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分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 chi _使也交卸了,正是 hu_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 j _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 答案:差 祸 藉 试题分析:试题材料为反映的是 “朱自清与父亲离别时的家庭境况 ”的一段文字,根据句义,填写的汉字应该为 “差、祸、藉 ”, 在书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写法,如 “差使 ”中的 “差 ”不能写成 “拆、羞 ”; “祸不单行 ”中的 “祸 ”
2、不能写成 “娲、锅 ”; “狼藉 ”中的 “藉 ”不能写成 “籍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以及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点评: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这段文字,体会文段中的情感,然后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并注意一些形近字的和同音字的写法即可。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2分 ) 那时,我们是快乐的。 每一个清晨或傍晚,我们亲近大自然,倾听万物的声音,与身边的鸟儿、花儿、小溪、交流。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 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笑声。 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小题 1】第 句中有一个标点是错误的,请提出修改意见。 【小题 2】第 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 【小题
3、 1】将 “小溪 ”后面的 “、 ”删除 【小题 2】去掉 “使 ” 【小题 1】试题分析: “鸟儿 ”、 “花儿 ”、 “小溪 ”是三个并列的词语,它们中间用顿号, “交流 ”与它们不是并列关系,所以要将 “小溪 ”后面的 “、 ”删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点评:解答标点符号试题,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弄清标点符号的书写 位置。标点符号有许多种特殊用法,比如 “法律条文 ”必须要用书名号,倒装疑问句的问号必须放在句末,在并列词语后有语气词用逗号等,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并加以运用。 【小题 2】试题分析:修改病句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在具体语
4、境中修改病句的能力。 “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这一句缺少主语,去掉 “使 ”后, “我们 ”充当句子的主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修改病句以改正确、改通顺为原则,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正确地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要特别 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四个方面的语病。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识。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浙江省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共同发起 “我爱斑马线 ”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6分 ) 【小题 1】活动一 :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
5、材料 1:据报道, 2006年 1月至 10月,浙江省有近 20万人在过斑马线上时遭遇车祸死亡, 100 多人受伤。南京某小城 2008上半年有 8位行人在斑马线上被撞死。 材料 2:浙江日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约 30%的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 行,约 40%的 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 30%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缝中穿过。 材料 3:来自广州的调查结果表明,约 20%的行人认为,斑马线上就该车让行人,不管前方是 红灯还是绿灯;约 50%的行人认为,走在斑马线上,就安全了,怎么走都可以。 探究发现: _ 【小题 2】活动二:下面有三条减少斑马线事故的建议,你最认同哪一条
6、?请简述理由。 建议一: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 建议二: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建议三 :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观点理由: _ 【小题 3】活动三:请你仿照某风景点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 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 【示例】垃圾桶上的宣传语: 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 环境卫生 100分 =99个垃圾桶 +您准确无误的 1投 ! 温馨提示: _ 答案: 【小题 1】探究发现:如:近年来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屡发,这与不少司机缺乏斑马线让行意识和部分行人走斑马线时安全意识淡薄有关。 【小题 2】观点理由:认同建议一,理由如: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让他吸
7、取教训,加深对交通法规的认识。认同建议二,理由如: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能使人们处处替他人着想人人礼让,安全通行。认同建议三,理由如:有的斑马线高在道路急弯处,位置不佳有些地方道路很宽,但斑马线中间没有设置暂停区域,这些情况会引发交通事故,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小题 3】温馨提示:例:你让的是一点时间,得到的是一份幸福 !我用深情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你的行为:减速、慢行、让停 左看看,右看看,安全行驶我喜欢! 我喜欢你在绿灯的引导下轻轻地走过! 【小题 1】试题分析:由材料 1得知: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屡发;由材料 2得知:司机缺乏斑马线让行意识;由材料 3得知:部分行人走斑马线时安全意
8、识淡薄。综合三则材料会发现:公民不守交通规则、开车违规是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的主要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可遵循这样的思路:把握思路 分层提要 综合归纳 组合信息。 【小题 2】试题分析: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学 生要选择自己好组织语言的一条建议进行阐述。认同建议一,理由如:因为开车不守规则是大问题,行人乱走也是大问题都要处罚,以规范化斑马线;认同建议二,理由如:司机或行人能否主动遵守交通法规,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努力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能使人们处处替他人着想,互相礼让,安全通行;认同建议三,理由如:设置斑马线的道路,如中间没有设置暂停区域,就不宜过宽;另
9、外,斑马线的位置不能设在道路急弯处,否则会引发交通事故。所以要想避免交通事故,就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观点阐述理由的能力。 点评:这类开放 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明确,理由设计合情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 3】试题分析:仿写句子时,以 “斑马线的口吻,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 ” 为话题,以 “例句 ”为示范,基本格式一致即可。例如:你要过的是人行道,别让别人走不归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例造句的能力。 点评:仿写要看示例,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题干要求,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选择题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
10、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3分 ) 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 战争。是思想反对 _的战争,是理性反对 _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着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 _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A、偏见 B、物质 C、温情 答案: B A C 试题分析:学生观察语境,联系上下文, “思想 ”与 “物质 ”相对; “理性 ”与 “偏见 ”相对; “温情 ”与 “怒火 ”相对;学生根据词语照应来准确填写。 考点:本考点要求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 点评: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包括实词、
11、虚词、成语等。所考词语 应为常用词语,不要求学生作过细的辨析。选用词语所依据的语境应平易浅显,便于理解。词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所以地毯式的复习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关键是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关联词运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去辨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小题 科学家认为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尽管世卫组织 29日提高了 “甲型H1N1流感 ”疫情警戒级别,而且卫生官
12、员也证实出现了首例 “甲型 H1N1流感 ”死亡病例,但研究病毒的科学们却渐渐达成共识,认为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事实上,上月底首先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众所周知,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在任何时候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 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田纳西州流感病毒学专家理查德 维比说: “这种病毒与 1918年的致命性病毒完全没法相比。 ”1
13、918年暴发的流感造成全球大约 5000万人死亡。 目前的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似乎是不祥之兆。它们都是在春天流感季节的末尾出现,两者似乎都是重点袭击年轻人和健康人,而不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而且它们都是 H1N1变种,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两个关键的蛋白类型,这两个蛋白类型主要决定着病毒的传染力和扩散力。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和国家卫生研 究院周一上午公布了加州和得克萨斯州病人身上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立即开始下载那些信息。他们把病人身上的病毒同已知的病毒( 1918年的病毒和禽流感病毒 H5N1等)进行对比,之后发表了令人欣慰的消息。
14、 纽约西纳山医疗中心微生物学家彼得 帕勒斯说: “这种病毒缺少某些特征 ”。尤其突出的是,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佐治亚大学流感专家拉尔夫 特里普说,对这种病毒蛋白类型的初步分析表明,经历过 1957年那流感的人可能对这种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 1957年的那场 流感疫情造成全球约 200万人死亡。 这或许可以解释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上这各病毒的原因。迄今,墨西哥的“甲型 H1N1流感 ”疫情最为严重。 (选自参考消息 2009年 5月,有删改 ) 【小题 1】科学家提出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的依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2分
15、) 【小题 2】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3分) 但 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 ( a)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 可能 ( b)是可以避免的。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 ) A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的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B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随时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 C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首次被查出时,人们认为它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完全相同。 D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的原因可能是对这种病毒有
16、一定的免疫力。 【小题 4】在第 段和第 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一种方法来解释 “甲型 H1N1流感 ”的特征?你觉得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5】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分) 材料一:四川省新闻办公室 2009年 5月 17日下午宣布:与我国内地首例 “甲型H1N1流感 ”患者包某某接触的最后一批人员解除医学观察,患者包某某也同时治愈出院。(钱江晚报) 材料二: 2009年 5月 7日,北京确诊一例 “甲型 H1N1流感 ”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三例输入性确诊病例。患者为女性, 18岁,北京人。 5月 11日 13时 50分乘坐美国大陆航空公司 CO89航
17、班到达北京。北京市卫生部门及时开展了对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全部密切接触者已查明并进行医学观察。(人民 日报) 答案: 【小题 1】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那些引起疫病大流行的病毒那么致命。或 “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工毒粒子命之更加致命。 ”或 “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或“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 【小题 2】( a)处划线词写出了 “初步证据 ”的来源(渠道),增加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 b)处 “可能 ”表示猜测语气,不排除特殊开发部的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 3】 C 【小
18、题 4】方法:作比较(比较说明、对比) 作用: 准确地说明甲型 H1N1流感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点与不同点。(不同点:致命性强弱性不同;相似点: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型相似)( 3分,方法 1分,作用 2分) 【小题 5】( 1)对于 “甲型 H1N1流感 ”不必恐慌,因为 “甲型 H1N1流感 ”比较温和。材料一印证 “甲型 H1N1流感 ”是可以治愈的,疫情是可以控制的。 ( 2)因为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所以只要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效控制。我国已有防止流感疫情的成功经验,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医学观察工作做得很到位。( 3分。答对一 个
19、得 2分,答对两个得 3分。仅结合材料一、二而未结合上文得 2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小题 1】试题分析:用文中的话回答降低了学生答题的难度, .“相对温和 ”这是科学家把 “甲型 H1N1流感 ”和其他流感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只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种结论性的语句即可。如:第 段中 “这种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第 段中 “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第 中 “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第 段中 “ 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 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
20、文中的相关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类提取信息类题目一定注意,不要脱离原文,要到相应语段去寻找需要的答案:,做到找细找全,切题拟答。 【小题 2】试题分析:这种题好象是平时的作业题 ,真是在体现减负的精神 ,二选一更显人性化 ,考查内容为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考生要掌握答题的常用套路。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一般为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掌握这些词语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使其能明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如:( a)处加点词写出了 “初步证据 ”的来源(渠道) ,增加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b)处 “可能 ”表示猜测语气,不排除特殊开发部的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
21、点: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将需要理解的词语的一般意义与语境结合起来; 明确词语在句中的修饰 .,限制程度 .范围 ,时间或推测等作用; 结合语境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词语的作用; 扣住说明文准确性 ,严密性 ,真实性 ,通俗性等来表述。 【小题 3】试题分析:选文第 段开头说 “目前的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似乎是不祥之 兆 ”, “相似 ”并非 “完全相同 ”,说明文语言不能差一个字 ,准确性是其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所以 C项错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细读阅读
22、文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再分析四个备选项,确定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小题 4】试题分析:选文第 段和第 段中,作者把 “甲型 H1N1流感 ”与“1918 年的致命性病毒 ”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它们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型相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作比较准确地说明甲型 H1N1流感与 1918年的流感病 毒相似点与不同点。(不同点:致命性强弱性不同;相似点: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型相似)从而说明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的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
23、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 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 5】试题分析:选文第 段开头就从科学的角度说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文中又引用多位专家的分析,说明对于 “甲型 H1N1流感 ”不必恐慌,因为 “甲型 H1N1流感 ”比较温和,只要科学治疗,是可以治愈的,疫情是可以控制的。材料一就很
24、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选文 两段说 “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 ”,虽然 “ 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 ”,但 “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 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怎样才能避免?根据 “甲型 H1N1流感 ”传播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有效控制,材料二就说明了这一点。材料二信息: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我国采用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材料链接,类比探究的能力。 点评:这是材料链
25、接,类比探究题 ,现在广泛运用于中考的各个学科之中。探究题是通过相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得出某个结论。它是对考生思维的最高级别的要求。首先要读懂各段文 字,找出关键东西;其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进行归纳,找出共性。这也要求考生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要找准阅读的切入口,综合的出发点,其要求比较高。 启 示 我喜欢在海边静静地思索。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往往是大海最活跃的时候。 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就像面对缥渺无涯的星空一样,思维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会飞得 很远、很远 我凝视着。头上,那比地球还古老的阳光;远处,那像大海一悠久的群山,那从未止息过的碧波
26、,那日夜进退的潮水,甚至,就在我身边,这一块目睹了多少人间沧桑的礁石,这一切,都会使人想到世界的永恒,自然的永恒。哦,再想下去呢,我便常常坠入一处无名的怅惘: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人的生命又多么短暂 可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从打渔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感叹地说: “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 ”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 “可海懂什么? ”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 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呵,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它们虽
27、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而 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赋予了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渐渐高大起来 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我急忙跑去找那位渔民。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而我,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 【小题 1】第 段中,从阳光、群山、碧波
28、、潮水到礁石,这样排列的原因 是什么?( 2分) 【小题 2】第 段中的 “不经意的 ”这个词语不能去掉,因为它照应了_和 _这两个词语。( 2分) 【小题 3】第 段中 “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 ”一句中,把 _比作 _,有什么含义?( 4分) 【小题 4】老渔民 “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 ”这种启示是什么?根据文中意思用概括的语言回答。你赞同作者的说法吗?并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小题 1】是按照作者凝视所见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 。(意对即可) 【小题 2】不假思索 随口 【小题 3】 “他的不经意的回答 ”; “ 一道电光
29、 ”;老渔民的话划破了我原先惆怅的心,让我似乎得到一种启示。(意对即可) 【小题 4】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应该感到骄傲和神圣。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第 段中的内容是 “我 ”凝视所看到的景物,这些景物随着 “我 ”视线的转移而一一呈现在眼前:头上:阳光 远处:群山、碧波、潮水 近处(身边):礁石,这些景物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的。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阅读的目标:第 段,然后根据第 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安排材料的缘由。 【小题 2】试题分析:题干中说 “不经意的 ” 这个词语不能去掉,因为它照应了文中的两个词语,学生做题时,只要
30、找出与 “不经意的 ”有联系的两个词就行。在文章第 段中, “不经意的 ”是 “回答 ” 的修饰限制语,只要找出老渔民回答的内容和说话的情形加以分析即可: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 “可海懂什么? ”,与 “不经意的 ”相照应的词语是 “不假思索 ”和 “随口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搜取词语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类提取信息类题目一定注意,不要脱离原文,要到相应语段去寻 找需要的答案:,做到找细找全,切题拟答。 【小题 3】试题分析:这题考察的是对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的分析。只要抓住句子本身的特色:比喻修辞手法,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 一道电光 ”即可谓:在我的思想上开启了一扇新
31、的门,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认识和想法:老渔民的话划破了我原先惆怅的心,让我似乎得到一种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句的能力。 点评:任何一句句子,都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对重要句子的解答中,一定要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句子,切不可脱离语境,孤立的考虑。如果是含某种修辞的语句,首先要从 修辞的角度去分析,然后再组织答案:,本题就如此。 【小题 4】试题分析:这是道综合题。第一问只要把 “我 ”听到 “老渔民不经意的回答 ”的话后所产生的种种想法(第 段中的后一部分,从 “我想 高大起来 ),加以分析即可。经分析得出的启示是:自然 、世界永恒却无知(没有意识和感知) 人的生命短暂
32、、渺小却有意识 (人的这种优势使作者 “感到自己仿佛渐渐高大起来了 ”)或:认识到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到人的伟大。第二问是一道开放题,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作者的说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表赞同,可从这样组织答案:人类在世 界万物中的特殊地位,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于人具有思想和意识;如不赞同,可这样组织答案:人类破坏着大自然,大自然却给人类提供丰富的姿源。是人类不懂得珍惜。值得骄傲的资本总有一天化为乌有,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从这一点来说,自然比人类伟大,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类综合性的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根据题
33、干要求找准关键语段、语句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第一问的答案:。第二问,只要观点明确,内容设计合情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节选自陈涉世家) 【小题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3
34、分) ( 1) 会 天下大雨 _ ( 2) 度 已 失期 _ ( 3)为天下 唱_ 【小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_。 【小题 3】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3分) _。 答案: 【 小题 1】( 1)会:适逢、恰巧遇到 ( 2)度:估计 ( 3)唱:通 “倡 ”倡导 【小题 2】同样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等 ”“死国 ”各 1分) 【小题 3】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如全抄原文不得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文言词汇的理解应注意: “会 ”在这里是 “适逢、恰巧遇到 ”的意思,在
35、现代汉语中是多音字,有多种含义,常用来表示会议,会计等。 “度 ”是个多音多义字,在这里应读成 “du”,作动词讲,是 “估计 ”的意思;在 “先自度其足 ”中,读 “du”,理解为 “量长短 ”;在 “吾忘持度 ”中,读 “d”,理解为 “量好的尺码 ”。 “唱 ”是个通假字,通 “倡 ”, “倡导 ”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 “词不离句,句
36、不离文 ”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 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如:等 “ 同样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等着 ”;死 “ 为 而死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死亡 ”;国 “ 国事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国家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3】试题分析:陈胜是一个洞察时
37、局,敢于并善于斗争的人。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响应起义,也为了进一步发动众人,陈胜、吴广采用了一些起义策略, 即他们抓住了人们对 “扶苏 ”“项燕 ”的怀念及遭遇的不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发动群众起义。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提炼总结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 “筛选文中的信息 ”,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并学会总结和概括,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 8分)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
38、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 “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 “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遗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 “寒而饮,何害也! ”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3分) ( 1) 向 取白衫且止 _ ( 2) 潜 觉其故 _ ( 3)奴以米 易 酒 _ 【小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终不扬其过也。 _。 【小题 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 3分) _。 答案: 【
39、小题 1】( 1)向:先前、原先(刚才) ( 2)潜:暗中 ( 3)易:交换 【小题 2】(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 【小题 3】示例: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种美德。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 【小题 1】试题分析:( 1)向 先前、原先(刚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向 ”是个多义字,如: “向北 “中的 “向 ”是 “对着,朝着 ”的意思,与 “背 ”相对;“志向、方向 ”中的 “向 ”是 “目标,意志所趋 ”的意思等。( 2)潜 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 “潜 ”常作为 “隐藏的,秘密地 ”或 “隐在水面下活动 ”的意思讲,如 “潜
40、伏 ”“潜水 ”等。( 3)易 交换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 “不费力,与 “难 ”相对,如 “容易 ”等 。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2】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翻译 “终不扬其过也 ”时,除了要注意重点字词 “终
41、始终;扬 张扬;其 他,指家僮; 过 过错 ”的意思外,还要注意这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 “唐临 ”,翻译时,要添加上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了解唐临、阳城的性格特征,原文内容显示唐临、阳城二人的共点是: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种 美德,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
42、自己的见解时,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赞同,无论唐临还是阳城,他们对待僮婢时,不因其地位高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呼来喝去,他们的宽容态度让人敬服;不赞同,宽容也应有针对性并且适度,毕竟宽容是作用于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能够起到缓和与教诲的效果固然好,否则不分情况,放纵尺度,将宽容变为纵容,就会扭曲了宽容的真正含义。(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的言行发表见解的能力。 点评:根据人物的言行发表自己的见解,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大 意以及作品的主旨。比如选文主要是想通过具体的情节来称赞唐临、阳城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的美德的,围绕这一主题来发表自己的见
43、解即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嗔( chn)嫌怨 【小题 1】三、四句中写出了 _、 _这两个劳动场面。( 2分) 【小题 2】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简要赏析。( 2分) 答案: 【小题 1】焙茶 晒谷 【小题 2】示例一: “泉声 ”的 “声 ”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 示例二: “鸡鸣 ”的 “鸣 ”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
44、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 示例三:三、四两句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用 “却喜 ”二字写出了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写出了劳动之美、民风的淳朴之美。 【小题 1】试题分析:从三四两 句诗中可以看出 “焙茶 ”“晒谷 ”的劳动场面,表达了山农的勤劳和生活的安适。 考点:这里是把握诗歌内容考点 点评: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 “情 ”或“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小题 2
45、】试题分析:这种题目要抓住诗中山村环境之美的其中一个特点,并加以赏析。从诗歌的前两句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可以看出山农的生活环境的美好,学生从诗句内容和词语运用角度来进行分析,说法合理即可 。如: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 ”山 ”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第二句中的 “鸡鸣 ”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 “炼字 ”“诗眼 ”之说。品味关键
46、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名著导读 名著阅 读 (2分 ) 古典名著 中的一些人物是被 “逼上梁山 ”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_, 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后来,他在 _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 答案:林冲 野猪林 试题分析:古典名著 中的一些人物是被 “逼上梁山 ”的,其中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个典型。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水浒传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因被高俅所害,刺 配沧州,行至野猪林时,又被董超、薛霸绑缚,正当林冲面临危险时,鲁达及时出现,大闹野猪林,林冲幸免于难。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同学们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不仅要积累作家作品,作者原名,写作背景,还要阅读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写法特点,能结合所给的片断做适当的分析。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也是同学们应该重点阅读的内容。 默写 古诗词名句默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