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28980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肇 庆( zho)拮 据 ( j) 涸 辙( h)探 骊 得珠( l) B 绮 丽( q)阴 晦 ( hu) 栈 桥( zhn)言简意 赅 ( hi) C跌 宕 ( dng)精 髓 ( su)褴 褛 ( l)玲珑 剔 透( t) D皱 缬 ( xi)涟 漪 ( y) 惘 然( wng)万 壑 藏云( hu) 答案: A 试题分析: B.“赅 ”应读作 “gi”。 C.“褛 ”应读作 “l”。 D.“壑 ”应读作 “h”。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

2、是字音。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认读练习和理解运用。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 事倍功 半 的效果。 B这位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 微不足道 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 “美容师 ”。 C李白的

3、“白发三千丈 ”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 “愁 ”描摹得 淋漓尽致 。 D日本鬼子 丧心病狂 ,血腥屠杀中国百姓,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事倍功半 ”的意思是 “花费一倍的精力才能达到一半的功效 ”,不符合句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 下列句子括号中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江苏省邳州市 “拾荒老娘 ”于化玲, 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

4、 “独自 ”) 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把 “他的晚年 ”改为 “晚年的他 ”) 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删除 “给 ”) D有人认为央视 “开心辞典 ”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把 “研究和了解 ”改为 “了解和研究 ”) 答案: C 试题分析: C的病句类型是语义矛盾,应该删去 “由于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点评:做病句修改类题目时,首先要判断句子的正误,如果是病句,则先要判断它的病句类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要尽量少改动,保留句子愿意,

5、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核对,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 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 305篇,当时统称为 “诗 ”,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B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 ”、 “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 ”、“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 ”,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 “他担任九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后瘦了八九斤,为啥?亚历山大呀! ”“亚历山大 ”巧用谐音,突出了工作压力之大。 D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人们都认为清明节的起源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

6、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项 “人们都认为清明节的起源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说法错误,应将 “清明节 ”改为 “端午节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及主要内人物及其性格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 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

7、,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 B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 晰和真切呢 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

8、切呢 D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从题干中所给的两个句子来看,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这句话之后应该解释 “为什么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在它们眼里,收进了 多少秘密呢 ”这句话之前应该阐述 “为什么说在他们眼里收进了许多秘密 ” 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或者我们也可以从所给的选项中进行排除,先要飞上天空,然后俯瞰城市,然后才能看

9、得清晰和真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选句填空的能力。 点评:在文中填补句子,即选句填空,是阅读命题的常见方法。其形式是:给你一段文字,将其中有重要作用的句子抠掉,要求你根据文意填补出来,或者是让你联系上下文,自行补出文中所让命题者去掉的部分。怎样填补?方法有三:首先,概括文段内容的中心意思,看看所缺的 是提领全文的中心句还是承前启后的转换句,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到底填写哪一句,如果一时还不能确定,可先列出几个选项,加以比较,然后选取最确切的一句填写上去。最后,要注意保持语言的连贯,注意上下句之间衔接自然、顺畅,合乎整体要求。 现代文阅读 阅读 2012“世界末日 ”只是

10、故事一文,回答小题。(共 11分) 一些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声称,到 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入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科学家对于这些所谓的预言进行了批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家亚当姆 -马尔卢夫对 “两极互转 ”和玛雅预言都有深入的研究。马尔卢夫认为,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迹象表明,地球可能发生过这样剧烈的磁场变化,但是这一过程是一个持续数百万年的缓慢过程,如此缓慢以至于人类根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 另外,一些星象学家认为, 2012年将可能会出现 “天体重叠 ”。这种 “天体重叠 ”现象 每

11、二万六千年出现一次。根据 “天体重叠 ”的预言,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最中央。许多人担心这种天体错位将会让地球处于更为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之下,会加速地球的毁灭。要么可能是引起地球两极互换,要么是在银河系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 科学家坚决否认了这种说法。科学家解释说, “2012年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 天体重叠 现象,或者说只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天体现象。 比如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太阳看起来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 一些星象学家或许会对这种现象很兴奋,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现象毫无特别之处。它不会造成地球引力、太阳辐射、行星轨道等事物的变化,也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任何

12、影响 ,没有任何奇怪之处。只有认为世界即将面临末日的人才会把这些普通的天文现象看作是一种威胁。 ” 在许多关于 2012年的灾难预言中,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个敌人。传说,它将会于 2012年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将地球上的人类烤焦。 事实上,太阳耀斑是有规律可循的,其爆发周期大约为 11年。剧烈的太阳耀斑可能会破坏地球上的通讯设施以及其他一些地面事物,但是科 学家们从来没有说过太阳会释放出强大的太阳风暴足以烤焦整个地球,除非是太阳已明显不遵循其活跃周期。 有人说,上述说法来自玛雅预言,是真实可信的。 玛雅人真的预言过 2012年世界末日吗?许多学者对玛雅文化一些证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玛雅

13、人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 2012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明确记录。 不过,玛雅人确实遗传下来了一本手卷,也就是着名的 “德雷斯顿抄本 ”。在 “德雷斯顿抄本 ”的最后一页,有关于世界末日场景的描述。该场景设想一场洪水将毁灭整个世界。不过,这种世界末日的假想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存在,并不仅仅是玛雅人才有的预言。阿维尼认为,这种设想并不能当作证据来看待,更不能看作是一种预言。 相反,阿维尼认为玛雅人事实上并不擅长预言。他解释说, “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大多是针对过去的,而不是未来。当你了解关于长历法的记载后,你就会发现里面讲的大多是玛雅统治者和他们祖先的关系。统治者把自己的渊源说得越久远,越能说明统治者地位的合法

14、性和正统性。我认为,这就是玛雅统治者为什么使用长历法的原因。因此,长历法并不是为了预言未来,而是为了证明过去。 ” 【小题 1】请简要概括出那些得出 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人的依据。 ( 1) ( 2) ( 3) 【小题 2】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吗?为什么? 比如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太阳看起来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 【小题 3】对文章最后引用玛雅预言中的 “德雷斯顿抄本 ”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引用 “德雷斯顿抄本 ”来说明玛雅预言是有根有据的, “2012世界末日说 ”也是即将发生的。 B玛雅预言及 “德雷斯顿抄本 ”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

15、者往下读。 C是为了说明 “世界末日说 ”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存在,并不仅仅是玛雅人才有的预言,它是不可信的。 D是为了 说明玛雅预言仅能够预测以前的事情 ,不能预言以后的事情。 【小题 4】 2012年已经过去,世界并没有发生像电影 2012中所描绘的灾难场景。但是世界末日的传言还是会有人对此深信不疑。你是否相信 “世界末日说 ”?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案: 【小题 1】( 1)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 2) 2012年将可能会出现 “天体重叠 ”。( 3)太阳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将地球上的人类烤焦。 【小题 2】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6、 1分)因为这里的 “比如 ”是举例子时的发端语,即下面的 内容是举例的内容而非打比方。( 1分) 【小题 3】 C 【小题 4】示例一:我不相信 “世界末日说 ”。那些相信世界末日的人,搜集的所谓的 “证据 ”都经不起科学的论证。示例二:我相信 “世界末日说 ”。这个 “末日 ”虽然不一定在 2012 年出现,但现在人类的一些所作所为,已经使地球不堪重负:过度开采矿产资源、滥捕滥杀动物,空气污染与水质污染严重超标等,我想,长此以往,恐怕世界末日会真的来临。 【小题 1】试题分析: “一些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声称,到 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

17、涌而出 ”、“一些星象学家认为, 2012年将可能会出现 天体重叠 ”、 “在许多关于 2012年的灾难预言中,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个敌人。传说,它将会于 2012年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将地球上的人类烤焦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 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

18、,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 2】试题分析: “比如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太阳看起来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 ”这句话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里的 “比如 ”是举例子时的发端语,即下面的内容是举例的内容而非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 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主要是打比方。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19、、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 3】试题分析: “玛雅人确实遗传下来了一本手卷,也就是着名的 “德雷斯顿抄本 ”。在 “德雷斯顿抄本 ”的最后一页,有关于世界末日场景的描述。该场景设想一场洪水将毁灭整个世界。不过,这种世界末日的假想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存在,并不仅仅是玛雅人才有的预言。阿维尼认 为,这种设想并不能当作证据来看待,更不能看作是一种预言 ”,从这段话来看, “德雷斯顿抄本 ”是为了说明 “世界末日说 ”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存在,并不仅仅是玛雅人才有的预言,它是不可信的。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

20、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 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小题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额态度,并阐明理由,且理由必须充分合理。

21、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 “有没有世界末日 ”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阅读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回答小题。(共 17分)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

22、,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 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

23、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 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

24、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 “你在家用功读书。 ”但我一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 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地问: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 ”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小题 1】下面句中的 “幸福 ”和外国民谣中的 “幸福 ”

25、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B幸福肯定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不一样。 C我觉得母亲可 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 D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人。 【小题 2】联系上下文说说 “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 ”一句中 “好像 ”一词的深意。 【小题 3】其实对 “我 ”的这种对幸福最初的判断, “我 ”自己后来也有了疑问,这些疑问是什么? 【小题 4】 “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和 “我 ”都感受到了刹那的幸福。从文中看,母子 “一刹那 ”的幸福指什么 【小题 5】认真阅读文章的结尾,说说作者这样写的

26、妙处。 【小题 6】读了本文,也许你对 “幸福 ”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 “我 ”对 “幸福 ”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 简要谈谈你对 “幸福 ”的理解。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好像 ”意味着孩子眼中只是表象的观察和主观的揣摩( 1分),至于那些 “幸福的人 ”是否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小题 3】 “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 【小题 4】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儿子看到了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 3分,少答一点扣一分)。或从整体上答 “日子虽然清贫 ,但母子俩感受到这种亲情

27、就是一种幸福 ”亦可。 【小题 5】 结尾以 “很遥远 ”呼应开头,首尾照应。 “很遥远 ”暗指真幸福,含蓄,别有匠心。 揭示主题。结尾写母亲开心的微笑,体现母亲的真正幸福,从而揭示出真正的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 【小题 6】能结合文中 “我 ”对 “幸福 ”的理解而谈计 1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谈计 1分,语言通畅计 1分。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 一句中的 “幸福 ”就是指幸福的本义: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A项的

28、“幸福 ”指的是浅层次的幸福; B、 D两项的幸福指的是表面的幸福。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 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小题

29、 2】试题分析: “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 ”一句中 “好像 ”一词意味着通过孩子的视角,从表象的观察和主观的揣摩来看,那些人是幸福的。至于那些 “幸福的人 ”是否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 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 【小题 3】试题分析: “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

30、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从这段话来看,作者对原来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已经产生了疑问: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 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

31、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 4】试题分析:邻居太太对我的夸赞,令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儿子看到了久病的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日子虽 然清贫,但母子俩感受到他们之间弥足珍贵的这种亲情也是一种幸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

32、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 5】试题分析: “母亲 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以 “很遥远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同时 “很遥远 ”暗指真幸福,作者说得含蓄而有深意,别有匠心。结尾写母亲开心的微笑,体现母亲的真正幸福,从而揭示出真正的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

33、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 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小题 6】试题分析:文章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真正的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现实生活中你肯定也有过体验到幸福的时刻,解答时,要联系本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语言要通顺流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 ,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

34、经历来分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 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泉水激石,泠泠 作 响( ) 负 势竞上( ) 窥谷忘 反 ( ) 【小题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急湍甚箭,猛

35、浪若奔。 【小题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句话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小题 4】对文章后四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补写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 “寒树 ”。 B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C最后以抒情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D结尾平稳和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的余地。 答案: 【小题 1】发出 / 凭借 / 同 “返 ”,返回 【小题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奔腾的骏马。( 3 分,抓住 “湍 ”、“甚 ”、 “猛 ”、 “奔 ”等关键词翻译,上面词语每错译一词扣 1

36、分) 【小题 3】优美的山水具有巨大的诱人魅力,足以使热心世务,企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 1 分)。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自由解脱的情态。( 2分) 【小题 4】 C 【小题 1】试题分析: “作 ”,一词多义,发出。 “负 ”,一词多义,凭借。 “反 ”,同 “返 ”,返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 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2】试题分析:翻

37、译时,要注意把 “湍 ”(水)、 “甚 ”(比,胜过)、 “奔 ”(飞奔的骏马)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 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 3】试题分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 (这些幽美的 )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 ,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

38、然 ,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 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

39、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 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小题 4】试题分析: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 “横 斜的树枝在上面遮 蔽 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 昏时 那样阴暗,稀 疏 的枝 条交 相掩 映 , 有时 可以见到阳光 ”,并没有抒情的意思。所以, C 项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

40、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诗歌鉴赏 阅读浣溪沙一词,回答问题( 4分,每小题 2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题 1】全词思绪是围绕 “ ”字来抒写的;被称为 “天然奇偶 ”的词句是: 。

41、【小题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全词抒写了悼惜春残花落,好景不长的愁怀,又暗寓了相思离别之情。 B “去年天气旧亭台 ”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C结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中 “独 ”字突出了独享歌筵之乐得意之情, “徘徊 ”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词词小而充满深远哲思,全词前后片浑然一体,契合无间,语言清丽,音调谐婉。 答案: 【小题 1】独;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题 2】 C 【小题 1】试题分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天然奇

42、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是句内容的理解。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 物、意象来理解。 【小题 2】试题分析: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春恨词。 “去年天气旧亭台 ”说明时间在重复,空间也在重复。就在这单调乏味、作诗饮酒的重复生活中,夕阳西下了,何时能回来呢?表现出词人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为 “夕阳西下 ”之 “无可奈何 ”。 “花落 ”而

43、“燕来 ”正可安慰无聊的人生。也是孤独者兼哲学对人生各种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小园香径独徘徊 ”,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 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

44、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语言表达 按照题目要 求回答下列问题。( 4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小题 1】【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前四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2分) 第一, ;第二, 【小题 2】【活动二: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 “雁 ”和 “燕 ”

45、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分析下列诗句中诗人借 “雁 ”和 “燕 ”表达的思想情感。( 2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雁: 燕: 答案: 【小题 1】第一,物候的循环变化;第二,物候随季节气候而变化。 【小题 2】 “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燕 ”是春的使者, “迎燕 ”表明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 喜爱之情。 【小题 1】试题分析:这几句诗展现了草这一种植物在一年中枯荣一次,虽然在秋冬经过野火的焚烧,但是只要春风一吹,就会顽强的生长出来的自然现象。既有四季的循环,也有物候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是句内容的理解。

46、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小题 2】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里的雁指的是 “家书 ”,表达了作者对家 乡的思念。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的意思是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 ,主人 “不下旧时帘 ”,这里的 “燕 ”是春天来了的讯号, “迎燕 ”表明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

47、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阅读下面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分) 中广网北京 10月 11日消息 “2012年诺贝

48、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北京时间 10月 11日 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 2012年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 , 1955年 2月 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 8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 “怀乡 ”以及 “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 ”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 “传奇 ”。莫言在其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先锋 ”色彩。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等。 2011年 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答案:莫言荣获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3分,两个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