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29054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 “宗 ”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答案: D 试题分析: “宗,尊祖庙也 ”。材料的意思为,宗,就是祖庙,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 ”和 “国 ”密切结合。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推翻帝国主

2、义压迫 打倒军阀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共二大的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推翻翻帝国主义压迫 ,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内容,排除 ,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共二大; 说国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表现在 A革命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是指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

3、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国共合作的宣言,明 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因此,从革命任务上说,国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民革命; “世纪的握手 ” 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相隔 60年的历史性握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 A合作一分裂 B分裂一合作一再分

4、裂 C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 D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一又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从胡连会切入考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过程。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经过十年国共的对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共合作;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

5、,所依据的条约距该事件发生大约 A 97 B 77 C 37 D 17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使馆区,准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七七事变发生在 1937年,所依据的条约距该事件发生大约 37年。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

6、村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八七会议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南昌起义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三湾改编已经把 “支部设在连上 ”,实际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正式确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因此选择 A.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十年对峙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该会议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纠正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确立党的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答

7、案: B 试题分析: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 “左右偏差能纠正 ”,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等问题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全面抗战路线方针制定于洛川会议。 1937年 8月 22日至 25日 ,中共中央在洛川以北二十余里的冯家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洛川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的抗战方针 ,

8、进一步确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 1921年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因 此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十年对峙 遵义会议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答案: A 试题分析: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他们创造了以 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 4个师部 9个半旅约 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作战 .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到军队的主力,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9、。解放战争的 战略态势改变与土地改革、政治思想工作、正确的作战方针有关,因此选择 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 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 端午节 青年节 建军节 国庆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词是 “近代 ”, “民主革命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青年节五四运动有关,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建军节与八一南昌起义有关,国庆节与新中国的成立有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0、 国共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部宪法,它制定于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领导人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明确规定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从而确立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

11、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因此选择 C。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五四宪法 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初步建立于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 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1954年召开第二届政协会议的时候,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 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

12、经胜利召开,中国人民有了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构。因此,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举,

13、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 。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协制度的形成 特点 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A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考点:现代中国

14、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建设的曲折发展 82宪法 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人大代表,小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宪法,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部宪法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 A 1997年 B 1999年 C 1982年 D 1954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97年 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依法治国。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将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华人

15、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香港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祖国 “九二共识 ”的达成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 1992年 “九二共识 ”的达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的构想。因此选择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关于中共一大,说法正确的是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运动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

16、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 提出进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共一大的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中共一大召开,确立了党的名称,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运动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了最高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进行国共合作的建议,排除 ,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共一大; 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图)。对 该漫画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民众团结的重要性 B体

17、现了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 C褒扬了爱国学生的先锋队作用 D反映了五四运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是 1919年 5月 4日发生于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从漫画的文字说明,可以 ABD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民众团结的力量,不是强调学生的作用,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

18、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日军暴行的高潮从 1937年 12月 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 6周,直到 1938年 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 20万以上乃至 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2014年确定,每年 12月 13日南京大屠

19、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 “制 ”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各个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百姓不堪忍受。故前后 “两个制 ”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

20、制。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 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 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 “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 ”,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 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对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有利于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

21、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本题强调的是秦始皇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故 A符合题意。 B强调的是在政治制度上的贡献; C强调的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D强调的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统一六国 始皇说 “天下共苦 ,战斗不休 ,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 ,“求其宁息 ”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

22、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 从 “封建亲戚,以蕃 屏周 ”到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反映了中国古代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材

23、料表明当时已经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开始时间是秦朝时期。故选 A。 B 项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 C 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监察制度;D项是明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本题考察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 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三公 ”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

24、皇帝据理力争。 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 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剧本 、 分别反映的情况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秦朝、汉朝 B汉朝、宋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 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

25、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三省六部制是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应该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省六部制 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 ”。该史书 有可能是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是 “浙江行省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

26、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 ”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因此选择 D。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行省制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1689-1755年)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设立内阁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 “专制 ”

27、。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之后,经历唐宋的发展,到明清逐渐加强,军机处的设置,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机处的设置 下图为中英 南京条约 签订时的场景,考察其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意图的是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 2100万元银元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40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 “世界工厂 ”,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海关的自主权,英

28、国可以在中国倾销商品。因此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有人说: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 礼物 来祝贺中国人进入 20世纪。 ”这份 “不堪忍受的 礼物 ”是指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内容分析,这份 “礼物 ”是西方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情感上分析,是 “令人不堪忍受 ”,可见条约的内容十分苛刻,赔款十分巨大,从时间上分析,是进入 20世纪的时候签订的条约。 A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 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

29、)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 1895年 4月 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C是 1901年签订的,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 9月 7日,因此 有 “九七国耻 ”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D北京条约是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

30、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辛丑条约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该诗反映的斗争应该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下面对该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取得了反抗斗争的完全胜利 B清政府积极配合,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41年 5月,英军在三元里附近驻扎。由于有英国士兵到三元里抢劫财物、强暴妇女。村民韦绍光之妻被调戏 1,激起当地民众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乡村的一万多民众组织结集起来,向英军围

31、攻袭击, 4名英军死亡, 20多人受伤。 “因义生愤愤生勇 ”,可见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千众万众同时来 ”, “乡民合力强徒摧 ”。材料反映的抗英的主体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没有清军的参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 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可见清政府没有积极配合人民的抗英斗争,反抗斗争没有取得完全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因此选择 C.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排除 AB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

32、英 2000年 9月,圆明园青铜牛首等三件国宝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导致他们流失国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 联军 D英法联军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三件国宝最初藏于圆明园,后因战争的劫难流失海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咸丰十年)历史事件)有关。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 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夺,另一个纵火焚烧,这两个强

33、盗一个叫法兰西(法国),一个叫英格兰(英国)。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 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 11款,并附有 “另约 ”和 “议订专条 ”。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

34、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是 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 “酬报 ”银三千万两。 ABC反映了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同盟会是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马关条约是 1895年签订的,时间不符合,因此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二次

35、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 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 A使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B使中国完全丧失国家主权 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 |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36、建社会。因此选择 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侵华战争 影响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 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 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

37、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 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6分) (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4分 ) 答案:(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6分 ) (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4分) (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4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38、力。需要读懂材料原 意,结合教材知识理解并归纳。 “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 丞相的作用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材料的意思是宰相要 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 2) “今我朝罢丞相 ”,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立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废丞相之后,权分六部。分别设立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管理国家的行政、司法事务。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 就是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

39、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通过逐层分析,纵向对比,就能概括出明朝的在政治特点。 ( 3) “共承庙宇,统理海内 ”,秦汉时期,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唐宋时期,宰相的权力不断分割,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但是仍然不敢独断专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 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失去相权的制约,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答出发展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废除丞相;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40、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讲道: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天都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 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也站到了新起点上。 ” (1) 材料中的 “这一天 ”具体是指哪一天 (年、月、日 )?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的最终事件是什么?( 4分)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答记者问时 ,引用了清末爱国诗人邱逢 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 (2) 请判断邱逢甲的春愁写于哪一年? “割台湾 ”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

41、领袖两位 (除邱逢甲 )。( 6分) 材料三: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分) 答案: )具体时 间: 1997年 7月 1日。 最终事件:澳门回归。( 4分) (2) 时间: 1896 年; 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领袖:徐骧、刘永福。( 6 分) (3)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2分) 试题分析: (1)“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天都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

42、结束 ”。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于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 洲割让给英国。 1860年,清朝再次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99年,至 1997年 6月 30日期满。 1997年 7月 1日当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结束长达 155年的英国的统治,香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 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2)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

43、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从诗歌的内容分析,邱逢甲的春愁写于 1896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全 台人民,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写下血书 “抗倭守土 ”,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 “桑梓之地,义与存忘 ”,愿意与驻台守军“誓死守御 ”。一年之后,邱逢甲还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领袖还有徐骧、刘永福等。 (3)“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材料反映了解决台湾问题,主要是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

44、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意思是,台湾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 且有高度的自治权,也就是一国两制理论。 考点:现代中国 祖国统一大业 港澳回归;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现代中国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10 分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 “国 ”改写为 “瘛薄 br 宋军申报的兴衰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 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 (2分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 ) 材料二

45、(民国初年 )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一 (人民版 ) (2)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成果 (2分 ) 材料三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破除传统陋习方面的三项措施。 (6分 )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2分 ) 答案:( 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46、2分) 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 2分) ( 2)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分) ( 3)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写出其中三项即给 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 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1912年元旦 ”,和 “民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庆祝的 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中 华民国成立了。标语中故意把 “国 ”改写为 “瘛保 逑至诵梁锩 品 肆角 甑姆饨 髯疲 嗣窕竦昧苏 稳 泄 恼 慰 几姹鹱疲 呦蛎裰鞯牡缆贰 br(2) “(民国初年 )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主流媒体对君主专制的厌恶。 “1915 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 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材料主要反映了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由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 本题主要考察 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三的图片信息就是剪辫子。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