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3.15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南京,故选 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关于明朝科举制( )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
2、取士制度 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 全对 B 不对 C 对 不对 D 不对 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 八股文 ”据此可知, 都是正确的,故选 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
3、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类似于( ) A刘秀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 “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 靖难 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 靖难之役 。 ”据此可知,朱棣登上皇位是通过发动政变取得的,而在四个选项中, A选项刘秀是通过起兵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取得的。 B 选项杨广是通过篡权取得的。C选项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的,故选
4、 C。 D选项是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取得的。 考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靖难之役的时间、影响。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废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以八股取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还授权侍卫亲
5、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3、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措施有: 1、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2、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又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据此可知, ABCD 选项都是明朝统治者加强君 权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中,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故选 C。 考点: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
6、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其影响。 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 )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明代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复习四书五经,故选 D。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7、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A明太祖时 B 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丞相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据此可知,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明太祖时期,故选 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
8、,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 ) A 1368年 B 1399年 C 1421年 D 1402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知,明朝建立的时间是 1368年,故选 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
9、废丞相,设六部 D设立殿阁大学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据此可知,故选 B。ACD选项都是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 考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靖难之役的时间、影响。 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 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 “八股取士
10、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3、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措施有: 1、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2、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又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据
11、此可知, BCD选项都是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A选项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又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加强君权,故选A。 考点: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 还可以考查其影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 )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 “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于 1421年迁都北
12、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据此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前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新建,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就是朱棣修建的,故选 B。A选项朱元璋是明朝的缔造者,明朝建立定都应天(南京)。 C选项建文帝,明太祖死后继位,都城仍在应天(南京)。 D选项崇祯帝,是明朝亡国之君。 考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靖难之役的时间、影响。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
13、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明太祖还授权 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故选 C。 A选项东厂是明成祖时期增设的特务机构。 B选项是明成祖时期将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改名而来。 D选项内阁在明朝永乐(明成祖)时期建立的。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
14、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故选 D。B选项三通四史,杜佑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为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 C选项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综合题 识图题: ( 1)请在上面边清朝疆域图中填出北京和南京的准确位置。 (
15、 2) 年, 以 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 3)靖难之役之后, 改 为北京,于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 。 答案:( 1)略 ( 2) 1368年,朱元璋 应天 ( 3)明成祖 北平 1421年 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第( 1)问依据教材中的插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不难标出。第( 2)问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填出。第( 3)问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二子目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内容中
16、: “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于 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据此可填出。 考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靖难之役的时间、影响 。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 3)有人说: “科举制的实行,用
17、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 ”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答案:( 1)说明了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 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 2)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 3)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而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
18、施史实的识记。第( 1)问从材料中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这则材料说明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 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第( 2)问考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看出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第( 3)问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肯定了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看到了明朝科举考试消极影响
19、,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 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影响。 1990年,我国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 “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七组)金币 ”。该套纪念金币共一枚,纪念金币上的朱元璋相貌堂堂,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左手持书卷,双目凝视前方,俨然帝王气派。但是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朱元璋的画像来看,朱元璋是非常丑陋的,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 “姿貌雄伟,奇骨贯顶 ”。应说这是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 雅的容貌。那么,朱元璋的相貌到
20、底是丑是俊?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好皇帝还是不好的皇帝? 答案:评论朱元璋时不可绝对,即不能简单把朱元璋说成好皇帝或坏皇帝,而应是客观的评价。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的理解。第( 1)问查阅有关明朝的史籍,不难找出。第( 2)问考查对明太祖的评价,应从是否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角度去思考。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 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 考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 点评:本题难度较难,主要考查学生 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