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1057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九年级 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食物消化 C干冰升华 D蜡烛燃烧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淀粉和氧气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食物消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

2、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向一定质量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溶液质量与加入 Zn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2种 B b点得到的固体为 Cu C c点溶液中溶质为 Zn(NO3)2 D d点得到的固体有 2种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 Zn Cu Ag,故向一定质量的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Zn后, Zn与二者均能反应,且 Zn与 Cu(NO3)2反应生成的

3、Cu,能与 AgNO3继续反应生成 Ag和 Cu(NO3)2,故相当于 Zn会先与 AgNO3溶液发生反应,置换出最不活泼的 Ag,然后才与 Cu(NO3)2的溶液反应,置换出较不活泼的 Cu。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故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 Cu(NO3)2=Zn(NO3)2+Cu 65 64 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 a点时,由于硝酸银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硝酸银,未反应的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即溶质是 3种,错误; B、 b点时,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故生成的固体是银,错误; C、 c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

4、应,故溶液中只有生成的硝酸锌,正确; D、 d 点时,由于锌已过量,故得到的固体有生成的银、铜和剩余的锌,共 3 种,错误。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 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可鉴别的是 A FeCl3 HCl NaCl NaOH B HCl CuSO4 KNO3 Na2SO4 C CaCl2 K2CO3 HCl( NH4) 2CO3 D NaNO3 Na2SO4HCI H2SO4 答案: A 试题分析

5、: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反应现象分析。 A、由于 FeCl3溶液呈黄色,故可先鉴别出来;剩余的三种物质中,能和氯化铁反应,且有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生成的是氢氧化钠;而能和氢氧化铁沉淀反应,使之溶解的是盐酸,则剩余的就是氯化钠,故可以鉴别; B、由于 CuSO4溶液呈蓝色,故可先鉴别出来,但由于剩余的三种物质均不能与 CuSO4反应,且相互间也不能反应,故不能鉴别出来; C、 K2CO3和 (NH4)2CO3都能和 CaCl2反应,碳酸钙沉淀,也都能和 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可通过相互反应,鉴别出 CaCl2和 HCl,但由于 K2CO3和 (NH4)2CO3在与 CaCl

6、2和 HCl反应时的现象是相同的,所以无法区分出 K2CO3和 (NH4)2CO3; D、由于 NaNO3、 Na2SO4、 HCl、 H2SO4四种物质相互之间都不能反应,故不能鉴别出来。故选 A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一般可先根据物质的颜色特征,将有颜色的物质先鉴别出来;然后再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两两之间的反应,并依据相互间反应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鉴别。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CaCl2、 Na2CO3、 KNO3 HCl B NaCl、 Ba(NO3)2、 NaOH KNO3 C NaNO3、 FeCl3、 HCl NaCl D (

7、NH4)2SO4、 NaOH、 Na2CO3 NaCl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CaCl2和 Na2CO3两种物质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Na2CO3和 HCl两种物质会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NaCl、 Ba(NO3)2、 NaOH、 KNO3 四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 C、 NaNO3、 FeCl3、 HCl、 NaCl四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但由于 FeCl3呈黄色,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D、 (NH4)2SO4和 NaOH两种物质能

8、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氨气,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B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另外,解答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 CuCu(OH)2 B Fe2O3FeCl3 C NaOHH2O D CaCO3CaO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反应,分析判断。 A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才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一步完成转化,

9、错误; B、 Fe2O3是金属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3,能一步完成转化,正确; C、 NaOH 是碱,能与酸或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能一步完成转化,正确; D、 CaCO3在高温煅烧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一步完成转化,正确。故选 A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 备 点评: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13年 4月 22日第 44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并循环利用处理达标后的水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

10、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 C平时生活中要 “多步行少开车、多植树少滥伐、多节约少浪费、多保护少破坏 ” D为解决 “白色污染 ”问题,应将所有废弃塑料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进行分析。 A、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并循环利用处理达标后的水,既可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又可以节约水资源,正确;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既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又可以减缓温室效应,正确; C、平时生活中要 “多步行少开车、多植树少滥伐、多节约少浪费、多保护少破坏 ”,这些都是节能环保的,正确; D、将所有废弃塑料采用焚烧的方法

11、处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错误。故选 D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 发,白色污染与防治 点评: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熟练掌握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以及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CuO + H2SO4 = CuSO4 + H2O B 2KMnO4 K2MnO4+MnO2+O2 C C+H2O CO+H2 D CO+CuO CO2+H2O 答案: C 试题分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A. CuO + H2SO4 = CuSO4 + H2O,反应物

12、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故不属于置换反应; B.2KMnO4 K2MnO4+MnO2+O2,反应物只有一种,故不属于置换反应; C.C+H2O CO+H2,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属于置换反应; D.CO+CuO CO2+H2O,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故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 C 考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学会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进行判断。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生成 B铁锈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成了浅绿色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打开浓盐酸试剂

13、瓶的瓶塞,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是实验现象,但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反应的结果和事实,错误; B由于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铁溶液,故溶液应由无色变成了棕黄色,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易与空气中的水蒸 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故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会有大量白雾出现,而不是白烟,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常见酸的特性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

14、,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氮气的化学式为 N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7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 A.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的名称,故该元素为氮元素;而根据元素的汉字名称可判断其元素种类,一般地,金属元素除了金和汞之外,汉字名称的偏旁都带 “金 ”字旁,而非金属则不带,故氮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B.在元素

15、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氮元素可表示为 N,但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无法获得氮气化学式,错误; C.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且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可省略不写,但不是 “g”,故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正确; D.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7,正确。故选 B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水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B在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

16、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C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D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根据电解水时 “氢二氧一,正氧负氢 ”可知,在电源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正确; B.由于蒸馏操作所得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故净化程度最高,正确; C.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肥皂水,分别与肥皂水混合后,出现泡沫较少的是硬水,出现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故选 D 考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

17、:本题考查的是与水有关的化学知识,难度不大, 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即能正确作答。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纯碱属于碱 B不锈钢属于纯净物 C干冰属于氧化物 D C60属于化合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分析。 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错误; B、不锈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镍、铬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D、 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错误。故 选 C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从

18、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月 29日,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 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措施能减少 PM2.5污染的是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D鼓励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据此分析。 A、私家车越多,燃烧的化石燃料就越多,则会增加 PM2.5污染,错误

19、; B、太阳能热水器不需燃烧化石燃料,会减少 PM2.5污染,正确; C、煤属于化石燃料,大量煤的燃烧会增加 PM2.5污染,错误; D、液化石油气也属于化石燃料,燃烧同样会增加 PM2.5污染,错误。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PM2.5是指 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 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 0.03%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20、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选 C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B、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严禁用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错误; C、取用固体粉末时,要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正确; D、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故选

21、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 题 向装有等量水的 A、 B、 C烧杯中分别加入 5g、 6g、 6g某固体 X,充分溶解后,现象如下图所示。 (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 2)图二能表示固体 X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 “甲 ”、 “乙 ”或 “丙 ”)。 ( 3)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丙,采用 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的甲。 (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 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22、 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溶液质量:甲乙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 1) B ( 2)乙 ( 3)冷却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 4) 试题分析:( 1)由图一可知, 30 时,向 A烧杯中加入 5gX固体完全溶解,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而向 B烧杯中加入 6gX固体时,有剩余固体未溶解,则一定是饱和溶液; 20 时,向 C烧杯中加入 6gX固体完全溶解,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故选 B ( 2)根据图一中的 B、 C可知,在等质量的水中,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的 X的质量会逐渐增加,即说明 X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在图二中,能表示 X的溶解度曲线的是乙。 (

23、3)根据图二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丙两 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要提纯混有少量丙物质的甲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 4)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此时,各 100g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是甲乙,而降低温度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将 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时,溶剂的质量关系依然是甲乙,正确;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故降低温度会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 和溶液,错误;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

24、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故分别将 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时,甲有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小),而乙变为不饱和溶液,则甲溶液的质量乙,错误;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降温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 t2 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甲在 t1 时仍为饱和溶液,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再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 t2时乙的溶解度,故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正确。故选 考 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

25、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答案: 糖类、脂肪、蛋白质 (答对 1个就给分) C B B 试题分析: 蛋白质、糖类、油脂在体内均能被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故图中食品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图中的钙、铁等 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熟黑芝麻中的,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的,故是指元素。 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故当人体内缺少铁时,可能患有的疾病是贫血。 根据题意,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成分 opp和 cpp,是两种不同

26、的聚丙烯,由此可知,它们属于塑料。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各种营养素、化学元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正确 解题的关键。 ( 1)用化学符号表示: 2 个汞原子 _; 3 个干冰分子 _; ( 2)说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Mg2+ ; CH4 。 答案:( 1) 2Hg 3CO2 (2)两个镁离子 甲烷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可知

27、, 2个汞原子可表示为 2Hg; 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 3个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 3CO2; ( 2)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 1个镁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故可表示为 Mg2+, 2个镁离子就在其前再加 2,故 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 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既可表示该物质,又可表示构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故 CH4可表示甲烷,也可表示一个甲烷分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

28、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 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为测定某地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以下实验;向装有 5.0g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加入 23.6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表:(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且难溶于水,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时间 /min t1 t2 t3 t4 t5 t6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g 28.35 28.1 27.85 27.6 27.5 27.5 求: ( 1)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将反应后烧杯中的剩余物质加入

29、30.5克水变成不饱和溶液后进行过滤,可以得到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 1.1g; ( 2) 50%; ( 3) 5% 试题分析:( 1)由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逸出),故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会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实验数据可知,烧杯中最终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 27.5g,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 5g+23.6g-27.5g=1.1g。 ( 2)依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而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设样品中 CaCO3的质量

30、为 x,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100 44 x 1.1g 100:44=x: 1.1g 解得, x=2.5g 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100% 50%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50%。 ( 3)根据题意,由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逸出),而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且难溶于水,故当加入23.6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恰好为反应生成 的 CaCl2溶液,则同样依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生成的氯化钙质量,再除以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即可求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生成的 CaCl2的质量为 y, CaC

31、O3 2HCl CaCl2 H2O CO2 111 44 y 1.1g 111:44=y: 1.1g 解得, y=2.775g 则得到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 5% 答:得到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能通过数据的比较,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简答题 2103年 1月 1

32、4日,日本谋划要向我国巡航钓鱼岛的军机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据悉,曳光弹发光的原理是因弹头涂有镁粉,利用其在空气中高速运动所产生的热量,引燃镁粉。曳光弹上满足镁粉燃烧的条件是 ,写出镁粉燃烧 的化学方程式 ;镁粉比镁条更容易点燃是因为 。 答案: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氧气接触 2Mg+O2 2MgO 镁粉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接触面积大 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再结合题意可知,镁粉是可燃物,则满足镁粉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氧气接触。 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

33、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由于镁粉比镁条的颗粒更小,故 与空气中的氧气的接触面更大,所以更容易被点燃。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及燃烧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且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完全、越剧烈。 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仪器名称 , 。 ( 2)利用上述 A、 D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初中常见的气体有 (写两种),写出其中任一种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3)若用 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 答案:( 1)

34、 长颈漏斗 锥形瓶 ( 2) O2 CO2(漏写不给分 ) 2H2O2 MnO22H2O+O2(或 CaCO3+2HCl=CaCl2+H2O+CO2) (3)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收集满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的名称是锥形瓶。 ( 2)根据图示可知, A装置为 “固液不加热 ”的气体制取装置, D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由此可知,该气体是由固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得,且其密度大于空气;结合所学实验室气体制取方法可知,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同时还生成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35、+O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故 A、 D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初中常见的气体有 O2和 CO2。 ( 3)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 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瓶口处已有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气体的验满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

36、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探究题 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 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 可能是 NaOH; 可能是 Na2CO3; 可能是 。 【实验探究】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 1)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 NaOH。请

37、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_(填“正确 ”或 “不正确 ”),并简述理由: _ 。 ( 2)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 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 _。为了验证猜想 ,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 B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 。 【实验反思】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 BaCl2溶液换成 Ba(OH)2溶液是否可行?_(填 “是 ”或 “否 ”),请简述理由。_。 答案:【提出猜想】 NaOH和 Na2CO3 【实验探究】 (1)不正确 若有 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2) Na2CO3 取

38、上层滤液滴加酚酞试液(或其他跟 NaOH会反应并产生现象的物质,合理就给分)观察现象 【实验反思】否 因为 Ba(OH)2与 Na2CO3反应会生成 NaOH,从而不能证明原物质中是否含有 NaOH 试题分析:【提出猜想】 NaOH暴露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Na2CO3而变质, 若 NaOH没有变质,则全部是 NaOH; 若 NaOH完全变质,则全部是 Na2CO3; 若 NaOH部分变质,则是 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由于 Na2CO3虽属于盐,但其溶液同样也显碱性(故俗称纯碱),故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不能单纯以酚酞变红来确定是 NaO

39、H。 ( 2)由于 NaOH与 BaCl2试液不反应,故通过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 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可知,该溶液中有 Na2CO3的存在,因为 Na2CO3能与 BaCl2试液反应,生成 BaCO3沉淀和氯化钠;要想验证猜想 ,即要证明溶液中除了含有 Na2CO3之外,还应含有 NaOH, “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 B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可以完全除去混合物中的碳酸钠,接下来,过滤后再取上层滤液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若此时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猜想 成立;若此时溶液不变红,则证明猜想 不成立。 【实验反思】如果把 BaCl2溶液换成 Ba(OH)2溶液,则由于 Ba(O

40、H)2能与Na2CO3反应生成 NaOH,则无法证明原物质中是否含有 NaOH。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推断题 已知 A、 B、 C、 D、 E、 F 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A+BC+H2O , C+KOHD(蓝色 )+E , B+DC+H2O , 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 )+KCl (1)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B_; C_。 (2)写出 C+KO

41、HD(蓝色 )+E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 B:H2SO4 C:CuSO4 (2)CuSO4+2KOH=Cu(OH)2+K2SO4 试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的特征,结合 E+BaCl2F+KCl可知, F中应含有 Ba2+,又因为 F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故可知 F是BaSO4,则 E为 K2SO4;再由 C+KOHD(蓝色 )+E可知, D为蓝色的碱的沉淀,故知 D为 Cu(OH)2,则 C为 CuSO4;根据 B+DC+H2O,可知 B为H2SO4;最后根据 A+BC+H2O,可知 A为 CuO。 (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B的化学式为 H2SO4, C的化学式为 CuSO4。 ( 2) C+KOHD(蓝色 )+E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KOH=Cu(OH)2+K2SO4。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推导即可;此外,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以及常见酸碱盐的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