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0103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理量中,以科学家的名字安培作为单位的物理量是 A电流 B电压 C电阻 D电功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我们对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功率单位的了解来作答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单位 . 点评:在此题中要求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单位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 S,电压表 V1与 V2示数之比为 3: 4,电流表 A1的示数为 1A,电阻 R1的功率是 4W。若将

2、电压表 V2换成电流表 A2,电流表 A2的示数为 3A。则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电阻 R1与 R2之比是 3:4 B电源电压是 12V C电阻 R3的阻值是 2 D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若通电 1min,电阻 R2消耗的电能是 120J 答案: BD 试题分析:开关闭合后,三个电阻串联,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和电阻 R1的功率(即 P=I2R)计算出 R1的阻值;根据 V2与 A2对调后,此时电路为基本电路,利用 U=IR即可求出电源电压; 利用电压表 V1与 V2示数之比求出 R2和 R3的阻值,然后根据 W=UIt求出电阻R2消耗的电能 I12R1=P1 1A2R 1=4W, R1=4 又 I

3、2R1=U 3AR1=U U=12V V1: V2=3: 4 ( U1+U2):( U2+U3) =3: 4 又 U=12V U2+U3=12V-U1=12V-1A4=8V, 8V=6V, U2=6V-U1=6V-1A4=2V, ; R1: R2=4: 2=2: 1 ; W2=U2It=2V1A60s=120J 故选项 B正确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的计算。 点评:能够识别电路,会灵活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会熟练应用电功的变形公式。 如图所示,用细线系一个圆柱体 A并使其浸入水槽内的水中,物体 A所受重力为 G,浮力为 ,细线对物体 A 的拉力为 ;物体 A 对细线的拉力为 ,则

4、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G与 是一对平衡力 B 与 G的大小相等 C G与 之和与 大小相等 D 与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 CD 试题分析: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静止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绳对物体的拉力、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物体对绳有拉力,同时绳对物体有拉力,这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 A、 T1、 G与 F 浮 是平衡力不符合题意。 B、 F 浮 与 G、 T1之和的大小相等不符合题意。 C、 G与 T1之和与 F 浮 大小相等符合题意。 D、 T1与 T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符合题意。 故选 C、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平衡力。 点评: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5、容易混淆,注意区分。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甲、乙两种物质质量相同,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对两种物质加热,记录升高的温度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如表中所示,则 加热时间 (min) 1 2 3 4 5 6 升高温度 ( ) 甲 2 4 6 8 10 12 乙 1 2 3 4 5 6 A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 B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C在相同时间内,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 D升高相同温度时,乙吸收的热量比甲多 答案: ACD 试题分析:知道甲乙的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根据 Q=

6、cm t,由升高温度的大小来判断比热大小知道甲乙的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根据Q=cm t,由比热大小来判断吸收热量多少 甲乙的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根据 Q=cm t,甲升高的温度小于乙升高的温度,所以甲的比热大于乙的比热 酒精灯相同,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 甲乙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根据 Q=cm t,甲的比热大,甲吸收热量多 故选 A、 C、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思路:利用 Q=cm t,知道两个量是相等的,由第三个量的关系来判断第四个量的关系。 小明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 10cm时,得到一个放大的倒立像;若将物体向凸透镜移近 2c

7、m,则可能得到一个 A较小的放大倒立像 B更大的放大倒立像 C放大的正立的像 D缩小的正立的像 答案: BC 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大小由物距决定解题时可通过物体在凸透镜前 10cm处,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像,先推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再比较物体移动后的新物距跟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再次利用凸透镜成像条件判断成像的性质(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体在凸透镜前能成倒立放大的像,说明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 f 10cm 2f

8、,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5cm f 10cm 物体在凸透镜前 10cm处,将物体向透镜移近 2cm后, 则 u=10cm-2cm=8cm, 此时有两种可能: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像将更大;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条件可知,得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 B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能否通过物体成像的性质得出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本题的突破点。 图甲是边长为 a、用均匀材料制成的正方体物块,它漂浮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 h,液体密度为 ,把它从液体中拿出并擦干后,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

9、的是 A 组成物块材料的密度为 B物块所受的重力为 C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为 D在图乙中为了能使物块绕 CC边转动,在 AA边上施加的力 F至少是答案: D 试题分析: A、因为物块漂浮,所以 F 浮 =gV排 =ga2( a-h) =G=mg=物 gV=物 ga3,整理得,故本选项正确 B、 A选项中已经求得 ,则物块所受的重力,故本选项正确 C、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此时压力 F=G, S=a2,则物块对地面的压强故本选项正确 D、物体重力为 G=mg=物 Vg=物 a3g,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l1=Gl2,所以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浮力、密度、压强和杠杆的

10、综合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的面比较广,有浮力、密度、压强和杠杆等的计算,重点是各种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做出力臂的大小,这是最容易出错的,也是最难的。 把标有 “8V 16W”的灯泡 L1和 “12V 36W”的灯泡 L2串联后接在电源两端,其中一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只没有达到其额定功率,则 A电源电压为 20V B电路中电流为 3A C两灯泡消耗的总功率为 32W D灯 L2的实际功率小于灯 L1的实际功 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分别求出两灯泡的电阻,由两只灯泡电阻相同,可知分得的电压相等,从而求出电路中的总电压和总电流,然后根据两灯电阻相同,电压相同,因此功率相

11、同,把求得的数据与 4个选项逐一对照即可做出选择 , 可知,两只灯泡电阻相同,则分得的电压相等,因此 L1正常发光, U1=8v L2没有到达额定功率, U2=U1=8v,(电阻相同,分得的电压相同) 所以电源电压 U 总 =16v 电路总电流为 由于两灯电阻相同,电压相同,因此功率相同, 所以总功率 P 总 =2P1=216W=32W,所以选项 A、 C、 D错误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功率的计算。 点评:此题要求学生对电功率的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步骤繁琐,需要求出多个物理量,因此属于中档题。 在某次举重比赛中,一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时,

12、将质量为 127.5 kg的杠铃举起历时约 0.5 s,再停留 3 s后放下杠铃 .那么,该运动员在举起杠铃过程中的平均功率约为 A几百瓦 B几千瓦 C几十千瓦 D几百千瓦 答案: B 试题分析:做功的条件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根据 W=FS可求做的功,停住不动不做功,根据 可知,做的功不变,改变的是时间,举的时间是 0.5s,停留时间不做功 s,可求平均的功率 他对杠铃做功 W=FS=127.5kg10N/kg2m=2550J; 平均功率 。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功的计算。 点评:本题注意了解做功的计算,做功的条件和功率的计算,要知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

13、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不做功。 如图所示,物体 A重为 5N,物体 B重为 10N,若弹簧测力计自重及滑轮摩擦不 计,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 0N B 2.5N C 5N D 10N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从 “平衡状态 ”开始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一定是平衡力,通过分析物体 A和物体 B的受力情况即可得出物体 A和物体 B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物体 A和物体 B都受到的是平衡力。 物体 A受到重力和绳子对它向上的拉力,所以 A的重力和绳子对 A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故绳子对 A的拉力等于 A的重力等于 5N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14、是相等的,所以 A对绳子的拉力也是 5N。 由于 A对绳子施加力 5N的拉力,所以绳子对 B也施加了 5N的拉力 B处于静止状态,说明 B受到的也是平衡力, B还受到了 10N的重力,和绳子对它5N 的拉力,这两个力是不可能平衡的,说明它还受到了地面对它 5N 的支持力。 绳子受到 A对它向上的 5N的拉力和 B对它 5N的向下的拉力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5N。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滑轮的知识。 点评:此题要从平衡力的知识来分析,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误选 10N这主要是对于物体 B的受力情况分析不清所致。 如图所示,一根杠杆可绕 O点转动, B处挂着一重物 G,如果在 A点施加一个 如图

15、所示的动力 F使杠杆在水平方向上平衡,则该杠杆为 A费力杠杆 B省力杠杆 C等臂杠杆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 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2)判断杠杆是否省力的方法: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省力杠杆。 由图可知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该杠杆为省力杠杆所以选项 A、 D、C的说法都不正确。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力臂的概念,会判断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在图所示的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

16、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如水中的倒影、镜中的像等;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A、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 是此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点评:正确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

17、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正常步行时的平均速度为 10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C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l00cm D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A、一般情况下成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 1.2m/s,即约为 5km/h;而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1.0m/s,故

18、 A错误;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m/s,故 B错误; C、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26cm,故 C错误; D、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m/s,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此题考查的是数据的估测。 点评:本题考查估测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 “白汽 ”,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雾、

19、露珠和白汽是液化现象,霜是凝华现象雾和 “白汽 ”是液化现象, A、 B错;霜是凝华现象, D错;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 C正确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态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了解和掌握,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为判断一段导线中是否有直流电流通过,手边若有下列几组器材,其中最为方便可用的是 A小灯泡及导线 B铁棒及细棉线 C带电的小纸球及细棉线 D被磁化的缝衣针及细棉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的磁场能使小磁针偏转一段导线中是否有直流电流通过,可用细棉线把被磁化的缝衣针从中间吊起来,靠近电线,若靠近时不

20、再指南北,则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因为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此题考查的是电流的磁效应。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了解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检验利用了电流产生的磁场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在如图所示的家用电器中,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最接近 25W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家庭用电器的额定功率进行选择,电功率为 1kW以上的用电器属于大功率用电器 台灯的功率是几十瓦,电饭锅和微波炉的功率是1000W左右,电烤炉的功率是几百瓦到 1000瓦。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用电器电功率的估测。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常用家用电器的功率的了解和掌握,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观查生活中的物理,

21、是中招的热点。 如图所示,从温度与室温( 20 左右)相同的酒精里取出温度计。温度计的示数会 A减小 B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液体汽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有降温作用从酒精里取出的温度计,原来温度示数与室温相同,取出后,玻璃泡上的酒精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要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蒸发完毕后,温度计的示数比室温低,会再次增大到室温状态。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蒸发现象。 点评:此题要求学生了解蒸发的定义和蒸发需要吸热,使物体的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 实验题 小明在实验室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22、他先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如图甲所示,则待测液体的体积为 cm3。接着小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 20g,然后他将量筒中的液体全部倒入烧杯内,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为 g。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_g/cm3。( 3分)答案:, 37 , 0.85 试题分析: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时,要读取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取天平示数时要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计算密度要用密度的公式。读图可知,量筒的示数为 20cm3;天平的示数为 20g+10g+5g+2g=37g;则待测液体的质量 =37g-20g=17g;待测液体的密度 ;

23、故答案:为: 20, 37, 0.85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密度的测量。 点评:此实验考查了量筒、天平的读数,以及密度的计算,这是学习该实验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也是我们应掌握的重点。 在探究 “水的沸腾 ”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 90 时,每隔 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 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 90 92 94 漏填 98 98 98 98 98 (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 18所示,则漏填的数据是 。 (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

24、选填 “高于 ”、 “等于 ”或 “低于 ”) 1标准大气压。( 3分) 答案:( 1) 96, (2)98,低于 试题分析:在读数时,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从而正确的读数。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一定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气压升高时,沸点也升高,气压降低时,沸点也降低。 ( 1)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液柱指在 90 上面第 6个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 90 +1 6=96 ;( 2)由记录的数据可见,水的温度升高到 98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水的沸点是 98 ,并且在沸腾过程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因为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小于

25、 100 ,根据沸点和气压的关系,实验时的大气压是低于标准大气压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探究 “水的沸腾 ”的实验。 点评:注意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沸点的概念和沸腾时的特点,同时还考查了沸点与气压之间的关系,是一道很好的实验题。 图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 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进行观察和调整。 ( 1)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 _; (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_; ( 3)在利用蜡烛 B确定出蜡烛 A所成像的

26、位置后,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选填 “能 ”或 “不能 ”)接收到蜡烛 A的像。( 3分) 答案:)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不能 试题分析: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借助刻度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要掌握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 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

27、关系用的。( 2)实验中,用一个等长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 考点:此 题考查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注意在此题中首先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其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利用了替代法,在实验中要注意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的确定。同时要掌握实像与虚像的特点,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两个电路元件 A和 B中的电流与它们各自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将 A和 B并联后接在电压恒为 8V的电路两端,则元件 A和 B消耗的总电功率为

28、 W,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约为 (保留整数)。( 2分) 答案: .2, 9 试题分析:先根据图象读出电压为 8V时, 两元件对应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干路电流,利用 P=UI求出元件 A和 B消耗的总电功率,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 元件 A和 B并联, UA=UB=U=8V, 由图象可知,此时对应的电流为 IA=0.4A, IB=0.5A, 干路电流 I=IA+IB=0.4A+0.5A=0.9A, 元件 A和 B消耗的总电功率为 P=UI=8V0.9=7.2W, 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 故答案:为: 7.2; 9。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

29、算。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关键是能从图象中得出相关的信息。 小敏在研究 “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该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 ”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电功率与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式: _。( 1分) R/ 10 20 30 40 50 60 I/A 1.2 0.6 0.4 0.3 0.24 0.2 U/V 12 12 12 12 12 12 P/W 14.4 7.2 4.8 3.6 2.88 2.4 答案: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电功率与电压和电阻关系式是 ,根据公式结合表中数据分析计算得出结论。由表中数据可知,各组实验数

30、据保持电压U=12V不变,每组数据对应的 PR=U2=144V2,所以电功率与电阻间的关系是:。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压 U、电阻 R、功率 P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归纳分析数据的能力,根据表中数据找出电压 U、电阻R、功率 P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本实验应用了控制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跟电阻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时,小明选用了两个定值电阻 R1、 R2分别做实验,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所示的图像。 (1)请你根据图像,比较电阻 R1与 R2的大小: R1 R2。 (2)若将电阻 R1和 R2串联后接到电压为 3V的电源上,电路中的电流为 A。( 2分) 答案: (1)大于,

31、0.2( 2分); 试题分析:从图象读出电压相等时,通过的电流,在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计算出 R1与 R2的阻值,然后比较大小即可;已知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串联电路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即可求出通过串联电路的电流(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2V时,通过 R1与 R2的电流分别是 0.2A和 0.4A, , ,故 R1 R2 ( 2) ; 故答案:为:大于, 0.2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以及电流的关系。 点评:在此题中知道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以及电流的关系,会熟练应用欧姆定律是此题的关键。 小乐想利用一块电流表和阻值已知的电阻 R0测量电阻 RX的阻值。小乐

32、选择了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电流表,并连接了部分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 1)请你帮助小乐完成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的连接。 ( 2)若闭合开关 S1、断开开关 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I1;若同时闭合开关 S1、S2时,电流表示数 I2。请用 I1、 I2和 R0表示 RX。 。( 2分) 答案:)实验电路如图示, 试题分析:实验中没有电压表,电阻 R0、 Rx已经串联在电路中,通过开关闭合与断开,使电路处于两种状态,利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测出两种状态下电路中的电流,再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源,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再根据电阻的串联特点求出电阻 Rx的阻值。 ( 1)开关 S2与 Rx并联,如图所示

33、: ( 2)若同时闭合开关 S1、 S2时,电路为 R0的简单电路,电流表示数 I2,则电源的电源 U=I2R0; 若闭合开关 S1、断开开关 S2时,电路为 R0、 Rx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 I1,则电路中的总电阻 ; 所以, 。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测电阻实验。 点评:本题是测电阻实验原理图的设计,在没有电压表或电流表时一般要利用串联电路的电流相等和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的特点设计电路图。 小东同学学习浮力的知识后,认为 “漂浮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东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 实验提供的器材有:符合实验要求的量筒和足量的水。请你在全部使用提供的实验

34、器材的基础上,再补充其它的实验器材并完成实验步骤。( 4分) 答案:( 1)补充的实验器材:体 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 ( 2)实验步骤: 在量筒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 V0; 将木块放入量筒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 V1;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铁块下沉到量筒底部,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 V2; 根据公式 F 浮 =液 g( V-V0)分别算出木块和铁块所受浮力。 试题分析:可使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大铁块投入量筒内的水中,通过观察量筒示数的变化得出乒乓球和大铁块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 F 浮 =液 V 排 g求出乒乓球和大铁块所受的浮力,比较得出结论。 补充的实验器材

35、:乒乓球、一个大铁块。 实 验步骤: 给量筒中添加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V1;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记为 V2; 将乒乓球拿出,铁块投入水中,让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此时的示数,记为 V3; 乒乓球受到的水的浮力 F 浮 =水 ( V2-V1) g,大铁块受到的水的浮力 F 浮 =水( V3-V1) g。 比较乒乓球和大铁块受到的浮力,得出结论。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浮力的实验。 点评:此题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一个结论的能力,此题需要注意的是选材 -漂浮的物体排水体积一定要小于下沉物体的排水体积。 实验桌上提供了如下器材: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定值电阻 R0一只、滑

36、动变阻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电压表、电流表各一只;开关一个。小刚想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定值电阻的电功率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 ( 1)在答题卡中的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 2)写出实验步骤。 ( 3)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5分) 答案:( 1)实验电路图略( 1分); ( 2)实验步骤 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闭合开关,将滑片滑到某一位置,记录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 I1和 U1; 改变变阻器滑片位置,记 录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 I2和 U2; 仿照步骤 再做四次实验,记录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分别为 I3、 I4、 I5、 I6,U3、 U4 、

37、 U5 、 U6。 根据 P=UI 分别计算各电压时的电功率, P1=U1I1; P2=U2I2; P3=U3I3; P4=U4I4 ;P5=U5I5; P6=U6I6; 整理实验器材。 ( 3)实验数据记录表: U/V I/A 试题分析: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做实验,验证 “定值电阻的电功率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可把定值电阻与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用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据此设计电路图。做实验时,先按实验的原理图连接实物图,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出定值阻值两端的电压,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再多测几组数据记在表格中,最后计算定值电

38、阻的功率,分析实验数据。表格应包含:每次实验的电压值、电流值、电功率等内容。 ( 1)实验电路图; ( 2)实验步骤 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闭合开关,将滑片滑到某一位置,记录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 I1和 U1; 改变变阻器滑片位置,记录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 I2和 U2; 仿照步骤 再做四次实验,记录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分别为 I3、 I4、 I5、 I6,U3、 U4、 U5、 U6。 根据 P=UI分别计算各电压时的电功率, P1=U1I1; P2=U2I2; P3=U3I3; P4=U4I4;P5=U5I5; P6=U6I6; 整理实验器材。 ( 3)实验数据记录表: U/V I/A P/W

39、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验证定值电阻的电功率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点评:本题考查在给定实验器材、实验目的情况下,设计实验电路、安排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难度较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是一道难题。 如图所示的均匀杠杆,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杠杆的 P刻线处挂 2个钩码 .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该在A刻线处挂 个钩码 .(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 1分) 答案: 试题分析:在另一侧所需挂钩码的个数应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求出。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设每一格的长度为 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 G,则 nG2L=2G5L,。 故答案:为: 5。 考点:此题考查

40、的是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点评:此题要求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在只知道倍数关系,不知道具体力和力臂大小时不影响计算最终的结果。 小刚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 1)表中第 1次实验数据有错误,改正后计算出其机械效率为 。 ( 2)根据另一组正确的数据计算出的机械效率为 ;比较两次的机械效率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 h/m 拉力 F/N 绳自由端上升距离 s/m 1 2 0.1 1.1 0.2 2 4 0.1 2.0 0.3 ( 3)实验中拉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 。 ( 4)小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示数有忽大忽小现象,引起这种现象

41、的原因是 造成的。为改变这种现象,小刚让弹簧测力计静止下来读数,这样他测得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 5)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7分) 答案:( 1) 60.6%( 2) 66.7%, 用 同一滑轮组提起的重物越重,它的机械效率就越大,( 3)匀速竖直向上拉,且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 4)拉动不匀速,变大,( 5)不变 试题分析:根据二力平衡,要保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同时因为动滑轮的实质是省力杠杆,所以拉力的方向应与滑轮直径的方向垂直,才不会改变动力与阻力的

42、关系;通过读图确定 s与 h的关系,可判断出 s的大小记录错误,改正后可利用公式计算机械效率的大小;同样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可计算第 2次实验的结果;根据两次提升重物的区别,结合机械效率的大小,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变小,根据公式 W=Fs可知,总功会变小,在有用功不变的情况下,机械效率 就会变大;只要有用功、额外功都不变,机械效率就不会改变。 ( 1)根据二力平衡的要求和动滑轮的实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要竖直匀速拉动,才能保证测量准确; ( 2)图中滑轮组用 3段绳子承担物重,因此,应为 0.3m,机械效率为:; ( 3)第 2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两次实验条件唯一的不同是提

43、升的重物不同,因此,可总结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 4)因为静止读数时,拉力 F变小,所以总功变小,机械效率就会相应地变大; ( 5)如果仅改变绕绳的方法,额外功不变、有用功不变,则机械效率也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 1)竖直匀速向上(或匀速向上);( 2) 60.6%;( 3) 66.7%、使用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4)变大;( 5)不变。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点评:( 1)匀速拉动是二力平衡的需要,竖直拉动则是动滑轮的实质决定的,这一点我们要重点理解; ( 2)只有细心读图,才能判断出错误所在,计算出的机械效率才不会

44、出错; ( 3)两次实验中的物重不同,机械效率就不同,而其他条件均相同,这也是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 4)静止读数直接影响了拉力,进而影响了总功,最后影响了机械效率,合 理推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 5)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是不会对机械效率造成影响的,这一点要从对功的分析上去理解。 填空题 如图所示,小明向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相互靠拢。此实验现象说明:气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_(选填 “大 ”或 “小 ”)。( 1分)答案:小 试题分析: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向两张纸中间吹起时,两纸中间气体流速与外

45、侧气体流速不同。 当向中间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纸外侧的压强不变,纸受到向内的压强大于向外的压强,受到向内的压力大于向外的压力,纸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说明气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故答案:为:小。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点评: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出向两张纸中间吹气时,两张纸中间和外侧空气流速特点。 物理学里的做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 答案:距离 试题分析:(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46、)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故答案:为:力;距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点评:( 1)掌握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根据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3)利用 W=Fs计算功的大小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 的存在。 答案:大气压 试题分析:著名马德堡半球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著名托里折利实验是测得大气压值的实验。历史上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故答案:为 大气压。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点评:知道验证大气压存在和测得大气压存在的两个著名实验

47、。 三个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两端,其阻值 R1=5, R2=10,R3=15。某同学将一只电流表接在 R2 的两端,如图所示,发现其示数为 1.5A。若将电流表的位置改接一只电压表,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V。答案: 试题分析:( 1)当将电流表接在 R2的两端时,电阻 R1、 R3串联, R2短路,根据公式 U=IR可求电源电压; ( 2)用一只电压表接在 R2的两端,三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 R2两端的电压,先根据公式 求出电路电流,再利用公式 U=IR求出 R2两端的电压,也就是电压表的示数。 电源电压 U=I( R1+R3) =1.5A( 5+15) =30V, 用一只电压表接在 R2 的两端,电路电流 ,所以 R2两端的电压 U2=I1R2=1A10=10V,电压表的示数也为 10V。 故答案:为: 10。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压、电流的计算。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知道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时电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