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29049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 1049年) 12625万余 收支相抵 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 “积贫 ”的局面 C. “积弱 ”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与当时

2、的史实不符合,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北宋积贫现象,并不是积弱现象,所以 C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 明史 食货志: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下列有关一条鞭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 “按亩征收 ”的特质使大部分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B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一条鞭法之

3、最大特色为 “役归于地 ”,使得 “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条鞭法实际上是把丁税加到田亩上, “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 ACD三项均正确。 B项错误,一条鞭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解决阶级矛盾。故选 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张居正变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 A 试

4、题分析: B项与三次改革的内容都不相符,所以排除 B项。三次变革中只有商鞅变法是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所以 C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成功的,所以 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 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全面考查对于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教材可知,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 “行宪法,大开国会 ”,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

5、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评价 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符合 “人事 ”变动之意的只有 C、 D 两项,但袁世凯并不是维新人士,所以符合为 “贯彻新政 ”要求的是 D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 基于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 )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

6、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内容中有关于富民的政策的内容,A是无关项, B项是社会风气问题, C项是生产力提高方面的问题,只有 D项是涉及到了 “富民 ”政策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与史

7、实不符合,任何改革都会损害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年 )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实质上表明当 (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鲁国初税亩改变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故选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

8、变法 初税亩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 解放思想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强调了对维新变法运动改革举措影响的理解,结合史实不难发现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 均有涉及,故答案:选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影响 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主 要原因都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 C封建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D人民的反抗斗

9、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如果是资产阶级以革命的方式来改造封建制度,这需要资产阶级强大的力量来完成,而当时的日俄两国资本主义发展都不充分,所以资产阶级力量都弱小,故才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日俄改革的主要原因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 “脱亚入欧 ”的历史转折。这里的 “脱亚入欧 ”是指 (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

10、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 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 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与影响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 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加尔文的这种先定论思想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利益的,所以 C项错误, D项错误,因为加尔文的宗教改

11、革并不是否定天主教的作用,他只是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欧洲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确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确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不全面,缺少了封建主义,所以 A项错误。 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它是日本明治维新积极的影响,与题意不符合。 D项也如 B项一样,所以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

12、新的影响 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D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的前半部分内容正确,后边内容不正确,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不反对宗教信仰的,它只是反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所以 A项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欧洲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

13、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参加者 C时间 D地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公车上书是指 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参加者是应试的学子们,不是各省官员,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 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

14、阶级主导的改革,所选项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背景;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4 16世纪,欧洲向近代过渡,这一过渡的根本动力是 ( ) A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C资产阶级兴起 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意要求的是选择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断的成长所以出现了思想解放的各种潮流,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欧洲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的背景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

15、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洋务派的观点,反映的是他们的中体西用思想。 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 C项是封建顽固派的观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改良派的思想主张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

16、,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是无关项,材料讨论的重点是中日强弱的原因,论证的是中日向西方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所以其本质意图是在说明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使中国强大,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行,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 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 C推

17、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与日本的史实不符合,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真正最高统治者是将军,而当时的天皇是无权的,倒幕运动后还政于天皇,所以答案:选择 C 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特点与影响 综合题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

18、,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分 )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8分 ) 答案: )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本题以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 “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今天下之

19、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 2)第 二问,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也就是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认为 “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 “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此可以看出他主张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所以他们的合作不可能成功。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20、:( 20分)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 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 “挺身而出 ”后是如何去 “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 ”和改革 “政治制度 ”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6分) 材料二 (王

21、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自古治世 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 青苗法者,以常平 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 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22、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 “治财有道 ”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分)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 3) 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

23、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4)材料一中的 “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这里的 “文明 ”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6分) ( 5)你从四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4分) 答案:( 1)措施:颁布 “解负令 ”; 推行权力机构改革(或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特点:革命性、中庸性 ( 2)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 ( 3)政府扶持 ( 4)文明:西方主要国家所建立的资本主

24、义制度、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4分) 结果: 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2分) ( 5)改革是为了缓和矛 盾,解决社会危机;改革是富强之路;改革一 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中二点即可)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于 “梭伦 “挺身而出 ”后是如何去 “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 ”和改革 “政治制度 ”的问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依据题干要求 “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 ”和 “改革政治制度 ”,可得出颁布 “解负令 ”; 推行权力机构改革(或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有关于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

25、点 ”的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教材知识可得出改革具有革命性、中庸性。 ( 2)第二问,可以依据 材料相关的内容来分析解决,如材料中的 “青苗法者,以常平 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 免役之法 市易之法,抓住题干要求 “与富商争夺利益 ”等内容来可以归纳出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措施是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 ( 3)第三问,材料中的 “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工业化的形成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所以可以得出相

26、关的结论。日 本经济发展的史实也是如此,这是由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决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是要产生垄断单靠日本的私人企业不可能完成。 ( 4)第四问,有关于 “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这里的 “文明 ”指的是什么的问题,依据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来分析即可得出结论,但要注意这个结论应该是全面的 “文明 ”,不是单个方面的。有关于俄国 “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学习的结果是什么的问题,只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来分析即可,这场战争后俄国开始了改革。 ( 5)第五问,启示需要紧扣材料得出认识,从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可以得 出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从明治维新中,我

27、们可以得出改革是富强之路;从以上改革中可得出改革一定程度上能解放了生产力,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俄国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代中国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 雅典民主制度的改革 梭伦改革 ( 10分)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 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 “四民平等 ”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 8所大学、 256所中学、 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 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 81%, 1907年更高达 97%,几乎

28、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 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 34所,其中外语学堂 7所、军事学堂 15所、科技学堂 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 1895年到 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 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 30多年。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 的差异?( 6分) (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 4分) 答案:( 1)差异:日本: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1分)大、中、小学体制完备;( 1分)国民受教育比例

29、高。( 1分)中国:洋务运动只有技术学校,为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分)维新变法中只设少数新学堂;( 1分)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比日本晚 30年。( 1分) ( 2)联系: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经验是教育兴国(或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速度。)( 2 分)清政府不注重发展教育,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两国教育制度的差 异性其实是考查中日近代两国在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及学习内容上的区别。主要从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体制、课程设置方面等方面来分析其差异性。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出发来分析而得出结论。 ( 2)第二问,其实本问题可以转化成中日两国近代改革一

30、成一败的结果来分析即可。依据前一问题的结论来回答这个问题。教育是国家富强兴旺的根本,而中国的教育在当时是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日本却是相反的,中日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个问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历 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 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 “伏地痛哭 ”,指责维新变法,表示 “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 ”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 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材料三

31、 康有为 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 “乾纲独断 ”,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 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 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四 “百日维新 ”虽然失败了,但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

32、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 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中的 “刚毅 ”“徐桐 ”属于哪个政治派别?( 2分)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 6分) ( 3)据材料二、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6分) (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 “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分) 答案:( 1)减少改革的阻力。( 2分) ( 2)地主阶级顽固派。( 2分)精简机构,

33、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等,触犯了其利益。( 6分) ( 3)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对;远离政治现实;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缺乏周全设计;遭到多阶层反对。( 6分) ( 4)促进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国近代化进入政治变革阶段。(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解决。客观上重点分析中国的社会状况,戊戌变法前日本侵略中国打败中国并签定了马关条约,列强纷纷来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亡国 的危机,中国戊戌变法的外部压力大,这样大的压力同时也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急于求成,从而成为导致变

34、法失败的主观因素。中国封建政府内部反动势力十分强大,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极力的阻挠改革。 ( 2)第二问,有关于材料二中的 “刚毅 ”“徐桐 ”属于哪个政治派别的问题,需要结合材料中有关于这两个人的相关行为来分析。由材料中两人的作法可以得出正确的的答案:。有关于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的问题,戊戌变法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改革内容上触犯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反对变法。 ( 3)第三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时需要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来分析,依据第一问的答案:可以归纳出对内改革阻力大,封建反对势力强大,同时改革者内部不和,改革者的素质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对外国际环境对中国也有不利的方面。 ( 4)第四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影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本题需要学生回答的是戊戌变法的积极方面,不要答成是消极方面的内容,但同时也不要过分的夸大其积极作用。戊戌变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达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作用。 考点:历 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