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29996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省泸州卷)化学(带解析) 选择题 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A NaCl B KOH C MgO D Cu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此项符合要求。 B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此项不符合要求。 C氧化镁是由氧元素和镁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此项不符合要求。 D铜是由铜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所以应选 A项。 考点:物质的分类 某有机物 R和氧气置于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如下表: R O2 C

2、O2 H2O 反应前质量( g) 51 96 0 0 反应后质量( g) x 0 88 5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的值为 5 B R物质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C R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 1 D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2 3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所以由上面表格可知,反应前的总质量为 51g +96g+0 g+0 g =147g;即反应后的总质量为 xg +0 g +88 g +54 g=147g ;所以 x=5。此项正确。 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88 g。则其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3、88 g ( 100%) =24 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 54 g,其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54g ( 100%) =6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 R中碳氢两元素的总质量为 24 g+6g=30g而 R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51 g5 g =46g 。所以 R中还含有氧元素。此项不正确。C、根据 B项中的计算数值可知 R中碳、氢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24 g: 6g=4: 1。此项正确。 D、假设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依次为 N和 M,可根据两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式为 44N: 18M=88 g: 54g,可解得 N: M=2: 3。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B项。

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下列实验方案或措施合理的是( ) A除去 CaO中混有的 CaCO3,先加足量的水,然后过滤 B除去 MnO2粉末中混有的 KCl,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用无色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D用碘化钾溶液检验食品中是否 含有淀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水可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除去了氧化钙,不符合要求。此项不正确。 B氯化钾可溶解于水,二氧化锰不溶液于水;可用先加水溶解,再过滤将二者分开。二氧化锰为滤渣。然后再洗涤、干燥滤渣即可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锰。此项正确。 C氢氧化钠与其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均呈碱性,无法通过无色酚酞进行鉴别。此项不正确。 D淀粉遇

5、碘单质变蓝,而碘化钾中的碘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不能检验淀粉的存在。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B项。 考点:物质的鉴别与除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钾肥不但能促进农作物枝叶茂盛,叶色浓绿,还能提高产量 B CO2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合金、塑料、橡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钾肥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的茎粗壮;使植物叶色浓绿肥的是氮肥。此项不正确。 B 形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的硫、氮元素的氧化物,不是二氧化碳。此项不正确。 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塑料和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此项不正确。 D防止金属锈蚀可以减少

6、金属的再开发,从而起到保护金属资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 D项。 考点:化肥的种类及作用、酸雨的形成、化学与材料、金属的防锈的意义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与保护环境无关的是( )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减少户外运动时间,避免呼吸道疾病 D废旧电池回收集中处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保护环境。此项正确。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各种污染,保护环境。此项正确。 C减

7、少户外运动时间,并不能保护环境。此项不正确。 D废旧电池回收集中处理,可以减少因乱扔废旧电池而且造成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C项。 考点: 下列物质的俗称或名称与其化学式不相符合的是( ) A干冰 CO2 B熟石灰 Ca(OH)2 C小苏打 Na2CO3 D氦气 He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名,化学式为 CO2此项正确。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化学式为 Ca( OH) 2;此项正确。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化学式为 NaHCO3;此项不正确。 D氦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为 He。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C项。 考点:物质的俗名及化学式 下图

8、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7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1 D氮气的化学式为 N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氮,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N,属于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所以 ABC三项均正确。 D项氮气的化学式不能从元素周期表中获知。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D项。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硬水中加入肥皂水容易起浮渣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属于溶

9、解 D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可与肥皂水中的成分结合形成浮渣。此项正确。 B洗洁精中含表面活动性分子,可利用其乳化作用洗去油污。此项正确。 C酒精可溶解碘,形成碘酒。此项正确。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78%,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D项。 考点:软水与硬水、乳化作用、溶液、空气的成分 填空题 ( 1)铝合金应用广泛,抗腐蚀性强,是因为 ( 2)将铁粉加入 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物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纸上的物质是 ,溶液中的溶质是 。 答案:( 1)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

10、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 2) Cu、 Fe 硫酸亚铁 试题分析:( 1)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 2) 根据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可判断铁可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所得固体中一定有铜。 “当加入盐酸时,产生气泡 ”,说明固体中含可与酸反应的金属,即铁。所以所得固体(滤纸上的物质)成分为铜和铁。固体含铁说明铁粉是过量的,即原溶液中的硫酸铜已完全反应,因此所得溶液中只含硫酸亚铁。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 1)阅读下图包装说明,这袋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为 g ( 2)欲将 50kg10%

11、的碳酸氢铵溶液稀释成 1%的溶液,用于农作物的催肥,需加 g水。 答案:( 1) 47.4kg( 2) 450kg 试题分析:( 1)解题思路:根据图示可知该袋化肥的质量和其中氮元素在化肥中的质量分数,可求出其中该袋中氮元素的质量。再根据根据碳酸氢铵的化学式可求出含上述质量的氮元素时纯净的碳酸氢铵的质量。解题过程如下: 该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为: 50kg16.8%( 100%)=47.4kg ( 2)可根据 “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题。具体过程为:50kg10%1%50kg=450kg 考点:根据化 学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核电荷数为 118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

12、 回答下列问题: 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主要是因为 写出由 8号, 13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答案:( 1)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2) Al2O3 试题分析:( 1)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其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氧和硫两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6,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 8号元素为氧元素,元素符号为 O;根据原子结构可知一个氧原子易得 2个电子,所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13号元素为铝元素,元素符号为 Al;根据原 子结构可知一个铝原子易失去 3个电子,所以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因此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为 Al2O3。 考点:原子的构成、化学式的书写 根

13、据下列数型图像回答: (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 ( 2)图二是 20 时,取 10mL10%的 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 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 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 ( 3)图三是 a、 d、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与 c的溶解度相交于 P点,据图回答: t1 时,接近饱和的 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

14、,可用 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将 t2 时, 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可以析出 g a物质。 ( 4)下图托盘天平两边是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时间 t与生成氢气质量 m的变化关系如图四。 试回答:从开始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是 答案:( 1) H 、 Na 、 Cl- ( 2) 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要放出热量( 3) 降低温度 30( 4)先偏向右边,最后回到分度盘中央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可知, m点对应的溶液的 PH值小于 7,即此时溶液为酸性。说明该点对应的溶液中酸还

15、未反应完。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盐酸 (未反应完的)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 所含的离子为: H+、 Cl 、 Na+ ( 2) 根据图示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当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大值。可 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够放出热量。 如改用氢氧化钠固体,则不能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因为氢氧化钠在溶解于水时也能放出热量。无法确认温度的升高来源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 3) t1 时, C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即可继续溶解 C物质,所以可通过再加入 C物质的方法使其饱和。因为 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还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使 C物质在相同

16、的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变小,从而使其溶液由接近饱和变为饱和。 根据图示可知,在 t2 时 a物质的溶解度 50g。即在 t2 温度下, a物质在100g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50g。所以在 t2 时 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 a50g,溶剂水的质量为 100g。当溶液的温度降低至 t1 时,其溶解度为 20g。即在 t2 温度下, a物质在 100g水里最多溶解 20g。所以此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50g20g= 30g 。 ( 4)开始时天平左右两盘分别放有等质量的金属和酸,所以开始时天平平衡。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反应较快,所以天平放镁的一方偏轻;天平偏向放铁的右盘。当反应停止

17、时,二者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即两盘中质量的减少值是相等的。所以最终天平左右两盘剩余 物质的质量相等,即天平最平衡。 考点: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氢氧化钠的性质、溶解度曲线等图像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之后, A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为避免将 CO排放到空气中,并回收利用 CO,方框中连接的是 C和 D装置,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应为 a 除 CO外,还有氢气等物质可以还原 Fe2O3,某同学设计了用金属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制取氢气的反应方程

18、式为 用 E和 F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F装置与 E装置比较,优点是 答案:( 1)红色固体变黑( 2)吸收 CO2 ( 3) adbc ( 4) Zn+H2SO4=ZnSO4+H2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试题分析:( 1)在 A 管中,一氧化碳会与红色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粉(黑色)和二氧化碳;所以会观察红色固体变黑。 ( 2)氢氧化钠能与 A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达到除去二氧化碳的目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3)为避免一氧化碳排入空气中污染空气,应将一氧化碳气 体收集起来。所以可用 C装置来收集。由于气体的密度比水小,所

19、以气体应从 d管通入瓶中。气体会在瓶内上部聚集。由于气压的增大,可将水从 b管排出,然后再接 c管即可将水排入烧杯中。所以连接顺序为 adbc ( 4) 锌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此反应可用来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F装置可将锌粒放在多孔板上,当关上开关时试管内的气压变大,可将稀硫酸压入漏斗中;从而使锌与硫酸分离反应停止。当打开开关时,漏斗中的硫酸再回到试管内,与锌接触反应开始。所以 F 的优点为可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气体的制取和收集、装置的优缺点比较 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请回答: (

20、1)图一中,转化 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图二中,转化 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 。 答案:( 1) CO2+H2O=H2CO3( 2) 6CO2+6H2O C6 H12O6+6O2 ( 3)反应的条件不同 试 题分析:( 1)水和二氧化碳可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 2)在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会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CO2+6H2O C6 H12O6+6O2

21、 ( 3)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成物不相同。 考点:碳循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计算题 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 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 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 CO2的质量为 g (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 4.4g( 2) 11.7% ( 3) 16.3% 试题分析:( 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

22、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 73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g。 ( 2)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 为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解题思路为:可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与碳酸钠的质量关系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可求出样品中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3)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题思路为: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与氯化钠的质量关系求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加上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即为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

23、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后可计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具体过程如下: (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 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 质量为 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106: 44=x: 4.4g x=10.6g 117: 44=y: 4.4g y=11.7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1.7% (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6.3% 答:(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g; ( 2)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11.7%; (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

24、3%。 考点:综合计算 探究题 同学们利用 “硫酸、硝酸铵、氢氧化钠、碳酸钾 ”四种物质的溶液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下列各问: 【实验探究】 ( 1) A、 B、 C、 D四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实验 写出下列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A中的反应 D中的反应 【挖掘实质】 下图是 A组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 H OH-H2O 【实践运用】 完成试验后,四组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再将废液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用无色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变为红色。 ( 1) 溶液中的白色沉淀一定是 ,理由是 ( 2)废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 是 ( 3)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

25、在,我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可能含有 取滤液滴加 现象明显 含有该离子 答案:( 1) H2SO4+2NaOH=Na2SO4+2H2O K2CO3+Ba( NO3) 2=BaCO3+2KNO3 【实践运用】( 1)硫酸钡。 BaSO4与酸不反应,而 BaCO3要与酸反应 ( 2) OH- CO32- ( 3) 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溶液中可能有的离子 实验步骤 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钡(或氯化钡、氢氧化钡等) (二)可能含钡离子 溶液中可能有的离子 实验步骤 可能含钡离子 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或硫酸钠等)溶液 试题分析:( 1) 根据

26、图示可知:试管 A中的稀硫酸能与加入的氢氧化钠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H2SO4+2NaOH=Na2SO4+2H2O D 为碳酸钾加入硝酸钡中,二者可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CO3+Ba( NO3) 2=BaCO3+2KNO3 【实践运用】 ( 1)因题目中的反应发生在硫酸、氢氧化钠、硝酸钡和碳酸钾之间;其中氢氧根离子能和氢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 A中);碳酸根离子可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B中);碳酸根离子也可与钡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钡沉淀( D中)。当 “废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时,该沉淀一定为钡的沉淀。其中硫酸钡和碳酸钡均为沉淀

27、。由于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时,变为红色 ”,说明溶液呈酸性,即含较多的氢离子。因为碳酸钡可与酸反应,而硫酸钡不与酸反应。所以沉淀只有硫酸钡。 ( 2)向溶液中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时,变为红色 ”,说明溶液呈酸性,即含较多的氢离子。 由于氢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可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所以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一定不存在。 ( 3)根据题意可知: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未形成沉淀或气体,所以一定存在于所得的溶液中。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氢离子、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一定不含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而在 “实践运用 ”中所得的沉淀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形成的。

28、所以无法确定所得到的溶液中是否含硫酸根离子或钡离子。即溶液中可能含的离子为硫酸根离子或钡离子(二者只含其一)。因此,实验应为: (一)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溶液中可能有的离子 实验步骤 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钡(或氯化钡、氢氧化钡等) (二)可能含钡离子 溶液中可能有的离子 实验步骤 可能含钡离子 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或硫酸钠等)溶液 考点:复分解反应的运用、科学探究、物质成分的推断、科学探究 推断题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 NaCl、 NaNO3、 MgCl2、 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小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操作 是 原固

29、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的成分是 生成沉淀 A的化学方程式是 根据上述实验 (填 能 或 不能 )确定原固体粉末中含有 NaCl、 NaNO3。 答案:( 1)过滤 ( 2)硫酸铜( 3) 2NaOH+MgCl2=Mg(OH)2+2NaCl ( 4)不能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可知:操作 将前面的混合物分离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两部分,即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所以此操作为过滤。 ( 2)根据图示可知: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可得到无色溶液,即溶液中不含有色物质。在题目所给的物质中,硫酸铜溶解于水会形成蓝色溶液,与题意不符。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 3)白色沉淀是由固体粉末溶解于水后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根据题意可知,只有氯化镁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MgCl2=Mg(OH)2+2NaCl ( 4)根据上述推测可知:固体中一定会存在氯化镁,所以无色溶液中含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当再加入硝酸银时,可与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符合题意产生白色沉淀 B。因此无法确定原混合物中是否含氯化钠。硝酸钠在题目中的操作中不发生变化,无法确认是否存在。所以无法确定原固体粉末中是否含氯化钠和硝酸钠。 考点:物质的推 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