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A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28931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A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A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A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A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A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 A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句中的 “快乐 ”“苦痛 ”在此均是形容词) B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句中的“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 ”属主谓短语, “在苦涩的汗水里 ”是介宾短语作补语。) C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句子的主干是 “清阴有用处 ”。) D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这两句中的 “圆规 ”是运用了借代修辞,突出了杨二嫂 “瘦 ”的体形,跟脸型、嘴唇一起刻画了她尖酸、自私的市侩嘴脸。) 答案: B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狡 黠 ( xi) 褶 皱( zh)倒 坍 ( t)遍 稽 群藉( j) B 诘 责( ji)胡 绉 ( zhu) 攫 取( j)面面相 觑 ( q) C涟 漪 ( y) 剽 悍( pio)荣 膺 ( yng)引颈受 戮 ( l) D恣 雎 ( su)发 酵 ( xio) 畸 形( j) 揆 情度理( ku)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

3、一项是( )( 2分) A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B “不行, ”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 “不行。你的噪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 C我国历代作家常以 “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 “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姜夔白石诗说)。 D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代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 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2分) A发展低碳经济 首当其冲 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B乔布斯的生

4、活片断被无限放大,他的话受到人们的热捧,甚至 “不要为别人而活 这样的话也被一些年轻人 断章取义 ,奉为 “创业宝典 ”。 C春运人流尚未散去,在一些大城市火车站一带,一种 屡试不爽 的诈骗手法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D期中考试后,老师展示了同学们的扫描版试卷,有些同学的卷面真是惨不忍睹,个别更是 笔走龙蛇 ,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以后一定好好练字。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2分) A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B社会和家庭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了中学生的阅读选择,青少年从简单的功能型阅读、功利性阅读

5、、从众型阅读逐渐向知识型阅读、愉悦型阅读、个性化阅读转变。 C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D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它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 “自欺 ”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6、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吗) 【小题 1】这几段文字,作者针对错误论点而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分) 【小题 2】 “

7、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 脂粉 所诓骗,却看看他的 筋骨和脊梁 。 ”一句中 “脂粉 ”“筋骨和脊梁 ”分别指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例证法 【小题 1】 “脂粉 ”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所宣扬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的谬论; “筋骨和脊梁 ”指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 【小题 1】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 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要掌握,学会准确判断论证方法类型。 【小题 1】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8、 阅读下面说明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你相信 “2012末世论 ”吗? 目前有一种 “2012末世论 ”的观点,说的是 2012年 12月 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近年来地震频发 ”,是持 “2012 末世论 ”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 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 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2001年 11月 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 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

9、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 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 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 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 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 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 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 16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

10、如 1986年至 1989年只有 6次,而 1943年则高达 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 (摘自 2011.10读者,有改动) 【小题 1】第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分) 【小题 2】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 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不超过 50字)( 2分) 答案: 【小题 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用: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 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小题 1】 “2012末世论 ”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

11、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 1分,要求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 1分)。 【小题 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小题 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深层阅读赏析(共 12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生 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父亲已经因病卧半年了。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熊熊地燃着。父亲睁开眼,说: “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

12、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 10块钱回来,我等着。 ” 天气依然晴朗。这是初春。阳光暖洋洋地沐浴着城市。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老伴的中药。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她看着束手无措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 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 “妈,还是你好。 ”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 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窜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

13、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他望着父亲躺着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课文。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 “爸。 ”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 “回来了? ”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 “爸,喏,我挣的钱。 ”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 背部垫了两个枕头。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一燃,便化为乌黑的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 “爸 ”。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 “爸,我去端汤药。 ” 父亲说: “你妈会端来

14、,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 他吞吞吐吐地说: “爸,我 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 “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道生活不容易。 ” 他说: “爸,我这就上街。 ”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老伴端着药汁,说: “他爸,你该喝药了。 ” 父亲说: “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儿子 摊摊手,说: “妈,那我上街了。 ”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都等待着。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 “天气暖了,就好了。 ”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肺都要咳出来,很让听

15、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母亲欢喜地说: “回来了。 ”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 “爸! ” 母亲说: “轻点声儿。 ” 父亲说: “我没睡着。 ” 儿子急切地走近父亲床前,说: “爸,你瞧, 10块。 ” 父亲一下睁开眼,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父 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 “爸! ”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 他艰难地说: “儿 我放心了。 ” 当晚,父亲咽了气。 【小题 1】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 10块钱?又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 10元钱往炉子里丢?( 2分) 【小题 2】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 “崭新的 ”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2 分) 【小题 3】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4分) ( 1)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 2)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 “儿 我放心了。 ” 【小题 4】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两句话。( 4分) 句式: “只要 就一定能 ” 句子 : 句子 : 答案:

17、【小题 1】为了让儿子学会生存的本领,体会生活的艰辛。父亲两次把儿子给他的 10元钱往炉子里丢,是想观察儿子的反 应,判断儿子给他的钱是不是自己挣来的。(意思对即可) 【小题 1】在内容上,表明母亲用心良苦,她自己扭不过儿子,但又不愿儿子继续过无所事情事的生活,于是抽出一张崭新的纸币,是为了让丈夫能明白这钱不是儿子挣的,配合丈夫教育儿子。在情节上,与下文儿子将钱抖出了纸质的响和父亲没瞧一眼就知道这钱不是儿子挣的,把它丢进煤炉形成照应。 【小题 1】( 1)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儿子懒散、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特点。( 2)儿子脸上的 “泥汗痕迹 ”, “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 ”,知道儿子品尝到了生活

18、的艰辛,有了适应艰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不再 担心儿子能否生存下去。(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示例 :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奋耕耘将迎来一片翠绿。示例 :只要 心中有对生活的信念,努力打拼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硕果;示例 :只要我们有越挫越勇的 韧劲,踏实行动就一定能让我们走过泥泞,成就人生的梦想。(要扣住 “做 ”、“打拼 ”、 “行 动 ”这样的核心意义来写话。) 【小题 1】阅读文本,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 1】观察词语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与下文照 应,在内容上是表明母亲用心

19、良苦,她自己扭不过儿子,但又不愿儿子继续过无所事情事的生活,于是抽出一张崭新的纸币,是为了让丈夫能明白这钱不是儿子挣的,配合丈夫教育儿子。 【小题 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 1】只要内容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 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0、。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 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

21、待也。 【乙】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 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 。武王蚤 终,成王少,将以成周 ,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选自鲁周公世家) 注释: 践祚:登上帝位。 蚤:同 “早 ”。 将

22、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 【小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4分) ( 1) 恢弘 志士之气( ) ( 2)未尝不叹息 痛恨 于桓灵( ) ( 3)我之所以弗 辟 而摄行政者( ) ( 4)子 之 鲁( ) 【小题 2】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 【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小题 4】下列对 甲 乙 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两项是( )( )( 2分) A 甲 文

23、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了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三条建议。 B 乙 文中周公因成王幼小,恐天下人反叛,于是就登上帝位。当时就有人散布谣言,说他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及时坦明心迹,勤于政事,礼贤下士,终天下大治,但最后还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还政于已长大的成王。 C 乙 文中周公还政成王后,站在北面臣子的位置上态度恭敬谨慎,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 D 甲 乙 两文都首先交待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的恶劣和艰辛。 甲 文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乙 文是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 。 E 甲 乙

24、两文中的诸葛亮、周公都是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辅佐成王,忠心耿 耿,呕心沥血。 答案: 【小题 1】( 1)发扬扩大 ( 2)痛心遗憾 ( 3)通 “避 ”,回避。 ( 4)到,往 【小题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 恐天下畔周 / 无以告我先王。 【小题 1】( 1)不应该随便小看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忠心规劝的道路啊。 ( 2)我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 【小题 1】 BC 【小题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

25、,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 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 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 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 1】 B中并非 “迫于压力和无奈 ”; C中应为 “面朝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2分) 【小题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 “铜雀春深锁二乔 ”改为 “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26、 ( 2分) 答案: 【小题 1】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小题 1】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 “铜雀春深锁二乔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 “二乔 ”被 “锁 ” 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 ;而 “国破人亡在此朝 ”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 “不好 ”酌情扣分) 语言表达 语文实践活动 广袤的宇宙奥妙无穷,中国对太空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2011年是中国航天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顺利升空, “神舟八号 ”飞船成功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这一切的一切牵动着

27、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也记录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脚步。某班同学在探索太空奥秘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小题 1】【活动一:感受精彩瞬间】 2011年 11月 3日凌晨 1: 30分左右,在遥远的太空上演了令人 “惊心动魄 ”的一幕:神八要和已经在太空高速运行的天宫一号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请认真观察 “神八 ”与 “天宫 ”的对接图片,然后按要求答题。 用简要语言描述 图片的主要内容。( 1分) 答: 看了右图那精彩的一幕,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1分) 答: 【小题 2】【活动二:欣赏优美小诗】 “天宫 ”与 “神八 ”也拨动了多少诗人敏感而多情的心灵,他们也纷纷挥毫泼墨

28、,把自己心中的情愫演绎成一句句美丽的诗行。请欣赏下列小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飞跃出仓如闪电 空间实验圆对接 彩花飘逸云中现 华夏豪情频航天 天宫翱翔越太空 雷霆万钧越银河 耀我军魂铸巨剑 请给上面诗歌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1分) 请以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上联,给诗中画横线的地方拟写一句下联。( 1分) 从全诗看, “天宫一号 ”为何命名为 “天宫 ”?( 1分) 【小题 3】【活动三:解说 “天宫 ”图片】天宫一号是一种目标飞行器,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它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阅读下列天宫一号的有关材料,并观察图片,请从 “构

29、造 ”的角度为天宫一号写一小段解说性的文字。( 3分) 材料一:天宫一号实验舱:放有电脑、通信和控制仪器,可供 3名太空人在内操作,进行太空实验,设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将舱内气温维持 22 ,太空人的小便等可以循环利用。 材料二:天宫一号资源 舱:安装有太阳能板,提供动力来源,内置 100多节蓄电池,太阳能板呈 50度至 60度,面向太阳,每 30分钟可发电并储存在电池中,每 60分钟则使用储蓄的能量飞行。 材料三:天宫一号总长 9米,总直径 3.35米,对接口内部直径 0.8米。 答: 【小题 4】【活动四:品悟航天故事】一个伟大工程的完成必然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天宫 ”与 “神

30、八 ”的成功对接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跨越 ,那么这项技术的研制与试验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请阅读下列故事 ,然后说说该故事中寄寓了怎样的生活道理、 (不少于两个要点 )(2分 ) 航天故事:空 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最光辉的技术亮点。没有两个飞行器之间的对接,人类就无法长期在太空进行活动。年,我国开始启动对接机构预研工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队伍从年开始对接技术原理研究。年的研制之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年,方案样机总装完成,开始试验验证,但在试验过程中却出现了缓冲碰撞力超差和分离角速度超差问题,这两项指标是对接任务中的重要性能指标。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组织攻关队伍进行

31、专题攻关,运用仿真、理论计算、故障分析等手段确定了对碰撞力、分离角速度敏感的因素,进行 了上千次的验证试验;采用创新思维,研制了不少辅助设备协助解决问题。经过一定的努力,两个技术指标超差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相关攻关成果还申请了专利。最终 “天宫 ”与 “神八 ”对接成功。 道理一: 道理二: 答案: 【小题 1】 示例: 2011年 11月 3日凌晨 1: 30分,在那深邃的太空,中国“神八 ”与 “天宫 ”像两只矫健的雄鹰展翅翱翔,它们将要完成交会对接,实现神秘的 “天神之吻 ”。 示例:今夜中国 “神八 ”和 “天宫 ”银河相会,这在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中只是一小步,然而,却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实

32、力与中国人民探索太空的决心,祝愿中国的航天事业一路高歌猛进。 【小题 1】 示例:贺天宫神八对接成功; 示例:神八呼啸舞苍穹 “天宫 ”意喻 “天上宫殿 ”,希望我们的航天员能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 【小题 1】示例: “天宫一号 ”总长 9米,总直径 3.35米,对接口内部直径 0.8米。它的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形,直径较大,设置有对接口,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航天员可以在宽敞的实验舱里进行太空实验,同时也能对空间实验室进行短期的维护。 【小题 1】示例:道理一: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道理二: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反复的实验,才能迈向 成功;道理三: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的

33、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小题 1】读图漫话题,从信息说明、寓意评说、设计开放三个角度来考查,学生根据题型设计合理即可。 【小题 1】( 1)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对联常识,明确对联特点要求,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内容相关等要素。( 3)阐述合理即可。 【小题 1】能抓住特征,用简明的语言和合理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 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名著,完成后面题目。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 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

34、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 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 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 【小题 1】文段选自 (作品名),其作者是 。语段中的 “我 ”是 , “这种疾病 ”是指 。( 2分) 【小题 2】在该部名著序中,作者大声疾呼: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请结合作品说 说你从中呼吸到的 “英雄们的气息 ”。( 2分) 答案: 【小题 1】名人传 罗曼 罗兰 贝多芬 耳聋(失聪) 【小题 1】示例一: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

35、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他们伟大的心灵。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鲜花和欢乐,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示例二:面对挫折与苦难,贝多芬凭借坚强不屈的精神,扼住命运的咽喉,实现了征服与超越;米开郎琪罗敢于直面内心深处无止境的痛苦,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以其博大而深 沉的爱,抚慰着大众的心灵。(能结合作品答出对英雄的感受即可) 默写 古诗词名句填空。 【小题 1】阳春布德泽, 。(汉乐府长歌行) 【小题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小题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

36、 。 【小题 4】同是望月,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用 “ , ”来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小题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 ”两句诗的写作手法与王籍入若耶溪中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 6】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 (柳永的蝶恋花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 。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

37、欧诸公所不许也。 ” 【小题 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古代先贤有这样风范的人不胜枚举,请写出古诗词中能表现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的连 续两句:“ , ”。 答案: 【小题 1】万物生光辉 【小题 1】零落成泥碾作尘 【小题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小题 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小题 1】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 1】为伊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题 1】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书写 古人云: “书,心画也。 ”这句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现个人的 精神境界。请在田

38、字格中准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句子,借以展示你的精神风貌。( 2分) 博 观 而 约 取 ,厚 积 而 薄 发 。答案:略 作文 写作展示( 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吉姆 罗恩总喜欢向周围人传授一条简单但又非常实用的方法 向蚂蚁学习,因为它们有四部关于成功的哲学。 第一部: 。蚂蚁从不天真地认为夏天会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即使在盛夏,蚂蚁也积极地为自己储备冬天的食物。 第二部: 。如果蚂蚁在行进时遇到阻碍,它们就会开始寻找另一条路线,且从不放弃,直到它们找到一条新的路线,奔向想去的地方。 第三部: 。蚂蚁在整个夏天会为冬天准备多少食物呢?答案:是:全力以 赴,竭尽全力储备尽可

39、能多的食物。 第四部: 。整个冬天,蚂蚁都在提醒自己: “冬天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很快就能到外面去。 ”于是,蚂蚁永远会在气温变暖的那一天出去。 这就是伟大的蚂蚁哲学的全部: 、 、 、 。 要求: 请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写记叙文,应做到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详略得当,恰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鼓励写出性格丰满、形象鲜明的人物,不少于 600 字;如果你写议论文,应做到论点明确鲜明、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有力,不少于 500字。 字迹工整,书写 规范。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