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珠海卷)数学(带解析) 选择题 实数 4的算术平方根是 A -2 B 2 C 2 D 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数 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求一个正数x,使得 x2=a,则 x就是 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规定 0的算术平方根是 0。 22=4, 4的算术平方根是 2。故选 B。 如图两平行线 a、 b被直线 l所截,且 1=60,则 2的度数为 A 30 B 45 C 60 D 120 答案: C 试题分析:如图, a b, 3= 1=60。 2和 3是对顶角, 2= 3=60。 故选 C。 点( 3, 2)关于 x轴的对称点为 A(
2、3, 2) B( 3, 2) C( 3, 2) D( 2, 3)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于 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从而点( 3, 2)关于 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3, -2)。故选 A。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 x2+2x+3=0, x22x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有实数解 B 无实数解, 有实数解 C 有实数解, 无实数解 D 都无实数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别求出 、 的判别式,根据: 当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当 =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当 0 时,方程无实数根,即可得出答案: 方程 的判别式 =412=8,则 没
3、有实数解; 方程 的判别式 =4+12=20,则 有两个实数解。 故选 B。 如图, ABCD的顶点 A、 B、 D在 O 上,顶点 C在 O 的直径 BE上, ADC=54,连接 AE,则 AEB的度数为 A 36 B 46 C 27 D 63 答案: A 试题分析: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C=54, B= ADC=54。 BE为 O 的直径, BAE=90。 AEB=90 B=9054=36。 故选 A。 填空题 已知 a、 b满足 a+b=3, ab=2,则 a2+b2= 答案: 试题分析: a+b=3, ab=2, 。 若圆锥的母线长为 5cm,底面半径为 3cm,则它
4、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 cm2(结果保留 ) 答案: 试题分析:计算出圆锥底面圆的周长 23,再根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然后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 = 235=15( cm2)。 已知,函数 y=3x的图象经过点 A( 1, y1),点 B( 2, y2),则 y1 y2(填 “ ”“ ”或 “=”) 答案: 试题分析:分别把点 A( 1, y1),点 B( 2, y2)代入函数 y=3x,求出点 y1,y2的值,并比较出其大小即可: 点 A( 1, y1),点 B( 2, y2)是函数 y=3x上的点
5、, y1=3, y2=6。 3 6, y1 y2。 使式子 有意义的 x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二次根式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条件,要使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 。 如图,正方形 ABCD的边长为 1,顺次连接正方形 ABCD四边的中点得到第一个正方形 A1B1C1D1,由顺次连接正方形 A1B1C1D1四边的中点得到第二个正方形 A2B2C2D2 ,以此类推,则第六个正方形 A6B6C6D6周长是 答案: 试题分析:顺次连接正方形 ABCD四边的中点得正方形 A1B1C1D1,则得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正方形 ABCD面积的一半,即 ,则周长是原来的 ,即为 ; 顺次连
6、接正方形 A1B1C1D1中点得正方形 A2B2C2D2,则正方形 A2B2C2D2的面积为正方形 A1B1C1D1面积的一半,即 ,则周长是原来的 ,即为 2; 顺次连接正方形 A2B2C2D2得正方形 A3B3C3D3,则正方形 A3B3C3D3的面积为正方形 A2B2C2D2面积的一半,即 ,则周长是原来的 ,即为 ; 顺次连接正方形 A3B3C3D3中点得正方形 A4B4C4D4,则正方形 A4B4C4D4的面积为正方形 A3B3C3D3面积的一半,即 ,则周长是原来的 ,即为 1; 以此类推:第六个正方形 A6B6C6D6周长是原来的 ,即为 。 计算题 计算: 答案:解:原式 =
7、试题分析:针对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绝对值 3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解答题 解方程: 答案:解:去分母得: x( x+2) 1=x24, 去括号得: x2+2x1=x24, 解得: x= 。 经检验 x= 是分式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解为 x= 试题分析:首先去掉分母,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 x24,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然后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检验即可求解。 如图,在 Rt ABC中, C=90,点 P为 AC 边上的一点,将线段 AP 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点 P对应点 P),当 AP 旋转至 AP AB时,点 B、 P、
8、 P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作 PE AC 于点 E ( 1)求证: CBP= ABP; ( 2)求证: AE=CP; ( 3)当 , BP= 时,求线段 AB的长 答案:解:( 1)证明: AP是 AP 旋转得到, AP=AP。 APP= APP。 C=90, AP AB, CBP+ BPC=90, ABP+ APP=90。 又 BPC= APP(对顶角相等) 。 CBP= ABP。 ( 2)证明:如图,过点 P作 PD AB于 D, CBP= ABP, C=90, CP=DP。 PE AC, EAP+ APE=90。 又 PAD+ EAP=90, PAD= APE。 在 APD和 PAE中,
9、 , APD PAE( AAS)。 AE=DP。 AE=CP。 ( 3) , 设 CP=3k, PE=2k,则 AE=CP=3k, AP=AP=3k+2k=5k。 在 RtAEP中, , C=90, PE AC, CBP+ BPC=90, EPP+ PPE=90。 BPC= EPP(对顶角相等), CBP= PPE。 又 BAP= PEP=90, ABP EPP。 。即 。 。 在 RtABP中, ,即 。 解得 AB=10 试题分析:( 1)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 AP=AP,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 APP= APP,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即可。 ( 2)过点 P作 PD AB于 D,根据角
10、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CP=DP,然后求出 PAD= APE,利用 “角角边 ”证明 APD和 PA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 AE=DP,从而得证。 ( 3)设 CP=3k, PE=2k,表示出 AE=CP=3k, AP=AP=5k,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 PE=4k,再求出 ABP和 EPP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 ,然后在 RtABP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解即可。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中,点 A在 x轴负半轴上,点 B在 y轴正半轴上, OA=OB,函数 的图象与线段 AB交于 M点,且 AM=BM ( 1)求点 M的坐标; ( 2)求
11、直线 AB的式 答案:解:( 1)过点 M作 MC x轴, MD y轴, AM=BM, 点 M为 AB的中点。 MC x轴, MD y轴, MC OB, MD OA。 点 C和点 D分别为 OA与 OB的中点。 MC=MD。则点 M的坐标可以表示为( a, a)。 把 M( a, a)代入函数 中, 解得 (负值舍去)。 点 M的坐标为( , )。 ( 2) 则点 M的坐标为( , ), MC= , MD= 。 OA=OB=2MC= , A( , 0), B( 0, )。 设直线 AB的式为 y=kx+b, 把点 A( , 0), B( 0, )分别代入 y=kx+b中得: ,解 得: 。 直
12、线 AB的式为 试题分析:( 1)过点 M作 MC x轴, MD y轴,根据 M为 AB的中点,MC OB, MD OA,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到点 C和点 D分别为 OA与OB的中点,从而得到 MC=MD,设出点 M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式中,求出 a的值即可得到点 M的坐标。 ( 2)根据( 1)中求出的点 M的坐标得到 MC 与 MD的长,从而求出 OA与OB的长,得到点 A与点 B的坐标,设出一次函数的式,把点 A与点 B的坐标分别代入式中求出 k与 b的值,确定出直线 AB的表达式。 把分别标有数字 2、 3、 4、 5的四个小球放入 A袋内,把分别标有数字的五个小球放入 B袋内,所
13、有小球的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A、 B两个袋子不透明。 ( 1)小明分别从 A、 B两个袋子中各摸出一个小球,求这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互为倒数的概率; ( 2)当 B袋中标有 的小球上的数字变为 时(填写所有结果),( 1)中的概率为 。 答案:解:( 1)画树状图得: 共有 20种等可能的结果,这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互为倒数的有 4种情况, 这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互为倒数的概率为: 。 ( 2) 试题分析:( 1)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这两个 小球上的数字互为倒数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 2)由概率为 ,可得这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互为倒数的有 5种情
14、况,由( 1)时这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互为倒数的有 4种情况,故只要把 换成 A袋内 2、 3、4、 5四个数倒数的任一个即可。故当 B袋中标有 的小球上的数字变为 或或 或 时,( 1)中的概率为 。 如图, O 经过菱形 ABCD的三个顶点 A、 C、 D,且与 AB相切于点 A ( 1)求证: BC 为 O 的切线; ( 2)求 B的度数 答案:解:( 1)证明:如图,连接 OA、 OB、 OC, AB与 O 切于 A点, OA AB,即 OAB=90。 四边形 ABCD为菱形, BA=BC。 在 ABO 和 CBO 中, , ABC CBO( SSS)。 BOC= OAC=90。 OC B
15、C。 OC是 O 的半径, BC 为 O 的切线。 ( 2)连接 BD, ABC CBO, AOB= COB。 四边形 ABCD为菱形, BD平分 ABC, CB=CD。 点 O 在 BD上。 BOC= ODC+ OCD,而 OD=OC, ODC= OCD。 BOC=2 ODC。 CB=CD, OBC= ODC。 BOC=2 OBC。 BOC+ OBC=90, OBC=30。 ABC=2 OBC=60 试题分析:( 1)连接 OA、 OB、 OC、 BD,根据切线的性质得 OA AB,即 OAB=90,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得 BA=BC,然后根据 “SSS”可判断 ABC CBO,则 BOC= O
16、AC=90,于是可根据切线的判定方法即可得到结论。 ( 2)由 ABC CBO 得 AOB= COB,则 AOB= COB,由于菱形的对角线平分对角,所以点 O 在 BD上,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有 BOC= ODC+ OCD,则 BOC=2 ODC,由于 CB=CD,则 OBC= ODC,所以 BOC=2 OBC,根据 BOC+ OBC=90可计算出 OBC=30,然后利用 ABC=2 OBC计算即可。 一测量爱好者,在海边测量位于正东方向的小岛高度 AC,如图所示,他先在点 B测得山顶点 A的仰角为 30,然后向正东方向前行 62米,到达 D点,在测得山顶点 A的仰角为 60( B、 C、 D
17、三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且测量仪的高度忽略不计)求小岛高度 AC(结果精确的 1 米,参考数值: ) 答案:解: ADC= B+ BAD, BAD= ADC B=6030=30。 B= BAD。 AD=BD=62(米)。 在直角 ACD中, AC=AD sin ADC=62 =31 311.7=52.753(米)。 答:小岛的高度是 53米 试题分析:首先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得 BAD 的度数,得到 AD 的长度,然后在直角 ADC 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解。 某渔船出海捕鱼, 2010年平均每次捕鱼量为 10吨, 2012年平均每次捕鱼量为 8.1吨,求 2010年 2012年每年平均每次捕
18、鱼量的年平均下降率 答案:解:设 2010年 2012年每年平均每次捕鱼量的年 平均下降率 x,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10( 1x) 2=8.1, 解得 x1=0.1, x2=1.9(不合题意,舍去)。 答: 2010年 2012年每年平均每次捕鱼量的年平均下降率为 10% 试题分析:利用的数量关系是: 2010年平均每次捕鱼量 ( 1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2=2012年平均每次捕鱼量,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即可。 如图,已知, EC=AC, BCE= DCA, A= E; 求证: BC=DC 答案:证明: BCE= DCA, BCE+ ACE= DCA+ ACE,即 ACB= ECD。 在 AB
19、C和 EDC中, , ABC EDC( ASA)。 BC=DC 试题分析:先求出 ACB= ECD,再利用 “角边角 ”证明 ABC 和 EDC 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 某初中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 “勤洗手 ”的问卷调查,学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 600人、 700人、 600人,经过数据整理将全校的 “勤洗手 ”调查数据绘制成统计图 ( 1)根据统计图,计算八年级 “勤洗手 ”学生人数,并补全下列两幅统计图 ( 2)通过计算说明那个年级 “勤洗手 ”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比例最大 ? 答案:解:( 1)根据题意得: 30025%=1200(人), 则八
20、年级 “勤洗手 ”人数为 120035%=420(人)。 补全两幅统计图如下: ( 2)七年级 “勤洗手 ”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比例为 100%=50%; 八年级 “勤洗手 ”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比例为 100%=60%; 九年级 “勤洗手 ”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比例为 100%=80%, 九年级 “勤洗手 ”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比例最大 试题分析:( 1)由七年级 “勤洗手 ”的人数除以所占的百分比,求出全校 “勤洗手 ”的人数,进 而求出八年级 “勤洗手 ”的人数,补全条形统计图;求出九年级“勤洗手 ”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补全扇形统计图即可。 ( 2)求出三个年级 “
21、勤洗手 ”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比较大小即可。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中,矩形 OABC 的边 OA、 OC分别在 y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且长分别为 m、 4m( m 0), D为边 AB的中点,一抛物线 l经过点 A、 D及点 M( 1, 1m) ( 1)求抛物线 l的式(用含 m的式子表示); ( 2)把 OAD沿直线 OD折叠后点 A落在点 A处,连接 OA并延长与线段BC 的延长线交于点 E,若抛物线 l与线段 CE相交,求实数 m的取值范围; ( 3)在满足( 2)的条件下,求出抛物线 l顶点 P到达最高位置时的坐标 答案:解:( 1)设抛物线 l的式为 , 将 A( 0, m)
22、, D( 2m, m), M( 1, 1m)三点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 。 抛物线 l的式为 。 ( 2)设 AD与 x轴交于点 M,过点 A作 AN x轴于点 N, 把 OAD沿直线 OD折叠后点 A落在点 A处, OAD OAD, OA=OA=m, AD=AD=2m, OAD= OAD=90, ADO= ADO。 矩形 OABC中, AD OC, ADO= DOM。 ADO= DOM。 DM=OM。 设 DM=OM=x,则 AM=2mx, 在 RtOAM中, OA2+AM2=OM2, ,解得 。 , 。 。 A点坐标为( , )。 易求直线 OA的式为 , 当 x=4m时, , E点坐标为
23、( 4m, )。 当 x=4m时, , 抛物线 l与直线 CE的交点为( 4m, )。 抛物线 l与线段 CE相交, 。 m 0, ,解得 。 ( 3) , 当 x=m时, y有最大值 。 又 , 当 时, 随 m的增大而增大。 当 m= 时 ,顶点 P到达最高位置, 。 此时抛物线 l顶点 P到达最高位置时的坐标为( , ) 试题分析:( 1)设抛物线 l的式为 ,将 A、 D、 M三点的坐标代入,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 2)设 AD与 x轴交于点 M,过点 A作 AN x轴于点 N根据轴对称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 DM=OM=x,则 AM=2mx, OA=m,在 RtOAM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出 x,得出 A点坐标,运用待定系数法得到直线 OA的式,确定 E点坐标( 4m, 3m),根据抛物线 l与线段 CE相交,列出关于 m的不等式组,求出解集即可。 ( 3)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结合( 2)中求出的实数 m 的取值范围,即可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