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28920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在横线之上给这则新闻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3分) 新华网北京 10月 18日电 最大风力超过 17级,堪称今年最 “强壮 ”的台风 “ 鲇鱼 ”正携风带雨,步步向我国紧逼。预计未来三天,我国东南海域将掀起狂风巨浪,台湾、海南、广东沿海、广西沿海将会出现强风暴雨。 目前, “鲇鱼 ”的中心气压 895百帕,强度已经超过 2006年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超强台风 “桑美 ”,可以说这是西北太平洋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成的最强台风之一。国家海洋预报台表示,未来几天 “鲇鱼 ”将在南海兴风作浪,东南海域海况

2、会变得更加恶劣,国家海洋预报台将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答案:今年最强台风 “鲇鱼 ” 即将进入我国东南海域。 试题分析:抓住事件的关键信息:时间:即将,陈述对象:强台风 “鲇鱼 ”,事件:进入我国东南海域。 考点:新闻文体知识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一般都能写出标题,但写得准确无误不容易。新闻标题的特点是,信息明确,语言简短,高度概括。拟写新 闻标题,一要抓住中心事件,二有简练有力,三用语上要有视觉上的吸引力,概括新闻标题,可从导语中摘录关键词拟成句子。 选择题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寒 噤 ( jn)瓦 砾 (l)诘 (ji)问 迂 (y)腐 B 拂

3、(f)晓阻 遏 ( )吊 唁 (yn )滞 ( zh)笨 C 绥 (su)靖 疮 ( chung)疤粗 拙 ( zhu)震 悚 ( sng) D 仄 (z)歪荒 谬 (mi)纳 粹 (su)屑 ( xi)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 “迂 ”读 y, B项中 “拂 ”读 f, D项中 “粹 ”读 cu。 考点: 汉字字音辨识。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一些字读音难于判断。读准字音,功在平时细心识记,对生字和易错字在及时查对,加强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判断,注意声韵母易错点,不要轻易相信平时习惯读法。 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3分)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B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C卧右膝

4、 ,诎右臂支船 D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句中 “要 ”通 “邀 ”, C句中 “诎 ”通 “屈 ”, D句中 “曾 ”通 “层 ”。 考点:通假字。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课文中大多数通假字注释有提示,但学生不注意记忆,学生对通假字难于判断。古人在写文章时,常用一个音近或形似的字替代所写的字,造成了 “通假 ”的语言现象,通,为通用,假,为借用。判断通假字,主要看记忆,记忆不清的情况下,就根据句意仔细判断某个字读音或字形有无相似的其它字,比如本题中 “荡胸生曾云 ”的 “曾 ”在这里是通 “层 ”,而在孟子二章中中通 “增 ”都与句意有关,所以判断通假字,也要对句

5、子的意思有所了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B初极狭,才通 人。(仅) C闻之,欣然规往。(计划)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色的头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句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句的意思是说老老少少都是自得其乐的样子。 “黄发 ”,本指头发枯黄,借指老人。 考点:文言字词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桃花源记学生学过,各项判断较为容易。古文中常有一些字词,其义并不在字面,而是有转义,比如本题中 “黄发 ”的借代义,学习古文时要注意这语言现象,在翻译句子时,字词义要符合句意,像 “黄发 ”之类的字词不能望文生义。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6、( ) A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 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B印象大红袍的成功演出,有利地推动了闽北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C西南旱灾警示我们: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持续发展的大事。 D进入 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句 “在 使 ” 是无主句,删去 “在 ”或 “使 ”; C句 “能否 是 大事 ”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删去 “能否 ”; D句 “看到 欢呼声 ”动宾搭配不当;其实答案:的 B句也有问题, “有利 ”不能直接做 “推动 ”的修饰语,应该是 “有利于推动 ” 。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

7、皆是常见病句类型。病句中搭配不当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主谓搭配不当,有动宾搭配不当,有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判断前二者,首先要简化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主干(主谓宾),这样比较容易判断搭配问题,判断后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了解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汉语中有哪些规范。 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 B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急时刻鞠躬尽瘁 ,她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 C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D近来 ,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8、句中 “漫不经心 ”不是指速度慢,而是指不放在心上,不专心不认真的意思; D句中 “鞠躬尽瘁 ”是指尽职尽责花费了一生的精力,此句中应该用“挺身而出 ”。 C句中 “声名狼藉 ”是指名声很差,不符句意。 考点:成语意义。 点评:本题各句所用虽然都是一些常用成语,但判断起来还是有难度,学生对只是了解成语大概的意思,对而一些成 语的适用对象和词义的轻重不甚了解。识记成语,一定要具体了解成语的意义,尤其是它使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成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肃穆锐不可当张皇失措祸不单行 B颓唐转弯抹角当然无存微不足道 C溃退月明风青触目伤怀鸡零狗碎 D愧怍 长途拔涉大庭广众

9、穷愁潦倒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中 “当 ”为 “荡 ”,意为 “完全空无 ”; C项中 “青 ”为 “清 ”,意为 “清爽 ”; D项中 “拔 ”为 “跋 ”,意为 “翻越 ”。 考点:错别字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皆是易判断的错字。汉字的错误,除了同音和偏旁笔画的细微变化的造成形似的原因外,还有一种是 “粘连 ”造成的错误,就前后字自然成词,比如 B句中的 “当然 ”,这个也要注意。 现代文阅读 阅读爱 的 旅 程 ,完成小题。( 20分) 爱 的 旅 程 (晨义 )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 ”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 “栗子皮 ”浓

10、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 ”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 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 ”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 “哎哟 !爸爸你看 ” “什么啊 ”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 “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 ”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 没注意

11、,将它装了来。 “怎么办啊 ”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 父亲摇摇头: “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 ”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 ”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 ”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 “粟子皮 ”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 照看好孩子。 ”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 !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

12、现在想想,多遗憾。 “放心吧 !我,你还不放心吗? ”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 “柔 ”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 “多好的爸爸啊 !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 ”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 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你饿了吗 ”父亲问。 “不饿,你呢 ” “我也不饿。 ”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

13、”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 “刺猬呢 爸爸,刺猬呢 ” “跑了吗 找找。 ” 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 “跑哪儿去了 这个家伙。 ”父亲不打算再找了, “耽误事儿吧 你看 !小刺猬是白搭了。 ” “胡乱跑 !”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 “小刺猬好饿吧 ” “问那个干什么 也可能没事儿。 ”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 “爸爸 !”儿子惊叫道, “大刺猬回来了 !” “是吗 ”父亲慢慢走近, “哪儿呢 真是它吗 ” “是 !是它

14、。 ” “像 !”父亲伸手捧起刺猬, “咦 它怎么回来的 百十里山路啊 !了得 !” “血 !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 !这家伙真厉害。 ” “它怎么认得路呢 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 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 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 ”父亲边寻思边解释。 “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 ”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小题 1】这篇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 2分) 【小题

15、 2】文章题目 “爱的旅程 ”有哪些含义 ( 3分) 【小题 3】文章最后写道: “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儿子为什么流泪 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小题 4】、本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都很突出,请分别赏析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 6分) (1)环境描写句: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2)人物语言描写句: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 ” 【小题 5】读了背影及本文后,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和感受。( 5分) 答案: 【小题 1】父亲与儿子 母刺猬和小刺猬 【小题 2】 父与子经

16、历了一次爱的旅程; 母刺猬经历了一次爱的旅程; 儿子的成长过程是爱的旅程。 【小题 3】要点: 儿子被母刺猬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儿子想到已经离开人世的母亲。 【小题 4】 (1)示例:运用比喻、拟 人的修辞方式,写出了落日苍茫的情景,暗示 (烘托 )人物沉重的心情。 (2)示例:父亲的话一语双关,既有对母刺猬伟大母爱的感叹,也暗含着对自己已逝妻子的赞美。 【小题 5】示例:我家在偏远农村,家庭收入低微,母亲又体弱多病,父亲为了支撑这个家庭,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无怨无悔的付出,含辛茹苦数十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长大后我一定要孝顺父亲,报答他的养育恩情。 (开放性试题,酌情给分。结合自身实际、谈

17、认识感受各 2分,语言表述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通读文章,即可看出文中有两组形象,人与动物,且两组形象贯穿全 文。 考点:文章线索。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错答成 “父亲 ”和 “儿子 ”,而把母刺猬和小刺猬忽略掉。平时学习中学生对 “线索 ”也不十分了解。所谓 “线索 ”,是指串联全文内容(情节)的一个 “物 ”,可以是 “时间 ”,可以是 “人物 ”,(行为或情感),可以是某物。线索的特点是,全文情节要与它有联系。有的文章有双线索,如本文,甚至双线索是一明一暗,学习中注意了解。 【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本文情节, “爱 ”同时表现于人物和动物身上, “旅程 ”,是说

18、文中人物和动物经历了什么。 考点:文章中心内容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便不容 易答得完整准确,学生往往忽略了文章中对动物的描写,而只关注人物的情感。一篇富有深义的文章,其意义往往表现在文章中多个形象上,多处细节中,同类形象,丰富的细节,更加突出了同一中心同一主旨,比如本文写人与写物都是在表现 “爱 ”的主题。 【小题 3】试题分析:细小的孩童都是喜爱动物的,都是对客观世界很敏感的。所以此处写孩子眼睛的细节,写得非常好,表现了孩子的特有的天性和丰富的情感。分析文章中的情节,了解孩子的经历,便要可以理解。 考点:人物细节描写。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前面已经有大量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此时孩子的 情

19、感。人物形象生动丰富,在于作者对人物精细精彩的描写。人物的情感流露在人物细微的表情或动物中,阅读作品,欣赏人物形象,就要注意作者这些描写的精彩处,思考它写法上的特点,了解它写作的效果,体会它的美感,学习借鉴。 【小题 4】 试题分析:对于第一句 “环境描写 ”,可从写作方法上赏析,对于第二句人物的语言可从含义上赏析。 考点:赏析语言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 “赏析 ”的方法了解得并不多。 “赏析 ”语言,赏,指品味其义,析,指分析其法,不外乎就这两个方面,指出其语言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包括修辞手法),起到什么效果 ,指出其语言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题中有两个关键词

20、在抓住:经历,感受。经历:简述父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感受:对父爱的评价。 考点:结合文意,叙说感想。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可以说出一点自己的感受,要写得生动就要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阅读文章,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感想的习惯,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文章,丰富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训练思维,提高思考问题的水平,第三方面,观察生活,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阅读阿长与 完成小题 (14分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 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

21、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小题 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我 ”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 “我 ”的什么心理? ( 4分) 【小题 2】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中 “神力 ”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4分)

22、【小题 3】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样说? (3分 ) 【小题 4】选文部分 “我 ”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3分 ) 答案: 【小题 1】阿长来问时, “我 ”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表现了 “我 ”对阿长有歧视和看不起她的心理。 【小题 2】 “神力 ”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 ”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小题 3】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我非常喜爱的,同时也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 “我 ”买来的,它凝聚了阿长对我的爱 【小题 4】不抱任何希望 惊讶和

23、震撼 心生敬意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两问,都是要求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阿长是没有知识的保姆,孩子幼小不懂事,所以看不起阿长,无心回答阿长的问题。 考点:心理描写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从文章的文字里可以很容易的分析解答。欣赏文学作品,了解情节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分析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小题 2】 试题分析:阿长弄到了孩子想要的书,孩子的想法也天真可爱,孩子得到阿长的帮助,自然在感情上对阿长有所变化。 考点:人物情感的变化。 点评:本题不难,本文文字浅显,易于分析解答。作者描写人物,往往是

24、随着情节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这样来丰富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心理活动在变化中 是复杂的,分析时要注意这些变化,才能充分了解人物的心理特点。 【小题 3】 试题分析:做为孩子,最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关怀,并把这种感受化为记忆。抓住文中孩子与阿长交往的事件,不难理解孩子对 “书 ”对 “阿长 ”的情感。 考点:人物情感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包含的情感溢于言表。理解人物的情感,就要关注情节,在情节中人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其滋生情感的因素,从情节中可以把握人物情感的脉搏。 【小题 4】 试题分析:分析情节的过程:送书前,送书时,送书后,抓住每个情节中孩子的表现,便可了解孩子的感情变化。

25、考点:梳理情节, 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点评:本题有难度,难在学生不善归类概括,学生一般只会总的分析人物的情感,但要理出情感的 “脉 ”,确实不容易。解答此类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划分情节段落,抓住各情节段中人物不同的表现,细作分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14分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小题 1】

26、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4分) 、陶后 鲜 有闻( ) 、亭亭净 植 ( ) 、可远观而不可 亵 玩焉( ) 宜 乎众矣( ) 【小题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4】本文赞扬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是 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3分) 答案: 【小题 1】少立亲近而不庄重应当 【小题 2】( 1)、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粘染(

27、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 3】作者用 “菊 ”和 “牡丹 ”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 4】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小题 1】 试题分析: “鲜 ”与 “植 ”,古今义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不可用含义来替代古义。 考点:文言字词含义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名篇,学生比较熟悉。对于文言字词,平时学习时就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来自课文注释的,要按注释中的解释作答,二是有

28、本义和引申义转义的,要回答贴近句意的意义。 【小题 2】 试题分析:每个字都有解释好,出:从 生长;染:玷污;濯:被 冲刷;“妖 ”:显得妖媚; “而 ”:却。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比较好翻译。翻译句子不仅要意思准确,还要语言能顺。有的文言句子直 译下来显得生涩,那么就要对语序作一调整,在不影响句子表达意思的前提下,可增删个别字,对译句润色。 【小题 3】 试题分析: “写法的作用 ”,不外乎是为了强化所写物的形象特点,或对文章主旨起到 “突出 ”作用。 考点:写作方法 点评:本题不难,老师在讲授时会重点分析。 “正面衬托 ”,是指两物属于同类物,作者评价倾向一致,比如本

29、文中作用对 “菊 ”和 “莲 ”都是持肯定的态度,所以前者是对后的正面衬托;而作者对 “牡丹 ”是持否定态度, “牡丹 ”对 “莲 ”就是“反而衬托 ”。 【小题 4】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提示语中分析莲的形象,抓住两点 “不同流合污 ”“不孤傲自许 ”两点来发表观点。 考点:理解文章,发表观点。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主旨明确。阅读文章发表感慨,先要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据此联系实际谈感想,观点要鲜明,又不能走极端,要用辩证的思维谈自己的认识,说清楚就行。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7分) 【小题 1】下列文章中,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和( )( 3分) A社戏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E

30、风筝 F琐记 【小题 2】在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可是他的梦想却一再破灭。请说出导致祥子梦 想破灭诸多事情中的两件。( 4分)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 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 孙侦探敲诈走了祥子为买第二辆车辛辛苦苦攒的钱。 虎妞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车为虎妞办丧事。(本题能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的主要是作者写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作品,但也有此类作品收录作者另一部散文集野草,比如风筝。杜戏虽然也有作者儿时生活的影子,但作者是当小说写的,所以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 考点:文学知识 点评:本题不难,但易答错。

31、鲁迅作品的 出处,课文注释中基本都有提示,但学生不太关注,而且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归类不甚了解。这就提醒学生平时学习时对文学知识要仔细记忆,不可忽略细微处。 【小题 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 “导致祥子梦想破灭诸多事情 ”,即要写祥子悲惨遭遇的事件。 考点:小说内容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骆驼祥子只是常识性的了解,不一定了解书中的情节,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真正地阅读名著。阅读名著不是为了考试,而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学习写作方法,掌握丰富的词汇,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默写 古诗文默写。( 14分) 【小题 1】 春望中写战争持久,渴望亲人团聚的诗句是 , 。 【小题 2】乡泪客中尽

32、,孤帆天际看。 , 。 【小题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小题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 【小题 5】刘禹锡陋室铭中以 “交往之雅 ”表明陋室不陋的名句是: , 。 【小题 6】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 , 。 【小题 7】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 答案: 【小题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小题 2】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小题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小题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 7】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

33、舟楫 ,端居耻圣明。 试题分析:春望是杜甫著名的诗篇, 1句不要错写此诗中另一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因为题干中有 “渴望亲人团聚 ”的提示; 2句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早寒有怀; 3句出自孔子的大道之行也; 4句出自汉乐府长歌行;注意小题 5 的题干中的提示 “交往之雅 ”不要错写成 “环境之雅 ”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6句出自杜甫的望岳; 7句出自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考点:古诗名句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要求背诵诗篇中的句子。此类填写古诗题,关键在于记忆,平时要背熟,便也不能死记硬背,要对诗篇尤其是名言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清楚的了解,不然即使背下来,也无法

34、按题干的要求准确的解答。 作文 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成长,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 “ 的爱 ”为题作文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 2)不少于 6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本题是作文的 “家常 ”话题,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写,而本题要注意提示语在写作内容上 的指引,三个 “我们 ”,再加 “生活 ”“成长 ”“人生 ”三个词,已经明确告诉写作者要写社会生活,且与自己有关,或事件中的关联,或情感上的相系。提示语的三句话,其实也提示了文章中心的三个 “偏向 ”,或者叫 “偏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 ”,这个偏重于从客观的角度写周边生活, “

35、我们的生活 ”,不一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是别人的经历,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但要一定有自己的 “感动 ”“感想 ”“感悟 ”,这就是上面说的 “情感上的相系 ”。写法上可以采取 “以点带面 ”的方法,侧重写一件事,再由点及面引申到社会风貌上来,也可以撷取一些生 活中精彩的感人的片断, “幻灯片播放 ”式地带有情感地叙述它们,表现 “充满爱 ”之意。 “它伴随我们成长 ”, “成长 ”一词,暗示的是个体,指自己,自己是千万个成长者的一员,通过写自己成长的经历来表现在成长的一代中爱的作用爱的伟大,从这个角度写,选材的 “偏重 ”不是社会生活,而是个人的经历,写自己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所要注意的是

36、,一定要抓住“爱 ”与 “成长 ”这两个写作点,缺一不可。成长的方式是很多的,有自强不息而成长,有自我督促而成长,本文 “它伴随着我们成长 ”,显然是要求写在他人或社会的关怀下成长的经历。 “丰富着我们着我们的 人生 ”,这属于深层次的感悟体会,它 “偏重 ”于感想 “爱 ”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 “丰富 ”,可以理解为爱让我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在爱的启迪下,丰富的,是思想,是精神。总之三句提示语,要好好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构思文章的过程。至于文题的填写,要根据自己所选的写作角度和写作内容来决定,可以是简简单单的 “难忘 ”“平凡 ”,可是有文学性的含义丰富的 “不眠 ”“飘洒 ”,可以是人物

37、“父母 ”“老师 ”,可以是细节 “唠叨 ”,可以处所 “家里 ”“校园里 ”。这里所有提醒的是,用逆向思维写 “逝去的爱 ”要注意选好角度,可以写爱自己的人已经逝去,不 再感受到他的爱,但他的爱曾给过自己的温暖,伴随自己成长,用倒叙的方式来说,也是符合本题要求的。但是,如果是写社会中缺少有的现象,可写自己缺少爱,那么对于文题提示语的要求来说,是偏题的。提示语其实就是在提示写作的要求,提示语显然是要求正向选材写作的。 考点:写作能力 点评:爱的话题,易写而又难写,易于材料很多范文很多易于成文,难于不落俗写得感人写得精彩。考场作文要注重审题。对于审题,学生们只关注文章标题,而不注意分析提示语,只

38、把它当可有可无的 “开场白 ”,其实不然。此类写作提示语,常常包含有三类信息:写作内容,文章体裁,文章主旨,当然这样是 “提示 ”,是 “引导 ”,是 “启发 ”,并非严格的规定,但不可不考虑它们的 “提示 ”作用,在它们的提示下,可以迅速地找到写作思路的入口,文章的落笔处。对于提示语,应该思之义,得之法,获之益。 题目:感受 要求: 选取 “亲情 ”、 “善良 ”、 “理解 ”、 “成功 ”、 “友情 ”等词语中的一个,填到横线上,使题目完整;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6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 “感受 ”,自然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指情感收获。 “要求 ”中给的一些提示词都是正面的

39、,但要注意后面有一个 “等 ”,往往这里深藏着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等着你发发掘。此题没有其它的要求,那么你就要 “等 ”字上 “打主意 ”:提示的词语都是正面的,我为什么不能写 “反面 ”的呢?反向选材立意的,比如 “感受失败 ”“感受痛苦 ”“感受压力 ”“感受孤独 ”“感受无情 ”,从这些感受中表现自己的 “渴望 ”。这样的另立思路往往会出彩 。当然,这样写,必须注意,不要写得太灰色,情调不要过于低迷,要有分寸地表述事件表达情感,你的文章的闪光点在 “渴望 ”上,写出自己真实的 “感受 ”,生活给你一片灰色,而你的心中却收藏着一捧火种。不管是 “正面 ”还是 “反面 ”选材,写 “感受 ”,还是要通过事件的叙述来表达感受的,所以事件本身要生动,能打动人,便于自己抒发 “感受 ”,否则, “感受 ”只能生硬的嫁接在事件上,事件是事件,感受是感受。 考点:写作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写,与上题一样,很容易填空完成文题。对于此类要求不太严格,提示不多的作文,尽量利用自己思路自由的便 利,放开眼界,拓展思路,不必被限定在提示所画的圈圈里。上面分析中提到的 “反向选材 ”就是一个好思路,妙构思。文无定法,写得好,先要想得巧,构思巧妙,写法适当,内容实在,语言生动,就会成就一篇好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