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重庆复旦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权力与义务。分封制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地区和人口分封诸侯,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也有功臣、姻亲和殷商旧族。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出征,参与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2、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陈旭麓先生在近 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此评价最适用于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爱国;二是中世纪,即是封建社会、落后与愚昧。三元里抗英体现的是爱国精神,排除 A;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
3、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所以答案:选 B;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 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排除 C;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年至 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 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 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
4、,台基厂 街改名为 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 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北京的东交民巷 使馆大街 克林德(德国公使)街 ”等信息可知,这是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从此中国出现了国中之国,这是从八国联军侵华开始 ,而在这之前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所以答案:选 D,排除 A、 B、 C。 考点:近
5、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起民族痛史: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该事件指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 “二十一条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首都 20 世纪 ” 等关键信息可知,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首都,但是时间是在 1860年,排除 A;而割占宝岛台湾发生在 1895年以及地点也不对,排除 B;辛丑条约于 1901年在北京签订,所以答案:选 C;二十一条,是 1915年 1月 18日日本向中国
6、提出的不平等条约,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与巴金先生的这点 “感想 ”直接相关的事 件是( ) A华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上海的炮声 团结成一个整体 民族的生存 ”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时中国人民已经团结起来为了民族的生存
7、而进行斗争,这应该是发生在 1937年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华北事变发生在 1935年,排除 A;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1931年,排除 B;七七事变发生在 1937年,但是并不是在上海,排除 C; 1937年 8月 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八一三事变 1940年 5月 16日晚,日军插播了当天在湖北襄河某中国将士阵亡的消息,并称: “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拟用专机运送汉口。 ”该将士是 A蒋光鼐 B蔡
8、廷锴 C杨虎城 D张自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1940年 5月 16日晚 湖北襄河 某中国将士阵亡 ” 等信息可知,这是发生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枣宜会战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 “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 ”,这次 “大撤退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粉碎了日本帝国
9、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东部沿海 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 云、贵、川 ”等关键信息可知,其重大意义并不是在于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而是为了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选 D,排除 A。工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但不是重要意义,排除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内迁 图五是最近发现的 “八路军办事处 ”胸章。请你判断:这一 胸章出现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
10、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片 “民国二十七年 ”可知,这是发生在 1938年,即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以答案:选 C。国民革命时期是 1924-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是 1927-1937年,解放战争时期是 1946-1949年。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 ”(川江号子 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事件最早可能是( ) A 1931年 B 1936年 C 193
11、8年 D 1939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四川 武汉 ”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发生 1938年的武汉会战。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武汉会战 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 ;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为何? A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12、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 造成中国分裂 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应该是发生在 1936年西安事变。所以答案:选D。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和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并没有打击中国的反日力量的团结,反而是激起了中国人的反抗,排除 A、 B;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唤起中国人的团结,排除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 “这些人用他们的生
13、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 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 华策略 ”。这次会战 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 日本 ”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 1937年 8月 13日 1937 年 11月 26日的淞沪会战,其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但是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是武汉会战
14、。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淞沪会战的意义 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 两支 “友军 ”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 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 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国民党军队 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 联合杀敌 ”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发生 1937年国共合作之
15、后。所以答案:选 D。九 一八事变发生在 1931年,华北事变发生在 1935年,西安事变发生在 1936年。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国共合作 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 ”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 “1896年 杭州 ” 可知,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设立工厂。而根据 “片面最惠国待遇 ”的规定,英国也可以在中国设立工厂,因为 “
16、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而领事裁判权的产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东方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利用 武力击败清政府后,强加给中国的一项严重侵害中国司法主权的制度。辛丑条约并无此规定。排除了 ,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 这好
17、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一般来说回答根源之类的问题都是从经济角度入手的。而 A、 B、 C、 D选项中, A是外交政策,排除; C是市场方面,排除; D是购买力方面,排除;而英国商品在中国消费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自然经济 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
18、非常多,比如有 “伯伯、叔叔、舅舅 、姑妈、姨妈 ” 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礼仪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 ” 等可知,这些都是与父母同辈的关系,这体现了血缘关系,而这与宗法制有关。所以答案:选 B,排除了 A、 C、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楚王曰: “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鼎是
19、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 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鼎是王权的象征,而楚王问鼎,说明了楚王有称霸的野心,这也从本质说明了西周的分封制面临挑战,逐步走向瓦解。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破坏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 “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 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 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
20、民 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 ”并不能得出分封诸侯国是小国寡民,排除 A;由材料 “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 ”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即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但从材料并没有涉及郡县长官的任命问题,也没有体现了郡县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争霸的需要。所以答案:选 B,排除 C、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的天下形势 假
21、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御史大夫的职能。由材料 “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可知,这一官员不仅具有负责执掌群臣奏章,还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御史大夫的职能。所以答案:选 B,排除 A、 C、 D。丞相为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但秦始皇并未实际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郡守是地方
22、行政长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官制 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 “太牢 ”,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 “大牢 ”,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 “少牢 ”,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可见周代饮食制度强调 ( ) A营养搭配 B贵贱等级 C社会分工 D皇权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天子用九鼎 诸侯一般用七鼎 卿大夫用五鼎 士用三鼎 士也有用一鼎的 ”等可知,从天子到士使用鼎
23、的数量逐级减少,这体现的是贵贱等级关系。所以答案:选 B。周代饮食制度并不能体现营养搭配和社会分工,排除 A、 C;在西周并没有建立起皇帝制度,不存在皇权至上,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周代饮食制度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 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权力很大,皇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而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各省的
24、长官为宰相,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说明了隋唐时期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所以答案:选 B,排除 A、C、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宰相权力的变化 在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B政府张贴金榜公布科考结果 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内阁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清朝的康熙年间 ”可知,这时候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不可能存在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的场景,排除 A;而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置的,排除 C;康熙时期设置
25、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后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 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逐渐将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排除 D。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 1905年,所以在康熙年间可以看到政府张贴金榜公布科考结果,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安抚笼络少数民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与之截然相反的是 A册封制度 B和亲政策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
26、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册封原意是指 “接册(文书)受封(封建) ”。古代帝王以封爵授给宗族妃嫔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都经过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宝印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这与题干的意思相符,排除 A。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 “为我所用 ”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和亲也是一种笼络的手段,与题干相符,排除 B。 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 ,其义在于羁縻勿绝 ,仍效仿唐代的 羁縻制度 。这与题干的意思相符,排除 C。改土
27、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这与题干的意思相反,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改土归流 下图为唐书所载的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可 知,士族子弟占 71%,寒素子弟占 16%,小姓子弟占 13%,这说明了唐代选官制度并不是为了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排除 A;这也说明了唐代选官制度已经不是世袭制了,排除 B;由图可知,唐代选官制度并
28、没有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反而是扩大了,排除 C;由图可知,唐代选官制度兼顾多个阶层,但是还不完善,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 ,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疑 制 虑 防 ” 等关键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要进行权力的分散和监督,也就是中央制度要进行相互牵制。三省六部制为了防止权力的
29、集中,将相权一分为三;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 “通判 ”一职;而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并不能体现权力的约束,而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 ,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 “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土主权 D内河航运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中 “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
30、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是有关于货税、饷费规定,而这一规定侵犯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 综合题 ( 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 “大变动 ”指什么? ( 2分)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3分)
31、(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 “大变动 ”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 4分) 材料二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 “此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矣,此鹿也。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 3)材料二中群臣 “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 2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摘自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 “政府由
32、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 4分) (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分) 答案:(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分)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分 ) (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2分)选官制:科举制。( 2分) ( 3)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分)采取措施:西汉: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时建立 “中朝 ”,削弱了相权;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 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6分) ( 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2分)清朝设军机处( 2分) ( 5)趋势:王权
33、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2分) 试题分析:( 1)记忆型题。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构成。在秦朝建立,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到了后期分封制导致了割据,不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因此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2)记忆型题。围绕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各个王朝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而唐朝政治制度的 “大变动 ”较之前的王朝不同在于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即在中央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而为了很好将人才归于朝廷所用,唐朝实行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教材知识的
34、识记能力。材料三讲的是指鹿为马的故事,这说明了丞相的权力极大,也说明了秦朝的制度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西汉: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时建立 “中朝 ”,削弱了相权;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 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明朝鉴于之前王朝宰相权力过重,影响到皇帝的权力,因此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了由皇帝控制的内阁;清朝也没有恢复宰相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秦朝设立宰相制度
35、,到汉代频繁更换宰相、设立内朝,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再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最后清朝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可知,中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为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共 14分) .山东省又称 “齐
36、鲁大地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 “齐鲁大地 ”? (2分 )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 )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2分 )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2分 )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4分 ) 答案: )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2分) (2)西周和西汉前期。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 4分) (3)行
37、省制度。( 1分)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2分) (4)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对地图的分析能力。由地图可知,齐鲁大地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在西周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而周公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功臣姜尚受封于齐。因此山东省又称为 “齐鲁大地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对地图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一“燕 ”“鲁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由材料二 “郡 ”“国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汉 初实行的郡
38、国并行制。这体现了西周和西汉前期对山东的管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除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之外,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即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岭北行省。因此在这种制度下,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从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来回答。即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安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
39、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代的行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逐步完善的意义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 1)圆明园世称 “万园之园 ”,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哪次侵略战争时期?( 1分)图 3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2分) ( 2)图 2反映的事件发生在何时?( 1分)哪一条 款突出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2分) 材料二 ( 3)材料二是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1分)并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40、 4分) (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3分)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分)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 ( 2) 1895年( 1分)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分) ( 3)主题: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分)左宗棠收复新疆( 2分) 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 2分)。 ( 4)因果关系。材料一列强的侵略是材料二中国军民维 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分意思相近即可)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为了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英法发动了对华的战争,即第
41、二次鸦片战争,并在 1860年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马关条约签订于 1895 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的。在马关条约中 最能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清军收复新疆战争要图 ”和 “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可知,这都反映中国人对侵略者的反抗,不过一个是官方,一个是民间。由此可判断他研究的主题
42、是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前者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者是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讲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材料二讲的是面对列强的侵略 ,中国军民进行反抗。即两者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材料一列强的侵略是材料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强的侵华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