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8)(带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29989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8)(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8)(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8)(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8)(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8)(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 18)(带解析) 选择题 某同学在显微镜的一个视野中看到了一行细胞如右图,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 “10”和 “10”,如果将镜头换成 “10”和 “40”,则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A 1个 B 2个 C 4个 D 8个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显微镜的目镜为 1O、物镜为 1O时,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当目镜不变,物镜变成 40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的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的个体就越大,细胞的数目就越少,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 100倍变为 400倍时,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 4倍,视野

2、的范围应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细胞的数目也应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细胞的数目为 842个,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与视野的关系。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A在田间焚烧秸杆 B绿化美化环境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 D淘汰高耗能企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故 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

3、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所以绿化美化环境会减缓温室效应,故 B不符合题意;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 C不符合题意; D.淘汰高耗能企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下列能使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最有利于生物进化的生殖方式是 A分裂生殖 B营养生殖 C有性生殖 D出芽生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有性生殖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两

4、个亲代的遗传特性,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性生殖的意义。 我国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编织丝绸等技术。其中有一道工序是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后缫丝,此时茧内的家蚕发育成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答案: C 试题分析: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蚕的幼虫发育成熟后,吐丝化蛹,蛹不食不动,因此此时茧内的家蚕发育到蛹,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

5、全变态的发育特点。 西瓜果实中有多粒种子,这是因为花的结构中有多个 A胚珠 B子房 C子房壁 D柱头 答案: A 试题分析: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图如下 可见,果实中含有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所以种子的数目取决于子房中胚珠的数目,即果实里有许多种子,说明子房里有许多个胚珠,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A晴蜓点水 B螳螂捕蟑 C作茧自缚 D鹦鹉学舌 答案: D 试题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

6、蜻蜓点水、螳螂捕蟑、作茧自缚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鹦鹉学舌等,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和特点。 下图是豆目的部分分类图解。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类植 物是 A绿豆和菜豆 B绿豆和紫檀 C合欢和紫檀 D合欢和菜豆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7、据分类索引可知:绿豆和菜豆同属,绿豆和紫檀同科,合欢和紫檀同目,合欢和菜豆同目,属、科、目中属最小,因此同属的绿豆和菜豆亲缘关系最近,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分类单位。 大灾之后要防大疫。玉树地震后,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应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答案: B 试题分析: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毒液,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和传染病流行

8、的三个环节。 在克隆羊的过程中,白细毛的母羊 A提供了细胞核,黑粗毛的母羊 B提供了去核卵细胞,白粗毛的母羊 C进行代孕,那么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为 A白粗毛 B白细毛 C黑粗毛 D灰细毛 答案: B 试题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 DNA上, 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克隆羊体内的遗传物质全部来源于白细毛的母羊 A的细胞核,具有白细毛母羊 A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与为体色与白细毛的母羊 A一模一样,即是白细毛母羊,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克隆技术的应用。 下列四种生物中,其细胞结构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图中生物为细菌

9、, B图中生物为霉菌, C图中生物为蘑菇, D图中生物为酵母菌,霉菌、蘑菇、酵母菌都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 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B将动物领养回家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种子基因库 答案: C 试题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 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

10、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 施。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进行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形成了 A原始大气 B有机小分子 C有机大分子 D原始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米

11、勒做的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 “还原性大气 ”,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米勒的模拟实 验。 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与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一反射类型相同的是 A膝跳反射 B

12、眨眼反射 C谈虎色变 D缩手反射 答案: C 试题分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简单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 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13、,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 王婶的血液检验报告单上显示:红细胞为 3.0(正常值 3.55.0)1012 个 /L,血红蛋白为 100(正常值 110150)g/L。她除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外,还应多食用 A含铁多的食物 B含磷多的食物 C含碘多的食物 D含钙多的食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贫血患者因血液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因此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

14、症状,一般的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它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 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C液泡与吸水和失水有关 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面,能控制物质进出,让对细胞有用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出来,使有害的物质也不能进入细胞,所以说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它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

15、出的功能,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小娟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和氧气,用三粒菜豆种子 A.B.C为主要材料,设 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A.A和 B可形成对照 B.B和 C可形成对照 C.清水中缺乏营养 D.种子太少具偶然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种子 A和 B相比, A没有水,而 B在水面有少量的水能萌发,可以形成对照实验,种子 C和 B相比, C浸没在水中与空气隔绝,因缺少空气而不能萌发,而 B在水面有少量的水和充足的空气能萌发,可以形成对照实验,但是实验过程中 1粒种子发不发芽具有偶然性,这一粒种子可能已经不具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

16、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过度休眠等,只用 1粒种子实验结果就不准确,可信度不高,因此 放入的种子越多实验就越准确,故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种子太少具偶然性,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A鱼类 B爬行类 C两栖类 D哺乳类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古代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 原始两栖类 原始爬行类 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

17、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 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中的部分装置来探究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应选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对照组合,控制变量是有无金鱼藻,探究 “光合作用还产生氧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对照组合,控制变量是有无光,探究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选 B; C. 组合,控制变量有光和金鱼藻,控制变量不唯一,不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故该选项错误; D. 组合,控制变量是金鱼藻,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可是该组合缺少光照的条件

18、,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 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如图, 分别表示人体神经系统、身体总发育、生殖系统随人的年龄增长而发育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B生殖系统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C神经系统发育的高峰期从青春期开始 D生殖系统发育的高峰期从青春期开始 答案: C 试题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

19、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与身体总发育是基本一致的,神经系统从以出生就迅速发育,到青春期就趋于平稳,而是功能增强,生殖系统发育的高峰期是从青春期开始的,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青春期发育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新鲜水 果用保鲜薄膜包裹可延长存放时间,主要是因为包裹后可以 A不让水分散失 B阻挡细菌进入 C减少水果皮损伤 D抑制呼吸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果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消耗氧气,分解细胞内储存的有机物,所以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氧气

20、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新鲜水果用保鲜薄膜包裹后,保鲜膜隔绝空气,使保鲜膜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新鲜水果内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消耗的有机物减小,从而延长水果的存放时间,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 A子宫 B输卵管 C胎盘 D脐带 答案: C 试题分析: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

21、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 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脐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要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这是因为蛋白质是 A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B主要的供能物质 C主要的贮能物质 D溶解养分的物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之一,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它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

22、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另外,蛋白质也能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一部分能量,但供能的主要物质是糖类,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蛋白质,所以,应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下图中 a表示人体的膈肌。据此判断甲、乙 两人所处的呼吸运动过程分别是 A甲吸气、乙呼气 B甲呼气、乙吸气 C甲、乙都吸气 D甲、乙都呼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

23、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甲图膈顶下降,为膈肌收缩时的状态,即吸气过程,乙图膈顶回升,为膈肌舒张时的状态 ,即呼气过程,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可结合图进行记忆。 正常人能够看清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的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 B角膜的曲度可以调节 C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答案: C 试题分析:眼球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为外膜、

24、中膜和内膜,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角膜无色透明便于光线通过,巩膜是一层结缔组织膜,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内有色素,眼球的颜色就是由它来决定的,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内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被看清,主要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通过睫状体的收缩和舒张 来调节,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眼球的结构及其作用。 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

25、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 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 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葡萄糖 D尿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曲线应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的途径。 综合题 生态农业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下图是生态农业模式图之一,请分析作答: ( 1)在此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2)该生态系统的生

26、产者是 ,图中的食用菌属于 者。 ( 3)从食物关系看,在此生态系统中具有 条食物链。 ( 4)该生态系统的自动 能力较小,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各类少, 简单。 ( 5)该生态农业比传统耕作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能量角度看,是因为 。 。 答案:( 1)人 ( 2)农作物 分解者 ( 3) 3 ( 4)调节 营养结构 ( 5) 大棚的利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或有更多光能流入) 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或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或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中还有一部分被人利用) 试题分析:( 1)在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生物以农作物、家禽、家畜为主,如果没有了

27、人类的照料,农作物的优势就会被杂草取代,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 ( 2)农作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食用菌属于真菌,能分解农作物的遗物(下脚料)和动物粪便、废弃物等,在生态系 统中扮演分解者。 ( 3)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必须从生产者开始,不包括分解者,此生态系统中具有:农作物 鸡 人,农作物 人,农作物 猪 人,共 3条食物链。 ( 4)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而该生态系统该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较小。 ( 5)该生态农业比传统耕作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能量角度看

28、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减少了能量的消耗,让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减少了物质能量的消耗,因此作物 枝叶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农业效率。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农业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自动调节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 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 实现的,肺泡中的氧气是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的。 ( 2)图中血管 的名称是 , 中流的是 血。 ( 3)血液由 射出,流经 、 到 的循环途径叫 , 和 之间的瓣膜是 ,它控制血液只能按 的方向流动。 ( 4)实验人员测定某

29、 人的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以及组织细胞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氧气 40 100 30 102 二氧化碳 46 42 50 40 据此请你判断出代表静脉血和组织细胞的字母分别是 、 。 ( 5)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药物需 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答案:( 1)呼吸运动 气体扩散( 2) 肺静脉 动脉( 3)体循环 动脉 。 ( 4) A C( 5)二 试题分析:( 1)人体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呼吸运动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在人体由于肺泡处氧的浓度高,而周围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是肺

30、泡中的氧气就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扩散进入肺泡,从而完成了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 2) 肺动脉,内流静脉血,经过肺泡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就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流入 肺静脉。 ( 3)体循环的起点是 左心室,在 左心室和 主动脉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朝向动脉开,只允许血液由心 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心室收缩时, 左心室内的血液被压入 主动脉,然后流入组织细胞,为组织细胞送去氧气和养料,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通过 上下腔静脉流回 右心房,结束体循环。 ( 4)组织细胞和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高于氧气的含量,特别是组织

31、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表中二氧化碳量高于氧气量的是 A和 C, C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因此代表静脉血和组织细胞的字母分别是 A.C。 ( 5)根据血液循环途径可知: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上(或下)肢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 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 头部动脉 扁桃体毛细血管 病灶,因此药物到达患病部位两次经过心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运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呼吸运动、呼吸的原理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以下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血管 中流动脉血的是 。 (2)图中所示与外界

32、相连的 4条途径中,过程 “4”叫做 。 (3)A.B.C.D示心脏的四个腔。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 (选填 A.B.C.D)。 (4)胰腺中的外分泌腺能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内分泌腺 分泌的。 (5)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疾病,可能是 出现了病症。 答案:( 1) 1( 2)排遗 ( 3) A.B(缺一不可) ( 4)胰岛。( 5)肾小球。 试题分析:( 1)血管 中, 与心脏的左心室相连,是主动脉的分支血管,内流动脉血, 与心脏的右心房相连,是回收的流经肾脏的静脉血, 与心脏的右心室相连,是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与心脏的右心房相

33、连,是回收的组织处的静脉血,因此血管 中流动脉血的是 。 ( 2) 4表示的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叫做排遗。 ( 3)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入心房,心脏收缩时血液泵到动脉,因此全心舒张时,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脏的左、右心房,即图示中的 A.B。 ( 4)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 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 ( 5)从尿的形成角度来说,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肾小球发生了病变,这是因为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4、正常情况下,蛋白质 和血细胞不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但当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加时,蛋白质和血细胞就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肾小管不能重吸收蛋白质和血细胞,因此这些进入肾小囊腔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血尿或蛋白尿。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的途径,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尿的排出,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近年来国际上经常出现粮食危机,甚至在一些国家出现粮荒。粮食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大米在人体内的主要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1)大 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人体的口腔内经初步消化后,最终在 内以葡萄糖

35、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2)葡萄糖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右心房,经过 循环再回到心脏的 、左心室,最后进入 动脉。 (3)随着主动脉,部分血液流到肾脏,血液中的部分葡萄糖经过 的 作用形成原尿,在 处它又被重新吸收回到了血液中。 (4)葡萄糖随着血液循环最终到达组织细胞处,在那里它被分解成 和 。 同时释放出 。这样,大米的重要使命就完成了。 答案:( 1)小肠 ( 2)肺 左心房 主 ( 3)肾小球 过滤 肾小管 试题分析:( 1)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胃内不消化淀粉,再经胃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

36、解为葡萄糖,最终在小肠内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血液。 ( 2)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需要通过肺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进入主动脉,具体路线是:小肠毛细血管 小肠静脉 肝门静脉 体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 ( 3)葡萄糖随部分血液流到肾脏后,血液 中的部分葡萄糖经肾小球时,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又回到了血液循环系统,因此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若某人尿液中经常出现葡萄糖,则此人可能患有

37、糖尿病。 ( 4)葡萄糖随着血液循环最终到达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淀粉的消化,血液循环,尿液的形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世博主题馆外壁有一面超大的 “绿 墙 “,这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这面墙是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 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 4吨。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 5度,使空气清新湿润。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的 “低碳排放 ”。 (1)“绿墙 ”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 _ 作用;其反应式是 a表示 b表示 (

38、2)“绿墙 ”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 5度,使空气湿润 ,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 _ _作用 ( 3)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提倡 “低碳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量。你能为 “低碳生活 ”做些什么?写一条和大家分享。 。 答案:( 1)光合 a(叶绿体) b(氧气 ) ( 2)蒸腾( 3)植树造林等意思都可以 试题分析:( 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储存能量,其反应式如下: 故 a表示叶绿体, b表示氧气。 ( 2)绿色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

39、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使空气湿润,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因此凉爽宜 人。 ( 3) “低碳生活 ”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节约用电(如随手关灯、关电脑 )、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 “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等的知识。 生活在英国曼切斯彻地区的胡椒蛾有浅灰色和黑色两种体色,它们都喜欢栖息在树干上。 18世纪后期

40、,英国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大量排烟,使树干由浅灰色变为黑色,胡椒 蛾也由浅灰色是常见类型逐渐变为黑色是常见类型。请分析回答: ( 1)胡椒蛾的发育过程与蚕一样,属于 发育。 ( 2)胡椒蛾的两种体色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 A表示,隐性基因用 a表示。遗传学上,将胡椒蛾体色的黑色与浅灰色称为 。 ( 3)曼切斯彻地区胡椒蛾种类的变迁是长期 的结果。 ( 4)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任意选取多对浅灰色胡椒蛾进行交配,其后代的体色总是浅灰色; 实验二:将一只浅灰色胡椒蛾与一只黑色的胡椒蛾交配,后代既有黑色,又有浅灰色。 由上述实验可知,黑色与浅灰色的显隐关系是 。 ( 5)请画出实验二的遗传图

41、解: 答案:( 1)完全变态( 1 分)( 2)相对性状( 1 分)( 3)自然选择( 1 分)( 4)黑色是显性,浅灰色是隐性( 2分)( 5)见下图 试题分析:( 1)蛾、蝶、蝇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 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胡椒蛾体色的黑色与浅灰色就属于相对性状。 ( 3)胡椒蛾的个体之间存在间黑色与浅灰色的变异,当树干由浅灰色 变为黑色时,具有浅灰色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吃掉,具有黑色变异的个体由于体色

42、与环境颜色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并能繁殖后代,这样一代代的选择下去,胡椒蛾也由浅灰色是常见类型逐渐变为黑色是常见类型,可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4)由实验一可知,浅灰色胡椒蛾控制体色的基因是纯合的,因为任意选取多对浅灰色胡椒蛾进行交配,其后代的体色总是浅灰色,没有出现黑色的个体,由实验二可知,胡椒蛾的黑色是显性性状,浅灰色是隐性性状,并且实验所用的黑色胡椒蛾的控制体色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因为假设浅 灰色是显性性状,则后代中不可能出现黑色个体,假设实验所用的黑色胡椒蛾的控制体色的基因组成是纯合的,则后代中就不会出现浅灰色的个体,用 A表示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a表

43、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则这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昆虫的发育、相对性状、自然选择学说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探究题 请将下列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的正确序号填在横线上。 ( 1)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1 2 4 6 。 ( 2)在步骤 3中,遮盖黑纸是为了不让被遮盖部分见 。 ( 3)在步骤 6中,滴加的试剂是 ,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 答案:( 1) 3 7 5 ( 2)光 ( 3)碘液 淀粉。 试题分析: 、 1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44、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 3 部分遮光: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至 4小时,是为了作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 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制造淀粉; 、 2摘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 、 7脱色: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需要 “隔水 ”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 4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 、 6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遇碘变蓝色; 、 5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黄白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蓝色,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去掉碘液颜色的干扰,便于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所以答案:是( 1) 1327465 ,( 2)光,( 3)碘液,淀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解读实验操作图,从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