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0899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河南南街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C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D有鱼类化石的地层一定都比两栖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 答案: D 试题分析:( 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3)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

2、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ABC、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ABC正确; D、多数鱼类化石分布的地层比两栖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但是鱼类化石也可能出现在比两栖类化石的地层更晚的地层中, D不正确。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 我们对待艾滋 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 A要与他们亲密接触,共同生活 B他们得的是传染病,应该让他们与世隔离 C不能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说话,要远离他们 D要对他们宽容、理解、同情,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

3、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 HIV艾滋病患者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思想压力和自卑心理,我们不应歧视他们,要对他们宽容、理解、同情,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下列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项是 A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B侵入人体的细菌被溶菌酶破坏了细胞壁 C患过麻疹的病人恢复健康以后就不会再患此病 D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答

4、案: B 试题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注射的麻疹

5、疫苗属于病原体,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麻疹抗体,属于特异 性免疫侵入人体的细菌被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破坏了细胞壁,属于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而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患过麻疹的病人恢复健康以后就不会再患此病、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都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兔疫。 下列各项中属于抗原的是 自身免疫产生的免疫细胞 引起人体患麻疹的麻疹病毒 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 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己腿部的皮肤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

6、,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毒性弱化的乙肝病毒疫苗接种到健康人体内,可以使人体产生抵抗乙肝的抗体,为抗原;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抗体和抗原。 抗体是人体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的特殊的 A白细胞 B无机盐 C维生素 D蛋白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

7、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体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抗体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人患急性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现象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A特异性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 C计划免疫 D人工免疫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资,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

8、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 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白细胞属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就做非特异性免疫。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非特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可以从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方面来切入。 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

9、病是 A艾滋病 B过敏反应 C肺结核 D肝癌 答案: B 试题分析: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 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选项中艾滋病和肺结核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肝癌的致病因素复杂,可能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有关。故选:B 考点:此题考查了免疫的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以及免

10、疫功能异常 时的表现。 艾滋病之所以令人可怕,就是因为艾滋病病毒破坏了人体的 A运动系统 B神经系统 C消化系统 D免疫系统 答案: D 试题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 HIV侵入人体之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艾滋病的并发症 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唾液、泪液、乳汁、尿液中通过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性接触、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 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而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移植

11、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器官或组织等都有可能传播 HIV,已感染 HIV的妇女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所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艾滋病的危害,可借助于查阅相关的资料。 某人不慎割伤前臂,伤口大量出血,血色鲜红,从伤口喷出,则初步判断属于 A毛细血管出血 B静脉出血 C动脉出血 D心脏破裂 答案: C 试题分析: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为: 血管类型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

12、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慢慢渗出老张受伤出血,伤口大量出血,血色鲜红,从伤口喷出,因此损伤的是动脉血管。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出血的初步护理,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首先明确破裂的是哪种血管。 非处方药简称 A OOT B OTC C OCT D TCO 答案: B 试题分析: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13、的药品,简称 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 “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 Rx。故选: B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药品的分类以及安全用药等知识。 在复杂的现今社会中,必须具备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是 A医生和护士 B消防人员 C每一个公民 D老师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们在家庭中生活, 家庭又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些意外伤害和危重急症可以在任何环境和空间出现,也

14、不受昼夜时间的限制但是,大量的日常危重急症还是在家中发生的最多见,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考点: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难免会遇到意外伤害,在我们遇到意外情况时,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的药物属于 A非处方药 B处方药 C中药 D西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 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 “如症状

15、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 B、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 Rx; C、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D、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 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安全用药的常识。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依次是 A飞沫、空气,流感患者,大多数人 B流感患者,飞沫、空气,大多数人 C大多数人,飞沫、空气,

16、流感患者 D飞沫、空气,大多数人,流感患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流行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所以 “流感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依次是流感患者、飞沫、空气、大多数人,因此选项 B 合题意。故选:B 考点:此题考查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以及传染病流行的

17、基本环节。 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肾炎 B阑尾炎 C贫血 D肺结核 答案: D 试题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按照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A、肾炎种类很多,根据最初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按照时间来划分,则分为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肾炎不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不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B、阑尾炎由阑尾梗阻而引流不畅以及细菌感染所致的阑尾发炎,是堵塞形成的不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不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C、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

18、正常值以下,不传染、不流行,不符合题意; D、肺结核是依靠飞沫和空气进行传播的,应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特点。 在某地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越往下挖掘,出土的生物化石最有可能的是 A越来越高等 B陆生生物化石增多 C化石生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D化石生物的结构越来越简单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

19、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在某地的考古挖掘中,越往下挖掘,出土的生物化石,越有可能的是生物化石的结构越来越简单。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 科学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发现,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其亲缘关系就 A越远 B越近 C无法确定 D无亲缘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学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发现: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间的相似性

20、越大,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考点: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因而会导致种内、种间出现生存斗争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的有利和不利与生物的进化无关 C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现代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

21、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故不符合题意; B、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故符合题意;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这就是适者生存;故不符合题意; D、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主要的因素是环境条件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了自然选

22、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下图中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蛾类与森林树干的颜色关系方面来切入。 自然选择学说是由哪个科学家提出的 A巴斯德 B达尔文 C孟德尔 D牛顿 答案: B 试题分析:达

23、尔文于 1859 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等一道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达尔文。 原鸡每年产卵只有 8一 12个,而现在的许多种产蛋鸡每年可产卵 200 300个,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环境不同 D食物不同的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 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

24、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原鸡每年产卵只有 8-12个,现在每年产卵 200-300个,产卵数量大增,这不是生存环境不同和食物不同的结果,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工选择解答时靠可以从人工选择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的鱼类 B原始的两栖类 C原始的爬行类 D原始的鸟类 答案: A 试题分析: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 原始两栖类动物 原始爬行类动物 (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故选 :

25、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 如果某一物种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则它可能 A进化为另一新物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物种 D灭绝消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自然选择所淘汰,导致绝灭。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

26、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出现鳃裂,由此可以推测 A人胚胎 早期用 呼吸 B人的肺由 发育而来 C人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D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迅速重演了它们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即都有尾同时,也说明古代脊椎动物原始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鳃裂。故

27、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人类和动物的亲缘关系。 就生物本身来讲,生物能发展进化的关键因素在 于 A生物能过度繁殖 B生物能产生变异 C生物能进行生存斗争 D自然环境能对生物进行选择 答案: B 试题分析:首先变异是不定方向的,是否有利要看这种变异是否适应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生物能产生变异是进化的基础,是生物能发展进化的关键因素,故选项 B正确。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对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比

28、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解答时从比较法、实验法切入。 综合题 下图表示的是 “生物进化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 1)请把图中 5个数字所表示的动物 类别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_ _ _ _ _ ( 2)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

29、是_。 ( 3)藻类植物生活在 _中,而被子植物大多生活在 _上。线形动物与鱼类相比,其结构比较 _( “简单 ”或 “复杂 ”)。 ( 4)从动植物进化历程示意图来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 _ 从_从 _ 答案:( 1) 哺乳类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鸟类 ( 2)营养方式不同 ( 3)水 陆地 简单( 4)简单到复杂 水生到陆生 低等到高等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 是哺乳类 是被子植物 是裸子植物 是蕨类植物 是鸟类;( 2)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能自养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

30、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 3)植物的进化历程:原 始藻类植物 (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因此,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藻类植物最先出现,然后是苔藓植物,再后来是蕨类植物,然后才出现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分析可以推测,最高等的被子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生殖和发育都离开水的限制,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 实

31、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播种因此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它是与脊推动物相对应的一类,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件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脊椎动物,结构复杂,进化地位最高,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由上可知线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与鱼类属于脊椎动物相比,其结构简单;( 4)在研究生物的 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

32、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 根据下列 A至 H的内容,用其代号填写在表中的有关栏目里。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A隔离传染病患者 B易感者不接触传染源 C消灭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D对病人用过的器具、住过的房间进行消毒 E加强体育锻炼 F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G预防接种(如注射疫苗) H及时处理患传染病的动物 答案: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 A、 H 切断传播途径 B、 C、 D、 F 保护易感人群 E、 G 试题分

33、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 AH)、切断传播途径( CBDF)、保护易感人群( EG)。 故答案:为: 预 防 传 染 病 的 一 般 措 施 控 制 传 染 源 A、 H 切 断 传 播 途 径 C、 B、 D、 F 保 护 易 感 人 群 E、 G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下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卡通图解,仔细观察并

34、回答问题: ( 1) _和 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中表示保卫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图是 _。(填写大写字母代号) ( 2)在健康人清洁皮肤上涂的病菌很快死亡,是图 _所起的作用。 ( 3)体液中的 _和 _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 4)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 _免疫。 ( 5)图中 a表示 _,它具有杀菌作用。我们在吃饭时,口腔内壁不慎被牙齿咬破,但这种伤口一般不会感染发炎,就是因为唾液中含有这种物质。 ( 6)图中 b表示分布在呼吸道黏膜上的 _,它具有清扫作用。 ( 7)图中 d是 _,它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消化分解。 答案:( 1)皮肤

35、黏膜 B、 D ( 2) D ( 3)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 ( 4)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 5)溶菌酶 ( 6)纤毛 ( 7)吞噬细胞 试题分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 ,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图 A、表示呼吸道纤毛的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图 B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图 C

36、表示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图D表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1)图 B是呼吸道纤毛的对病原体的清扫作用,属于人体的 第一道防线;图 D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因此图 B和图 D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图 D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 3)图 A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图 C表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4)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5)图 A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各病菌的细胞壁,能使病菌溶解;( 6)图 B中表示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 作用;( 7)图 D 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菌吞噬消化。 考点:此题考查了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可以从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