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28966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6分)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 xi d()职业之神圣。 B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yn lu()了。 C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 t s hng li()的。 D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 w y ln b()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答案: A亵渎 B陨落 C涕泗横流 D无与伦比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同学们根据拼音写汉字,题中所给加点汉字多为次常用字,要根据平时的积累正确拼写,注意 “渎 ”不是 “读 ”, “陨 ”不能写成 “埙 ”; “泗 ”不能写成 “四

2、 ”,。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点评:识记字形是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中学阶段要求会写 1000次常用字。同学们可以适当注意这些字,可结合次常用字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平时使用中也要注意这些比较难写的字,不要出现错字。 选择题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 ,汕头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修改 : “加大 ”改为 “加强 ”)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修改:句末加上 “意识 ”)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田地了。(修改: “田地 ”改

3、为 “地步 ”) D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修改:删去 “一直 ”,或删去 “始终 ”)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A中语病在 “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 ”意思是让酒驾再次发生,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应该将 “不再 ”改为“再次 ”。而 “加大 ”对应 “力度 ”没有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修改病句能力。 点评:解答此类习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见病句的几种病因:成份残缺、 搭配不当、 前后矛盾、 重复罗嗦、词序不对、形容不当。然后根据语感来判断语句,将有语病的句子查找出来,分析修改是否正确。 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

4、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 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

5、怕无 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转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 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

6、想起了古人的诗: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 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世间的 “无常 ”,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

7、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有删改) 【小题 1】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 “我 ”面前依次显出了哪三种容貌?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6分) 答: 【小题 2】第 段将梧桐落叶与落花进行对比,你认为这样的对比有什么表达作用呢?( 5分) 答: 【小题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结句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5分) 答: 【小题 4】下列对本文的

8、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梧桐树从生长到衰亡的过程。 B为了表现梧桐树的不同容貌,文章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句子,新颖而又形象。 C第 段用梧桐的生叶与其他植物的生叶进行比较,表现梧桐生叶的拙劣和坦白。 D第 段的 “绿意实在太多了 ”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梧桐叶的喜爱之情。 答案: 【小题 1】( 1)梧桐树生叶;( 2)绿叶成阴;( 3)梧桐落叶 【小题 1】渲染了梧桐落叶尤其令人悲哀,从而自然地发出 “世间的 无常 ,莫大于此了! ”的感慨,令人唏嘘。 【小题 1】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

9、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 “占有 ”它们。艺术和自然一样,对于艺术,同样需要用心去感受(体验),去发现,对其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说自己真正地 “占有 ”了。 【小题 1】 A 【小题 1】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梧桐树经历了一个叶子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可以按照春夏秋三季的状况来写,春天生出小叶、夏天长出浓浓的大叶,而秋天又叶落枝秃,所以可以概括出三种容貌。 考点:本题考查找出线索的能力。 点评:文章线索是贯穿一篇文章的人、事、物、情感等;这篇文章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线索的,具体说就是梧桐叶的变化过程。解答此类习题,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

10、要求逐步概括,找出规律,理清线索。能使用原文词语的尽量使用原文词语。 【小题 1】试题分析:对比是一种写法,对 比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所写的主要内容。这里将梧桐落叶与落花进行对比,要突出的是梧桐叶多而浓却落得快,一下子光秃秃的了,情景太凄惨。从这种情境中作者得到感慨 “世间的 无常 ,莫大于此 ”。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写法的能力。 点评:分析写法效果,要知道每种写法本身有什么效果,再结合文章看所用写法对应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初中常见的写法有对比、象征、衬托、托物寓意、先抑后扬等,同学们平时要多加积累,达到对每种写法都能做出准确判断并能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小题 1】试题分析: “

11、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这句话,从文 章内容来看,作者指的是邻居占有了这些梧桐却欣赏不了它的美,自己没有占有它,却欣赏了梧桐的美。由此推想,自然里的东西都是不能被占有的,一但占有就失去了欣赏,就不能懂得它的美。同理,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只有抛开占有的私心,用心灵去欣赏,才能欣赏到艺术的美。 考点:本题考查对重点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章结尾句的作用一般有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强化作者情感,深化主旨;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这篇文章的结尾句就在于有双层含义,表面指占有物体的形体,而深层指欣赏其内在的美, 强化了作者情感,深化了主旨。 【小题 1】试题分析

12、: A句中的 “衰亡的过程 ”使用不对,因为它写的是梧桐树从春天发芽到夏天茂盛再到秋天叶子落光的过程,并没有衰亡的环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点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每一项评析逐项去分析,找出与内容不符的一项就可以得出准确的判断。特别要注意有些内容似是而非,所以要整体把握,也要注意细节。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 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

13、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 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

14、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 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

15、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 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

16、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 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标题 “记住回家的路 ”的含义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在社会纷争和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B上文 两段作者的观点是:年轻人要敢于闯荡,但与此同时万不可迷失自我,在行走的路上要坚守自己的追求,对自己满怀信心。 C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句中的 “内心生活 ”是指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外

17、部生活 ”是指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 D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迷失自我。 【小题 2】请分析上文第 段的论证思路。( 6分) 答: 【小题 3】作者说: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 C 【 小题 1】先提出 “寻求心灵的宁静,必须要

18、有一个心灵 ”这个具体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举出实例,再对这个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 1】(示例)赞同,一个人只要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天性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就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或:不赞同,一个人如果全都 “顺应自己的天性 ”做自己喜欢的事,忘却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约束,不仅得不到 “牢不可破的家园 ”,而且还会失去自我和心灵。 【小题 1】试题分析: C句中的 “内心生活 ”与 “外部生活 ”含义颠倒了,应该是“内心生活 ”对应 “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 ”而 “外部生活 ”对应 “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 ”。 考点:本

19、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点评: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结合内容理解词语含义,将词语与所对应的内容对照比较,就可以得出准确的判断。 【小题 1】试题分析:第 3段的第一句提出了问题:寻求心灵的宁静,必须要有一个心灵。然后从理论上和现实中分别来论述,理论上是可行的,而现实中却是不可行的,因为人的心灵会被外界所左右。然后再说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矛盾,指出两者可以融 合,并用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 ”作论据,说明可以将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人能找到回家的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点评: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基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20、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要用论据通过论述来证明论点。根据这一规律去对应语段的内容即可得出论证过程。 【小题 1】试题分析:这篇文章要写的就是一个人要静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是理解语句的前提,对题干中所给的语句理解的关键是 “自己喜欢做的事 ”是否是合理的?如果合理当然是好的,是可以 赞同的,理由很充分。但这个 “自己喜欢做的事 ”如果是错误的呢?就有违于社会,有违于道德,这样的内容就应该反对。针对自己的观点适当展开说明理由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议论文的重点语句是作者力求提倡的,作者是赞同意见的,它应该符合文章的论点,所以在答题时可持相同意见

21、,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就可以了。作者所说的这种情况是在合理合法的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当然偏激一点,也可以从不合法的角度去分析,指出语句的漏洞,说明自己的理由也是可以的。一般来说,最好与作者观点相一致。 文言文阅读 附 加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 反 曰: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 以赈 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 兵 ,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 阿:指阿县。 廪:粮仓。 赈:救济。 【

22、小题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 1)追者 反 曰 反: ( 2)库无 兵 ,仓无粟 兵: 【小题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答: 【小题 3】子奇在阿县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而使阿县得以 “大治 ”?( 3分) 答: 【小题 4】根据上文,指出阿县之所以能 “败魏师 ”的根本原因。( 2分) 答: 答案: 【小题 1】( 1)通 “返 ”(返回);( 2)兵器、武器 【小题 1】子奇依靠长者的智慧(出谋划策),然后凭自己年轻人的灵敏做出决定,子奇一定能把阿县治好。 【小题 1】子奇在阿县,重视发挥阿县长者的智慧;

23、把兵库里的武器锻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 【小题 1】子奇以民为重,关心百姓,重视生产, 从而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这是阿县之所以能 “败魏师 ”的根本原因。 【小题 1】试题分析:这两个加点字都是重点词语, “兵 ”古义是武器,今义是士兵,为古今异义; “反 ”为通假字,通 “返 ”,返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点评:解答这类习题的关键是日常积累,同学们可以对常用文言词语强化记忆,同时还可以进行归纳记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还要有迁移的能力,能在课外文言文中正确分析。 【小题 1】试题分析: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重点的词语,夫,发起词,可不

24、译;以,依靠,凭借;决,决定;之,代指阿县。补出 “少者 ”后面的内容 “的灵敏 ”。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要将重点词意思翻译准确,人名、地名可以不翻译,省略的内容要补充出来,多余内容删除掉,使用直译的方法就可以译出这个句子了。 【小题 1】试题分析:子奇到阿之后的语句是 “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 ”根据这两句可以找出做法: 1.把武器做成农具发展农业生产。 2.开仓放粮,让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他是依靠了长者的智 慧,使用了自己的决断能力,所以阿县得以大治。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古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理解古文中的内容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内容,再找出

25、相关语句,结合语境分析得出答案:。 【小题 1】试题分析:子奇到阿之后 “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 ”发展农业生产,开仓放粮,让百姓安居乐业,阿县大治。这样的治理当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上下齐心打一场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当然子奇有长者的智慧,有自己的敏锐,对指挥这场战役也应该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 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古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古 文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对人物行为的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得出结论。 陈涉世家(节选)( 14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

26、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

27、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扶苏以 数 谏故 /广故 数 言欲亡 B乃丹 书 帛曰: “陈胜王 ”/得鱼腹中 书 C吴广以为 然 /然 足下卜之鬼乎 D今 或 闻无罪 /或 异二者之为 【小题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 【小题 3】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4分 ) 【小题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长子扶苏 “贤 ”而被杀,二世不当立而 “立 ”,这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

28、并由此引起更深的社会矛盾。 B “失期,法皆斩 ”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C吴广去算卦,算卦的人对他说一定能成功。 D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说明陈胜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的地 位已初步树立。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第二天,士兵之中到处在谈论,都对着陈胜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小题 1】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小题 1】 C 【小题 1】试题分析: A项中两个 数 “都是 “多次 ”的意思。 B项中第一个 “书 ”为“写 ”的意思,第二个书为 “书信 ”意,指字条。 C项中第一个 “然 ”指的是代词 “这样 ”,而第

29、二个 “然 ”指的是转折连词 “那么 ”。 D项中第一个 “或 ”指的是实词 “有的人 ”,第二个指虚词 “或者 ”。第一组是相同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 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点评:解答这类习题的关键是同学们要学会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积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分清类别,知道词语的特殊用法。特别对一词多义现象要多加研究,准确识记。 【小题 1】试题分析: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重点的词语, “旦 ”指 “早晨 ”, “旦日 ”则指 “第二天早晨 ”。 “卒 ”指 “士兵 ”, “往往 ”,指 “到处 ”。 “语 ”,指“说话 ”。 “指 ”是名词作动词用,指 “用手指点 ”, “目 ”也是

30、名词作动词用,指 “用眼睛示意 ”。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要将重点词意思翻译准确,人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不翻译,词语的特殊用法要翻译准确,结合句子的大意进行意译,尽量使译文词语意思接近原文词语意思。 【小题 1】试题分析:秦统治时期兵役徭役都很重,修建长城、修建骊山陵墓、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使人民不堪其苦,自然从内心里就有一种反抗意识,这是反抗的根本原因。失期就会被斩,也不问是不是自然的原因,可见刑罚严重,这一刑罚使失期者置于死地,让他们白白的送死,他们当然是不愿意的,他们必然会起来反抗,所以 “失期当斩 ”就只是一个外部原因,是一个引发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31、了。注意题干要求是用原文语句回答,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言文内容,首先要有全文观念,知道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再通过一些重点的语句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按照要求分析内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小题 1】试题分析:并不是算卦的人算出他们能成功,而是算卦的人猜到了他们的心思,说他们可以建功立业,要想成功还差一个条件,就是要卜之鬼,先造出舆论的声势,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说得不是很肯定, “一定 ”一词意思不够准确。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 析文言文内容,要知道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对文章细节也要掌握准确,针对各项内容逐项

32、分析,比较后做出判断。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脑部扫描研究显示,生活在都市中的居民大脑活动与乡村地区居民有很大差异 压力令都市居民大脑中感知危险、控制情绪的区域变得异常活跃。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认为,这种过度活跃可能就是造成都市人口精神健康问题较严重的原因。事实上,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会令大脑某些区域发生畸变,导致焦虑,最后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噪声、过于拥挤的环境和 “社会差距 ”都会造成 压力。此前有研究表明,都市人口患焦虑症的风险较其他人群高出 21%,抑郁症风险则高出 39%;出生并成长在都市中的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比乡村高一倍。 【小题 1

3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12 字)( 2 分) 【小题 2】到 2050年,全球预计将有 70%左右的人口住在都市。请根据上文内容预测到时侯社会压力的状况及其原因。(不超过 50字)( 4分) 答案: 【小题 1】都市生活压力危害人脑。(或:都市生活影响大脑) 【小题 1】到 2050年,随着都市居民剧增,噪声、居住环境和 “社会差距 ”等情况会更加 恶化,社会压力将比现在更大。 【小题 1】试题分析:从题干来看,要求概括语段主要信息。从语段内容来看,主要写人的大脑问题,对比写乡村和城市居民的大脑差异,结果是城市居民因压力过大,有较高机率患病。再根据这些主要信息提炼

34、主要内容,就形成了答案:,答案:形成后要检查是否符合字数要求,如过多则应再次压缩,提取最主要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类习题,要通读材料,找出主要信息,再将这些信息集中、比较,提取最关键信息,概括成题干要求的形式,注意字数的限制。如果材料有中心句,也可以按中心句进行 补充或剪裁,提取主要信息。 【小题 1】试题分析:材料已经得出结论,城市人口比乡村人口压力大,压力会对人脑造成危害,如果到 2050年,一是总人口增多了,二是城市人口比例大了,那么城市总人口数将大大增加,压力大的人将更多,出现的压力病症将更多,而且它将进一步演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多,住

35、房、交通、环境都会出现一些更难解决的问题,社会压力还将更大。结合这些分析,可概括性的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类习题,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因素变化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将原有问题放大,看最终效果,得出结论。 从下列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述一个工作认真的人。( 80字之内)( 6分) 媲美 随机应变 一马当先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不容置疑 答案:示例:他虽然年近半百,却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尤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时,更是一马当先。 试题分析:从题干来看,就是要求选词造句,选

36、词个数达到两个,内容是写一个人,要求是写这个人的工作认真。而所给的六个词中中间四个是写人能干的,需要同学们做的是想象出一两种情境,能用上选择的词。也可以先想象每个词都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出现,再组织语言来写,如:遇到困难时可以用 “一马当先 ”;紧急情况可以用 “随机应变 ”;工作干得多就用 “任劳任怨 ”; “ 一视同仁 ”可用于待人真诚,不势力; “媲美 ”一词可用于评论时与名人或美称相比较; “不容置疑 ”可用于对工作的肯定性评价。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选词造句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类习题 ,考生首先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使用范围,可能出现的情境。再结合要求选择适当的一两个情境写出人物的行为,

37、使用上所选的词语。语句要通顺,不能有语病。 名著导读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 “阿呀! ”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纵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才窜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 起来。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大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山冈也动,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不着时,气性先自

38、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 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

39、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六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 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小题 1】武松在打虎时,一开始就把哨棒打断了,这个细节有何妙处? (5分 ) 答: 【小题 2】请结合作品,另外列举一个武松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5分 ) 答: 答案: 【小题 1】作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武松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

40、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 【小题 1】例如:醉打蒋门神。表现他的嫉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 【小题 1】试题分析:这个细节说明武松力气很大,很勇猛,但这样勇猛都没有打到老虎,说明老虎更为勇猛,那么这一场仗打下来就更艰难了。武松的勇猛就在于有哨棒能打虎,没有哨棒也能打,而且打得更凶,只用拳头就打死了老虎,那么武松该有多么厉害呢?一个高大勇武的英雄形象自然立于读者面前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理解情况。 点评:细节描写是小说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方法,在小说中细节描写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可以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突出

41、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展示故事情节。这道题里的动作细节描写就突出了武 松这一人物的性格,刻画了他的人物形象。 【小题 1】试题分析:武松这个人物在水浒传里有较大的篇幅,典型的故事情节也有很多,可以从中找出一个写出来。对于武松的人物性格,首先应该知道他的基本性格是恩怨分明,嫉恶如仇,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此基础上结合故事加以分析补充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分析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不仅要积累作家作品,还要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人物、情节及其性格特点,能对作品片断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 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共 12分) 【小题 1】晨 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42、乡 , ,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分) 【小题 2】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 , 。(陆游卜算子 咏梅)( 2分) 【小题 3】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2分) 【小题 4】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的机械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夏收之时,农民将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天气多么炎热, “ , 。 ”的痛苦将成为历史。(用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填空)( 2分) 【小题 5】默写月夜这首诗。( 4分) , 。 , 。 答案:略 试题分析:前三题属 于古诗句直接默写,同学们书写时要注意不要将字写错,如 1小题中的 “茅 ”不要忘记带 “艹 ”

43、; 2小题中的 “碾 ”不要忘记 “石 ”旁; 3小题中的 “苔 ”和 “鹂 ”都要写全偏旁;第 4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可结合观刈麦的情景,写出表现天气炎热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注意句中 “暑 ”字不要写成 “署 ”或 “薯 ”, “灼 ”字书写要正确,注意左边 “火 ”旁不要写错;第 5题为古诗整体默写,注意诗中 “阑 ”中间易写作 “一 ”, “ 暖 ”字 “日 ”易写作 “目 ”, “ 纱 ”易写作 “砂 ”。这类的题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点评: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是,同学们要注意日常学习时对古诗的积累

44、,可以强化记忆,还可以分类归纳记忆和理解记忆。同时要注意书写,不要写错字,不得漏字、添字。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微笑,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是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在学习与生活中碰到暂时的困难、挫折以至失败,你能微笑着面对吗? 请自拟一个包含 “微笑 ”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略 试题分析:本题为半命题作 文,首先应该确定要写什么内容,从要求来看,是写微笑。结合内容拟定一个含有 “微笑 ”的题目:幸福的微笑含泪的微笑困境中的微笑妈妈的微笑等。内容上可写自己从微笑中得到的收获,微笑的实质就是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在艰难中还保持乐观的心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素材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补充好题目,再构思好全文的思路,逐条的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可使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便于抒情。情要真,理要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