了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及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文章所有的内容和人物的情感都是围绕 “一床小花被 ”来写的,所以小花被在文中起线索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

17、力。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 “眼睛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 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本文属于最后一类。 【小题 4】试题分析:这道题可以从 “小花被 ”的由来和 “她 ”对 “小花被 ”的特殊情感去分析、理解。 考点:这里是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考点。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

18、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 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文言文阅读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阮光禄 在剡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剡:地名,在浙江嵊县。 何 为:干什么。 【小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皆( ) 而( ) 之( ) 遂( ) 【小题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小题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

19、样的性格?( 2分) 答案: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3】为人大方,喜欢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让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小题 1】试题分析:皆 都;而 在古汉语中有多个意项:表顺接连词、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等,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却;之 在古汉语中有多个意项:助词,的、助词,无意、代词,指人(或物、事情)等,在这里是代词,指有人想借车葬母,却不敢开口这件事;遂 于是、就。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

20、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2】试题分析:翻译时除了要注意重点字词 “而:但是、可是;何 为:干什么 ”的理解外,还要注意:何以车为:倒装,原为 “以车何为 ”? “何以 为 ”是文言文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 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3】试题分析:

21、从 “借者无不皆给 ”可以分析出阮裕直率、为人大方,喜欢乐于助人;从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 “,可以分析出阮裕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性格,阮裕焚烧的不仅仅是马车 ,真正燃烧的是私心!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留着作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 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文言文阅读。( 19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 1)子曰: “学而时

22、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 ” (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小题 1】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 2分) 【小题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分) ( 1)不亦说乎 ( ) ( 2)诲女知之乎 ( ) ( 3)是知也 ( ) 【小题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死而后已( ) 【小题 4】解释下列句中 “之 ”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诲女知

24、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驱之别院 【小题 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小题 4】 C 【小题 5】略 【小题 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知识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即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 551年 9月 28日(农历

25、八月廿七)公元前 479年 4月 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 况。 【小题 2】试题分析:( 1)句中 “说 ”读 “yu”通 “悦 ”,愉快、高兴;( 2)

26、句中“女 ”“r”通 “汝 ”,读你;( 3)句中 “知 ”读 “zh”通 “智 ”,明智、聪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点评:由于古代汉字不太丰富,为了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往往要采用一些通假字。理解通假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它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小题 3】试题分析: “愠 ”是 “恼恨、怨恨 ”的意思; “罔 ”是 “迷惑而无所得 ”的意思,而在词语 “置若罔闻 ”中是 “没有、无 ”的意思; “殆 ”是 “精神 疲倦而无所得 ”的意思,而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是 “危险 ”的意思; “已 ”是 “停止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

27、,除了当 “停止 ”的意思讲外,还有 “已经、后来、过 ”等意思,如 “时间已过 ”。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4】试题分析: A项中的 “之 ”是 “代词,它们,指已学过的知识 ”; B项中的 “之 ”是 “代词,指孔子的训言 ”; C项中的 “之 ”是 “助词,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28、。 ”D项中的 “之 ”是 “代词,指代蛤蟆 ”。所以,应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 “之 ”“于 ”“而 ”“以 ”“其 ”“为 ”“乃 ”“焉 ”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分析 几个备选项中的 “之 ”的意思和用法,然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 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翻译( 1

29、)句时,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温 复习;而 顺接连词 “可以 ”与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词讲的 “可以 ”不一样,在这里 “可 可以;以 凭借 ”的意思;为 做。翻译( 2)句时,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其 他们的,指上文 “三人 ”的;而 顺接连词,相当于 “就 ”;从 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名著导读 名

30、著阅读填空。( 3分)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它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小题 1】上面这则寓言故事选自 ( 1分) 【小题 2】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 2分) 答案: 【小题 1】伊索寓言 【小题 2】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得无厌 【小题 1】试题分析: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

31、,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影响很大,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喻人的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 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衔肉的狗这则寓言故事也选自伊索寓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 背景 特色 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对于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

32、看故事情节,更应该从中得以教益,找到关键 语句是一种很快捷的读书方法。 【小题 2】试题分析:根据寓言中 “狗衔肉过河最终却没有吃到肉 ”这一故事情节来分析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分析的道理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得无厌;或切莫因追逐幻影而丢失已有的东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寓言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的去分析。比如本则寓言,寓意还可以理解为:告诉人们不要过度贪婪,自己已经有过很大的利益,却还要得到更大的利益;不要追寻一些不现实的幻想,而把原有的也丢了;贪婪的人往往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从来不知道满足。受着欲望的驱使,他常常会做出蠢事来 ,其结果自然是 “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

33、。 默写 古诗填空。( 16 句必做, 7、 8任选一句作答)( 8分) 【小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小题 2】 ,但余钟磬音。 【小题 3】 ,闻道龙标过五溪。 【小题 4】何当共剪西窗烛, 。 【小题 5】问渠那得清如许, 。 【小题 6】 ,夜泊秦淮近酒家。 【小题 7】钱塘湖春行中 “ , ”展示了一个草萌花开、生机勃勃的春天。 【小题 8】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人生的价值不只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 ”这句话跟论语中的 “ , ”十分相似。 答案:略 试题分析:默写( 1)句时,要注意 “似、曾、识 ”的写法;默写( 2)句时,要注意 “籁、寂 ”的写法;默写( 3

34、)句时,要注意 “杨、子规、啼 ”的写法;默写( 4)句时,要注意 “却 ”的写法;默写( 5)句时,要注意 “源 ”的写法;默写( 6)句时,要注意 “烟笼、笼沙 ”的写法;默写( 7)句时,除了要注意提示语 “草萌花开、生机勃勃 ”外,还要注意 “渐欲、浅草、蹄 ”的写法;默写( 8)句时,除了要注意提示语 “人生的价值不只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 ”外,还要注意 “罔、殆 “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 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

35、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作文。( 40分) 亲爱的同学,我们不久前成为了中学生,我们在告别童年,悄悄成长,带着年轻的梦,刻画着属于自己的青春足迹。 20、请以 “成长足迹 ”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一下自己成长的故事。 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4)字迹工整,不少于 5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富含比喻义的作文题。 “足迹 ”本是指脚印 (脚走过后留下的痕迹 )它是具体而有形的。但加上了 “成长的 ”这个定语限制 就使得 “足迹 ”有了新的涵义 它指的是人生活中比较深刻的经历和过程

36、 也就变得既抽象又无形了。而写作的要求 却是要求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 把这一 “无形的足迹 ”写得 “有形 ”起来。 从题目要求来看 此题较宜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或散文。它给我们点示出一条明显的行文线索 年龄的增加 身心的成长。文章主体部分可用一种并列式结构来铺排 而在选材内容上则应有一种层递式的扩深。这篇文章的 “出彩 ”难就 难在文章的立意和材料的选择上。显然的思想上的成长远比生理上的成长 (除有生理残疾的 但那主要也还是思想上的 )立意要高,但选材也就更难,这就需要写作者竭力捕捉自己成长中的闪光点来给文章增辉。这一篇文章可以这样构思: 以议论、抒情的笔调引发出 “成长的足迹 ”,以回忆领

37、起全文。 孩童时足迹是爸妈扶携引导下的蹒跚学步和呀呀学语。 小学时足迹是老师悉心培养中的鲜艳领巾和大红奖状。 中学时足迹是同学真诚友谊里的排忧解难和心灵面对。 呼应开头,点明题旨,展望未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 ,审题时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要理解出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要切入题意的深层。 这样文章的立意角度才能什么多元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才能做到确立的主题深刻,思想积极向上,有主流导向。所以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最初的两三个想法最好是先扔到一边,再想有没有更佳的材料和内容可选,不要急于落笔,等到构思真正成熟后再下笔。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