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2)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29804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2)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2)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2)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2)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2)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文通中学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 2)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语文带你领略令人心弛神往的黄山,看到了即使在 “多收了三五斗 ”的情况下,账房先生对旧毡帽朋友那鄙夷不泄的神情,感受那凝聚着军民鱼水情的 “百合花 ”香,欣赏一碧万顷的洞庭湖,看到每个星期日都要到海边栈桥上等待于勒叔叔的菲利普夫妇的丑态。 给加点的字注音。 顷( ) 栈( ) 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 改为 答案: qn; zhn; “弛 ”改为 “驰 ”; “泄 ”改为 “屑 ”; 答案: 在后面加上 “风格 ”(补充其他宾语也可以

2、)(成分残缺:缺宾语); 删去 “包括 ”或者删去 “由 组成 ”(句式杂糅);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6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 ( 2分) 【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后两句揭示了物候 学上一个重要的现象,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现象: ( 1分) 分析原因: ( 3分) 答案:活动一:气象物候 你我齐学;气象物候流行风等。 活动二:现象:物候现象的差异决

3、定于经度的差异。 分析原因:甘肃玉门地区深处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候不能到达这里。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沙漠。 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 (18分 )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师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鸟, 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 ,都是博大的安静。 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

4、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藏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 只是壁虎四足 上潜着的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在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 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 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 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是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们或

5、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惊;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 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枝柯的颤动、 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 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练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

6、一点被造反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 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的内核在沉浮中发出金属般的脆响。 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 一川的溪水, 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 父亲的笛声婉转、 旷远、 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小题 1】结合全文,谈谈文题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中 “清

7、凉 ”的含义。(4分 ) 【小题 2】作者观察到的壁虎 “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 ”,可又为什么说 “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 (4分 ) 【小题 3】品析 “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沉浮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的深刻含义。 (5分 ) 【小题 4】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塑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分 ) 答案: 【小题 1】内心的蓬勃与丰富;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纯真、灵动、洁净、不 沾染一尘世俗;超然与豁达。(任选 2处即可得满分) 【小题 1】壁虎虽然蛰伏的身子是静止的,但因为内心有欲望而不得安静,从这个意义 上说,没有 “真正安静的壁虎 ”。 【小题 1】运用

8、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金属的脆响是指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思考。文中具体 指这种平静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和豁达,是经历磨难与挫折后对人生的一 种平静的思索。 【小题 1】面对这样的情境,是远离了人世的喧嚣,是最原始的安静。在清幽的月光下, 随着父亲旷远的笛声,眼前是静谧的世界。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 16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 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

9、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 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中国文化目前在

10、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 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

11、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 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 “他者 ”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 “酒好不怕巷子深 ”,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 “走出去 ”。 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 “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 ”、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

12、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 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小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分) 【小题 2】 .第 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 分) 【小题 3】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4分) 【小题 4】 .结合文艺,分别说出第六节中 “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一句中 “兑 ”、 “酿 ”的含义。( 4分) 答案: 【小题 1】文化需要

13、相互凝视 【小题 1】第 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 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这一观点;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 1】 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文化的差异。

14、【小 题 1】 “兑 ”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 “酿 ”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三)阅读下文,完成 1316 题。( 16分) 民工父亲的 “幸福 ” 李良旭 刚搬进新房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生疏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戒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 “你找谁 ”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 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 “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

15、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 “什么事 你说吧 ”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怀疑地看着他。 见我态度缓和,他一冲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 “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美丽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 屋子盖了很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形,我很难对孩子说明白。 ”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看着我。 我恍然 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 “杰作 ”,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他见我爽直地答应了,冲动地说: “

16、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头脑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认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 今天,我可碰到大好人了啊! ”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漆黑,身材硬朗,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 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 ,两人的眼光中有一种摇摆的拘束。做父亲的似乎在尽力显示出一种干练和成

17、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 “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需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本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便利,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 级工测验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 他竭力地想向孩子刻画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看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骄傲和自豪的神色, 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 ,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很多。 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房,他们几乎是一步

18、步挪着退到门边向我离别。忽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牢牢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 “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热,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略、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冲动。就这一下子,我觉得,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 11)父子俩互相扶持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 “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屋子,城里人住得真舒畅 ,气质高雅,假如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屋子就好了。 ”儿子的语气里

19、有种爱慕和憧憬。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 “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 不要乱想了。我想,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 ( 12)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 (选自青年文摘 2009年第 22期) 【小题 1】 .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 “幸福 ”指什么?( 4分) 【小题 2】 .文中的 “我 ”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4分) 【小题 3】 .联 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4分)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 ”“ 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 ” (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20、 【小题 4】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答案: 【小题 1】示例: 父亲终于实现了带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的 “杰作 ”的愿望。 父亲感到自己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 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 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 【小题 1】起先 “警惕 ”、 “一 脸狐疑 ”(不信任)后来 “恍然大悟 ”、 “点头答应 ”(理解) ,最后感到 “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了 ”(感动)。 【小题 1】 第一次握手,写出了父子俩刚进 “我 ”家里时那种拘谨、不安、扭捏的心理,并表现父子相互间的鼓励与安

21、慰;第二次握手表现了孩子为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小题 1】示例: 他是一个既细心又富有爱心的父亲。例如他克服种种困难,乞求城里人让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盖的房子。 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的农民工。例如他对儿子说: “我负责砌墙, 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 我 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小题 1】 .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 “幸福 ”指什么?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我,需要学生在读文章时注意能表现民工父亲自我满足的的地方,尤其是关键词语。这样就很容易得到答案:。 【小题 1】 .文中的 “我 ”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

22、阶段的变化? 本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情感,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到深深的感动。情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小题 1】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牢牢地握在一起 ”“ 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 ” (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两次握手反映的是父子两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有担心到自豪。做此题需要学生人仔细揣摩语言,才能把握文章情感。 【小题 1】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此题是开放性题目,文章的父亲优点很多答案:不唯一,言之成文即可

23、。但要注意要求 “结合文中具体内容 ”。 文言文阅读 (四)阅读下文,完成 1720 题。( 1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

24、醉翁亭记) 【小题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伛偻 酣 颓然 翳 【小题 2】 .翻译下列句子。( 6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 3】 .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 .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4分) 答案: 【小题 1】 驼背,指老人; 尽兴的喝酒 醉醺醺的样子 遮盖 【小题 1】 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 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小题 1】 表现了

25、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 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 突出了太守 “与民同乐 ”的思想。 【小题 1】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 ”的思想。 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思想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默写 诗、文名句填空。( 题为必答题; 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 8分) 必答题: 绿杨烟外晓寒轻, 。(宋祁木兰花) 根之茂者其实遂, 。 韩愈答李翊书)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选答题: 操千曲而知音, 。(刘勰文心雕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 答案: 红杏枝头春意闹; 膏之沃者其光晔; 似曾相识燕归来; 直挂云帆济沧海; 箫鼓追随春社近; 狐裘不暖锦衾薄; 观千剑而识器;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往者不可谏; 我劝天公重抖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